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向錢看」的粉絲經濟行之不遠

2021-01-13 光明時評

  作者:韓韞超

  據5月16日《工人日報》報導,明星和微博合作開通「明星V+會員」,有明星曬照開通後一夜間8萬粉絲買單480萬元;不僅願意為偶像花錢「破費」,粉絲還組團負責刷數據、拍圖、修圖、推廣等造星工程;為了維護偶像聲譽,發生在粉絲之間的「討伐」「人肉」大戰屢見不鮮……從早年購買偶像的專輯海報,到如今參與偶像的成長之路,粉絲經濟似乎變成了一個圈錢遊戲,有業內人士表示:社交平臺的渲染炒作可能將粉絲經濟導向狂熱、盲從和非理性。

  時下,不少偶像明星入駐社交平臺,利用平臺優勢提升個人的曝光率和影響力,也為平臺帶來巨大流量及真金白銀。正如微博實行的「明星V+會員」制,正是通過人為設立會員門檻實現一種飢餓營銷,即購買會員的粉絲可以享受明星發布的獨家視頻、私藏圖片、專屬語音等定製內容,正所謂「交錢就有特權」。

  近年來,粉絲經濟的能量越來越大,其營銷籌碼就是粉絲對該明星的好奇心與情感粘性。在直播間裡刷禮物、付費閱讀等,與明星偶像的死忠粉、後援團一樣,都是粉絲經濟市場上「願打願挨」的樣本。各路明星偶像紛紛苦心打造賣點,讓粉絲心甘情願為之買單。未來一段時間,利用粉絲經濟帶來的社群效應來實現宣傳與營銷,仍將是一種趨勢,但我們也應警惕一些平臺和企業利用粉絲的熱情與非理性,變相謀取不當利益。

  很多時候,越是被封閉、被掩藏和隔離的事情,公眾越有好奇心,這種刻意製造的「距離」不僅產生了美,還催生了消費衝動,可以產生經濟利益。如今一些平臺和企業深諳此套路,或是直接利用粉絲的熱度,或是竭盡所能為消費者「畫大餅」,「雪藏」所謂的優質產品與服務,吊足粉絲的胃口,引得一眾人趨之若鶩。不少消費者在花了錢之後才發現,所享受到的內容和產品質量差、存在物非所值等問題。

  當粉絲經濟變成了一些平臺和企業的圈錢遊戲時,就容易構成對粉絲忠誠度、消費者好奇心的揮霍。在「得粉絲者得天下」的注意力經濟下,無論是平臺還是企業、抑或明星偶像,不僅要會造粉、能吸粉,更應懂得珍惜、善待粉絲,把更多實惠和溫暖留給粉絲,而不能讓粉絲充當「搖錢樹」「冤大頭」,甚至讓粉絲經濟成為「不道德的經濟」。

  粉絲經濟背後的社會心理和文化現象無疑更值得我們反思。英國學者克裡斯·羅傑克在《名流》一書中寫道:「人們尋求救贖的聖典道具被破壞了。名人和奇觀填補了空虛,進而造就了娛樂崇拜,同時也導致了一種淺薄、浮華的商品文化的統治。」

  粉絲經濟滿足了一部分人群尤其是年輕人追求新鮮、美好、快樂的享受和體驗,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只是作為一種群體性消費行為,粉絲經濟如何避免可能產生的泛娛樂化傾向,提升其文化含量和內在價值,不僅關係到粉絲經濟能走多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風氣的走向。其間離不開相關方面必要的監督和引導,也有待消費文化的日漸成熟。

  從點讚、打賞、送禮物,到買會員、刷數據、勤推廣,一眾粉絲沉溺於對偶像的「情感寄託」與「群體歸屬感」中,讓「我虐粉絲千百遍,粉絲待我如初戀」一次次上演。未來,附著在粉絲經濟背後的紅利是否會持續,取決於粉絲文化能否健康發展。這對商業浪潮下各方的智慧與良知也是一種考驗。(韓韞超)

[責任編輯:呂辰晶]

