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象
前天在「簡書」上看到一個簡友的文章,原則上說,那還算不上文章,只是一篇牢騷。說他在簡書上寫了多篇關於心理學的文章,閱讀量都是個位數。一氣之下,把所有文章轉為私密了。然後說,他要轉移方向,寫沒有營養的湊字數的垃圾文章賺錢。
結果這篇牢騷文閱讀量幾千了,回復量也50多。不過,這似乎正好應驗了他的話,無營養的文章才能賺錢。
這裡面隱含有什麼原理嗎?
2、定律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家柏拉圖(V.Pareto)對國家各階層的財富和收益進行統計,發現社會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剩下80%的人只擁有社會20%的財富。
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
後來,人們發現這個定律不僅適用於財富分配,而且在資源管理、產品質量中都適用。
我認為在思想意識上也適用。
1895年,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出版《烏合之眾》,這是眼下的熱門書。該書是講大眾心理的,說這世上80%的人都是烏合之眾。他們沒有理性(包括洞察力、理性思維和思想),只有私慾。但破壞力強大。
80%的人只願意看事情的表象,看符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和觀點,而不會去分析事情背後的原理和真相。哪怕別人說出了原理,他們也懶得聽,懶得想。因為那要理性思維,他們基本上沒有。
3、分析
當前,所謂網絡賺錢,本質上就是賺流量。無論頭條還是抖音等,所有的網絡平臺無不是靠巨大的流量帶動。而流量正好是那80%的普通大眾撐起來的。
也就是說,要想在網絡平臺上賺錢,作品必須滿足80%的大眾口味。
根據《烏合之眾》的大眾心理原理,網絡作品要大流量只能是事情的表面現象,並且是與大眾利益相關的。用現象激發起大眾的欲望情緒。反之,如果作品深入到現象背後的原理,則大眾就不愛看了。因為大眾需要的是情緒的宣洩,而不會關心原理。
前面簡友開始寫的文章為什麼沒人看?因為他寫的心理學,是講人的行為原理的,多少人會喜歡看那個?看那個需要一定的基礎知識,還需要理性思維判斷。而80%的大眾是沒有的。後面發牢騷恰好只是揭示了一種現象,全是口水化的。不涉及任何原理,反而看的人多。
再如咪蒙被封的最後一篇文章是《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在網絡上熱傳。這篇文章也只是在描述一個現象,寒門再難出貴子。然後通過故事渲染挑動大眾的情緒。背後的原理一點沒講,如為什麼有階層固化?底層的人為什麼獲取資源越來越難?這裡面的社會原理是什麼?國家有什麼策略可以控制嗎?等等。
按照前面講的「二八定律」,階層固化是必然。而全社會財富均衡才是不正常。
想一想我國封建時代,都是20%的統治階級壟斷財富,80%的百姓飢不裹腹。然後,我們看到,每一次的改朝換代以及每一次的農民起義,口號都是強調「免稅賦,均田地」,也就是想實現財富均等。起義領導者正是以這個口號調動80%的百姓的情緒,幫他們去推翻上一個王朝。包括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也是如此。不過從來都沒真正實現財富均等。最後總是遵循了「二八定律」。
唯一一次實現財富均等的是毛澤東時代,毛主席通過武力把所有的有權有錢人打掉了。但同時我們要看到,毛澤東是一個最貧窮的時代。也就是說財富均衡會導致國家貧窮。所以,後面才有鄧小平的分田到戶,改革開放。國家開始富裕,而同時財富的兩極分化又開始拉大。
20%的人擁有的那80%的財富是怎麼來的呢?很顯然,是從80%的人手裡賺過去的。因為這80%的人的錢容是賺。網絡流量賺錢也正是如此,賺這80%的人的流量不需要高深的原理,幾個故事就搞定了。
4、原理
當然,「二八原理」也仍然只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的原理是什麼呢?
這寫起來又要耗費很大的篇幅。如果想挖掘原理的,可以去看一看1798年英國馬爾薩斯寫的《人口論》一書。這是講人類社會的進化史原理的。
在馬爾薩斯之後,1865年,英國達爾文又提出了自然生命進化史原理《物種起源》。
那麼,是不是財富只能兩極分化,並且會越拉越大呢?
這個需要更細緻地理解達爾文、馬克思。當然,到今天仍然沒有找到支撐共同富裕的原理。
大家如果有興趣,還可以去看看1965年,經濟學最後一個通才薩繆爾森提出了薩繆爾森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