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悟道:《論法的精神》(十七)

2021-02-23 馬小希的碎碎念

本文為作者在閱讀完整原文基礎上對原文精彩之處的節選,就節選哪些內容而言,是作者原創。基於作者對著作權底層架構的認知,特此聲明,註明出處及作者即可轉載作者的文章,該等行為不構成對作者著作權的侵犯,作者的認知與現行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規定不一致之處,構成作者對轉載者的豁免承諾。

……我所謂的「家庭的奴役」,即專指婦女所受的奴役。在氣候炎熱的地方,女子八歲、九歲或十歲就可以結婚……幼年和婚姻通常是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婦女們的「理性」和「容色」永遠不能同時存在。當她們的「容色」正要稱霸天下的時候,「理性」卻加以拒絕。當「理性」可以取得霸權的時候,「容色」已不復存在。所以婦女只好處於依賴的地位……在這些地方,如果宗教不加以禁止的話,一個男人便遺棄髮妻而另覓新歡,因而產生了多妻制,這是很簡單的事。在氣候溫和的地方,女子的容顏不那麼易於衰老,達到適於結婚的年齡也比較遲……就因為他們有較多的生活經驗,所以他們結婚時已有了較多的理性與知識,因而很自然地給兩性間帶來一種平等,結果法律也只規定了一妻制。在寒冷的國家裡,喝烈酒幾乎是一種必需的風俗,因而男子都縱慾無度。婦女在這方面有一種天然的節制,因為他們經常有防衛自身的必要。因此,婦女的理性反而強於男子。所以一妻制的法律,在生理上比較適合於歐洲的氣候,而比較不適合於亞洲的氣候。伊斯蘭教在亞洲很容易建立起來,而在歐洲則一籌莫展;基督教在歐洲綿延下去,而在亞洲則受到摧毀,結局,伊斯蘭教徒在中國發展得這樣多,而基督徒這樣少,氣候是原因之一……有些國家,多偶制一旦建立,妻之所以多主要是由於丈夫的富裕。雖然如此,我們卻不能說,這些國家裡多偶制是由富裕產生的,因為貧窮也可能產生同樣的效果……在強盛的國家裡,一夫多妻制,與其說是一種奢侈,不如說是造成極度奢侈的原因。在炎熱的氣候裡,人們的需要較少,贍養妻和子女的費用也較少,所以能夠娶較多的妻。……歐洲生男多於生女。亞洲和非洲則相反……因此,歐洲的法律採取一妻制,而亞洲、非洲準許多妻制,是和氣候有一定的關係的。亞洲寒冷的地方,也和歐洲一樣,生男多於生女;喇嘛們說,他們的法律準許一妻多夫就是這個理由。但是我不相信,因男女數目懸殊,以致非採用……不可的國家會很多。我們只能說……比較不違背自然;有的國家則比較違背自然而已。在印度的馬拉巴爾沿岸的乃爾部族裡,男人只能娶一個妻子,而婦女卻可以有好幾個丈夫……乃爾是貴族的部落……貴族就是軍人。在歐洲,軍人是不許結婚的。在馬拉巴爾,因氣候要求更多的放縱,所以人們只好儘量使婚姻不成為負擔……好幾個人娶一個妻子,這就減少了他們對家庭的眷戀和家務的料理,讓這些人得以保存尚武的精神。……多偶制對人類、對兩性——無論是對糟蹋人的一方或是被糟蹋的一方——都是毫無用處的。它對子女也一無好處……一個父親不可能用一個母親對兩個子女那樣的厚愛去愛二十個子女。當一個婦女有幾個丈夫的時候……只有在一個父親……相信……孩子是他的孩子的時候,才能有父愛。有了許多妻子,通常並不能防止一個人羨慕別人的妻子;淫慾和貪婪是一樣的,得到了財寶反而更加渴望財寶。……多妻就是那種大自然所不許可的情慾的根源……據說,在阿爾及爾,大多數後宮裡的人竟然不是女子。多妻的法律便產生平等對待各妻的法律。默罕默德……在馬爾地夫群島…………由於妻子的數目驚人,當然要把他們幽禁起來……有的地方因氣候關係,自然的衝動極強,道德幾乎是無能為力的……這些國家……需要鐵窗門閂。中國一本古典的書認為一個男人在偏僻冷落的房屋內遇到了單身的婦女而不對他逞暴行的話,便是了不起的德行。(原文在這裡有注釋:「在沒人的地方,發現一件可以據為己有的寶物;在一個偏僻的房屋內遇到一個美女;聽到自己的敵人求救的呼聲,如果不去救他,他就死了。這些情況就是考驗一個人道德的最好的試金石。」譯自中國的一部論道德的書,見杜亞爾德:《中華帝國志》第3卷,第151頁。)