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管控技術助力我國三網空間可管可控—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科學網鄭州訊 (記者史俊庭)記者從日前從信息工程大學了解到,該校聯合中科院、國防科技大學等單位,堅持自主創新,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歷經四年時間,完成了863計劃「面向三網融合的統一安全管控網絡」,探索研製完成我國首個跨接三網的統一安全管控示範網絡,同時在上海東方有線、武漢電信兩大運營商網絡中示範運行,並在上海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

三網融合網絡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信息基礎網絡,連接億萬人群,通達各行各業,是整個國家最重要的信息血脈。近年來,隨著三網融合技術不斷發展,更高的開放度、更多元的內容、更複雜的終端使我國網絡面臨全新安全挑戰,實施自主可控的跨網統一管控成為國家信息安全防護難題。

與此同時,在網際網路、電信網、廣電網的物理網絡不合一,高層業務和應用持續融合的新常態下,構建跨網絡、跨運營商的聯防、聯控網絡管控技術體系,實現三網內不良信息的統一攔截、網絡流量的精確識別、惡意行為的統一阻斷、帶寬資源的精細分配,建立可管、可控的新一代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用三網統一的安全管控凝集國家網絡空間管控的整體合力,成為推動國家信息化建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任務。

課題負責人李玉峰副研究員介紹說,為了實現三網統一安全管控技術這一研究目標,他們大膽跳出了傳統上三網管控「三合一」徹底整合思路,另闢蹊徑,提出了在三網共同基線上構建統一的安全管控網絡,實現「一聯三」的管控統一新思路。在此基礎上,他們立足自主,成功研製出結構自建、設備自研、整體標準化的三網統一安全管控技術體系,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提升了我國網絡監管效能。

在結構自建方面,他們建立的三網統一安全管控網絡結構具有全程全網、以網管網的特點,該體系結構已經為工信部在全國31省區推行的「部-省-企業」三級體系化安全監管平臺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架構和技術支持。

在設備自研方面,他們針對管控設備空芯化嚴重的發展困境,攻克了設備三大核心單元——100G/40G接入framer、核心處理、高速匹配單元的全部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了全部電路並基於FPGA實現,擺脫了對國外3款高端專用晶片的依賴。在此基礎上,他們研製了100G、40G、PON、3G/LTE等7種管控設備,部署了500餘套值守在我國安全管控鏈條的前沿。他們還首創了視頻基因管控設備,參展了2014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和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被認為是解決三網融合下視頻安全播出的新思路、新方法。

在整體標準化方面,他們已輸出了14項行業標準,覆蓋了整體框架、承載網絡、通用及專用設備、應用系統等方面,未來還將不斷補充和完善。他們輸出的技術標準已被要求在全國電信運營企業網絡單元的安全評測中應用。

