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英」陣營支持把英語踢出高考,「保英」陣營認為英語重要性無與倫比,兩派之爭由來已久。是否要把英語「踢出」高考的話題,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激烈爭論。
很多人用英語重要來強調高考踢出英語,是一種目光短淺的行為,但是我是否可以說,物理比英語更重要,為何不要求全民學物理?為什麼不把物理作為所有學生必考的主科? 英語是工具,工具最重要的是使用,當你不需要使用或者用不好時,這個工具基本上就廢掉了,而對於多數國人而言,這個工具都是沒用的,用過多時間學英語,得不償失! 「網紅」教授鄭強,精通英語、德語、日語,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的高考英語只考了29分,幸虧當年英語不算高考成績,否則他肯定會落榜,但是即便如此,也沒有影響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沒有影響他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也沒有影響他能夠學習德語和日語。鍾南山院士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主要得益於他的留學經歷。鍾南山院士是改革開放後國家第一批公派赴英留學生,當時他已經43歲,而選拔時他的英語只考了52.5分,到了英國,他苦練英語,終於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語。李蘭娟院士受邀在網上給美國疾控專家上課,美國專家都需要自帶翻譯,這是因為李蘭娟堅持用漢語給他們上課,而且還是帶著江浙味的普通話,這就是她的底氣,因為她掌握了核心技術,她的話就是權威,她的話就是國際語言!第一,英語作為高考必考的主科,分值太高,引發教育不公平!如果當年英語是高考主課,鄭強教授很可能考不上大學,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就。在英語這門學科的學習中,家庭因素佔的比重非常大,城裡的學生,學校師資力量強,家長普遍比較重視英語,孩子從小就上英語興趣班,所以聽說讀寫能力都比較強,詞彙量大,英語成績自然比較好。而農村的學生,接觸英語比較晚,有的甚至初中才開始學英語,而且學校的英語老師不是很專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很欠缺,這制約他們發展。很多數理化成績很不錯的學生,因為英語成績太差,無法上好大學,這種現象並不是個例。看看985大學裡城裡和農村學生的比例,越是好大學,這個比例越懸殊,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語成績制約了農村學生的高度。我們知道英語對於這些農村學生非常重要,但是問題是,在高考中,英語已經把這些學生擋在了名牌大學之外了,還談什麼以後的發展?第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當你真正需要時,是可以突擊出來的!「網紅」鳳姐初到美國時,在開始接受採訪時,講的英語比我們多數人都差,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中式英語」,還帶著濃厚的地方口音;但是在美國幾個月後,另外一個視頻中,她已經能夠說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語了。鍾南山當年到了英國,苦練英語聽力和口語,再加上英國的英語環境,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英語就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如果在國內,十年也達不到這樣的水平,因為我們的英語教學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的英語老師,甚至都無法和外國人進行流暢的對話。有人說,專業研究需要專業詞彙,這些靠突擊是不行的,但是這些人可能忘了什麼叫工具書了,即便是外國人寫專業論文,他們也需要查工具書。我們用中文寫論文,難道不也是一樣嗎?鄭強教授曾經講過一個例子,幾個大學日語講授去日本交流,在飛機上都和鄭強談笑風生,說日語多好,但是一下飛機,坐地鐵時,這些教授慫了,原來那些地鐵裡討飯的叫花子,說日語都比這些大學教授好,這些大學教授到了日本,連飯都吃不上。一個學英語的大學教授如果去英美留學,他有什麼優勢呢?學習外語,可以幫助我們「師夷長技」,但是我們不能為了學外語而學外語吧?現在美國已經加大對核心技術的保護,中國人想在美國學到核心科技,可能很難了,即便能學到,能不能回國是很大的問題,想回來人家也不讓你回來。我們很多大學生、研究生,專業課學不好,天天在那裡做英語題打勾,這樣本末倒置的做法,是不是制約了我們學生的發展?只有我們自己的數理化強了,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強了,我們的標準成了世界標準了,我們的語言就成了世界語言了。我們全面學了幾十年的英語,但是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卻非常欠缺,主要以學習和拷貝為主,這樣下去,我們永遠被人家卡著脖子。所以,這些例子都說明,我們現在的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存在很大的問題,英語作為高考主科,是否到了該討論的時候了?當然,如果現在的要求沒有改變,誰都不能放棄英語,因為你放棄了,就等於你自毀前程,所以我們需要的頂層設計的改變,而不是個人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