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寶媽寶爸加油站原創文章, 作者:若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前幾天偶然在一個平臺看到有孩子簡直是神童,比如六七歲就懂得很多,懂編程的知識,被叫作10後程式設計師,甚至可以給大家講一些編程課,就把那種年紀比較大的程式設計師都給鎮住了,甚至有些大學生說自己都還沒有學到這個階段。
那還有的孩子,比如說英語就是特別特別溜,還有的孩子六七歲動手能力就特別強,自己做出很多小發明,我當時看了後,就有點被震住了,然後想到自己的孩子有時候也比較調皮,雖然他總體上還比較上進,但偶爾會比較貪看動畫片什麼的。
所以我就把那幾個神童的視頻,給孩子看,其實目的就是為了激將呀,或者刺激激勵他,讓他能更加地好好學習。
不過後來更有意思,我跟孩子爸爸也說了這個事,感覺我們需要給孩子加加碼,覺得那些神童孩子那樣,啟示更多是跟大人的引導有關,因為畢竟這些知識肯定是要輸入,它才有輸出嘛。
不過孩子爸爸的反應出乎意料。他說,那樣的神童其實未必好了,就是說過早的喪失天真不一定是好事。現在網絡上出名的孩子,如果是順應他的天性還好,比如就是孩子的愛好,但是有的時候聽到那些孩子超出同齡人的早熟的表達,就會覺得他慢慢會變成一種家長追逐利益的一種工具。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因為他成了網紅,都是會賺到錢,那慢慢地,孩子就會不斷地複利這種模式,孩子爸爸會覺得這個其實是很可憐的。
我和孩子爸爸也討論一下,之前不是浙江織裡有很多童模麼?其實那個就是很極端的例子了,比如說那個童模比較賺錢,很多家長就爭先恐後把孩子送過去,每天做的工作甚至都跟學習沒關係。如果孩子大了,身高高了,不那麼可愛了,那他賺的錢就不多,甚至不能再做童模,所以,有的家長就給孩子吃藥,延緩他的生長發育。
孩子爸爸以這個為例子來說,如果我們去故意地逼孩子,讓他實現某一方面的價值,那可能就會演變成一種極端的例子。
當然我覺得孩子爸爸提醒的這是極端的一面了,神童他有另一面就是說,家長可能確實從小引導得好呀,比如說這些孩子從小對程式設計師對人工智慧或者英語等知識,就有這方面天賦和特長,慢慢地技能發展也不錯,甚至也輻射到其他學科。
那這輩子,他可能在這方面就有很好的積累和發展,有利於他以後的打拼,從這方面來看我覺得這些家長也很了不起,孩子們也很棒。
當然,同時確實要防止另外一種傾向:類似童模那樣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就是我們過於急切和頻繁地地去展示孩子的才藝,有點什麼東西就急於表現出來,那慢慢地孩子會迷失在這種名和利中,喪失了他童年本有的天真,我覺得可能這一點是得不償失的,所以要儘量避免了。
對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看法,我們也可以一起探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