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聽「恐怖故事」,家長要不要講?換個模式或許效果更佳

2020-12-18 羊駝媽媽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給孩子講故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因為講故事對孩子的成長過程來說,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在這裡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孩子聽的故事的內容,對其成長,不會有負面影響。

恐怖故事是孩子比較好奇、想聽的故事類型,在要不要給孩子講恐怖故事的問題上,不免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要麼講,要麼不講。

家長要不要給孩子講恐怖故事呢?如何為孩子挑選合適的故事呢?

恐怖故事,大家都知道,不乏涉及一些黑暗、血腥、驚悚等內容,有些孩子在聽了恐怖故事之後,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聽了鬼故事之後,晚上害怕獨自一人睡覺等。

尤其是對於想像力豐富的孩子,當聽了恐怖故事之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聯想,而他們也不能很好的處理好想像之後產生的害怕等情緒。

從這一角度出發,很多家長會杜絕自己家的孩子聽恐怖故事。

但是,對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如果你越阻止他們聽恐怖故事,他們對恐怖故事的好奇心會更大,可能會通過其他的方式,私自去聽恐怖故事。

而家長也不能及時的發現孩子聽了恐怖故事之後所造成的問題,也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可以說有些得不償失。

兒童文學評論家彭懿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我們正是在恐怖小說裡認識到了潛伏在恐怖背後的「惡」與「黑暗」,面對恐怖,我們才重新發現了被深深地塵封在心底的「正義」、「善」和「光明」。

恐怖故事,從本質上來說,雖然恐怖,但是恐怖背後所隱藏的正義、善良、勇氣、光明等正能量,應該被孩子了解、感悟。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可以起到積極的正面教育意義的。

因此,當孩子想聽恐怖故事的時候,家長們可以選擇給孩子講,但是,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基礎事項。

家長該如何給孩子講述「恐怖」故事?

不要對恐怖細節進行描述恐怖故事免不了有恐怖細節,對於這些恐怖細節不建議家長做過多描述。

這是因為在孩子的世界中,接觸到的事物有限,即使有充足的想像力,但是,也不會自主的想到比較血腥、驚悚的畫面。

而當過多的描述恐怖細節的時候,這就為孩子的想像力提供了引導,孩子會順著描述的細節語言,展開各種各樣的恐怖聯想。

這時候,恐怖故事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也有可能會留下心理陰影。

選擇適合孩子的恐怖故事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不同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同性格的孩子等,他們可以接受的恐怖故事的恐怖程度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也不見得能夠承受同等程度的恐怖故事。因此,如果要給孩子講恐怖故事,要從孩子可以接受的恐怖故事出發。

可以先從簡單有趣的恐怖故事開始在給孩子講恐怖故事的這件事情上,家長可以先從一些比較簡單有趣的恐怖故事入手,比如龜蛇二怪、宋定伯捉鬼等。

讓孩子的心理有一個接受適應恐怖故事的過程,這樣就不會因恐怖故事的恐怖而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家長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故事?

從孩子的年齡出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對故事的認知、難易程度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正常情況下,1歲以下的孩子,可選擇色彩圖片多,文字少的故事。

1-3歲的寶寶,可以適當的聽一些比較複雜的故事,也可以加入一些科普類的故事書;4歲以上的孩子,選擇的故事種類,可以多種多樣,文字佔據主導地位的故事。

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即使是同樣年齡的孩子,興趣愛好也不同。

讓孩子聽有關他們興趣愛好的故事,既可以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又能夠讓孩子獲取到知識,一舉兩得。

從名家名作出發有關孩子的故事書市場,市面上流通的故事書多種多樣,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故事書都適合買回來講給孩子聽。

作為一本書,故事書傳達的是知識、意義。好的故事書,才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如今,故事書魚龍混雜,名家名作的故事書,相對來說,有內容品質的保證。

從生活細節出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比如地球為什麼是圓的,為什麼要每天刷牙等。

當孩子有這些疑問的時候,家長可以買一些有關這些問題的故事書,講給孩子聽,這樣孩子既解決了疑問,又能夠獲取到生活知識。

孩子從小聽故事,對他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可以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在孩子聽故事的過程中,他們會學習到新的詞彙、語言文字等,也會跟隨故事的劇情。

鍛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對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比如語言表達能力、行為表達能力等來說,是非常高效的手段。

可以培養孩子的情商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孩子能夠感受到各種各樣的感情情緒,比如親情、友情、同情、正義與邪惡、善良與卑鄙等。

他們會把從故事中感受到的感情,轉化為自己的內在東西,從而影響情商。

可以豐富孩子的想像力雖然說,孩子的想像力比較豐富,但是,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他們的想像力會跟隨故事中提到的森林、高原、河流、山脈等得到無窮無盡的延伸,有助於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羊駝媽媽結語:

雖然孩子聽恐怖故事有風險,但是,只要家長做好把關,完全能夠將這種風險轉化為促進孩子成長的墊腳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們需要通過故事書的世界,來獲取成長的力量,因此,家長們需要權衡各種故事書帶給孩子的影響,以此選擇對孩子產生正面意義的故事書。

