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安徽少女被蒸煮過的頭顱卡在了河南出土的容器裡?原來這是王朝...

2020-12-19 和訊

  不同時代的文物往往都有著不同的氣質,比如,秦漢的文物往往顯得古樸;兩晉的文物顯得飄逸;唐朝的文物豪邁大氣;宋朝的文物則精緻可愛。

  如果觀察殷商的文物,便會發現,殷商文物往往透著一股猙獰和恐怖,時常可見一些猛獸食人的圖案和各種抽象怪獸的形象,仿佛商朝人在刻意地描繪出鬼神的威嚴和人類的卑微。

  這是因為,商朝是一個極為迷信的王朝,3000多年前,鬼神和巫術統治著中原大地,那是一個血腥的時代,一個活人獻祭的時代。

  商朝為何迷信?為何崇尚活人祭祀?又是如何走向滅亡的?今天,庫叔帶庫友一起,跟隨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走近3000多年前的血腥商王朝。

  圖文 | 河森堡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

  編輯 | 謝芳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書摘,摘編自《進擊的智人》,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12月出版,原標題為《殷商的殺殉》,原文有刪減,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怪異的青銅

  無論是文獻還是考古出土的文物,都有關於商朝人殘酷而頻繁獻祭的證據。貴族墓葬中,殉葬的人、狗的骨骸被精心地安置,嬰兒也被一同埋入黃土。在一些大型墓葬的墓道中,十幾顆頭顱被擺置成統一的朝向,更有一些人被殘忍地肢解,堆疊在棺木的一側。

  有學者統計,在大型獻祭活動中,商朝人最多曾經一次殺死了500多人當作祭品。商朝人這種對死亡的偏愛並不僅僅局限於殯葬活動,而是滲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些手持兵器和盾牌的武士被埋葬在房屋和宮殿的地基裡,還被擺成了跪坐警戒的造型,當我在殷墟看著這些武士的骨骸時,忍不住感慨,他們守衛的宮殿和王朝早已化為塵土,但是數千年過去,他們依然沒能從自己的「崗位」上解脫出來。

  從甲骨文的記載推測,商朝將首都遷至殷地之後,至少有上萬人被殘酷地處決,或被敬獻給無形的鬼神,或成為死去貴族的陪葬。在所有關於殷商活人祭祀的文物中,有兩件文物非常具有代表性,那是兩件青銅甗(yǎn),今天陳列在安陽殷墟博物館的展廳中。

  甗是一種炊具,大體上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被稱為甑(zèng),用以盛放食物,下半部分被稱為鬲(lì),用以裝水。下方的鬲被加熱時,其內部的水會受熱蒸發,蒸汽通過中間的篦(bì)子進入上方的甑中,將其內部的食物蒸熟。其原理和今天的蒸鍋頗為相似,但是殷墟博物館展廳裡的那兩件青銅甗非常特殊,因為它們內部都盛放著人頭。

  較早發現的一件青銅甗出土於1984年,由一個年輕的考古隊員在一次發掘過程中偶然發現。

  當時,這種炊具裡盛放人頭的情況首次出現,學者們也不明所以。有學者認為,青銅甗內的人頭是不小心滾落進去的,炊具盛放人頭的現象應該是偶然事件,畢竟在考古學界,孤證的說服力非常有限。由於青銅甗被外力擠壓,致使其上半部分的甑扭曲變形,內部的人頭被卡在裡面無法取出進行檢驗,所以這個盛放人頭的炊具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學者們進一步研究。

  1999年,又出土了另外一件裝著人頭的青銅甗,這件文物被保存得很好,打破了之前那件文物孤證的局面,於是學者們開始著手對1999年的這件青銅甗進行全面的調查。

  2

  少女的頭骨

  殷墟考古隊隊長唐際根老師就曾經詳細地介紹了這件1999年青銅的研究情況。

  唐老師說,想要深入了解這件文物,要先解答3個問題:

  1.這個青銅甗裡的人頭是偶然間滾落進去的,還是被人故意放在裡邊蒸煮的?

