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中的20個價值觀問題,隨便挑取一個精進深入,即可大成!

2020-12-25 文眼看世界

人的價值觀也屬於哲學的研究和探討範疇,下面的這20個哲學中的價值觀,人們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試圖解答了,雖然積累的很多寶貴的思想和理論,但總的來說,沒有特別統一和完備的答案。你對這些問題了解多少呢?你又是如何看待這些重大且具有永恆不朽性質的問題呢?歡迎跟隨哲學詩畫一起進入神奇的哲學思考之旅。

1、為什麼道德屬於價值研究範疇?

(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涉及到道德、倫理,以及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或社會,個人認為只要一個人進入社會,有了社會交往,就會產生禮儀、道德和倫理,不然社會就無法推進,或者會出現大亂)

2 、道德研究的幾個基本派別?

(??????)

3 、道德的普遍性有多大範圍?

(道德適用於每個人,就像陽光,不僅照耀好人,也照耀壞人,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改變自己,成為好人,成為完美人格之人)

4 、中國的道德和倫理主要是什麼內容?

(大都體現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比如仁義禮智信)

5、 世界的「四大文明」裡,為什麼唯有華夏文明沒有宗教產生?但華夏文明卻一直在延續?

(有人說儒家是儒教,但後來這個說法很多人不贊同,華夏文明為何沒產生宗教呢?這個問題真的太難回答了,可能跟中國人的性格和氣質,乃至儒家的過早介入有關)

6 、宗教的本質是什麼?

(宗教的本質是精神實體,是靈魂寄託,是最終歸宿)

7 、為什麼人類的多數都相信上帝的存在?

(當人們開始關注一些人類無法解決的事情或災難時,以及思考宇宙的未來和整體時,上帝這個概念就會自然出現)

8 、什麼是西方人心中上帝與世界的關係?

(????)

9 、為什麼現代西方人去教堂的人越來越少了?去教堂的人少了是否代表他們不再相信上帝了?

(這只是表象,可能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就如同信佛之人可以在家信仰一樣)

10 、大科學家和哲學家對上帝的看法和民眾有區別嗎?為什麼?

(肯定有區別,因為大科學家和哲學家具體科學和哲學的頭腦,掌握的信息和進入的高度要明顯不同於普通民眾。但這並不就完全說明前者的看法就一定高於後者。)

11 、基督教有幾個基本派別?

(目前主要有天主教、新教、東正教)

12 、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佛教)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

13 、什麼是「超道德「或」道德的形而上」研究?

(????)

14 、什麼是前蘇格拉底時代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人類「四大基本」問題?

(????)

15、「我是誰?」

(用物理學的觀點看,我是宇宙中億萬星球中的一個星球中的一個微小生物;用社會學的觀點看,我是一個社會人,在和周圍的人和事物進行著溝通和交流;用倫理學的觀點看,我是一個人,一個有道德、懂得真善美的人,有羞恥心和良知感的人;用哲學的觀點看,我是一個實體存在,或者說個體,世界通過我,經過「我思故我在」而得以呈現和到達;用……)

16 、「我為什麼活著?」

(為了理想;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為了家人朋友;活著就是活著,沒有那麼多為什麼;為了人類的未來和希望;為了愛;為了祖國;為了死亡做準備;為了…………)

17、「世界是什麼?」

(世界是客觀的,它一直在那,經歷一萬年,亙古不變,卻又分秒不同。世界又是主觀的,它是經過「我的眼、我的口、我的鼻、我的耳、我的手、我的腳、我的大腦和心靈……「反映出的一個圖景,世界存在於我心中。我死,世界不在,離去。

18、「人應該怎樣生活?」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還有中國的先賢等人都回答過這個問題,目前來說老蘇的回答被應用的最多,即過那種反思後的生活,還有孔子的生活指導思想也被全球所接受,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9 、人的認識是否有界限?為什麼?

