親密的陌生人:阿爾貝•加繆與精神分析中的荒謬(III)

2021-02-21 北佳心理

更多自體心理學學習,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作者:Darren Haber, Psy.D., M.F.T.

翻譯:鄒柳

本文刊載於2019年IAPSP會刊

親密的陌生人:阿爾貝·加繆與精神分析中的荒謬(I)

親密的陌生人:阿爾貝•加繆與精神分析中的荒謬(II)

(……接上文)

 

當然,精神分析領域存在著優良的反叛傳統,這讓新理論、新觀點、新機構得以建立。和主體間系統理論家們一樣,加繆強調從專制的思想體系中解放出來;在《西西弗斯》中,他對有限性的模糊的陰影進行了基於人性的反抗,為了找到一個人獨特的自我表達,「克服(一個人的)幻覺,更接近赤裸裸的現實」。

 

西西弗斯不斷重複的命運就像我們自己疏離的退縮或者受挫的期望,可能帶來創傷性的「魔法鑰匙」portkey* (Rowling, as cited in Stolorow, 2007)或者感覺狀態。加繆說,儘管命運如此,西西弗斯依然保持著自由,去探索他的任務以及折磨和徒勞的意義。加繆(1942/1983)在這本書的最後說,「我們必須想像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以抵制喪失真實的可能性。

 

加繆自己的童年是在被法國佔領的阿爾及利亞度過的,他被要求要忠誠地保護他貧窮的、沒有受過教育的家庭,後來他才承認,他對於這個家庭深感羞恥。創傷性的有限很早就出現了,他的父親Lucien在一戰時去世,當時加繆還是個嬰兒。這種無法言說的喪失讓他的整個人生和事業都蒙上了陰影(再加上家庭的貧困,在一個由阿拉伯裔阿爾及利亞人組成的殖民世界裡,他們對法國人十分警惕),這從一開始就為他帶來了一種幾乎是根本的疏離感。這還不包括虐待他的祖母和那麻木、冷淡的母親。

 

和前面提到的主體間性理論家們一樣,加繆同調於生動的情感性的意義:「就像偉大的作品一樣,深刻的感情總是比他們有意識地說出來的更有意義」。個人化的世界的概念personalized worldhoods (Stolorow, Atwood, and Orange, 2002)和加繆(1942/1983)的觀察有相似之處:

 

偉大的情感有他們自己的世界…用他們的熱情點亮一個專屬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抱負和自我中心。…特定的感受…更像是由荒謬引起的情感。

 

正是加繆描述的情感性荒謬幫助分析師表達出了各種空洞的臨床「關鍵時刻」,包括臨床中那些尷尬的時刻,和患者、甚至和自己的理論疏離的時刻——當督導師接地氣的指導也奇怪地變成了「各種自相矛盾和無稽之談」 (Camus, 1942/1983)的時候。或者換個說法,那些渴望或者發展的希望以一種意料之外卻又熟悉的方式受到威脅的時刻,就像兩個參與者或者其中一人被「魔法鑰匙」帶進了孤立無援的沮喪的永恆陷阱,出去遙遙無期。

 

對於分析師來說,這種不斷重複的體驗可能會威脅到分析關係,如同前述Tish的個案——可能嚴重影響到她的福祉,我自己的共情能力,新的臨床實踐等等(恐懼主要源自於我自己的前反思性創傷),我要以某種方式「讓她失望」。

 

Stolorow (2015)描述過一些時刻,荒謬或者對於我們作為普通人的脆弱性的驚人提醒會剝奪我們「對於日常世界的寧靜的幻覺」。(當)基本的…每天日常的防禦性目標…失敗時」。這是加繆所說的我們麻木的繭(或被束縛住的思想)無法運作的原因之一,即使我們無法不去尋找它們。和西西弗斯一樣,我們拒絕承認我們必然的命運。與此同時,任何超越有限性的「勝利」都是「我永遠不會獲得的勝利」(Camus, 1942/1983)。

 

但加繆依然保持著樂觀(略帶諷刺意味),強調持續的專注、生動的體驗而不是保護性的觀念或者意識形態。當然,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們執著於這些概念,直到關係的荒謬向我們揭示了它們。事實上,這種存在性的錯誤可能會把我們綁在類似或者共同的渴望上:「在這個脆弱的宇宙中,人類或者僅屬於人類的一切都有生動的意義。…這些才是真正的財富,因為它們是短暫的。」

 

 

* Portkey: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出現的一種可以將人迅速從一個空間轉換到另一個空間的魔法鑰匙。(譯者注)

 

 

和加繆一樣,Brandchaft(2010)也鼓勵對於來自古老系統的權威指令的共情的反叛,走向「冒險的」真實。他和加繆都用囚室prison cell來隱喻存在的禁錮。他們二人都注意到解放所需的艱苦努力,因為系統也在保護囚室——這本身就是一種荒謬,是分析過程中深度的挑戰。

