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 網絡 文 | 泥土凌亂
這期是關於大學生生存系列的內容,小編想聊一聊上了大學後心態轉變的問題。文末還有新版《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生存手冊》下載方式哦~如果喜歡看小編的解讀,注意之後陸續還會有這本書的解讀篇推送給大家~歡迎來看哦~高考之後,評判標準發生了改變
很多人說,到了大學後,發現優秀的人變多了,自己更加不起眼了。這是因為評價標準變了,評價的因素更多了。評判一個人的標準就不再只是是成績,也不再單一。進入大學後:你是那個惹人注目的優秀學生,那再好不過;如果是不算惹人注目的普通學生,也不必氣餒,因為大學才剛剛開始,留給你提升自己的時間長著呢。我們先聊點有意思的事情督(打)促(擊)督(打)促(擊)你們。大學時學生優秀的指標:成績、項目經歷、出國交流經歷、論文、特長、社交能力、表達能力、人脈、家庭背景、父母或親戚的工作、家裡的資產、外貌、氣場;總結:就是這麼功利你看,從進入大學後,不管是評判標準還是追求都有了很大改變,不及時改變高中思維會吃虧的。你需要擺脫高考思維
在高考思維裡,分數是唯一重要的東西,因為它能幫你獲取利益。
進入大學乃至工作之後,各種分數也重要,但切記不是唯一重要,有很多和分數同等重要的東西需要你去關注。比如你真正能力的提升、思維的鍛鍊等。學生應該將分數視作讓自己獲取某些利益的合理手段,而不是單純地關注這個分數如何。
過分關注分數的不當做法舉例:
為了考高分,絞盡腦汁,用盡手段和心機,對於很多科目都求老師給自己高分,巴結助教,利用同學等,雖然考了很高的分數但是和自己的能力過分不匹配。
這樣做很可能會給以後埋雷,如果因為和自己能力不匹配的績點而保研或讀博,在以後的科研工作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除非突然開竅,專業能力突飛猛進地進步了,不過這種概率比較低。
過於在意績點,以至於如果不能保研直博的話就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如果一個學生保研需要高績點,那麼他確實需要在成績上花心思,但是還要想的更長遠些,給自己的人生留有餘地,有退路,不能在得知無法保研後不知道該幹啥。
以為成績是唯一,成績不好就失去希望而自暴自棄,努力不見成效就開始每天混日子。
這樣的學生相當可惜,其實成績一時不好不等於一直不好,就算成績一直不好,也不表示其他能力不夠,就算其他能力不夠成績也不好,也不表示沒有學習的空間。就算無法通過分數獲取利益,還是可以靠其他能力獲取利益的,如果沒有能力也能去學去摸索。
擺脫被動思維
這部分講了學生不該被被動思維困住,不是因為他人給我們設置了什麼樣的條件,我們才必須去上課,而是為了獲取知識才去上課。
小編覺得這部分的意思可能是說學生們需要帶著主動求知的目的去上課,這樣才能獲取意想不到的驚喜。還有在其他方面也不要被動,而是主動獲取能力、知識、機會等。並不是說覺得這個課聽了沒用就完全不去上了,你不能在對這個老師的習慣毫無了解或自己對點名、筆記、作業、PPT、考試重點等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逃課。
不要用悲壯的方式學習
這段講了一種不適合大學學習的學習方式,就是挖空心思研究各種解題方法,還有同樣挖空心思研究出題技巧的老師。這樣的方式能體現吃苦耐勞的精神,但是對知識的探索沒有什麼用處。
把什麼都學紮實的習慣是效率低下的。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後繼的知識做鋪墊,以培養創造性思維,所以在大學裡如果想認真學習,應該抱著對知識渴求的態度學習新知識,而不是執著於對陳舊知識解題方法的鑽研。
好了,今天先聊到這裡。之後小編會繼續詳細地介紹這本手冊裡的經典內容,敬請期待!
大學生生存系列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