  2.如果這個人頭真的被蒸煮過,那麼這顆人頭的主人是什麼身份?

  3.商朝人為什麼要蒸煮這個人的頭顱?

  為了弄清楚第一個問題,唐際根老師和同事們從1999年這件青銅甗內的頭骨上掰了一小塊骨片拿到實驗室去化驗,化驗結果顯示,相對於殷墟其他位置發現的商代骨骼來說,這塊骨片裡的鈣質流失了。這意味著,頭骨並不是不小心滾落進青銅甗的,它應該是被人故意放在裡面蒸煮過。

  接下來就是第二個問題——判斷這顆頭骨主人的身份。

  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這顆頭骨的主人應該是一位女性,而從牙齒的磨損和發育程度判斷,這位女性在死亡的時候大約15歲,是一位少女。除此之外,這顆頭骨上還有更多的隱藏細節可以給專家們提供更多的線索,比如,專家們從少女嘴裡取下了一塊牙齒,做了鍶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這個女孩不是河南本地人。

  鍶是第二類主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於鈣元素的正下方,和鈣原子一樣,鍶原子的最外層也有兩層電子,但是由於鍶原子的半徑相對較大,所以它更容易失去最外層的兩個電子,也就是說,鍶元素的化學性質比鈣活潑。

  在日常生活中,人類會通過飲食等方式攝入自然界中的鍶元素,這些鍶元素會替換骨骼中的鈣,這一步對於考古學者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鍶元素在自然界中大概有四種穩定同位素,這些同位素彼此之間的比例在各個地區是不同的,北京、天津、石家莊和駐馬店的比例都不同,一個人在某個新的環境中生活久了,其骨骼內的鍶同位素比例就會漸漸地與當地環境保持一致。

  然而,有一處骨骼是個例外,那就是人的牙齒。

  人的牙齒的最外層被稱為牙釉質,由緻密的無機鹽構成,堅固且穩定,一般來說,人的恆牙會在12歲左右完全發育成熟,一旦牙釉質發育成熟,其內部的鍶同位素水平就會被永遠地鎖死,無論之後這個人再遷徙到哪裡去,牙齒裡鍶穩定同位素之間的比例都不會改變。

  比如,我12歲以前在北京長大,牙齒也是在北京發育成熟的,將來即使我到地球的另外一端生活,牙齒裡的鍶同位素比例也不會再發生任何變化,依然與北京的比例保持一致。

  考古學者對青銅甗裡的那顆少女頭骨做了鍶同位素測定後發現,這個少女的老家不在河南,她很有可能是被商朝人抓到首都殷地的,那麼這個女孩是哪裡人呢?專家又對少女的牙齒做了氧同位素測定。

  氧在自然界中有兩種同位素:氧-16和氧-18。

  一般來說,在中國這種大陸性季風氣候的降雨影響下,越是深入內陸,環境中氧-18的比例也就越低,而這個少女牙齒中氧-18的豐度要高於殷墟其他同類樣本,所以,相對於河南安陽,這個女孩的老家應該更靠近大海。

  專家對以上線索進行匯總之後,做出了一個初步推測,這個女孩有可能是安徽六安人。

  因為,這個青銅甗的出土地層是殷墟四期,已經是商朝快要滅亡的時間,從甲骨文的記載來看,正是在這一時期,殷商軍隊在河南安陽東南的安徽六安地區展開過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場戰爭打了大約一年,最後殷商軍隊得勝還朝,極有可能帶回了一些俘虜。

  還有線索表明,這個被獻祭的少女有可能是個貴族,這是從她的口腔衛生情況來判斷的。如果一個人長期以碳水化合物,比如以穀物為食的話,那麼穀物中的澱粉會在口腔裡被澱粉酶水解為葡萄糖,葡萄糖會被口腔裡的微生物轉化成有機酸,這些酸性物質會不斷地腐蝕人的牙齒,造成齲齒,所以人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越高,越容易出現嚴重的齲齒。

