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論法的精神》

2021-03-01 鐵筆千秋

       「先將所有宗教丟到一邊,在可能出現的各種爭端中,處於自然狀況中的人只懂得依照弱肉強食的動物法則,因此在我們眼中,社會建立便成了一種契約,用於對抗這種不公正的權力。」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同樣闡明過類似觀點,即「社會契約」是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係,「社會契約」的存在,是通過每個個體對「天然自由」的放棄,轉讓給集體,從而取得平等的契約自由。「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正是「契約自由」的存在,使得原始狀態下,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被社會秩序所取代,從某種意義上,「強者」肆意剝奪「弱者」的「自由」被摧毀。「強者」與「弱者」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達朗貝爾同時指出「人組成社會後,馬上便會進入戰爭狀態。」「社會狀態中的人與人之間,儘管從未有過徹底的平衡,但也從未有過徹底的不平衡。」即便是「社會契約」也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社會成員間的平衡問題,質言之,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可這種「平衡」的出現,對於自然狀態下的人,無疑是歷史的飛躍,畢竟處在自然狀態下的人,「 面對強者,弱者選擇退卻,受壓迫者不會去反抗壓迫者,後者甚至不必動用武力」。故而我們所需做的是藉助不斷完善優化的法律,讓社會契約下人與人的「平衡」更為穩固。

       緊接著達朗貝爾開始集中論述孟德斯鳩最重要、最具價值的法律思想。首先便是對共和政體、君主政體、專制政體三大政體的比較論述。「共和政體中的人民以整體身份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君主政體中的某個人藉助法律單獨進行統治。專制政體中沒有其他法律,只有君主的意志。」(通過法律的存在與否和法律意志的體現階級藉以區分三種政體)「民主政體以熱愛共和國,也就是熱愛平等為原則。君主政體······有理想、熱衷於權位······專制政體其原則就是恐懼」(借政體原則的比較凸顯了對封建專制的批判)「君主政體的國家將禮貌和彼此尊重作為教育的目標。專制政體的國家將恐懼和頹廢作為教育的目標。共和政體的國家要求教育······生出愛國之情。」(借國家教育的目標不同痛斥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愚民思想並頌揚了民主政體下的進步教育)「共和政體的法律應維繫平等與制約,君主政體的法律應支持貴族,同時對平民的壓迫不要超出其承受限度。專制政體的法律應讓各個等級都保持沉默。」(借立法目標所差,進而批判了「絕對權力」與封建專制)「共和政體對小國最為適用,君主政體對大國最為適用;共和政體更易走回偏激,君主政體更易導致濫用權力;在法律的執行方面,共和政體更加成熟,君主政體更加高效。」通過達朗貝爾對孟德斯鳩思想的這些解讀,不難發現孟德斯鳩認為彼時法國乃至整個封建統治下的歐洲更為適合的資產階級政體方向是---君主立憲制,一種相較於封建專制體制更為合理、更為高效、更為進步的政體,而對於共和制,可能在他看來,過於理想和偏激,不易實現且較難推廣。

       達朗貝爾在闡述孟德斯鳩對三種政體的比較思想同時,引述了較多的法學觀點,如「不同國家的法律不僅關係到國家的性質,也就是國家的組成,還關係到國家的原則,也就是給予其支持,維持其運行的事物」「每種政體的教育法都應跟政體原則存在聯繫」「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應跟各種政體的原則相符」,這些觀點讓我自然地聯想到中學政治課常說的:「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不同的統治階級為實現本階級利益,藉助法律這一工具構建利於本階級的統治體系。而政體原則的不同,更影響到司法審判,「君主政體的機構具備不變性與基本性,為了能用相對統一且不專斷的方式保障司法公正,需要有更多的民事法與法院。」「只要其政體很溫和,刑事法的訴訟程序都不會過於繁瑣。刑罰要與罪行統一,且量刑要儘量輕,特別是在民主政體中。一般而言,相較於罪行,社會輿論對量刑的影響更大。」「共和政體中的判決,一定要以法律為依據,一切個人都沒有改變法律的權力 置主政體中,某些情況下,法律的嚴厲程度可因君主的仁慈而減輕、但無論審理間種罪行,都不能指定特定的官員。」從而更為有力地凸顯了刑法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等近代法學觀念。

