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童奇葩說|行為習慣的養成,家長老師誰更重要?你選哪個?

2020-12-22 宜童自閉症學院

主題辯論會

近日,宜童河東校區的老師們開展了一場主題為「孩子的行為規範,是老師重要還是家長更重要」的辯論會。

想知道我們的特教老師是如何在辯論場上花樣變身為「專業辯手」,觀點碰撞、激烈交鋒的嗎?快來圍觀吧!

01

本期別開生面的辯論會籌劃已久,最終選定這個主題,一方面是督促教師在幫助幼兒培養良好行為規範的同時,也更加注重身為特教老師一言一行對幼兒、家長兩方的影響,進而從專業性、親和度等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也學習站在家長的角度提升共情感,更好的指導家長做好教學配合工作。

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家長們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幼兒康復的重要性,家園共育是我們的星寶真正需要的。家長也罷,老師也罷,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幼兒來說,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只有家長和老師結成統一戰線,共同努力,才能讓星寶的未來創造更多可能。

02

下面就讓宜小童為大家重現辯論會那些精彩場面吧~

辯手自我介紹、立論、駁立論、質疑、自由辯論、總結陳詞……環節遞進,妙語連珠。來看看「唇槍舌劍」中有哪些「金句」出爐吧~

正方辯手:老師更重要

老師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為幼兒創造良好、規範的學習環境:乾淨整潔優美的教室,讓孩子身心愉快,幫助融入集體;集體的學習環境,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促進學習人際交往等技能;教室內各類物品的整齊擺放,教學中規範的流程,老師自身的示範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模仿範本,都是幫助孩子培養良好行為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就像一盞明燈,為孩子指引方向。孩子的行為習慣從無到有,教師的正確示範起了很大作用。教師是專業的,孩子從入訓第一天開始,被教授懂得秩序、排隊、輪流、等待、分享等等,這是家庭環境給不了的。

對於幼兒的成長,有些功能是只有老師才能賦予、家長無法替代的,比如專業知識的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系統的教學知識……這些家長可能不如老師專業。

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甚至更遠,是完整的學習過程,良好的習慣是能受益一生的,家長正是知道有些環境和教學無法提供,所以選擇學校和老師來承擔社會教育功能。

反方辯手:家長更重要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學校,是對孩子啟蒙教育的最主要場所。

學習始於模仿,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一切行為都暴露在孩子視野中,正向的示範作用不可替代。

家長不做好校外配合的話,老師的努力就會付諸流水,相反,家長的積極教育,就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很多家長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孩子行為規範養成的重要性,家庭中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恰恰是養成習慣最好的搖籃。

家長的關注度對於孩子行為規範養成非常關鍵,比如上學,家長如果非常堅決的要求孩子準時起床、洗漱、出發,強調守時觀念,那麼孩子就理所當然的養成守時的規範習慣。

家長對幼兒擔負最初始的教導責任,各種認知學習泛化到日常生活的場景中,都離不開家長的指引。

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習慣乃至情商的養成的關鍵因素,孩子從小受父母的影響,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父母那裡學習到的,而且是根深蒂固的,影響孩子一生。

03

賽前翻閱資料、積極準備,賽中激烈攻辯、不甘示弱,通過這種辯論的形式,老師們也進行了高質量的交流學習,打破一個人的固有認知,接收不同的聲音,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家長和老師的本意都是為了孩子,雙方都有共同的責任和使命。關於教育,到底是家長還是老師更重要,這是一個宏大的辯題,誰也不能給出一個真正斬釘截鐵的答案,唯一確定的是,兩方都有發揮的空間,都有讓兒童成長更好的義務。

對於自閉症幼兒來說,特教老師和家長的重要性又變成一個新論題。

從專業角度而言,家長和孩子都需要科學合理的幹預方法和實踐指導,而這些無疑是特教從業者走在前列。

宜童一直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家園共育:

各類線上線下家長課堂、專家講座、社群答疑、拓展活動……近日的宜童杯運動會上孩子們的精彩表現也是家園共育的一個非常好的切面展現。

專業的教師、積極的家長,就是為星寶保駕護航最合格的舵手!

本期辯論會圓滿結束,讓我們一同期待下一次更精彩的主題吧!

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通過公眾號留言,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宜小童微信,進入宜童星空學院微信群與其他家長一同討論!