  但是這個少女並沒有嚴重的齲齒,說明其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相對較低,蛋白質的比例相對較高。在當時,相對奢侈的肉食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這或許可以說明,這個少女經常以肉類為食,她的社會地位相對較高,有可能是當地貴族。

  由此推測,這個少女所在的群體,應該遭遇了殷商軍隊的打擊,她本人被商人俘虜,頭顱被放在炊具裡蒸煮烹飪。

  3

  跳舞的鴿子

  通過關於活人祭祀的考古發現和甲骨文等文獻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殷商王朝經常對周邊的民族和部落實施軍事打擊,而在戰鬥中被俘的人,很可能會被殘酷地處決,或者被獻祭給鬼神。考古證據顯示,大量殉葬的人牲是來自河南以外地區的,包括相對遙遠的甘肅地區。

  商朝人虔誠地相信鬼神主宰著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但是,為什麼崇拜鬼神就要殘忍地獻祭活人呢?這恐怕要從另一種動物開始講起了。

  這種動物就是鴿子。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是一代心理學宗師,也是行為主義的旗幟性人物,他在1948年曾經發表了一篇廣受關注的論文,解釋鴿子如何在實驗環境下變得迷信。

  斯金納將8隻鴿子分別置於彼此獨立的8個箱子內,箱內設有機關,每隔15秒就會有食物落下給鴿子餵食。幾天之後,兩位觀察者分別記錄了這8隻鴿子的行為。他們發現,這8隻鴿子中有6隻都在行為上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比如,有的鴿子會刻意地逆時針轉圈,而有的則會反覆地用頭部撞擊箱子的某個角落,還有的會將自己的脖子反覆抬升,似乎在抬起某個不存在的槓桿,而這些行為在實驗開始之前都是未曾被觀測到的。

  斯金納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是,鴿子誤以為是自己的某種行為導致了食物的出現,而這種因果關係其實並不存在。

  當斯金納將餵食器的時間間隔從15秒延長到1分鐘時,鴿子表現得更加亢奮了,在下次餵食之前會不停地跳「求食舞」,它們以為是自己轉圈或者抬脖子的行為導致了食物的出現。

  可以說,這種餵食機制強化並且固定了鴿子的某些隨機行為,鴿子錯誤地將僅僅在時間上有先後順序的兩件事建立起了因果關係,這其實是鴿子的一種迷信行為。這種迷信行為很容易產生,卻很難消除,後來的實驗數據表明,要想完全消除這種迷信行為,需要1萬次以上的重複。

  事實上,並不只有鴿子會有迷信行為,同樣的現象也會發生在其他動物和人類身上,這一結論得到了反覆的驗證。

  「左眼皮跳就是有財,右眼皮跳就是有災。」

  「拜這個觀音像就能懷孕。」

  「打破這面鏡子就會有血光之災。」

  「別從梯子下面走,要不然會倒黴。」

  「殺死這隻黑羊,用血畫個法陣,今天的比賽就必勝無疑了。

  上述這些人類觀點和鴿子為了求食而跳的轉圈舞,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將先後發生的兩件事強行建立因果關係,就是迷信的本質。當歷史上的迷信行為與其他因素發生「共振」時,便可能形成野蠻而殘酷的文化習慣。

  比如,用活人獻祭。

  4

  恐怖的匱乏

  對商朝人來說,風調雨順、戰勝敵人、糧食豐收、狩獵成功、分娩順利等,就好像餵食器裡掉下來的食物一樣,是一種正向的獎勵,而這種獎勵同樣會加強和固化商朝人的隨機行為,但他們的隨機行為那麼多,為什麼活人祭祀這種野蠻的文化行為就被加強和固化了呢?