在一個共和國裡……要向婦女行使權威是不那麼容易行得通的。在氣候需要這種權威的地方,單人統治的政體一樣是最適宜的政體。在東方要建立平民政治,總是那樣困難,其原因之一即在此。反之,對婦女的奴役是極符合於專制政體的特質的……在亞洲,無論什麼時代,我們都看到家庭的奴役和專職的統治總是相輔而行的。如果一個政體,它的首要要求就是安寧,又把絕對的服從叫做太平的話,那末就應該把婦女都幽閉起來……我們歐洲的婦女,心思浮佻,言行輕率,有她們自己的愛好與嫌厭,有高尚與薄弱的情感。如果把我們婦女的這一切搬到一個東方的國家去,使她們象在我們社會中那樣活躍,那樣的自由,能有一個家庭的父親得以享受片刻的安寧麼?到處都將是受猜疑的人,到處都將是敵人;國家便將傾覆,人們將看到大流血。我們看到,東方的許多國家,婦女的幽閉越嚴,風俗也越純潔,在大國,就一定有大貴族。財富越多,就越有能力把妻子嚴禁在深閨裡,並防止他們再進入社會。因為這個緣故,在土耳其、波斯、莫臥兒、中國、日本等帝國,妻子的品行實在令人驚嘆。但是關於印度,我們就不能這樣說了,無數的島嶼和地理形勢把它分裂成無數小國;許多原因使這些小國成為專制國家。這些原因,我在這裡沒有時間加以論述了。……哪裡叫做大人物的,只有極少的財富;叫做有錢的,只是足夠生活而已。因此,對婦女的幽閉就不能那麼嚴格……他們的風俗的腐敗是不能想像的。在那裡,我們可以看到與氣候有關的邪惡……在哪裡,生理的要求力量大,而羞恥心則軟弱到不可理解的程度。在巴丹,婦女們的性慾非常強烈,所以男人不得不使用某種裝飾物做掩蔽,避免受她們的算計……在東方的某些地方,幽閉婦女不但是因為多妻,也是因為氣候。在果阿和印度的各葡萄牙殖民地,宗教只準許娶一個妻子。但是婦女們的放蕩行為曾造成了恐怖、犯罪、欺詐、暴行、毒殺、暗殺……再把它們和土耳其、波斯、莫臥兒、中國、日本等地的婦女們的品行的天真純潔相比較,我們便清楚地看到,不論是一妻或多妻,常常都有必要把女子和男子分開。這些事情應該由氣候去決定。在我們北方各國,風俗天然就是好的……在這些氣候之下……最嬌媚的女性仿佛是社會的美飾;結了婚的婦女,雖只承一人之歡,但仍然可以給大家交際上的快樂。在這種氣候之下, 生活是幸福的。一切民族對婦女的淫亂都是鄙視的。這是大自然給一切民族的訓示。大自然規定了防衛,也規定了進攻。它把情慾種植在兩性雙方……它給每個個人長久的歲月去保存自己的生命,但只給他們瞬息的時間去延續種類。……覺察缺點是「智靈的存在物」的本性……大自然使我們有羞恥之心,這就是對我們的缺點覺得羞恥。當某種氣候的自然力量違背了兩性的自然規律和「智靈的存在物」的自然的規律的時候,立法者就應該制定民法去戰勝氣候,以恢復原始的法則。各個民族應該將情慾上的嫉妒和由習慣、風俗和法律所產生的嫉妒,很好地加以區別……前一種嫉妒是愛情的誤用……後一種嫉妒是純粹來自民族的風俗習慣……法律……倫理,甚至來自宗教。一般地說,嫉妒幾乎都是氣候的自然力量所產生的後果;它同時又是治療這種自然力量的藥劑。在東方,妻子是時常更換的,所以他們不能掌理家政。因此,人們把家政交給了閹人……離婚和休婚有這個區別:離婚是由於雙方感情不和,經雙方同意而成立的。休婚是處於一方的意願,為著一方的利益而成立的,完全不顧另一方的意願與利益。所以一般的規則應該是:凡是給男子休婚權利的國家,也就應該給女子同樣的權利。不僅如此,在氣候使女子生活於家庭奴役狀態的場合,法律似乎應該準許妻子有休婚的權利,並且只準許丈夫有離婚的權利。如果妻子們是被幽閉在深閨之內的話,丈夫不應該因為她們有失婦德而要休婚,因為如果她們有失婦德,那是丈夫的過失。除了在一妻制的地方,局部應當因妻子的不生育而休婚……離婚在政治上通常有重大的作用……它是為著夫妻雙方而建立的,但對於子女則始終是不利的。羅慕露絲準許丈夫休妻……他完全沒有給婦女以休婚的權利。普盧塔克把這個法律叫做極端殘酷的法律。雅典法律把休婚的權利同樣地給予妻子和丈夫。在初期的羅馬法,雖有羅慕露絲的法律,但是婦女們也獲得了休婚的權利……這個制度是羅馬的代表們由雅典學來的……被規定在十二銅表法裡。……十二銅表法增加了羅慕露絲所制定的休婚理由的數目。法律並沒有要求必須提出離婚的理由。由於事物的性質的關係,休婚應該說明理由,而離婚的理由則不必說明……雙方互相嫌惡總是最主要的理由吧。

