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該怎麼讀?那些看似囉嗦的重章疊唱,很可能是這樣來的

2020-12-25 晉公子

本期話題

對許多人來說,《詩經》的重章疊唱總是顯得重複囉嗦,因而讀不了幾頁便沒有了繼續閱讀的興趣。可是這重章疊唱正是《詩經》的特點,像《周南》當中的《螽斯》、《兔罝》等不少作品都存在非常明顯的重章疊唱現象。那到底,這些重章疊唱是如何產生的呢?

上期連結古詩裡的小昆蟲:《詩經》裡的「螽斯」是一種怎樣的草蟲?

除了考證那隻小蟲的名字,《螽斯》還有另外一個值得玩味的地方:

雖然詩人也意識到應該在重章疊唱時做出一些表達上的變化,因而在三個樂章中安排了「詵詵」、「薨薨」、「揖揖」和「振振」、「繩繩」、「蜇蜇」兩組詞進行輪替,但是每一組的三個詞從表意上看相似度仍嫌太高,《毛詩傳》甚至都懶得花功夫為它們分別做注釋。

馬瑞辰分析說:

竊謂「宜」從「多」聲,即有「多」義,此詩《序》美「后妃子孫眾多」,「宜爾子孫」猶雲「多爾子孫」也。(中略)振振,謂眾盛也。振振與下章繩繩、蜇蜇,皆為眾盛,故《序》但以子孫眾多統之。——《毛詩傳箋通釋》

《螽斯》的作者應該慶幸「餘生也早」。如果這首作品出現在晚近格律詩盛行的時代,恐怕會遭許多人嗤之以鼻。格律詩的寫作素來是忌諱語義重複的,所以才有所謂「合掌」之病。什麼是「合掌」呢?就像這樣: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雖然這是晚唐大詩人李商隱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從詩法上說,它的頷聯就犯了「合掌」的毛病。

因為出句「春蠶到死絲方盡」和對句「蠟炬成灰淚始幹」從表意上看幾乎沒有差別——相比於散文、小說,詩歌的篇幅本來就嫌太短。為了儘可能擴充文本的內涵,詩人們不能不惜墨如金。

下一個字得有一個字的意義,說一句話得有一句話的分量。像《無題》這樣,用兩個句子重複表達一個意思,那就等於浪費了一句的篇幅。要知道,七律總共才有8句呀,哪裡經得起這樣「揮霍」?

李商隱的表意重複可能是思慮不周所致,但《螽斯》卻更象是明知故犯。

甚至它還不是《詩經》中的特例,僅僅《國風·周南》當中就還有《樛木》、《桃夭》、《兔罝》和《芣苢》等作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表意重複現象。而這其中,《芣苢》的表現最為極端。清代詩人袁枚嘲笑它說:

三百篇如「採採芣苢,薄言採之」之類,均非後人所當效法。今人附會聖經,極力讚嘆。章艧斎戲仿云:「點點蠟燭,薄言點之。剪剪蠟燭,薄言剪之」。聞者絕倒。——《隨園詩話》

袁枚指出《芣苢》存在嚴重的表意重複現象,這是事實。比如「採採芣苢,薄言採之」這兩句八個字,其實只說了三個字的意思,就是「採芣苢」。「薄言採之」一句哪怕徑直刪去,也不影響文意的完整。但這並不是說袁枚對《芣苢》的批評就是正確的。

事實上,他的批評是帶著律詩的有色眼鏡去讀《詩經》,話裡話外不乏偏見。

《詩經》為什麼這麼「囉嗦」?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還原《芣苢》在上古時代的使用場景: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是上古先民們採摘野菜時吟唱的歌詩,詩中的「芣苢」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車前草」。周作人曾在《故鄉的野菜》裡寫到過採野菜、唱歌謠的情景:

日前我的妻往西單市場買菜回來,說起有薺菜在那裡賣著,我便想起浙東的事來。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間不必說,就是城裡只要有後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採食,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隻「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遊戲的工作。那時小孩們唱道:「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後來馬蘭頭有鄉人拿來進城售賣了,但薺菜還是一種野菜,須得自家去採。——《故鄉的野菜》

小孩子口中的「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在實際的吟唱過程中應該是兩句不斷地重章疊唱,類似於我們今天流行歌曲中的復歌。它和《芣苢》一樣,都是在群體勞作的過程中吟唱的歌謠。

簡單的唱辭更有利於勞作的夥伴們形成合唱的默契,而鮮明的節奏和律動則刺激了勞作的精神興奮程度。

純以藝術欣賞的價值而論,《芣苢》當然不如唐朝歌妓抱著琵琶,端坐演唱的《長恨歌》,後者是辭藻華麗、音律繁複的鴻篇巨製。可《長恨歌》也不適用於採摘野菜的勞動場景,而那才是《芣苢》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