 

此外,Brandchaft也承認一個人獨特的自我的神聖不可侵犯。Doctors(2017)在最近的一篇很有幫助的文章中指出,Brandchaft熱情地倡導分析師要為了患者獨特的自我反思過程和觀點而努力。這呼應了加繆的勸勉:為了自己獨特的真實性而奮鬥。

 

然而這裡依然隱藏著荒謬:加繆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來寫他自己早年的情感毀滅,因為他要保護一個讓他同時感到羞恥的家庭,這是不可能的古老的要求。同樣,分析師在渴望找到自己的臨床心聲的同時可能會發現已經陷入了移情聯結的困境(包括和理論或者督導的移情性聯結)。

 

臨床中的荒謬可能還包括對於被否認的創傷的令人驚訝的、不對等的挑釁,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發展性的疏離會不知不覺地與分析師看不見的適應accommodations相契合。當然,在這樣的時刻表現出來的可能只是患者簡單地拒絕配合我們衷心的治療計劃。

 

荒謬還存在於為患者提供不確定持續時間或者費用的分析性的解放,這常常會引發某些患者一直在竭力避免的對於依賴或者各種束縛的恐懼(Brandchaft, 1991)。這還不包括不可避免的分析性「失敗」,這些「失敗」會帶來再次創傷,讓分析師的手上沾滿Ferenczian (1932/1988)的鮮血,不知不覺地重複了「從前對患者長期施加的謀殺行為」。

 

我們開始意識到分析師自身共情性支持的重要性。加繆也強調同輩情誼和兄友情誼的價值,這不僅是因為他珍視的民主理想,還因為他長久地被隔絕,以及童年令人窒息的情感匱乏。

 

加繆十幾歲時染上了肺結核,在那個年代,這無異於被判了死刑。他活了下來,但斷送了想成為一名職業足球運動員的希望,他在足球方面很有天賦;這一喪失讓他抱憾終身(Lottman, 1997)。他的醫生常常讓他一個人在山裡呆很長一段時間。這可能是他熱愛足球和劇院所具有的群體活力的原因之一,他也通過政治上的激進主義和新聞工作來尋求這種活力。父親般的導師的支持對於他的創作過程也至關重要;畢竟,加繆(1942/1983)想要勾勒出空洞的輪廓,因為「荒謬的創造者……必須為空洞賦予色彩」。

 

這種空洞在二元情境中也會來到前臺,通過雙方參與者的希望不對等地破滅表現出來。當患者意識到與其「刪除」那危險的創傷性情感,他們必須與其隔絕,分析師實際上會把他們直接帶進野獸的巢穴(同時要收費!),他們可能會開始感到孤立甚至是幻滅。在這裡,我們感受到了不可通約的世界(Stolorow & Schwartz, 2002),一種意義體系的衝突,對患者來說可怕的東西對分析師來說卻近乎神聖般的重要。每個參與者如何定義治療在一開始都是不相通的,荒謬仿佛就在那裡等著我們。

 

這可能會引發分析師的重複性焦慮,這些分析師受到Atwood(2015)所稱的「小心理治療師」the little psychotherapist情景的影響。小心理治療師是在早年就被徵募用以「支持和維持抑鬱或者有情緒困擾的父母」的兒童。Atwood引用了Alice Miller (1979)對「天才兒童」的描述,這是一種禁錮,包括「對於孩子的個性……的隔離,因為孩子不被允許成為他或她可能成為的人」 (Atwood, 2015)。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孩子的主體性在一個有害的系統中變得「有毒」的荒謬。

 

就本文的目的而言,這成為了典型的關係性荒謬:一個負擔過重的孩子(Brandchaft, 2010)努力「管理」或者規範他人的主體性,甚至是整個系統,因為她自己的發展性自我被雪崩般的需求所淹沒了。當這種創傷的經歷在分析中「重複」(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聯結就會被破壞,因為參與者雙方或者其中一方都害怕或者恐懼會讓對方失望,暴露出「令人羞恥的」主體性缺陷。

 

事實上,加繆本人就是一個天才兒童,他對他那孤僻、沉默的母親的持久的適應可怕地應影響了他的一生,讓他經歷關係性的挫折和絕望。加繆在早年的日記中寫道「兒子對母親奇怪的感受構成了他的全部情感」,並補充道「注意到這一點的人自身會感覺到罪疚」(1963/2010);這種罪疚感暗示了渴望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的危險——這是「拋棄」受傷的養育者。同時,加繆的傳記作者也描述了他會在整個漫長而沉悶的下午什麼也不做,只是注視著他那憂鬱地盯著街道看的母親(Lottman, 1997)。

 

(未完待續……)

北佳大自體培訓項目(第二屆)(網絡、地面同步招生,外地學員可報名)