PS:《論法的精神》第十六章,作者將炎熱的氣候、人的性慾還有多妻制捆綁起來。以至於在全球變暖的今天,我們驚訝地發現人們居然沒有變得淫蕩以及由此開始推崇多妻制來,反而在生產力大發展,婦女也與男性一樣走上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工作崗位,為了美好的生活和國家的富強努力工作之後,人們反而能夠普遍接受一夫一妻制了。關於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這個問題,今天的讀者相對於作者來說,是有後來者優勢的,因為今天的讀者都知道: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把千千萬萬的男人們送去了前方的塹壕,千千萬萬的女人被招募進工廠代替那些本來在生產線上的男人們去工作。女人,作為一個整體以及社會之一部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佔據了不可忽視的位置,有了這個經濟基礎,女權作為上層建築才在上個世紀20年代之後真正蓬勃發展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於1919年,美國在1920年通過憲法第19修正案批准了婦女的選舉權,英國則是在1928年。作者是看不到這些的,在他的年代,即便是反對家庭奴役婦女的他,對於女人意識,也僅僅是像他在第十一節中寫的:是社會的美飾品,給大家交際上的快樂。當然,受限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我們是不能苛責作者具有我們今天對女權的認知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權要求,這是社會普遍規律,作者受此影響卻對此毫無察覺,不自覺的他只好在自己的概念當中沾沾自喜。第二節中,作者對寒冷國家的女性的理性大加讚賞,而就在第十四章第二節,作者還認為需要剝俄羅斯人的皮才能使他有感覺,難道在作者看來,俄羅斯女人的理性僅僅是在於不用剝皮便能感覺到疼痛麼?還是說俄羅斯男人的理性已經糟糕到了剝皮都不能使他們感覺到疼痛?還是讓我們看一組數據吧:作者生於1685年死於1755年。1726年,作者搬到巴黎居住,潛心著書。這本書大概是1730年左右開始動筆的,首次出版於1748年。在這期間,俄羅斯沙皇大概是這幾位: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682.2-1725.2.8年在位;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2.8-1727.5.17年在位;彼得二世1727.5.18-1730.1.30在位;安娜一世1730.1.30-1740.10.28年在位;伊凡六世1740.10.28-1741.12.6在位;伊莉莎白一世1741.12.6-1762.1.5。可見,在作者生活的時代,尤其是作者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俄羅斯大部分時間處於女性沙皇的統治之下,與這些女性沙皇相比,期間的兩位男性沙皇彼得二世、伊凡六世在位時間短,也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這也許就是讓作者在第二節寫下「在寒冷的國家裡,婦女的理性反而強於男子」的社會原型吧。