       在達朗貝爾看來,孟德斯鳩在闡明各個政體後,又從關係各個政體性質與原則的最具普遍性的角度出發,審視它們彼此間關係,亦即最簡單的國與國間的關係,自衛或進攻。並繼而引出戰爭權中的徵服權(「一種必要、正當而又悲慘的權利」),這些或多或少體現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資產階級代表者的擴張野心,孟德斯鳩等人在抨擊西班牙徵服秘魯的野蠻時,假想了更為「高尚」的徵服精神,即儘量把給被徵服者帶來的災難降到最低,並儘量幫助被徵服人民改善生活條件,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對古羅馬戰爭契約精神的致敬(凱撒對高盧人)。而今我們看來,這些思想有太多的局限性,但令人悲痛的是,當今主要西方國家仍將這所謂的「徵服精神」奉為圭臬,「米國」就經常打著民主人權的幌子去「解放」那些所謂「暴政統治下的人民」,三百多年來的歷史證明這所謂的「徵服精神」帶給被徵服者的只有無盡的深淵,並不能也不可能改善被徵服者的生活水平。

      在區分審視三種政體後,孟德斯鳩開始側重對它們共同性的留意,「一切政體,或至少一切溫和並因溫和而正確的政體,都具備所有公民都應擁有政治自由這項共同法律。」在孟氏看來,要想實現或者完善公民的政治自由,這取決於立法權和執行權兩種權力正當、合理的分配與執行,這便是孟氏留給後世最偉大的財富---權力的平衡與制約,具化為三權分立。「從政治自由跟公民的關係角度說,主要是公民受法律保護的人身安全,最低限度是這類安全的社會輿論」「刑罰的性質與量刑的準確,是確定這種自由最重要的保障。」「相較於行為罪,對文字罪的量刑應該更輕,若沒有實際行動,僅止步於思想,應不予追究。」這些觀點更多地強調了公民政治自由所應享受的權利,進而推翻了封建專制下「重刑重典」的思想,尤其像中國古代過分強調酷刑的威懾作用的思想,什麼「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什麼「寧可錯殺100,也不留一個」,乃至文字獄之類的,無疑是重大的思想衝擊。(只可惜閉關鎖國下這等先進思想未能及時傳入我國)

       孟氏強調「稅收應與自由直接構成比例」,質言之,亦即權利與義務的統一,與此同時,這一觀點還有另一層意思,也就是反對重稅,主張建立專門機構管理稅收,並做到稅收的透明化、公開化、科學化,從而達到「取稅於民,用稅與民」的目的,使公民感受到,「納稅便是向自己進貢」。

         在達朗貝爾的解析中,令我比較吃驚的是,孟德斯鳩將氣候與土地也併入引發法律變動的因素。在我看來,氣候確實在歷史上的很多時期改變或影響了歷史的進程,但孟氏過分強調氣候的決定作用,過分強調氣候對個人的性格、國家體制、民族風俗的影響,無疑是誇大了,同時也或多或少體現了「歐洲優越論」,誇大了歐洲氣候的適宜,以求凸顯歐洲的先進,無疑是荒謬的。但其對民族特性的闡述,還是有不少可借鑑之處,比如「法律並非改變風俗習慣和風尚的好方法,獎勵與榜樣才是」,這一觀點在商鞅變法中已有所體現,當時商鞅正是藉助對老秦人特性的把握,通過「獎勵耕戰」「軍功爵制」等最後達到移風易俗的效果。