今日話題:你會給孩子講故事嗎?有沒有嘗試過恐怖故事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我是@羊駝媽媽,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父母必修課#

相關焦點

  • 家長講故事孩子想重複聽,父母不要拒絕,這是孩子自我學習的方式
    朵朵的媽媽自然是很開心,因為她知道,多講故事給孩子聽,對孩子的語言能力、想像力等,都會有所提高。於是媽媽跟爸爸商量,每天至少給孩子講一個故事。為了讓孩子有興趣聽下去,媽媽還特地去買了好幾本不同類型的故事繪本,這樣就可以每天不重樣的給孩子講故事。陸陸續續講了有一個月左右,原本充滿動力的爸爸和媽媽,卻想打退堂鼓了。
  • 聽牙醫講口腔科恐怖故事……
    口腔科的恐怖故事你也經歷過嗎?口腔科恐怖故事隨時都在上演!有的人特別愛看恐怖片但如果恐怖場景就發生在你身上呢?今年的9.20愛牙日讓我們一起來聽故事、學愛牙講述人:龔瑾港澳國際醫務診所口腔全科主任第一個故事:做正畸齲壞了全口牙一天門診來了一個媽媽帶著上高中的女兒
  • 講故事能開發孩子的智力?掌握5個技巧,讓孩子愛上聽故事
    也許很多父母會說,我知道講故事對孩子好,我也照做了,可孩子好像對動畫片更感興趣,故事沒講幾分鐘,孩子就會說:「媽媽,我不想聽故事,想看動畫片。」其實孩子這樣說並不是孩子不喜歡聽故事,而是我們講的不動聽,吸引不了孩子。如何把故事講到孩子心裡去,讓孩子喜歡?
  • 孩子從只想「聽故事」到自己「講故事」,我用了兩個小技巧!
    當時,繪本館裡的親子閱讀,延續著「大人講孩子聽」的傳統模式,不論是千尋還是其它小朋友,看見千尋爸爸,第一句話便是:「給我們講故事吧!」比如,孩子幼升小要面試吧,現如今稍微好點的民辦小學面試競爭有多白熱化,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80%的面試裡都有個「講故事」環節,有的是看圖講故事,有的是根據提示講故事,形式不同內核一樣,總之,孩子得具備自己「講故事」的輸出能力。
  • 孩子磨蹭怎麼辦?家長不要一直催,換種方法或許有作用
    孩子出現慵懶,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情況,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只要是人,都會有個惰性。我們家長催促孩子,本意是讓孩子自己能夠管理好自己,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事情,更快地適應社會的節奏,但是,這種催促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成為了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了。
  • 會講故事的孩子邏輯性更高,想孩子講好故事,「故事地圖」能幫忙
    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邏輯,都會選擇讓孩子去講故事,但是卻忽略了一點,用"故事地圖"幫助孩子更有邏輯性地講好一個故事。故事地圖是什麼?故事地圖分為五個部分:(1)故事講的是什麼事情?(2)故事裡面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 幼兒英語學習要注重閱讀 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效果更佳
    魔奇英語課堂原標題:幼兒英語學習要注重閱讀 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效果更佳魔奇英語認為孩子愛上閱讀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需要家長的培養。所以魔奇英語認為我們不要像學習那樣要求孩子,比如必須把故事的每一句話都能夠翻譯成中文,必須掌握了一個故事才可以讀下一個,必須解釋故事中的語法現象, 必須背下故事中的所有生詞,如此等等,這讓孩子如何能夠愛上閱讀?我們要和孩子一起讀。如果我們英語不夠好,可以和孩子一起提高英語水平,而且要做好準備,孩子會超過我們。
  • 用這樣的方法講故事,孩子更愛聽,並且讓你一個故事多重效果
    給幼兒講故事,是每位爸媽的必修課。看到很多爸媽講故事,就是拿著繪本給孩子念,有的念得快,有的念得慢,有的感情充沛,有的平淡無奇。其實說是講故事,充其量就是讀繪本。我陪寶寶上樂高課的時候。有一位家長帶著兩個孩子。上完了課,這位爸爸一定要在那裡面給孩子們讀繪本,聲音很大,以至於很多家長對他側目而視,他是一句一頓,自顧自的在那兒大聲念繪本。說實話,聽者只覺得那是噪音。
  • 培養孩子好習慣不能光靠「講道理」,嘗試這3個方法,效果更佳
    正是因為孩子不聽教,所以很多父母才會一遍又一遍的講道理,但有的孩子並不是父母光說就能管用的。並把規則細緻到生活的小事上,其中讓孩子提出自己想遵守哪些規則,並且在一天結束後,在已完成的事情上打上對勾,做到10個以上,就可以獲得一枚五角星,每周集齊七個就可以滿足孩子一個小小的願望。這樣孩子就會願意遵守規則上的習慣培養,時間長了孩子的行為習慣一定會有所改變。
  • 別再和孩子講道理已過時了,聰明的家長都在用強權教育,效果更佳