在談到中國的時候,作者的無知、偏見和傲慢依然如故。第八節作者在正文中寫道「中國一本古典的書認為一個男人在偏僻冷落的房屋內遇到了單身的婦女而不對他逞暴行的話,便是了不起的德行」,這句話是有注釋的:「『在沒人的地方,發現一件可以據為己有的寶物;在一個偏僻的房屋內遇到一個美女;聽到自己的敵人求救的呼聲,如果不去救他,他就死了。這些情況就是考驗一個人道德的最好的試金石。』譯自中國的一部論道德的書,見杜亞爾德:《中華帝國志》第3卷,第151頁。」對比作者的正文和作者援引的《中華帝國志》我們可以發現,在後者中,談到了三個有關道德考驗的例子:無人之處發現財寶、與美女於僻靜處獨處以及面對仇人的求救,在環境設定上,對於行為人來說滿足某種「邪念」幾乎不需要付出什麼成本,在這裡他律的力量是極弱的,能指望的幾乎只有行為人內在的道德自律,這確實是對人的道德自律的考驗。《中華帝國志》在翻譯這部中國古典書籍的時候使用了「試金石」這樣的中性詞彙。而作者在二次轉引的時則直書在中國這樣的國家不在僻靜處強暴婦女便是了不起的德行。關於道德考驗環境的中性舉例變成了帶有明顯傾向性的社會事實的描述,按照作者的說法,在中國,除了個別了不起的道德高尚的人,幾乎人人都會在僻靜處強暴婦女。作者根本搞不清這樣一個有關法律與道德的關係的基本常識:法律在不苛求每一個人都按照最高尚的標準去行事同時,也在不同程度上唾棄那些違背道德的行為及其後果。作者也不知道,在中國,關於男女獨處,真正了不起的道德標準是:坐懷不亂。按照這樣一條價值觀,大部分中國人都認同這樣一種道德標準和行為方式:即便在僻靜處與婦女獨處也不能施以強暴。並且大部分中國人也並不覺得符合了這樣的標準在道德上有什麼了不起的。

讀者的肯定是繼續碼字的動力

相關焦點

  • 悟道覓法 提高能力
    悟道覓法 提高能力(新書評介) ——《道與法——領導者的智慧》簡評    加強黨的執政骨幹隊伍建設,提高領導幹部的能力素質,是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內容。王明方撰著的《道與法——領導者的智慧》(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是作者結合長期工作實際,對領導理念和領導方法進行思考與研究的成果匯總。作者認為,領導者應通過認識「道」(客觀規律、道德境界、基本原則)、領悟「法」(貫徹道的基本途徑、基本方法),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該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把堅定理想信念講實了。理想信念至關重要,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
  •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6)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法融禪師,俗姓韋,潤州延陵人(今江蘇鎮江市)。
  •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釋經學意蘊
    實際上,王陽明龍場悟道有其深刻的釋經學意蘊:王陽明通過「以經印心」的方式確立了對所悟之道的正確信念,並以「以心解經」的方式創造性地詮釋經典,從而把所悟《大學》「格物致知之旨」貫通儒家《五經》《四書》,其釋經活動是「用力之久」「默識心通」之後的結果,屬於典型的「體知」解經。由於悟道之後的王陽明堅持「道一而已」的觀點,使其釋經學具有「聖經統一論」和「單一目的論」的取向。
  • 《悟道張仲景——平脈辨證解讀》徐汝奇
    林億等人在《校定脈經序》中說王叔和「性度沉靖,尤好著述,博通經方,精意診處」,《脈經》與《傷寒雜病論》皆由王叔和撰編,兩者之間必有一定關聯,連貫互看,學習中的疑難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但《傷寒雜病論》成書迄今一千八百餘年,生活習俗、語言環境大有改變,故只能從古今文字演義中去理解並還原張仲景、王叔和的學術思想,所以學習更需悟道。
  • 中醫悟道:如何讀書才能走好中醫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想要走好中醫路,用心讀書也是關鍵的一步。但是,我們不僅要好讀書,也要讀好書。如何讀書才能走好中醫路?讀完下面這篇文章,可能會對您有所啟發。多少年來,人們都崇尚讀書,古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 淺讀《論法的精神》