(人的認識肯定是有界限的,因為他學到的知識和信息有限,他的視野有限,他的生命也有限。一個人不可能把全世界的東西都學會,不可能看清看全整個宇宙,更不可能活上萬年不死)

20、再過一百年, 機器是否會取代人類?為什麼?

(個人認為,再過一百年,機器或人工智慧也不會徹底取代人類,因為所有的機器或人工智慧再發達再智能,也都來源於人,而且人有精神和靈魂,這點恐怕再過幾百年,機器或人工智慧也無法完全實現,可能會部分實現,但做不到全部和人一樣)

備註:問號部分為不會,如果哲粉們喜歡,可以自己去探索、解答。

相關焦點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我們只有立足於這一高度,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容,並通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建設文明的中國。    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毛澤東強調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具體地研究中國現狀和中國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哲學智慧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新時代中國價值哲學深入研究中國社會應當信仰什麼、堅持什麼、追求什麼、實現什麼,促進人們形成科學認知、確立行為標準。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貢獻哲學智慧,已成為中國價值哲學研究的時代課題。
  • 省委改革辦深入大成國資公司調研座談
    省委改革辦深入大成國資公司調研座談 發布時間:2019-08-23 09:20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深入把握文化哲學研究方法論
    文化哲學要在鮮活的文化實踐中深入研究,在普遍聯繫、辯證思考中深入研究,在整體和系統中深入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哲學研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文化哲學研究的方法論。
  • 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
    所以,錢學森特別強調大成智慧碩士要「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只有了解、掌握了這些人類知識的體系結構和具體內容,才能更好地汲取、集成人類的智慧。       20世紀80年代,錢老指出:「現代科學技術不單是研究一個個的事物、一個個現象,而是研究這些事物、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研究這些事物相互之間的關係。
  • 醒世育人——哲學與生活中的8個問題!
    今天,一起跟隨哲學詩畫了解下哲學與生活中密切相關的8個問題,也許對你今後的人生會有所啟發或開示。1,哲學與專業知識哲學,好像沒有什麼用,其實它對人生,對做事,有大用。這種用不同於具體科學知識或專門技能。它沒有具體的某一個用處,但是卻囊括這所有的「具體之用」。
  • 省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張曉勇深入大成國資公司調研座談
    省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張曉勇深入大成國資公司調研座談 8月20日,省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張曉勇一行深入大成國資公司調研,座談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工作情況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情況。
  • 哲學中的20個主義,一起感悟哲學智慧,學習哲學思維
    3享樂主義享樂主義產生於古希臘的愛利亞學派,是受到人們詆毀最多的一種哲學。 19世紀英國哲學家由他們的功利主義的倫理理論提出了享樂主義的基本原理,享樂主義之先驅是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所有行為皆是基於要給最多的人數獲得最大的快樂。
  • 20年探索「大成教育」
    20年探索「大成教育」 如皋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長朱愛華獲評江蘇「最美教師」 從「語文+」到「學科+」,從「大成語文」到「大成教育」,朱愛華用完整的視角,跨界統整的思維,培養完整而大寫的人,一路追求「成為自己,成就他人」的教育理想。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近日,江蘇省委宣傳部授予朱愛華江蘇「最美教師」榮譽稱號。  1996年,朱愛華畢業後被分配到如師附小。
  • 原來這也是一個哲學問題
    我們再次邀請到哲學博士、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明星哲學教師顏志豪,為小學2~4年級學生開設哲學啟蒙2日工作坊。哲學啟蒙通過思考問題、討論交流、啟發智慧,幫助孩子培養思辨習慣,建立自己的觀點體系,在未來的小升初面試中也會大有助益。