         達朗貝爾、孟德斯鳩他們作為歐洲啟蒙思想的引領者,對於資產階級的商業精神有著更為積極的表述,「商業精神也會讓一個民族很自然地走向公正,擺脫懶惰與偷盜」。同時他們把目光投向了人口增長,這很容易理解,人口增長一定程度上能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但他們有反對不節慾地人口增長,也就是反對「濫交」「亂交」,違法的兩性關係會危害人口的自然增長。對基於人道主義精神建立的濟貧院,孟氏則持保留態度,在他看來過多強調濟貧院的作用,反而會使公民懶散,變向地鼓勵乞討,顯然上世紀的「福利國家」政策實施了長時間後確實產生了類似影響。作為基督教的信徒,在孟氏的法律思想中,極力將宗教元素融入,作為無神論者的我感覺這樣的作法有些玷汙法律的神聖與純粹,基督教玩玩而已,沒有資格與法律平起而論。

       總而言之,在達朗貝爾的解析下,對於《論法的精神》這本書,我有了大概的理解,同時也深深感覺到,閱讀這本書,絕不能僅僅從法學巨著的角度拜讀,更應結合孟德斯鳩這位18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加以理解。最後,餘希望能從此書中得些許裨益。

相關焦點

  • 閱讀營第6日| 《論法的精神》主題及序言(第3組 蔣門弟子)
    按照孟德斯鳩理性論、地理說觀點,處於不同的地理、歷史環境下的民俗風情、政治制度、法律精神存在差異是合理的。事實上孟德斯鳩的觀點給各種不同的民俗風情、政治體制、法律精神的提供了合理論據支撐。那麼,據此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應當尊重各國不同的民俗風情、政治體制和法律精神呢。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序言中也指出,他沒有指責任何國家業已建立的政體的意味。
  • 讀書悟道:《論法的精神》(十七)
    在馬拉巴爾,因氣候要求更多的放縱,所以人們只好儘量使婚姻不成為負擔……好幾個人娶一個妻子,這就減少了他們對家庭的眷戀和家務的料理,讓這些人得以保存尚武的精神。……多偶制對人類、對兩性——無論是對糟蹋人的一方或是被糟蹋的一方——都是毫無用處的。它對子女也一無好處……一個父親不可能用一個母親對兩個子女那樣的厚愛去愛二十個子女。
  • 閱讀營第6日| 《論法的精神》主題及序言(第2組 本科及社會人士)
    張雁深先生的《孟德斯鳩和他的著作》是走進孟、開啟《論法的精神》讀書旅程很好的嚮導,在這篇導言中張先生談到了孟的家庭、時代背景、主要著作及理論影響,並在最後指出了孟思想的局限性,這是非常具有概括性的。在基本理論部分張先生提到孟所堅持的社會演變論,孟認為人類社會不是靜止不變的,這一觀點極具進步性,與以往資產階級思想家對社會持有靜止的觀點截然相反。
  • 淺讀觀賞阿斯頓·馬丁V8 Vantage這款車的美
    淺讀觀賞阿斯頓·馬丁V8 Vantage這款車的美全新的碳纖維前發動機蓋和全新碳纖維空氣動力學外觀套件,配備有輕量化的七輻輪圈。新車剛剛在上海國際車展發布不久,一點兒優惠都沒有。
  • 淺讀《輔行訣·二旦六神湯》
    相關文章淺讀《輔行訣·二旦六神湯》作者:李超弘景曰: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尊奉之。山林僻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忽。
  • 論中國文化精神
    中華民族長期的生存體驗形成了我們對於宇宙世界的獨特的覺識與「觀法」和特殊的信仰與信念,即打破了天道與性命之間的隔閡,打破了人與超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內在自我的隔膜,肯定彼此的對話、包涵、相依相待、相成相濟。與這種宇宙觀念相聯繫的是寬容、平和的心態,有彈性的、動態統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論。「天人合一」體現了中國哲學精神中存有的連續和有機的整體。
  • 也談法的精神,法的精神,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孟德斯鳩要給本書取名為論法的精神?在大多數人眼中,「法」是理性和嚴謹推導的化身,是邏輯和嚴密規則的產物,為什麼「法」會有「精神」?是作者有意把「法」人格化和圖騰化了嗎?又或者,如果真有的話,「法」的「精神」又體現在哪裡呢?首先,是法律人自身的精神一個好的法學研究者,僅僅懂得死板的法律條文就夠了嗎?
  • 相藍欣:論中國法治的精神
    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的著作《論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 ),二百多年來促使許多西方人相信中國政治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是缺乏民主合法性及壓制個人自由所致。這種常見的誤解源自對中國政治歷史的無知。