    對於孩子來說,道理這個概念有點陌生,和孩子們講道理,他們很難完全明白道理的意思,可以說跟孩子講道理就是在浪費時間。有時候家長重複地對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能夠理解道理中的意思。但是孩子在最初的時候就不懂其中的意思,長期反覆地說教,只會讓孩子形成一種自然的拒絕屏障,也就是家長隨便怎麼說,孩子就是一種聽不進去的狀態。
  • 孩子常聽故事好處多!掌握講故事的8個小技巧,孩子愛聽成長快
    每個寶寶都喜歡聽自己的爸爸媽媽講故事。我家若蘭最喜歡每天的睡前故事時間。每天晚上收拾完畢,躺在床上,若蘭都會對我說「媽媽,我還一點都不困,你能給我講個睡前故事嗎」?
  • 給孩子講故事,你怕了嗎?
    ,自然會對閱讀產生好印象,與書建立好的聯結;反之,孩子連家長講故事都不願意聽,自然也難以對閱讀提起興趣。其實,每位家長都應該是自家孩子最好的「故事姐姐」,因為孩子最先熟悉的是父母的聲音,無關聲色是否好聽,這天生的安全感是其他人給不了的,有愛的閱讀氛圍也是其他人比不過的,我想這也是親子共讀的意義所在。那麼給孩子講故事真的這麼難嗎?
  •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怎樣講故事?才算給孩子講個好故事
    一、首先,給孩子講故事,要照顧孩子的年齡特點因勢利導。孩子的年齡、性格不同,家長給孩子選擇的故事情節、篇幅以及故事內容也不盡相同。比如:家長給三歲左右的孩子可以用兒歌的形式,講一些簡單易懂喜歡聽的故事。
  • 孩子每天睡前要聽故事,但你真的會講故事嗎?
    但是,孩子每天睡前要聽故事,你真的會講故事嗎?接下來,我就圍繞著這一話題,從為什麼、操作偏差和該怎麼做三個角度入手,進行探討。一、我們為什麼要給孩子講睡前故事?不少家長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經驗不足或認知有誤,導致實際效果出現偏差,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問題,不知道你中招了沒有?
  • 念故事給孩子聽也有注意事項?
    這「啞巴式英語的模式」還要繼續在孩子身上印證嗎?俗話說的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喜歡上英語並樂於開口說話呢?前些日子,在書店瞥見一本《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看完覺得收穫頗豐。和大家分享一下這位全職媽媽有關「堅持給孩子讀英文故事」的真知灼見。
  • 孩子一個故事聽了四五十遍,背後大有文章,家長一定要知道
    孩子重複做某個動作還好,畢竟不需要家長的參與,但孩子喜歡重複聽某個故事就讓家長抓狂了。心理學家分析,孩子喜歡聽某個故事,是因為這個故事中的某些情節或者感受讓孩子很感興趣,但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能自己看書,因此,他喜歡「你講他想」的方式。
  • 幼兒教育,講故事原來這麼有用,家長千萬別忽視了!
    作為家長當珍惜有限的給孩子講故事時間。 有些家長或不重視講故事;或因忙碌,無暇給孩子講故事;或把講故事的事情教給了手機,故事機。以為這樣省事了,解放了,殊不知家長把自己的權利以及親子教育的最好時光,最溫馨時刻也給丟掉了。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為什麼家長要多給孩子講故事,這其中蘊含了怎樣的道理?
  • 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其實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但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爸爸見大庭廣眾之下管不住兒子,一生氣打了兒子一巴掌,孩子就哭了。爸爸沒辦法,又跟孩子講道理,講了半天,孩子還是哭個不停。這會兒媽媽回來了,連忙問:「怎麼了,怎麼哭成這樣子?」爸爸無奈地說:「他想要小汽車,我說現在不能買,等他表現好了再給他買,他就在這兒哭,怎麼說都不聽。」
  • 孩子總不聽家長的管教?家長是時候換戰術了,試試「誘導式規勸」
    硬碰硬只會讓我們得不償失,大部分的家長都覺得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其實是我們該換戰術了,今天就給大家說說"誘導式規勸"!一、孩子總不聽家長的管教?證明你的戰術不對!所謂"誘導式規勸"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使用和緩的態度和語言,委婉的去講道理,引導孩子自覺發現自己的錯誤,引起深思。而不是直接的批評說教和棍棒教育,這可是一種說話的語言技巧。讓孩子更加容易並願意去接納。簡單來講就是讓父母帶著畫面感去和孩子溝通交流,將枯燥的大道理故事化,用孩子喜歡的故事式講出來。
  • 當孩子問:「為什麼讀書」時,家長可以把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
    當孩子問:&34;,家長可以把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有一天,一位語文老師在評分改試卷時,發現班級裡的一個同學在試卷中的作文上留下了空白,上面只有同學用筆歪歪扭扭寫下的三句話:老師,讀書有什麼用?我不喜歡讀書,是爸爸媽媽要我讀的,我是為爸爸媽媽而讀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