————————

來看看老師和家長們有哪些精彩討論吧~

「老話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現實中我認為就是如此。來宜童學習的時間有限,回家的消化吸收更重要,況且很多的行為習慣在家庭生活實踐中要付諸實現,所以家長還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宜童老師的教育引導起到指明方向和提綱攜領的重要作用。家長的重視度才是孩子進步的關鍵。」——星寶家長

「宜童公開課目的也是希望家長們學習到專業方法並能在家中應用,孩子一周密集性幹預就是要求至少40小時,只依靠在校學習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您說的恰恰是家長們需要達成的共識,家園配合,在家一定要訓練,鞏固維持,泛化等,至關重要,這樣孩子進步會更快」——老師回復

「我覺得這個論題非常好。我們家的情況是,執行老師要求練習的項目都很好,但泛化做的比較差。所以我認為應該跟住老師的進度,按照專業方法在不同情景泛化教學。最理想的情況是孩子和大人開開心心玩遊戲,練習項目都含在其中。」——星寶家長

相關焦點

  • 聽特教老師講一講,那些在宜童守護小星星的故事
    之前帶過一個小朋友剛升到小組後,有次媽媽在家給他做餅乾吃,做好餅乾後媽媽問孩子,你想給誰吃呀?孩子說:「給聶老師」,於是第二天我就收到了精緻的餅乾,餅乾給幾個同事分了,但裝餅乾的鐵盒子我一直留著。 共情,專業,是無數星寶家長所需要的東西,反過來,也是特教老師自我價值的體現。 成長需要時間,經驗需要沉澱,在特教行業尤為如此。
  • 幼小銜接|宜童小學模擬面試進行時
    」——「孩子能在面試過程中好好表現嗎」——「我的孩子能不能順利通過面試升入小學」針對家長們的疑問,宜童於今日在華苑校區展開了一年一度的小學模擬面試,嚴格按照小學以往的面試的流程和內容,提前為宜童即將畢業的孩子們,提供情景的模擬面試演練。
  • 孩子行為習慣的最佳養成期
    生活中有些孩子有很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勤洗手比如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兒,比如放學回家很自覺的寫作業,讀書看報等。而大部分的孩子是每一天每一次都在父母的念叨,催促下一件一件的去做,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催促嘮叨不禁也讓家長感到他頭痛甚至崩潰,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 你知道行為習慣的最佳養成期是什麼時候嗎?
  • 教師節特輯|在宜童,一位特教老師是這樣成長的
    特教老師,從事著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肩負著愛、責任和使命,她們是一群善良的天使。教師節來臨之際,宜童各個校區也專門為這群可愛的人兒們準備一場美食和分享的「盛宴」,為特教老師們送上真切的關懷和問候。,張原平主任很受感動,「我們的特教老師很多都是第一份工作就來到宜童,選擇用整個青春來陪伴這群特殊的孩子,承載無數星寶和家庭的希望,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 孩子習慣的養成,比自律更加重要,家長別錯過最佳養成時間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意思是說小時候養成的良好習慣,就如同自然發生的行為一樣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良好習慣。
  • 護童和愛果樂哪個更好,護童給孩子更貼心的呵護
    護童和愛果樂哪個更好,護童給孩子更貼心的呵護時間:2019-05-08 17:5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護童和愛果樂哪個更好,護童給孩子更貼心的呵護 作為兩大知名兒童學習桌椅品牌,很多家長在給孩子購買學習桌椅時,都會有些猶豫,不知道護童和愛果樂哪個更好。
  • 幼兒園小中大班習慣養成對照表!老師家長速收藏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的習慣。幼兒階段是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雖然在幼兒園裡,老師都會有意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但幼兒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家裡度過的,因此,家長也需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小編列出了一些孩子需要在幼兒園養成的好習慣,希望幼師和家長們能共同了解,實現家園同步教育,幫助孩子優秀成長!
  • 深圳楓葉開學在即 | 習慣比成績更重要,送給家長們一份初小學生習慣養成秘籍!
    同時,小編也要偷偷的問下,同學和家長們都準備好迎接新的學期了嗎?孩子在暑假也許處於一個比較放鬆的狀態,新學期開始,作為家長,應該先努力培養孩子的習慣。習慣能夠塑造一個人,從小養成好的行為規範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新學期來了,家長快把這些好習慣給孩子收藏吧。
  • 德國育兒:家長8條幫助一年級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都說幼兒園很重要,因為幼兒園裡學的很多技能基本都可以使用一輩子:例如怎麼樣繫鞋帶,怎麼樣上廁所,怎樣和人握手等,還有更重要的就是怎樣和其他人相處,怎麼樣樂的獨處等。。。。 但是上了小學,尤其一年級,很多學習習慣更是可以影響我們一生,或者說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為整個美好人生打下了了堅實的基礎! 回頭看我們家兄妹倆的小學一年級,不得不說:老師,家長,孩子,三方一起努力抓重點,分工協作,為孩子迅速而有效的順利開始人生的學習生涯做了有效保證!
  • 幼兒園小中大班習慣養成對照表!老師家長速收藏
    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家庭教育和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那麼今天一起來看看,老師們應該幫助孩子養成哪些好習慣呢?★ 能夠主動與老師、長輩問好、說再見★ 不把玩具、用品等放入口中★ 得到別人幫助主動說謝謝★ 有自己喜歡探究的事物
  • 「孩子害羞,誰也不能看他上廁所!」,家長的奇葩要求讓老師無語