相關焦點

  •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孔子說得好:「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在這紛紜擾攘的世界中,我們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費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奔波勞碌,很機械地隨著疾行車流轉,一日之中能有幾許時刻回想到自己有性情?情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機,生來就需要宣洩生長,發芽開花。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現,生機便遭窒塞殘損,好比一株發育不完全而呈病態的花草。
  • 最嚴重的問題是一切向錢看——關於學風問題的幾點感想
    我以為當今社會最嚴重的是一切向錢看的問題。因為一切向錢看,所以義利之辯就不講了,不講義利之辯,誠信缺失的問題就出現了。誠信缺失,各種造假就出現了。社會處在急躁、焦慮之中。這一切都是一切向錢看在作怪。但范文瀾堅辭副院長之任,只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擔任所長以後,又請劉大年副所長實際主持所務,自己專心於學術研究,埋頭寫書。雖然,因為五六十年代政治運動太多,又加上「文革」,范文瀾先生未能在生前完成中國通史的寫作任務,但他那種心無旁騖,專注於學術研究的精神是一貫的。 上世紀50年代,范文瀾先生在所裡講話,告誡新進所的年輕人,要埋頭學問,不要想當官,要想當官就不要到近代史所來。
  • 朋友圈粉絲經濟粉絲營銷的怪圈
      朋友圈粉絲經濟粉絲營銷的怪圈>我們都深陷朋友圈粉絲經濟,粉絲營銷的怪圈,你發現了嗎?自從各種公眾平臺開放,自媒體崛起,信息流粉絲經濟粉絲營銷成為商家研究和發展的方向,行業愈演愈烈,無處不見的廣告載體,讓我們的客戶體驗陷入越來越低的怪圈。
  • 無法治,民主行之不遠
    無法治,民主行之不遠  如果沒有法治,民主本身不會帶來人們所期望的那麼多的積極效應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舒泰峰、特約撰稿束麗娜 | 北京報導  近兩年來,中國政治學界不斷有大文章面世,比如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的《民主是個好東西
  • 每日電訊:斬斷海外遊學「向錢看」的利益鏈
    原標題:斬斷海外遊學「向錢看」的利益鏈   暑假過半,在夏令營市場上,短期海外遊學夏令營十分火熱。十餘天的遊學,價格動輒數萬元。遑論有些海外遊學往往名不副實,「遊」大於「學」,甚至只「遊」不「學」。   應該提醒,這是一個教育焦慮時代,也是一個「曬娃」時代。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哪怕只是讓孩子散散心,只是給朋友圈添一些炫耀,也願意花這筆錢。只要提高透明度,應該尊重「不差錢」家長的選擇。真正需要警惕的,還是媒體調查發現的「利益鏈」。
  • 中科院博士月薪9000辭職不幹,該罵他「向錢看」嗎?
    不少人批評他只會向錢看,但如果你是他,你會如何選擇?工資9000留不下中科院博士這兩天,一個名為《中科院辭職人員口述》的視頻在網絡上火了起來。這個視頻很快火了,很熱門的一條評論竟然是,「現在的科研人員不再像老一輩了,眼裡只向錢看」。該條評論還獲得了3000多的點讚。說起來,老一輩的科研人員,好像是要更加「安貧樂道」一些。
  • 當今世界的新奴隸制時代是「一切向錢看」的時代
    如果說當年美國由於制度的安排進入了奴隸制時代,那麼今天我們則通過「一切向錢看」進入了新的奴隸時代。當一切都需要通過錢的多少來表示時,我們失去了信仰,就像美國的奴隸是可以買賣的一樣,我們又有什麼不可以買賣呢?一切的骯髒都可以說成是創造就業,一切的交易都可以說是市場需要。
  • 德之不修,行之不遠,努力改掉有失身份的俗氣行為
    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心之不修,行必不檢;心若凡俗,行無大雅;德之不修,行之不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推薦聖賢總結的四個成語,照做即可。1、反躬自省。經常檢視自己、審查自己、反思自己,及時發現自己的毛病和問題,明確改進方向。2、嚴以自律。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嚴格約束自己,真正克制自己,不能出格、越軌、隨心所欲。
  • 子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看子產的滔滔宏論,如何逆境翻盤
    那麼這句話是不是說咱們在這聊詩詞歌賦,人生理想,如果不寫下來,也就「行之不遠」——沒辦法流傳出去或者說流傳下去呢? 當然不是這個意思。「文」是「文飾」的意思,是從「紋」而來,用在「言」上,就是裝飾、修辭的意思。所以我們稱古文為「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文飾」,第二個「文」才是文字、文章。
  • 《魔獸》兇猛:誰在變現粉絲經濟 _ 經濟參考網 _ 新華社《經濟參考...
    微妙的對立感加深了粉絲的「身份」認同,院線也深諳其道:大廳懸掛著藍色的聯盟旗幟和深紅色的部落旗幟,觀影廳被命名為奧格瑞瑪、霜之刃等遊戲地名,連儲物櫃、座椅也分為紅藍兩色,好讓粉絲更有「代入感」。  電影《魔獸》就像一個閥門,讓數億粉絲積攢許久的情感記憶「井噴」。