    而政體原則的不同,更影響到司法審判,「君主政體的機構具備不變性與基本性,為了能用相對統一且不專斷的方式保障司法公正,需要有更多的民事法與法院。」「只要其政體很溫和,刑事法的訴訟程序都不會過於繁瑣。刑罰要與罪行統一,且量刑要儘量輕,特別是在民主政體中。一般而言,相較於罪行,社會輿論對量刑的影響更大。」
  • 「讀書無用論」漫談
    讀書在豐富知識、提高修養、增加認知度和幸福感方面的價值更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 因此,「知識改變命運」是真理。那麼,為什麼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還會重新出現「讀書無用論」呢?究其原因,是有一定歷史背景和功利思想的。
  • 虛雲老和尚悟道因緣
    虛雲老和尚悟道因緣 虛雲老和尚,字古巖,又名演徹、性徹,法號德清,俗姓蕭,湖南湘鄉人。其父玉堂,為泉州府幕僚。
  • 悟道詩詞賞析: 不與萬法為侶,心空及第歸
    當年,龐蘊居士曾經參訪石頭禪師,他問石頭禪師:「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麼人?」一開口,就問了這樣一個很空性的問題。怎麼個空性呢?吃飯、穿衣是法,走路、說話是法,現在龐居士問「不與萬法為侶」,那就是指不吃飯、不穿衣、不走路、不說話啦?
  • 閱讀營第6日| 《論法的精神》主題及序言(第3組 蔣門弟子)
    按照孟德斯鳩理性論、地理說觀點,處於不同的地理、歷史環境下的民俗風情、政治制度、法律精神存在差異是合理的。事實上孟德斯鳩的觀點給各種不同的民俗風情、政治體制、法律精神的提供了合理論據支撐。那麼,據此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應當尊重各國不同的民俗風情、政治體制和法律精神呢。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序言中也指出,他沒有指責任何國家業已建立的政體的意味。
  • 閱讀營第6日| 《論法的精神》主題及序言(第2組 本科及社會人士)
    張雁深先生的《孟德斯鳩和他的著作》是走進孟、開啟《論法的精神》讀書旅程很好的嚮導,在這篇導言中張先生談到了孟的家庭、時代背景、主要著作及理論影響,並在最後指出了孟思想的局限性,這是非常具有概括性的。在基本理論部分張先生提到孟所堅持的社會演變論,孟認為人類社會不是靜止不變的,這一觀點極具進步性,與以往資產階級思想家對社會持有靜止的觀點截然相反。
  • 讀書有用論和讀書無用論一樣有害
    前一段時間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然後隨之而來是各種非常有意思的駁斥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個人認為這些隨處可見的反駁讀書無用論的觀點本身並不能真正克服讀書無用論,甚至是讀書無用論的幫兇。簡單來說,兩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簡單來說。
  • 農曆五月十五 法相宗要典《瑜伽師地論》譯定日
    《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菩薩記錄,唐玄奘法師譯,也簡稱《瑜伽論》,是瑜伽學派的基本論書,是法相宗最重要的典籍,更是我國佛教史上最重要的論書之一。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五月十五,玄奘法師在弘福寺翻經院開始翻譯《瑜伽師地論》,二十二年五月十五譯畢,由沙門靈會、朗囗等筆受。
  • 佛學: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順中論