    ,幫助孩子順利過渡,而這其中不乏很多奇葩的要求,讓老師很是為難,甚至是覺得哭笑不得,不敢想像家長怎麼會提出如此奇葩的要求?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比較害羞,誰也不能偷看他上廁所,他在幼兒園尿尿的時候,老師和小朋友都迴避下吧;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精力旺盛,不愛睡覺,午休的時候就讓他在活動室玩玩具吧,不用管他,他自己能行;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只吃橄欖油,別的食用油吃了就會過敏,幼兒園炒菜改用橄欖油吧,這樣對其他孩子也好;還有的家長說,這個季節我家孩子一出門就愛犯鼻炎,戶外活動就別讓他出去了
  • 幼兒園小中大班習慣養成對照表!老師家長收藏!
    幼兒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良好的行為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及各項活動中。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還《家庭教育》一書中告誡家長說:「自出生到七歲時人身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麼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若基礎打的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因此,我們必須把養成教育落到實處,抓好幼兒期的行為習慣培養。
  • 「奇葩童書」層出不窮,3點技巧助你輕鬆選好書
    書上還問「寶寶,你知道誰不見了嗎」,還有溫馨小提示:讓寶寶試著回憶上一頁的畫面,複述小熊有哪些好朋友。書中不見了的朋友是「小雞」,但是在小雞不見了的頁面上,一隻明晃晃的燒雞正擺放在餐桌上。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奇葩的童書還真不少。
  • 小學生奇葩請假條,老師看完笑出眼淚,家長:想打人,誰也別攔我
    小學生奇葩請假條,老師看完笑出眼淚,家長:想打人,誰也別攔我。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小學生請假條火了第一張:請假理由心情不好這位小學生說自己今天心情不好,很焦慮想要請一天的假,老師看完之後表示自己的情緒更焦慮了。
  • 習慣比成績更重要!開學在即,各年齡段孩子習慣養成秘籍來啦!
    習慣能夠塑造一個人,從小養成好的行為規範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新學期來了,家長快把這些好習慣給孩子收藏吧。好習慣要從小養成有人說,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抓好習慣,再談成績,這些習慣,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01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學生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從小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有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 初中老師提醒:暑假比補課更重要的是補習慣,好的習慣成就一生
    導語:初中老師提醒:暑假比補課更重要的是補習慣,好的習慣成就一生暑假當中,對於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補習班是家長的首選。家長都希望通過假期補習,讓孩子實現彎道超車。但是我們常常看見這樣的現象:第一次知道孩子成績不好,家長第一反應必定是補課;第二次看見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開始犯愁;第三次看見孩子成績依然沒有進步,家長疑惑了,明明給孩子補課了啊,為什麼不見成效呢?其實這種「校內差、校外補」的情況屢見不鮮。家長的態度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補課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不能把它當成理所當然,把希望寄托在補課上邊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 那些無意識的慣性行為,才是我們已經養成的習慣
    (也是違背意願的)通常我們說需要意志力才能堅持的習慣並未真正養成習慣,行為一旦需要意志力介入,就要先解決動力這個根本問題,也就是為什麼要養成一些習慣?這些習慣對我們有什麼益處?反之如果我們現在形成慣性的一些習慣對我們沒有益處,那麼也同樣需要問自己一句,我為什麼要持續一些對我沒有益處的習慣呢?
  • 新學期養成這10個好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一個關鍵就在於能否堅持學習生活的好習慣,做好自我管理。 · 「先抓習慣,再談成績」。堅持養成下面這10個自我管理的好習慣,你的新學期一定會有所收穫! |本文共2800字,閱讀需6分鐘| 一、難以找回好狀態?
  • 咱縣大馬鎮中心小學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使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為進一步幫助新生儘快適應學校生活,幫助家長掌握輔導學生的正確方法,讓家長有效地與學校、老師合作,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大馬鎮中心小學於9月19日上午舉行了一年級新生家長會。學校精心準備歡迎標語,一年級各位班主任及任課教師也準備了詳實的發言稿和精美的課件,並對教室做了精心布置,各班黑板上寫著歡迎家長的標語,一體機播放著溫馨的課件,使各位家長能一走進教室就能感受到融洽、和諧的氛圍。當天上午8時前,各班的家長如約而至,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
  • 教孩子養成好習慣 養成好習慣的辦法
    好的習慣,就是做有益於自己、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的事,並長期堅持,直到成為習慣性的行為。從小給孩子養成好習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培養好習慣的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二、教育要得法  家長要依據孩子的實際採用適當的方法,培養良好的習慣,要注意講求方法和實效。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家長可採取轉移目標,讓孩子選擇、給孩子一個臺階下等方法。做為家長要多運用正面激勵的方法,例如,要孩子養成物歸原主的習慣,首先家長要創設一個整潔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