預約心理諮詢、自體心理學取向個人分析、案例督導聯繫微信15313909726或電話010-58614180



 

相關焦點

  • 親密的陌生人:阿爾貝•加繆與精神分析中的荒謬(II)
    翻譯:鄒柳本文刊載於2019年IAPSP會刊親密的陌生人:阿爾貝·加繆與精神分析中的荒謬(I)(……接上文) 加繆(1942/1983)用他抒情且抽象的風格描繪道,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的宇宙「突然間被奪走了幻想和光明,人們感覺彼此是不同的,是陌生人…這…可能就是荒謬的感覺。」
  • 何謂荒謬 | 加繆
    在光亮中,世界始終是我們最初和最後的愛。——《西西弗神話》聽加繆談荒謬。阿貝爾·加繆Albert Camus1913.11.7-1960.1.4,法國作家、哲學家,存在主義文學代表人物,「荒誕主義哲學」的先驅,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加繆誕辰紀念:關於荒謬、幸福、沉默以及他固執的人道主義
    我帶著他開始(並結束)每一段戀愛,我也帶著他進入(並走出)人生中的困難時期。」在關於加謬的最新傳記《阿爾貝·加繆:一個生命的要素》中,作者羅伯特•澤拉塔斯基說出了他與加謬的第一次「接觸」。從這之後的三十年裡,羅伯特一直更新著他對加謬的認識,並在這本書的寫作之際,坦言自己現在對他的看法與三十年前很少有相似之處。這背後的原因更為複雜、也更有批判性。
  • 阿爾貝·加繆: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
    阿爾貝·加繆: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 2020-05-05 0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阿爾貝·加繆 為不幸的人們,帶去真正有意義的幸福
    《加繆手記》 作者:(法)阿爾貝·加繆 譯者:黃馨慧 版本: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9年8月我們可以想像阿爾貝·加繆會對赫魯雪夫提出的抨擊,以及他所能引發的媒體熱度會如何在輿論領域摧毀蘇聯形象,直到令兩國的融洽關係承受危險。這對在位的領導者而言是不可容忍的。我相信正是為了避免這類失敗導致有人決定把加繆清除。」為了防止赫魯雪夫訪法出現波折而提前扼殺可能提出批評意見的加繆,而且是在戴高樂治理下的法國,這何其荒唐!
  • 阿爾貝·加繆:當我們從荒誕中驚醒,便認識了自身的局限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法國作家、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斯神話》等。它們並非小說的唯一情節,分離與流亡、彼岸與此世、個人幸福與集體責任、愛情的真實與虛幻,乃至於寫作的可能與不可能等,這些豐富的內容共同構成了這部小說龐大的精神世界。這不是一部由純粹思辨構成的哲理論文,而是一部「銘刻在現實的厚度之內」的文學創作,所以本不應該提取什麼關鍵詞,因為越是偉大的文學作品,其意義就越是沉浸在細節中。上文提到的每一個話題都理應獲得重視和探討。
  • 薩特致加繆的悼詞:在可怕的日子中點亮語詞的燭光
    對於一場車禍,人們通常以同情和憐憫的口吻去談及和議論,而對於發生在阿爾貝·加繆身上的這場車禍,他的研究者們通常將它和他的文學作品的「荒謬」性主題糾結到了一起,並且獲得了一種普遍意義的認可。關於阿爾貝·加繆的非正常死亡,最權威的莫過於薩特替他寫的悼詞,對他的這個生前的戰友兼對手的不幸遇難作了如是解說:「非人道的事一經出現,便成為人道的一部分。
  • 看半自傳體小說《第一個人》淺析為什麼加繆認為「生命是荒謬的」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國作家、哲學家,存在主義文學、「荒謬哲學」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了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法國作家、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話》等。從荒誕到反抗:一場由鼠疫引發的人類行動如若要從《鼠疫》中提取幾個關鍵詞,那麼「荒誕」與「反抗」必定位列前茅。「荒誕」化身為一場致命疾病大發淫威,而「反抗」則由無數人的抗「疫」之戰共同呈現。
  • 加繆《局外人》:在荒謬的世界裡,想做真實的自己,很難!
    默爾索不是冷漠無情,不是麻木不仁,只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追求絕對和真實的執著和激情——加繆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默爾索感受著這個社會的荒謬,感受到人生毫無價值,以無所謂的方式去挑戰荒謬的社會,而社會也感受著默爾索的荒謬,用荒謬來對抗荒謬,最終呈現給人們的還是荒謬。3. 面對荒誕的判決,默爾索不惜生命也要堅持本真的自我,。