  • 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
    生死問題是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死是對生命意義的最大挑戰,最讓人感到困惑。很多人從小就被這個問題所苦惱,不少哲學家的基本態度是,對這個問題不應該迴避,要去面對它,思考它。但是,通常的情況是,我們對死亡問題是迴避的。不但自己迴避,也不讓小孩問,我們常常看到,只要小孩問起這個問題,大人往往阻止,說不要胡思亂想。這哪是胡思亂想啊,他想的是根本的哲學問題啊。為什麼迴避呢?一個原因是恐懼,認為想這個問題是不吉利的。
  • 「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應用倫理跨學科重大規劃創新平臺的成立,將充分發揮中國人民大學強大的學科優勢,深入探究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深刻把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加強國家治理現代化在哲學領域的研究,希望這一全新的跨學科平臺能夠始終堅持以研究為本,不斷夯實國家治理的政治哲學研究應用倫理研究。
  • 加繆《局外人》:對普世價值觀和存在主義哲學的思考
    這個問題看似毫無意義,卻決定個小說整個情節的設置,也是最引人思考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所有的故事都是圍繞著這句話展開的。《局外人》這本小說不僅是一本文學作品,也是一部哲學經典著作,它被譽為20世紀西方最有劃時代的小說之一,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美譽,並不是因為他的文學方面的貢獻,而是這本小說對「存在主義」哲學的思考。若是從正常的思維去理解這本書的荒誕情節,很難得出明確的答案。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 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原標題: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距今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在這20多年間,中國經濟哲學經歷了研究課題的轉換和哲學理論的建構,已經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領域。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為了推進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我們需要對其中的重要問題作一方法論的反思。
  • 講座回顧 | 哲學諮商在臺灣的發展
    隨後黎建球教授談到了哲學諮商的理論建構和發展。他說,隨著哲學諮商的發展,臺灣的哲學諮商界同仁開始思考如何建立一個適合臺灣、甚至華人地區的哲學諮商體系。他認為,在理論建構的內容上除了輔仁大學的身份(天主教哲學)及在西方世界中所流行的哲學諮商方法及理論外,也應加入華人地區的主流思想;為此,在輔仁大學哲學諮商的理論建構的目標被確定為士林哲學的精進(士林哲學即天主教哲學)、中華文化的融合和輔仁學派的建構。黎建球教授認為華人地區的哲學諮商的基礎理論應該是整全的、普遍的和人文主義的。
  • 大學專業-哲學專業詳解
    哲學問題總是很深奧。有人說,哲學是一門能讓人變聰明的學問,因為學哲學就是學規律,懂得規律就提升了智慧,提升了自身綜合素質。還有人說,要想難倒一個哲學家,只要問他一個問題就行,那就是——哲學是什麼。也許,你已經讀過《蘇菲的世界》那樣有趣的哲學入門書,甚至讀過了大部分的經典著作,那麼,你該知道哲學並不像想像中那麼枯燥,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世界。哲學到底是什麼?
  • 20世紀十大哲學問題
    他還說:「今天,我們都在尋求一種包羅萬象的語言哲學,來說明人類的表示行為的眾多功能以及這些功能之間的相互關係。」伽達默爾也認為,語言是哲學思考的中心問題,它在本世紀哲學中處於中心地位。英美分析派哲學家明確提出,本世紀初在哲學中發生了一個語言轉向(linguistic turn)。
  • 集希臘哲學思想之大成者——愛比克泰德
    愛比克泰德比古羅馬時期任何一位斯多葛哲人更熱衷於談論人的自由,他非常贊同早期斯多葛派哲學家們的自然哲學觀點,認為神把自己的神性公平地賦予了陽光照耀下的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而我們的這種神性高於所有其他一切本性,所以,人是自由的,任何人、任何物質、甚至連神都不能引誘、逼迫和幹預我們,使我們屈服。
  • 一個製藥人的哲學思考
    這樣的人,才真正是一個獨立的、自由的、不為外界所動而能動地把自己實現出來的人。哲學有什麼用:用來回答下邊三個問題: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形上學)我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認識論)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創造的世界中也有科學家,他們觀察到三隻戴著眼鏡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