《詩經》中的歌詩往往是有特定的使用場景的。

《芣苢》和《兔罝》的使用場景是一類,都是群體勞作之詩(《兔罝》是士兵田獵演武時所唱的歌詩);而《螽斯》、《樛木》和《桃夭》則是另一類:婚禮祝福曲。

試想,要在婚禮上讓觀禮的嘉賓們不約而同地唱響對新人的祝福,烘託出其樂融融的幸福感,歌詞和旋律是不是應該簡單一些呢?我們今天參加生日宴會的時候,不也是「Happy birthday to you」一路單句循環嗎?這和「表意重複」並不是一回事兒。

參考文獻:

高本漢《高本漢詩經注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竹添光鴻《毛詩會箋》。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聊聊那些年,我讀《詩經》的糗事與趣事
    現在回想起來,我上一次立定決心要啃下《詩經》這塊「硬骨頭」已經是10年前的事兒了。為了點讀更方便些,我那時候還特意去買了一部大字影印版的阮刻《毛詩正義》。但是,直到今天,這部《毛詩正義》的點讀仍然停留在10年前的地方——到《國風·豳風》的《鴟鴞》那一篇為止。
  • 《詩經》裡的這首詩才是「鵲巢鳩佔」的出處,本意與如今有所不同
    其實在《詩經》裡,起初的意思是說女子出嫁以後常住夫家,並沒有其他意思在裡面。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詩經·國風·召南》之《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仍然使用迴環往復式的重章疊唱。每章都是用「鵲巢鳩踞」起興,但並非簡單的疊唱,而是每章前兩句用「居」、「方」、「盈」來層層遞進,一字之差就把成婚後的理想生活狀況逐漸展現在人們眼前。至於每章的後兩句則用「御」、「將」、「成」來告訴人們婚禮進行的狀態,最後當然是圓滿了。前後都是層層遞進的手法與《國風·周南》裡的《桃夭》相比意境倒是頗為不同。
  • 《詩經》那麼美,讀不懂多可惜!
    本周六(3月14日)12:30,我們邀請到《陪孩子讀詩經》的繪者葉媛媛老師做客「中少直播間」,講講這套專為孩子創作的《詩經》啟蒙繪本是怎麼畫出來的。  在直播開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陪孩子讀詩經》。
  • 被廣泛引用的誓言「死則同穴」,是《詩經》裡永不褪色的愛情宣言
    這些話裡面都有一句「死則同穴」,其實出自《詩經》。這首詩的傳唱度就和這句堅定的愛情宣言有關。我們就來讀一讀這首《詩經·國風·王風》之《大車》: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大車》是一首經典的四言詩,全詩總共三章十二句,但這首詩並非完全使用我們常常讀到的迴環往復式的重章疊唱,作者顯然意不在此。這首詩在東周時期應該算是非常大膽了,故此被數位解經者定為淫奔之詩。然而孔夫子既然都說「思無邪」,那麼我們就用一種純真而美好的心態來讀這首詩。
  • 純真而浪漫的《詩經》對讀
    純真而浪漫的《詩經》對讀 ——評白麟新詩集《附庸風雅——對話〈詩經〉》 2018年09月14日 10:37 來源:文藝報 作者:趙德利 張藝可 字號 內容摘要
  • 那些楚辭詩經中不得不說的女孩名字
    取名字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根據楚辭和詩經來給女孩取名字便是非常好的方法,而詩經和楚辭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化特點,根據它們取來的女孩名字清揚婉轉、唯美動聽。例如一個好聽的女孩名字:婉兮,便是根據詩經《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這句得來的,是不是很讓人心動呢?
  • 原來好多名人取名都來自楚辭、詩經。古人取名女詩經,男楚辭
    這個老小子說的還是過於片面了,可能他還沒有領會咱們老祖宗思想的博大精深吧。所以囉囉嗦嗦這麼多,只是想從另外的一些視角來介紹介紹,哪怕給大家只增加一點點興趣,閒暇去翻閱一小段章落,那也是極好的。不求一日殺死老將軍,只求日拱一卒。
  • 媽媽用囉嗦來表達對我的愛
    老媽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都是囉囉嗦嗦的角色,當然她本不是一個愛囉嗦的人,為人處世很利索,可為了我還是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喜歡囉嗦的人。在我沒結婚的時候,老媽很少嘮叨我感情方面的事,不過上學的時候囉嗦最多就是我的學習,我是個特別喜歡看電視的孩子,但是家教卻很嚴格,每周一到周五是不可以看電視的,否則會被媽媽嘮叨的想要離家出走。
  • 「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該怎麼讀?
    其實,「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改讀 xié了,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不同於「坐騎」中的「騎」改讀qí、「說客」中的「說」改讀shuō等情況,「斜」字原本就只有一個讀音,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一直是讀xié的,並不存在改讀音的問題。問題在於,在《山行》以及相關的「斜」字與「家」「花」之類的字押韻的古詩中,「斜」字應該怎麼讀?
  • 「首長,別囉嗦了」
    來源:正和島作者:晚參君來 源:新區晚參(ID:xinquwancan)今天有位領導同志轉給我一篇小文,我也覺得很值得思考。撫今追昔,確實應該讓更多同志讀一讀、想一想。我就此文感慨幾句,拜請諸君一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秦基偉,時任軍長。