  很可能是因為匱乏,在匱乏的環境下,這種野蠻的行為可以實現邏輯上的自洽。

  商朝雖然已經開始了農業生產,但是由於農業技術發展水平低下,高產作物還沒有被引進中國,所以食物的匱乏是一種常態,我們可以從考古證據上清晰直觀地看到這一點。

  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原海兵曾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中詳細闡述了他在殷墟小型墓葬中的發現。殷墟的小型墓葬中埋葬的通常是商朝的平民,作為人口比例最大的一個社會階層,這些平民的健康水平可以直觀地反應出整個商王朝社會發展的大體情況。

  考古結果顯示,商朝的平民大多數都營養不良,原博士統計了殷墟小墓中多孔性骨肥厚(Porotic hyperostosis)的發病率。多孔性骨肥厚是一種出現在枕骨、額骨和頂骨的多孔性損傷,一般認為,缺鐵性貧血是造成這種損傷的主要原因。

  樣本的統計結果顯示,從殷墟小墓中採集的38個男性樣本中,有37個存在多孔性骨肥厚,比例超過了97%,而在30個女性樣本中,24個存在損傷,比例為80%。用原海兵博士的原話來說,「也許我們可以認為,缺鐵性貧血在殷墟小墓居民中是普遍存在的」。

  這種缺鐵性貧血和因飲食造成的營養不良有著密切的聯繫,因為相對來說,肉食中的鐵元素比穀物中的鐵元素更豐富,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一個人如果長期缺乏肉食的攝入而過於依賴穀物的話,便很可能患上缺鐵性貧血。

  除此之外,原海兵博士還發現了另外一個更加直觀的例子以證明商朝存在著普遍且嚴重的匱乏,那就是牙釉質發育不全(Enamel hypoplasia)。

  牙釉質發育不全是釉質礦化不良造成的,往往會在人的牙齒表面留下溝或坑,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營養不良。現代醫學往往把牙釉質發育不全視作青少年身體發育停止的跡象,也有統計表明,那些身高低於平均水平的個體也會伴有牙釉質發育不全的情況。

  殷墟小墓中的樣本顯示,牙釉質發育不全的情況在商朝平民中普遍存在,36個男性樣本中,28個牙釉質發育不全,比例接近78%,而女性的29個樣本中,有23個存在同樣的健康問題。

  原海兵博士對這個數據進行了直觀的總結:「(這些數據)也許暗示當時的食物供應並不充分,營養不良的情況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人們的生存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由此可見,商朝的食物長期處於普遍匱乏的狀態,這種大背景對那些可能被固定和強化的隨機行為產生了一種定向篩選,凡是無法應對匱乏壓力的隨機行為,都將無法維持下去,而那些可以應對匱乏壓力的行為,即便是殘暴血腥的,也會被強化,比如活人祭祀。

  不妨想像一下,商朝人燒死一個人之後,湊巧下雨了,乾旱已久的田地得到滋潤,那麼他們就會像鴿子那樣,把焚人和下雨這兩件毫無關係的事建立起因果聯繫,逐漸形成迷信。

  同時,活人祭祀多少會削減一些人口,無論是本地人還是抓回來的俘虜,也就減少了糧食的消耗,人口的壓力便會隨之減弱,正好應對了糧食不足的困境。於是,這種殘酷的行為可以通過匱乏環境的篩選,被隨機降臨的獎勵不斷地加強和固化。

  所以我認為,活人祭祀的本質,就是一種在匱乏環境中被篩選出來,進而又被隨機出現的獎勵事件固化和加強的迷信行為。

  5

  王朝的謝幕

  商朝定都殷之後,曾經有一段時期,氣候非常溼潤、暖和,竺可楨先生認為,殷墟時期的年平均氣溫要比現在高2攝氏度左右,與今天長江流域的氣溫相仿。

  彼時的中原大地還是一片亞熱帶雨林,今天已經在河南絕跡的犀牛和大象,當年卻在殷商王朝的疆域內四處馳騁。在殷墟曾經出土了一副小象的骨骸,脖頸處還掛著一個銅鈴,說明那是一隻被人類馴養的小象,足見當時的商朝人和大象相處密切。