  • 加繆的作品怎麼讀 重讀他有哪些現實意義
    1944年,25歲的法國作家加繆在《卡利古拉》中寫道。  加繆,一個作家、一個思想者。「阿爾貝·加繆」,20世紀人類文化史上最閃耀的名字之一。他曾在一張標明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的紙上,列出他心愛的詞:世界、痛苦、大地、母親、人類、沙漠、榮譽、苦難、夏日、大海。這概括了他一生為之奉獻的全部事物。
  • 「夜讀」加繆:我格格不入,只為建立真實的生活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來源丨每晚推一本好書的熊貓君(ID:maishukuangmo)作者丨熊貓君特別鳴謝本期主播:天舒阿爾貝·加繆 誕辰106周年說起這個44歲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奇才,大家腦中先蹦出來的都是:哲學、虛無、荒謬、存在主義、局外人……以及,英俊且優雅的個人魅力。法國BVA調查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在「20世紀作家中誰最讓你心動」這類問題上,加繆拿到了4.5的高分,薩特只有0.8。
  • 加繆:反抗者要求的,不是生命,而是生命的意義
    在「史金霞老師高中大學綜合讀寫課」第一期第十二講中,史老師帶領大家一起研讀過加繆"三荒謬"中的《西西弗神話》;在2019年10月19日直播的"史金霞老師高中大學綜合讀寫課」第六期第三講中,我們還將共同研讀加繆"三荒謬"中的《局外人》(《異鄉人》)。為幫助大家更好地預習,"體驗大地"公號特刊發傅佩榮先生《荒謬之外——加繆思想研究》一書中部分章節,以供參考。
  •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加繆為自己的西緒弗斯散文附上了一段長篇幅的腳註——「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謬」,以此來紀念給予他創作影響的先輩。如果將文學作品中那些扣人心弦的開頭做個排名,那麼下面這個開頭一定會高踞榜單:一、卡夫卡和《變形記》當格裡高·薩姆莎從不安的夢境中醒來,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
  • 加繆《局外人》:表裡如一的默爾索,卻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
    他放棄上訴,精神上直面人生的荒謬,至死也要永葆生命本真。《局外人》通過刻畫一個甘願為真實赴死的小人物故事,深刻揭露了人在異己世界中的孤獨感,以及在絕處逢生中仍不懈堅持真理和正義的大無畏精神。默爾索的結局雖悲慘,但卻又是一個新生。他為真實而戰的精神至今猶存,仍激勵著千千萬萬的大眾返璞歸真。
  • 作家界顏值天花板加繆的荒謬婚姻和愛情:妻子是「絆腳石」,情人是...
    加繆為她著迷,朋友說他陷入了天使情懷,妄想把西蒙妮從毒品和癲狂中拯救出來。婚後,他帶著西蒙妮和好友去德國旅行,卻在郵局發現了西蒙妮的婚外情。結婚時,兩人沒有宣誓忠於彼此,原因是覺得如果在身體上厭倦了對方,根本沒必要糾纏在一起。於是,他們選擇了分手。
  • 《家長微課堂》第三十六期 |親子共讀好書推薦三——加繆《鼠疫》
    ……真正能使我們的心靈深處燃燒起來的,還是戰勝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的平凡的、每日都在進行工作的人們 ——周國平 我會反覆閱讀這本書,不斷告訴自己什麼是善,以及在動蕩、戰爭、劫難的極端環境下怎樣繼續做一個善良的人,告訴自己怎樣在集體的荒謬和失控中堅守正義 ——蔣方舟
  • 看看加繆筆下的「反抗者」是怎樣對抗鼠疫?
    疫情當前,抗爭者們負重前行、默默奉獻的精神令人動容,更讓人欽佩。鍾南山及抗疫戰士在文學史上,曾經也出現過一群敢於與瘟疫鬥智鬥勇的有識之士。他們是法國加繆小說《鼠疫》中的「反抗者」。在鼠疫當前,他們亦是不懼生死,捨生取義。
  • 雲也退:讀加繆,從在每個人身上尋找正確的東西開始
    這裡的「原始文化」當然被大大美化過,絢麗,純淨,和諧,如果有部落之間的野蠻攻伐,那恐怕要到續作中才會展開。可我仍然喜歡這種容納異己的過程,因為在日常中,我感覺不到任何共同體的存在,我早就養成了卡內蒂式的旁觀者的性格,可如今《阿凡達》卻在鼓動我去參與,它讓我想起一篇小說:阿爾貝·加繆的《生長的石頭》。你看!
  • 加繆:他用十個詞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當年薩特在給加繆的悼詞中這樣說:「對於所有愛過他的人來說,他的死包含有一種難以忍受的荒謬性。」 對於「荒謬」,加繆集中論述了這個詞的書《西西弗斯的神話》中有這樣一句話:」沒有一種命運是對人的懲罰。」 加繆接受任何命運,但當死神突然蒞臨時他驚恐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對生命的熱忱。他在這本以論述「自殺」開頭的書中強調的「但關鍵是要活著」。 是的,他熱愛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