  • 讀什麼,怎麼讀?
    尤其是,考量一個人的讀書所獲,不僅僅在於讀多讀少,更重要的是讀什麼和怎麼讀。那些有著豐厚的知識容量和睿智的思想深度的書,一個人哪怕一年能認真地讀完5本,也算不錯的了。而對於那些文字垃圾,恐怕讀得越多反而危害越大。即使某些好書,若只顧走馬觀花或一味死記硬背,那讀了也是白讀。    所以,在筆者看來,多讀書固然是件好事,但首先應該懂得讀什麼和怎麼讀。
  • 《詩經》,你一生至少讀一次的不朽經典!
    唐詩宋詞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但要論詩歌的起源始終繞不開《詩經》這本經典之作。經典作品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文學大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寫道:「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 「樂」4種讀法,作姓氏怎麼讀?流沙河老師教你「樂」該怎麼讀?
    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想,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多音字,但是你知道它具體有幾種讀法嗎?它的讀法之多或許和你想像的不一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流沙河老師曾經關於「樂」字的解說。「樂」有4種讀法,沒有想到吧,是否你知道的是le(四聲)和yue(四聲)這兩種讀法,那麼那兩種讀法是什麼呢,作為姓氏時又該怎麼讀呢?
  • 《詩經》思想和孔子思想高度一致,可以通過《詩經》來研究孔子
    孔子對《詩經》做出過一個評價,《論語.為政》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翻譯:孔子說:「《詩經》中三百多首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孔子對《詩經》的評價就是一句話:思想純正。
  • 那些看似巧合的現象究竟存在什麼關聯——讀《規模:複雜世界的簡單...
    再比如說,每一次流感疫情爆發之後,統計數據都表明,隨著流感病毒在全球的蔓延,如果感染人數增加一倍,那麼被感染的國家可能只增加不到30%。  那麼,這些看似巧合的現象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聯關係呢?這正是韋斯特在他的這本書裡所要討論的問題。
  • 詩經對於儒家的影響力有多大?讀一遍《論語》就大致了解了
    而對於那時的讀書人來說,想要了解男女之情,當然,這裡可以理解成——愛情,那整個就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而讀的那些參加科舉的書裡面,卻很難讓他們這些個讀書人全面了解男女之間的感情互動。於是詩歌自然就成為他們接觸愛情的途徑,而《詩經》本就位列《五經》,自然成為此中經典。
  • 說話囉嗦可能是患老痴先兆
    有些人說話很囉嗦,一句話反覆出現同一個詞,人們對此並不在意。然而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的一項研究發現,說話囉嗦、反覆或者含糊,可能是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而這正是老年痴呆症的先兆。此前已有研究發現,一些名人上年紀後說話變得囉嗦,比如美國前總統裡根,在執政後期的演講中,經常反覆念叨無意義的詞彙。事實上,當時他已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卸任5年後,裡根宣布自己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為了檢測這一現象是否具有普遍性,研究人員比較了22名健康年輕人、22名健康的老人以及22名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語言能力。
  • 讀《陌上花開:和慕清一起讀詩經》之八月篇
    《詩經》是唱了三千年的歌謠。很多篇目廣為傳播,婦孺皆知,比如《關雎》。也有一些篇目並不為人熟知,關於題旨要義也是聚訟紛紛,爭論不休,就像是這首《簡兮》。在我看來,讀詩和讀人一樣,「人生若只如初見」。初始的印象很重要,最初打動自己的意境和感受,對於鑑賞詩歌來說也很重要。
  • PS手柄上的「X」,究竟該怎麼讀?
    PS4手柄上的「X」鍵到底該怎麼讀?這個問題就好像我們看到「APP」時,會發出「愛皮皮」和「愛破」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樣,對於老外來說,圍繞「X」的發音問題,也存在著兩大陣營。PlayStation英國一條關於「手柄按鍵怎麼讀?」的推文在幾天之內得到了5萬多個贊,讓人們再次議論起了「Cross」和「x」的歷史難題。不過這次顯然連官方也看不下去了,PlayStation的歐洲官推直接發推表態:這個「X」圖形為十字,應該讀作「Cross」。
  • 什麼叫好文案:不囉嗦 說清楚
    我寫完一篇文章,那個提交的按鈕如果是「發布」或者「預覽」會不會更清楚些?我修改了我的個人資料,那個確定按鈕如果是「更新資料」會不會更清晰一點?另一個表現就是隨意造詞或者搬詞到產品裡來做表述,在我的wordpress後臺,「儀錶盤」這個漢化的翻譯我一直很困惑,這到底是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