  此外,在甲骨文中,「大有作為」的「為」字,看起來就像是一隻手在牽著一頭大象,這也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在潮溼、溫暖的環境中,農作物往往會有更好的收成,更多的糧食儲備意味著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勞動力和更大規模的軍隊,在殷商中後期的歷史中,王朝迅猛擴張,駿馬拉著兩輪戰車四處馳騁,一批又一批俘虜被抓回首都斬首祭神。我相信當時整個王朝一定信心滿滿,昂揚向上,堅信自己所獻祭的鬼神會永遠保佑自己。

  然而,公元前11世紀左右,中國再一次迎來氣候的轉冷,與寒冷相伴的乾燥也隨之而來。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朱彥民表示,從甲骨文的記載來看,商朝後期一些卜辭中,「烄」字出現的頻率明顯多了起來。

  「烄」字在甲骨文裡看起來就好像一個人被置於火焰上炙烤,其含義為「焚人」,是活人祭祀的一種,主要目的在於求雨。而商朝後期越來越多的焚人記錄,意味著當時氣候已經整體轉向乾旱,焦慮的商朝人不斷地將人燒死以祈求降雨,可以想像,寒冷和乾旱給古代農業生產帶來的威脅有多大。

  糧食減產會造成食物的匱乏,食物匱乏會使得整個王朝人心渙散,軍隊後勤崩潰,同時,被飢餓逼入絕境的各地方國和諸侯也會鋌而走險,試圖挑戰中央王朝的權威。在古代社會,飢餓和造反常常相伴相隨,殷商軍隊在王朝末期四處鎮壓,然而,他們數百年來一直崇拜的鬼神終究要拋棄他們了。

  就在商朝忙於應對各方戰事之際,居住在陝西周原一代的周族認為時機已到,在周武王姬發的帶領下,早已對殷商心懷不滿的各路諸侯聚集起來,在牧野討伐商軍。由於主力部隊尚在東南激戰,無法及時回援,殷商末代君主紂王不得不將奴隸倉促地武裝起來投入戰場,以應對士氣高昂且同樣裝備了先進戰車的周朝聯軍。

  然而,商紂王忘記自己是如何對待那些奴隸的了,他忘了那些奴隸被斬首和肢解之前絕望的哭喊,忘了商朝人怎樣虔誠地將奴隸們的血肉獻祭給鬼神。周朝聯軍大兵壓境之際,虛無縹緲的鬼神沒有出來保佑殘暴的殷商和同樣殘暴的紂王,那些被鬼神「吃肉喝血」的萬千生靈又怎麼會為殷商而戰?

  奴隸們臨陣倒戈,殷商王朝灰飛煙滅,絕望之下的紂王站在高臺之上,望著無盡的河山,將自己焚於熊熊烈火。在某種程度上,殷商君主成了這個王朝滅亡之前,最後一個被獻祭給神明的人。

  6

  宏大的葬禮

  不過,周朝之後的一些歷史文獻,比如漢代的《史記》,對牧野之戰的記載非常可疑。司馬遷寫道,牧野之戰中,是周朝4萬聯軍擊潰了殷商70萬奴隸軍,並最終傾覆了整個商王朝,雙方參戰總人數足足有74萬。

  一些研究商周文化的考古工作者表示,這個數字太過離譜。20世紀中葉的解放戰爭中曾經有著名的三大戰役,其中淮海戰役是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一次決戰性戰役,要知道,即便是在20世紀中葉的生產力水平下、4億人口基數的國家裡,國民政府都沒能動員74萬人參戰,何況是3000多年前的河南省郊區?