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蘭巨龍教授告訴記者,三網統一安全管控技術體系的構建,對聚合不同種類、不同隸屬信息網絡實施統一指揮和集約行動的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必將在引領我國三網融合發展、實現我國信息網絡產業從跟蹤到引領的跨越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IPTV駛入快車道 「可管可控」仍是發展關鍵詞
    回顧IPTV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基於我國的具體國情,「可管可控」始終是中國IPTV及相關播控政策發展的絕對關鍵詞。  2005年之前,國家決策層對於IPTV是禁止態度。如1999年「國辦82號文」、2004年「廣電總局39號文」都明文規定電信部門不得從事視頻業務。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新一代高可信網絡...
    ,為研究新型網絡體制、試驗新的網絡技術、驗證新的網絡裝備、示範新興業務等提供創新試驗環境,大幅度提升我國新興網絡技術研究和工程化水平;     4.研發可重構體制的路由交換系統和新型接入、傳送等網絡成套設備,開拓戰略性產業新領域,引領我國網絡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 新型現場快速檢測試劑盒獲科技部優先支持—新聞—科學網
    、恆溫逆轉錄擴增、可攜式實時螢光檢測和比色檢測三個關鍵技術,開發了新型冠狀病毒家庭簡易快速檢測試劑盒和相關技術,目前該項目獲得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辦公室(國家科技部)會同藥監局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快速檢測產品研發」項目優先支持,並被推薦納入藥監局應急審批通道。
  • 你的城市有多少「綠度空間」?—新聞—科學網
  • 《我國典型地區數據中心網絡性能分析報告》藍皮書發布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數據中心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被列入新基建後,數據中心日益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在政策、資本推動下,新一輪建設浪潮蓄勢待發。區域網絡性能是數據中心布局選址、規劃建設、商業運營的重要依據。
  • 銀河航天新一輪融資助力衛星超級工廠建設—新聞—科學網
    銀河航天創始人徐鳴表示,本輪融資後,銀河航天將持續發力衛星網際網路技術研發,並快速構建新一代網際網路衛星的低成本批量化製造能力,助力衛星網際網路建設。 據了解,今年9月,銀河航天與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籤署協議,銀河航天將在南通開發區投資建設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示範項目,重點打造新一代衛星研發及智能製造基地「銀河航天衛星智能超級工廠」,該超級工廠有望實現每年300-500顆衛星的產能,推動微小衛星實現低成本、批量化智能生產。 目前,衛星網際網路正在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全球衛星網際網路已經進入快速部署階段。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三網融合推廣方案的通知
    適應三網融合發展的有關法律法規基本健全,職責清晰、協調順暢、決策科學、管理高效的新型監管體系基本形成。  (五)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網絡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管理體系更加健全,技術管理能力顯著提升,國家安全意識進一步增強。
  • 新傳考研熱詞打卡DAY68:三網融合| Triple Play 【新傳考研必會概念】
    三網融合的四個特點一、強調業務融合總體方案指出,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向下一代網際網路演進中,其技術功能趨於一致,又不完全相同,其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能為用戶提供話音及視頻等多種服務。三網融合不是三網合一,也不是網絡的互相替代,而是業務融合。通過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每個網絡都能開展多種業務。
  • 2020中日農業綠色發展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桂林市委副書記趙仲華在致辭中表示,目前廣西以新型城鎮化示範鄉鎮和田園綜合體建設為抓手,統籌推進現代農業脫貧攻堅、鄉村旅遊、田園社區建設,促進農業與工業、旅遊、電商等融合發展。日本具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廣西有廣闊的技術應用需求和空間,希望通過論壇加強技術研發與合作。 據了解,目前廣西已初步建立現代特色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多項產業在全國的地位優勢明顯。
  • 泰信電子:持續加碼技術研發 以終端融合助力三網融合和媒體融合
    在傳統電視業務利潤空間被擠壓的背景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泰信電子(430576)以科技創新鑄就核心壁壘,實現了智能電視與機頂盒完美融合,積極推出新智能電視。   犀牛之星APP顯示,泰信電子主要從事涉及廣播電視和網絡電視融合的下一代智能電視業務,該業務涉及三網融合及媒體融合的必經之路---終端融合。
  • —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2018年,《自然》雜誌也刊發了石正麗團隊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在豬體內分離出一株新型冠狀病毒,這株病毒與此次引起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有什麼關係? 關於搶註瑞德西韋專利 科學網:有網友質疑,美國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是在1月20日確診的,在入院7天後使用了瑞德西韋,發現療效明顯。1月31日,這個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而武漢病毒所則是早在在1月21日就申報了專利,比論文發表整整早了10天。武漢病毒所是如何「預見」它可能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效的?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吳麗芳團隊在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解析和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他們闡明了納米硒的微生物合成機制,篩選出多種高耐受亞硒酸鈉微生物菌株以及具有當前最高合成效率的微生物菌株,並在此基礎上研製出新型納米硒肥
  • 科大訊飛與外文局共建「超媒體聯合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基於科大訊飛在人工智慧(AI)技術方面的行業優勢和中國外文局在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優勢,雙方將在已開展翻譯相關合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深入推動人工智慧在國際傳播領域的發展。 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出席了上述活動並致辭,他希望外文局與科大訊飛通過先進技術的落地應用,共同推動國際傳播實現全方位覆蓋,推動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的傳播體系,努力提升國際傳播的時效性,提高中國故事的感召力、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 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新聞—科學網
    晶粒與晶粒之間由幾個原子層厚的界面相連接,在三維空間中構成了宏觀金屬固體。由於晶粒之間存在晶體學取向差,晶界中原子的排列往往雜亂無序,這種無序晶界的存在使多晶體的穩定性遠低於完整晶體(單晶體)。例如,當把多晶體金屬加熱到不足熔點一半時,晶界便開始失穩遷移導致晶粒長大,材料性能變化(如軟化)。在受力時晶界也會發生遷移使多晶體結構失穩。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本英文期刊上線—新聞—科學網
    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 作為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期刊聚焦衛星導航領域最新理論發展和技術應用,主要發表原創論文、綜述及評論,涵蓋衛星導航信號及信號處理、信號接收器、抗幹擾與反欺騙、衛星定軌與時間同步、多傳感器與組合導航、GNSS增強技術、自主導航、時空基準建立與維持、時空基準的傳遞、高精度時鐘技術、地球應用、智能應用等不同技術領域。
  • 東華大學主編我國首部城市家具國家標準發布—新聞—科學網
    據悉,論壇發布了由東華大學鮑詩度教授團隊主持編制的我國首部城市家具國家標準:《城市公共設施 城市家具術語》(GB20203918-T-469)、《城市公共設施 城市家具 分類》(GB20203922-T-469)正式批准立項。本次立項的「標準」是我國城市家具系統化、理論化、標準化的首部國家標準,對於推動我國城市更新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 我國自主研製超導回旋加速器達設計指標—新聞—科學網
    這標誌著我國自主研製質子治療裝備邁出關鍵一步。 230MeV超導回旋加速器體積小、功耗低、束流強度高、引出的束流為連續束,更適用於快速調強掃描治療。該加速器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自主創新、自行設計,獲國防科工局「十三五」核能開發項目和中核集團「龍騰2020」科技創新計劃支持。 質子治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先進但也十分昂貴的腫瘤放射治療技術。
  • 東華大學11項科技成果亮相工博會—新聞—科學網
    有限次使用連體防護服、非織造材料為抗疫物資生產「保駕護航」、讓顏色擁有數字「身份證」……9月15日,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將在滬開幕,東華大學11項科技成果參展,這些項目服務國計民生、助力產業發展
  • 國產虛擬化軟體宏雲CNware有望取代洋品牌—新聞—科學網
    該活動展示了廣東省重點企業在雲計算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   科學網廣州4月23日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潔聰 攝影報導)廣東省雲計算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記者23日從廣州舉行的廣東省雲計算關鍵技術成果應用對接會獲悉,一套由廣州本土民營企業自主開發,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雲計算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宏雲CNware亮相。這意味著我國雲計算關鍵技術實現自主安全可控,也使廣東在有關領域走在全國前列。   此次對接會由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辦、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和廣州雲宏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
  • 中國科協發布2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新聞—科學網
    為研判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抓住科技創新突破口,前瞻謀劃和布局前沿科技領域與方向,經過網絡初評投票、覆審評議和終審評議,8月15日,中國科協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發布了 10個對科學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的科學問題和10個對技術和產業具有關鍵作用的工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