  • 淺讀DHCP中繼代理
    淺讀DHCP中繼代理 下面我們主要講解一下關於DHCP中繼代理的內容。那麼通過這方面的了解,我們能夠清楚一下在路由器設置中的一些重點。
  • 探究 | 論司馬遷精神
    《史記》各篇傳記,抒發感情的形式豐富多彩,有的通篇借古抒情,有的夾敘夾議,有的引入精美的詩歌諺語,有的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論贊。無論作者採用何種方式抒情,都滲透著對社會的關注,對禮義一統國家學說的思考構建與嚮往期冀。《史記》最能鮮明、集中表達司馬遷激情的是議論。《史記》議論通常有三種形式:篇前序論、篇末論贊(即「太史公曰」)、篇中夾敘夾議。
  • 法尊法師簡介【廣論專題】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瀋陽法輪寺」,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將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成漢文的這位大德就是法尊法師
  • 試論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之確立
    試論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之確立 ——兼論精神損害賠償應納入國家賠償法
  • 論科學精神
    亞里斯多德將「求知是人類的本性」的判定作為《形上學》開篇之語,把「求知」置於人的意識和社會存在最為突出的位置。在論述科學知識的純粹性時,他指出:「在各門科學中,那為著自身,為知識而求取的科學比那為後果而求取的科學,更加是智慧。」
  • 顏德馨論心悸證病機及其治法
    顏德馨論心悸證病機及其治法作者 / 胡曉貞 顏乾麟 顏德馨胡曉貞:上海中醫院顏乾麟:同濟大學中醫研究所編輯 / 劉剛 ⊙ 校對 / 許琦治療上,顏德馨教授擅用活血化瘀法,並常配以舒肝、益氣、溫陽、化痰、安神等,取得良好療效。筆者現總結如下。1病機解析顏教授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認為瘀血是導致心悸的基本病機,並倡導「氣血失衡」致心悸的理論。
  • 大乘百法名門論
    大乘百法名門論世親菩薩 造大唐 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 譯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 論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金某某強姦未成年人案——論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刑偵案審 〖案例基本內容〗【案情簡介】被告人金某某與被害人金某乙系鄰居,且明知被害人系不滿14周歲的幼女。新中國建立後,隨著《民法通則》的出臺,民事領域的精神損害賠償得以重現生機,該法第120條第1款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規定,個人因身體受損害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 錢超塵:《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傷寒論》源於《湯液經法》考 北京中醫藥大學 錢超塵 1 「 述」 字的標誌性意義。     趙開美《仲景全書·傷寒論》題著者曰「漢張仲景述」。南宋趙希弁《郡齋讀書後志》卷二云:「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明著名藏書家及刻書家毛氏《汲古閣毛氏藏書目錄》亦云:「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
  • 論陽明及陽明學中的浙學精神
    論陽明及陽明學中的浙學精神(刊於《才智》2020.8中)
  • 中法民族精神比較
    中法民族精神比較 法國人是歐洲的中國人19世紀學貫中西的大學問家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說過:「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國人最能理解中國和中國文明,因為法國人擁有一種和中國人一樣非凡的精神特質。」的確,從許多方面看,中法兩國是有驚人的相似性。
  •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阿賴耶緣起論之唯心
    以「萬法唯識」為教義綱宗的大乘法相唯識學,從心識分析出發,從結構論、認識論著眼,以心識涵攝萬有,組建起龐大嚴整的唯識學體系,對萬法唯識的原理作出精緻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