  由於這個數字太過誇張,以至於有學者表示,很可能歷史中根本沒有牧野之戰,這很可能是後來周朝政府的政治宣傳,是為其政權增加合法性的故事。

  然而,1976年,青銅利簋(guǐ)出土了,其內壁的銘文用無可爭議的事實,證明了牧野之戰確實發生過(銘文中並沒有記載具體參戰人數)。青銅利簋見證了延綿5個半世紀的殷商王朝的覆滅,也見證了將近800年的周王朝的開闢,它是夏商周斷代工程最重要的一件文物,將中國數千載的歷史清晰地劃分為前後兩段。

  如果大家走到國家博物館青銅利簋的展櫃前,就可以在展柜上方看到一塊展板,上面是利簋內壁銘文的拓片。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右數第二列的第一個字,看起來很像一隻貓,有一個大腦袋,上面有兩隻耳朵,下面伸著四條腿,但那個字並不是「貓」,而是「鼎」。第二列第一個字和第一列最後一個字合起來念「歲鼎」。「歲」是指木星,由於木星公轉一周大約是12年,因此被稱為歲星;而「鼎」字意為「正當中天」,「歲鼎」兩字合起來就是指「木星運行到天空中最高位置」。

  整個青銅器的第一段話是「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翻譯成白話就是「周武王徵討商朝的那個甲子日清晨,木星運行到了天空中最高的位置」。這對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學者們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因為天體的運行是有其自然規律的,用數學模型不停地回溯,就有可能知道「歲鼎」這一天文現象出現的具體時間。

  考古學者先用碳-14對西周早期的一個遺址做了定年,把商周交界的時間大體框定在公元前1050年到公元前1010年的範圍內,然後天文學家再對這一時間段內的天象進行回溯和分析,綜合「甲子」和其他文獻線索之後,將牧野之戰指向了一個時間,即公元前1046年的某一天。

  也就是說,公元前1046年的一個清晨,東徵討伐商紂王的周朝聯軍在悠遠無垠的天際之中,看到了木星正當中天的景象。

  華夏上古時期一次滅國之戰的時間線索,竟然閃爍在蒼穹星海之中,之後又被我們的祖先用金屬的文字銘刻在一件青銅禮器之上,就這樣,「宇宙」「上古」「滅國」「銘文」幾個詞彙,被一件文物串聯在一起,讓我感受到一種來自渺遠時代的宏大與浪漫。

  環境的巨變帶來了極大範圍的匱乏,而匱乏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埋葬了殷商。也許在上古時代的華夏大地,冥冥之中真的有神靈,只不過它們再也無法護佑殷商了,所以刻意撥轉了星辰,為這個王朝安排了一場意味深長的葬禮。

  殷商覆滅之後,周朝人建立了新的政權,之前那些殘暴血腥的恐怖回憶都和商朝的王都一起被徹底地埋葬了。

  從周朝開始,中國人漸漸擺脫了對鬼神的瘋狂崇拜,轉而用道德和禮制來構建整個社會,此後數千年,中國社會中的世俗力量一直牢牢地佔據著主宰地位,華夏大地上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政教合一的全國性政權。

  今天,主宰這片土地的不再是曾經那些虛無縹緲的鬼神,而是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人們。

  庫叔薦書

  《進擊的智人》

  中信出版集團

  一部充滿少年感的《人類簡史》,

  將刷新我們對華夏文明的認知:

  匱乏貫穿著人類進化史,

  我們究竟如何走到今天。

  總監製:王磊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張明麗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