  • 校園粉絲群體是什麼?如何去利用好校園粉絲經濟
    隨著大眾消費的升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粉絲經濟領域有了更豐富的展示形式。國內的粉絲市場經濟在開始發展階段存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受到了韓國的影響,他們的綜藝輸出、韓劇明星、飯圈文化等等。此時人們已經意識到新時代的粉絲經濟,已經遠遠超乎他們的想像了。2018年,國內推出《偶像練習生》及《創造101》兩款節目,更是把粉絲的地位推向高潮,給粉絲「養成偶像」的觀感,自此粉絲經濟進入了爆發期。
  • 粉絲黏性高推廣成本低 電商的粉絲經濟能走多遠?
    原標題:電商的粉絲經濟能走多遠 粉絲的忠誠度與高黏性,讓各路資本開始重視粉絲經濟效應。隨著電商移動化的步伐越來越快,拋開消費頻次與購買額度不說,如何讓用戶時不時地都想打開自家APP,成為電商們首要考慮的問題。回首剛過去的6·18年中大慶,價格戰已經司空見慣,粉絲經濟則成了電商提高用戶黏性的著力點。
  • 從信任到追隨,房企如何玩轉「粉絲經濟」?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些爆紅的現象背後都有「互動」與「粉絲經濟」的力量。 所謂的粉絲經濟,就是要不斷有吸引粉絲的東西和內容產出,而粉絲經濟的特點是滿足粉絲的需求,把客戶變成朋友。 在中國,真正將粉絲經濟推向高潮的是2005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其後,小米手機、粉絲電影、羅輯思維等各類文化媒體和商業產品在中國經濟市場中廣泛流行,由此創造了一批現象級的影響。
  • 明星衍生品開發火熱 掘金粉絲經濟要有底限
    原標題:明星衍生品開發火熱 掘金粉絲經濟也要有底限  記者發現,明星衍生品的開發中,明星自己操刀衍生品設計、推出自有品牌是一種方向,另一種則是明星經紀公司或獲得授權的衍生品開發公司,推出以明星為原型的各類人形手辦玩具等,這些商業行為背後的主要推動力都是粉絲經濟。
  • 粉絲力量太強大,網絡小說也要做粉絲經濟
    他認為,接下來的時代是「IP 粉絲文化時代」,起點中文網也要順應時代特徵做出改變。起點的互動實驗,作者與讀者共創 IP起點中文網是閱文集團旗下的品牌,它成立於 2003 年,至今已過去 17 年。起點中文網的 17 年,見證和親歷了中文網際網路文學的發展。在成立當年,就推出了VIP 制度。
  • 粉絲經濟的心理認同感到底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市場學是一門很複雜也很複合型的學科,在兼顧經濟、社會、管理……等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之外,市場學還必須充分考慮心理學。雖然名稱當中有著「經濟」兩個字,粉絲經濟的內涵其實大部分並不屬於經濟學的範疇,而是屬於市場學,這也就讓我們有必要來探究一下「粉絲經濟心理學」的本質了。 毋庸贅言,大家都知道粉絲經濟存在是因為受眾的「認同感」,那麼這種「認同感」到底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則顯然是我們構建未來「粉絲經濟模型」的重要參考。
  • Patreon:妙用「粉絲經濟」 打造藝術贊助平臺
    與主流藝術類眾籌網站不同,美國眾籌網站Patreon另闢蹊徑,它通過為藝術家提供展示作品的平臺吸引粉絲贊助,且贊助門檻較低,從而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造血。     在資金贊助的門檻上,Patreon只需要1美元,藝術家可以自由設置其他的金額檔位,如3美元、10美元等。因此,不同於Kickstarter上動輒幾十萬美元的融資運動,Patreon的眾籌方式就如其名稱的含義一樣:小額贊助人。
  • 韓流通業界大搞粉絲經濟 推明星周邊產品吸引粉絲掏腰包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婷婷】據韓國《亞洲經濟》1月5日報導,近年來,韓國流通業界大搞粉絲經濟,不斷推出明星周邊產品,利用粉絲心理賺取暴利。據報導,韓國一位25歲的上班族李某過去一個月在Lotteria買了十多個漢堡套餐,並不喜歡吃快餐的她一直不停買漢堡的只是因為Wanna One。
  • 九旬袁隆平沒想退休 寄語年輕人:向前看不要向錢看
    袁隆平 衝刺新目標 沒想過退休  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要向前看,不要向錢看;第三代雜交稻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  袁隆平:大家都有夢想,但是有一條,理想要高雅一點,要向前看,不要專門向錢看。我的理想要靠做研究實現,每個人實現理想的方式不一樣。但是現在有些年輕人有不太好的傾向,理想是賺大錢,當然可以賺錢,但要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
  • 數字專輯成粉絲經濟新玩法
    原標題:數字專輯成粉絲經濟新玩法  周杰倫的最新數字專輯《周杰倫的床邊故事》在發片不到36小時裡,總計銷售突破100萬張,而鹿晗的首張Mini數字專輯《Reloaded I》上架十分鐘就賣出了10萬張。從數位音樂提出付費到現在,消費者的觀念由被動抗拒到逐漸接受,並且漸漸成為了一種消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