    現觀莊嚴論)的主要內容是為《般若經》中所隱含的修行次第和方法進行了解釋,並按照三智、四加行與果法身的條理,對般若全經的內涵做出詮釋,指出了空相應的落薩大乘修習是自利利他,體悟無生進而成佛道的過程。到了公元8-9世紀時,東印度波羅王朝的達摩波羅王特別推重《般若經》,解釋《般若經》的《(現觀莊嚴論》也得到了重視,直到公元13世紀佛教在印度衰落的期間,此論一向宏傳很盛,受到當時學人的廣泛重視,在印度佛學的晚期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由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記,漢譯本由玄奘大師所譯。全經以作者聽聞彌勒講堂說法的經過為主要內容。
  • 【悟道】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三個內涵發人深省
    在《莊子》裡面,有一個著名的「輪扁斫輪」的故事,故事說,有一天春秋第一霸齊桓公正在堂上讀書,堂下有一個做車輪的木匠輪扁就問他讀的是什麼書,齊桓公回答是,當然是讀古人聖賢的書,於是輪扁就嘲笑說,古人都死了,你讀他的書,不過是古人留下來的糟粕而已,當然,齊桓公非常生氣,問輪扁為什麼這麼說,輪扁說,我70多歲了,做了幾十年的車輪,但是我依然要親自做車輪,因為我做車輪時候,靈巧精湛的技藝,只在於感覺之間
  • 馮友蘭先生的讀書四法
    馮友蘭除了人生四境還有讀書四法,這樣讀書才不至於白讀馮友蘭先生的讀書方法,歸納起來是四字:精、解、知、明。精,即「精其選」。讀書不能只注意字面上的意思,死讀書,而必須注意字裡行間,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如果僅只局限於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明,即「明其理」。讀書僅至得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為前人的意所誤。只有做到這個程度,才算是把書讀活了。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了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理論順著時代的變化產生曲解,是理論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變成XX學院之類的來對人進行精神控制,就有些太缺德了。 我們聊一些正常內容,並不見得會有何作用,但是有了正確的理解之後,自然會對一部分歪理邪說產生免疫。那麼,文字就沒白寫,口水就沒白費。
  • 素人悟道 | 吾輩是貓也
    夏目漱石在1904年至1906年寫過一部長篇小說,題目叫《我是貓》,大概被魯迅翻譯過,譯名和日文相近,《吾輩是貓也》,三十多年前我在《讀書》雜誌上看過相關介紹,但具體內容現在記得不大清楚了。其他公共信息道家遊學網www.daojiayouxue.com投稿、建議、合作 xinhui-yao 信卉老師往期精彩:素人悟道 |
  • 讀書 | 論《法哲學原理》的邏輯起點
    在其精神哲學中,又分為主觀精神(分為靈魂、意識、心靈三個環節)、客觀精神(分為法、道德、倫理三個環節)和絕對精神(分為藝術、宗教、哲學三個環節)三個部門,而黑格爾的法哲學正是對於客觀精神部分的基本概念做出一種更加全面系統的闡述,同時作為其哲學體系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演進終點,在其思想中扮演重要角色,至今仍在實踐哲學中發揮巨大影響。
  • 悟道|理論體系的構建
    在這些經典中,先聖既教授了如何悟道的法門,同時也系統地描述了他們自身的領悟,用以描述這個現實的運轉過程。因為先聖已經流傳了精妙深奧的經典,現代人就可以非常方便地透過經典來感悟這個世界的真相。對個人而言,接下來再來感悟經典的過程,也就是要能夠系統地去理解他們,並且要能夠運用指導人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