相關焦點

  • 商朝蒸鍋裡的花季少女:殘酷的商代活人祭祀文化
    您輕輕一個關注,一個點擊、一個贊、一個評論,就是對原創文字的最大支持!在此先謝!從目前出土的商代甲骨上刻的卜辭裡,我們能深刻地體會到商朝人最重要的兩件事:佔卜和祭祀,而佔卜和祭祀往往又伴隨著血腥的殺戮。
  • 河南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原來夏王朝真實存在
    長期以來夏王朝是否存在始終缺乏足夠的考古證據,不過河南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學界找出夏朝的一把重要鑰匙。 日前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開幕,並展出2,000餘件距今3,800年至3,500年前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等藏品。恰逢今(2019)年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博物館的成立使這個紀念更格外具有意義。
  • 夏代考古重大新發現,安徽三官廟遺址出土我國最早的軍號!
    雖然二里頭遺址疑似夏商交疊時期的遺址,但其存在的嚴重爭議性卻讓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產生嚴重分歧,成為夏王朝歷史研究的黑洞。2018年橫空出世的安徽三官廟遺址,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其純正的夏時期文化層,出土的眾多夏代青銅器,為夏王朝歷史的破解,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夏文化研究考古遺址。
  • 河南的二里頭遺址,真的是夏王朝的遺留嗎?
    在中國考古界中,河南二里頭文化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課題。因為從年代斷定上來看,其時間正好處於商代之前,因此其便被認為是夏王朝的遺蹟。而一旦其可以被確定是夏王朝的都市,那麼我們史料中的文獻便可以被認為是信史了。
  • 探秘肥西三官廟遺址:400多件遺物出土 其中18件青銅器
    據安徽商報報導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日前正式揭曉,安徽商報持續關注報導的肥西三官廟遺址正式入圍終評。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三官廟遺址截至目前已出土青銅器18件,在同時期遺址中出土青銅器數量僅次於河南「夏都」二里頭。
  • 一個字中隱藏的王朝都城歷史
    由於他曾經參加過河南古蹟研究會,在豫北做過考古工作,有一些考古知識和調查經驗。所以他根據這些陶片特徵與殷墟文化陶片特徵相似判斷這裡應是一處商代的遺址,於是他把這一發現告訴了當地文物部門。就在這一年的冬天,河南省文物保護委員會派趙全嘏、安金槐、裴明相三位先生到二裡崗作考古複查,確認鄭州二裡崗是一處商代遺址。
  • 大量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在中國出土,文化交流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公元226年刪王朝興起,中國史書如《魏書》,《隋書》,新舊《唐書》等,改稱它為波斯國。薩冊王朝時,聯繫兩國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波斯和我國的聯繫進一步加強,波斯的珊銀幣就隨著兩國貨物的流動,輸入到了中國。波斯的阿爾達希一世在226年推翻安息王朝後,建立了薩珊王朝,開始鑄造薩珊式銀幣。
  • 十大考古新發現,夏代安徽三官廟遺址會是夏王朝最終歸宿地嗎?
    其中的安徽三官廟遺址最終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為立足于田野考古遺址為主要依據的夏文化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吹響了解開夏王朝神秘面紗的號角。近代百年來,關於夏文化的考古研究終於邁進了正確的門檻,而耗費巨資、浪費無數歷史與考古學者精力與學術生命的二里頭考古遺址也將成為夏文化歷史的背影。
  • 河南「開掛」小鎮,曾是夏王朝都城,如今「敢為天下先」
    河南位於黃河的中下遊區域,是中原地區的重要省份之一,同時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省份,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境內的遺址文化相當豐富。今天,河南還是國內重要的勞動力大省,是國內勞動力輸出最多的省份之一。河南經濟發展看鄭州,而鄭州代管的縣級市,下屬還真就有一個「開掛」小鎮。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夏文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它都只是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一個課題,它還不是一個實際確定了的考古學文化的命名。要從考古遺存中確定夏文化,首先要從辨識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遺存入手。
  • 河南「開掛了」,這個鎮曾是夏王朝都城,如今發展成「香餑餑」鎮
    今天河南依然是國內重要的勞動力大省,是國內勞動力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河南經濟發展看鄭州,但在鄭州託管的縣級市,下屬真的有一個「開放」的城市。河南「開掛了」,這個鎮曾是夏王朝都城,如今發展成「香餑餑」鎮!這個城市是歸郭町,是鞏義市的下位城市。 鞏義市是位於鄭州和洛陽兩個城市之間的縣級市,是工業百強縣市,2019年實現了GDP801.2億元。
  • 一座都城遺址,揭開了「最早王朝」夏都之謎
    夏朝作為我國第一個王朝,卻一直不被國外所認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拿出的證據不足以滿足國際判斷文明標準的三個要素。那麼什麼是國際公認的文明判斷標準呢?那麼這三條標準是什麼?第一條標準就是要有城市,就是發掘出的遺址中要有城市,而不是原始的小聚落,還規定了作為一個城市,要能容納五千人以上的人口。
  • 比殷墟更早的甲骨文出土,其中一個字,解開商朝重大歷史謎團
    果然,在河南鄭州商城遺址中,又出土了一些甲骨文,解開了商朝的重大歷史疑問。1950年,鄭州一位小學教師韓維周,因為喜歡古蹟,閒暇之餘就跑到城外工地搞調查。一次,在鄭州城南二裡崗一帶,韓維周發現了一些繩紋陶片和磨光石器,感覺這些文物非同小可,立即上報考古部門。經過文物部門鑑定,這是商朝文物,立刻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
  • 明朝出土怪異青銅器,揭開用途專家震驚了:原來古人這麼超前
    我們現代的技術,最提倡的就是蒸煮,因為用蒸的方法是最不易讓食物流失養分的,因此市面上各式各樣的蒸鍋到處都是。 然而在1979年3月出土的文物裡,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件形狀極其怪異的青銅器,經過一番研究,才發現這居然是古人使用的蒸鍋,原來蒸煮這個方法,並不是我們現代人首創的,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了
  • 安徽商報第e時間:阜陽太和一鄉鎮芝麻地裡驚現一顆腐爛的頭顱 原是...
    葦張村委會範廟村一芝麻地驚現一顆頭顱,她是誰?兇手為何要對她痛下殺手並殘忍分屍?9月28日,安徽商報記者從阜陽市太和縣公安局獲悉,當地警方經過了四天不眠之夜,揭開真兇竟是受害女子周某的丈夫王某。兩個月前,不滿妻子「私生活」豐富,王某失去理智掐死妻子後殘忍分屍。
  • 河南出土一條「松石龍」,距今已4000年歷史,專家:夏朝真實存在
    河南出土一條「松石龍」,距今已4000年歷史,專家:夏朝真實存在!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大約乃公元前2070年建立,到公元前1600年滅亡。現代專家根據文史研究初步勾勒出了夏朝的疆域,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大家都知道,滅夏的是商朝,在商朝時期出現了甲骨文,這是有記載的最早文字。
  • 二里頭夏都遺址,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堪稱「華夏第一都」
    二里頭夏都遺址,證實了夏王朝的存在,堪稱"華夏第一都"在我國的朝代歌裡面有一句"夏商與西周",而這三個朝代也是我國有部落形式走向國家形式的重要時期,其中的夏朝更是如此,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我們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
  • 多圖:「水晶頭顱」會說話?--探秘世界7大謎團
    根據人們今天對水晶結構的了解,這隻頭顱根本就不能存在:它的製造違反了水晶的自然屬性。即使利用最現代的技術手段也製造不出這樣的水晶頭顱,因為在加工過程中水晶會碎成1000多塊。20世紀70年代初期,惠普公司在反覆研究後認定,這隻水晶頭顱可能經過了300到800年不停的打磨才達到現在這樣精確和光滑。   迄今為止,人們共發現了21隻水晶頭顱。
  • 安徽凌家灘挖掘出一玉石,成為證據
    今天筆者就帶大家重新了解一下什麼是史前文明: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在地球上也曾經存在過更加高級的人類文明,雖然史料上並未有任何記載,但是根據一些考古發掘出的文物,以此推斷出這樣的猜想,而且這一話題一直成為研究者們最受熱議的話題,時至今日也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不過安徽凌家灘出土的一塊玉石,似乎成為證據各國考古隊的發現:之所以人們對這個話題比較關注
  • 安徽凌家灘挖掘出一玉石,得出驚人結論
    安徽凌家灘挖掘出一玉石,成為證據!,但是根據一些考古發掘出的文物,以此推斷出這樣的猜想,而且這一話題一直成為研究者們最受熱議的話題,時至今日也沒有可靠的證據證明,不過安徽凌家灘出土的一塊玉石,似乎成為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