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自小到大都是眾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樣貌出眾,沒有一樣不是出類拔萃。
但這樣的琳,內心卻充滿了深深的孤獨。
她沒有走得太近的朋友,永遠獨來獨往;沒有長久的親密關係,幾次戀愛都遇人不淑。
無論是苦苦哀求還是以死相逼,都無法喚回曾經的愛人,絕望的琳選擇走入諮詢室。
諮詢室裡,琳哭得像個孩子。
關鍵詞:
不安全感、拋棄、極端、不穩、衝動、自毀、失控、缺乏人際邊界
「邊緣」是個特殊的群體。
提到邊緣型人格障礙,總是夾雜著太多複雜的情緒情感,讓人愛恨交織,卻又欲罷不能。
他們敏感,靈動,單純,脆弱,一忽激情四射,一忽又低沉陰鬱,歡笑時如孩童般天真爛漫,哀嚎時如困獸般絕望撕裂,愛恨只在黑白的兩極,充滿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激烈和純粹。
這一類型的來訪者總讓人有一種仿佛站在懸崖邊上的感覺,似乎一不當心就會縱身躍入萬丈深淵,而他們自己卻仿佛渾然不知。
他們常常無法很好地處理親密關係,他們很多人都有過至少一次失敗的婚姻,有的可能根本無法走入親密關係,而始終在亂性、逃離、拋棄與被拋棄中糾纏。
他們的自我形象通常是混亂的,對自己的外表和性別認同方面都存在很大問題,常常在極度的自戀與自卑中間來回搖擺。而不管是處在哪一極,都伴隨著強烈的自我懷疑。
他們中普遍存在進食障礙的問題,尤其是女性,厭食與暴食幾乎會伴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因情緒劇烈波動導致的厭食和暴食此消彼長,難以自我控制。
他們的情緒波動呈現出顯著的大起大落的傾向,常常被人與雙相情感障礙相混淆,但在實際治療中只有少部分邊緣型人對藥物有效。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病理機制中生物性因素的影響佔更大比重,而邊緣型障礙的來訪者則以社會心理因素佔主導。
邊緣型人格的「邊緣」二字,是由於其症狀介於神經症與精神病之間,邊緣型人格障礙與原發性精神病既有症狀上的相似之處,但又有本質上的區別。而臨床中,邊緣型人的精神病性症狀表現更為多樣和多變。
他們無法區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界限,缺乏人際邊界進一步造成了關係中更深的混亂。
正是這些混亂和迷惑,使邊緣型人身上透露著既危險又迷人的氣息,讓走近他們的人倍感恐懼,卻又因其詭譎的魅力而無力抗拒。
其實,真的走進邊緣的世界,會發現,其實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更像是包裹在成人驅殼下的孩子,在成人世界裡張皇失措。
邊緣型人的情感反應更接近於無性別態下的嬰兒般的直覺性反應,他們辨識不出依戀與愛的區別。
而實際上,他們的情感也確實沒有發育到這個階段。
不安全感,是邊緣型人的第一個關鍵詞。
曾有人將邊緣型的來訪者稱為「沒有皮膚的人」,血肉模糊地行走於人世間。
他們對現實缺少常規的檢驗能力,卻對關係有著極高的敏感性,對方哪怕最細微的情緒波動都不會逃脫他們的注意,都會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反應。
「被拋棄感」是邊緣型人永遠的夢魘。
無論是現實中的還是想像中的「被拋棄」,都會喚起邊緣型人最深層的恐懼,
沒有機會獲得穩定的早期客體,也缺少完整真實的自體,邊緣型人像是曠野中赤裸的嬰兒,寒風中瘋狂地掙扎、哭泣,拼命地揮舞著手臂,試圖抓取任何一個能夠抓到的物體。
而此刻,任何一個回應都能讓幾近癲狂的嬰兒暫時得到安撫,任何一個關係都能讓瀕臨崩潰的邊緣型人找到一絲存在感,哪怕最糟糕的關係,也可以用來抵禦死亡的虛無和恐懼。
建立關係是邊緣型人的拿手好戲,他們與生俱來的對他人情緒的細微體察,以及奔放不羈的人格魅力,能夠使他們衝破所有的規則,迅速貼近任何人,但維繫一段穩定的關係對他們來說卻是難上加難。
邊緣型人的依戀關係常常是矛盾焦慮型的,渴望親密又恐懼親密,一旦靠近就會逃離。
他們中的有些人會選擇安全型的伴侶,一段穩定的關係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予邊緣型人安全感上的安撫和修復,但一旦有意外事件的侵入或幹擾,邊緣型人的不安全感會被迅速喚起,重新變為曠野中狂亂的赤裸嬰兒。
在治療中被「妖魔化」的邊緣型人。
邊緣型人常因各種衝動性的自損行為和頻繁發生超越常規的關係而讓人恐懼不已,如物質濫用、危險駕駛、自傷、自殘、自殺、亂性、婚外情等,但仔細體會,卻又不難發現,一切非常規行為的背後,常常是由其自身無法耐受的情緒波動所驅使,而這種情緒波動的根源,仍然是深入骨髓的空虛和不安全感。
他們在關係中奮不顧身,來和去都顯得任性決絕,不計後果,這和他們早期的創傷有極大的關係。
邊緣型人的童年經歷會比常人更為複雜,他們通常擁有一個或一對糟糕的父母,有的甚至根本沒有機會與父母共度童年,被軀體虐待或情感虐待、被性侵、隔代撫養、被領養、被拋棄乃至多次拋棄的情況比比皆是,很多邊緣型人都經歷過與雙親至少一方的創傷性分離。
如果有機會了解到他們的父母乃至祖父祖母等更上層的家族成員,經常會發現其父輩乃至祖父輩往往存在更多、更嚴重的人格障礙,而創傷,則是一代代傳承,一代代累加。
與邊緣型的來訪者最初建立關係的一段時間裡,諮詢師猶如地震現場24小時待命的急救隊員,時刻準備著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邊緣型人會以大量的、密集的、異常激烈的情感表達和突發狀況,頃刻間打亂一切,席捲一切。
即便事先再多的準備,也時常會感覺猝不及防。
但這種狀況並非一直如此,大部分的邊緣型來訪者一般會在8到16次的諮詢之後逐漸穩定下來,並逐漸適應結構化的治療框架。也有部分來訪者可能會在這期間因為各種原因選擇放棄,而一旦能夠堅持下來,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成長。
邊緣型人並非不可療愈,「完全治癒」本就是諮詢界的神話。只要找到與之匹配的諮詢師,即便是症狀嚴重的邊緣型人,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獲得療愈和成長。
對於邊緣型人,對諮詢師在共情方面的要求可能高於任何經驗和技術。
他們要的共情不是語言層面的「我理解你」,而是全身心的感受他們的感受。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全」+「身」+「心」。
他們要的就是這種如同母嬰一體般地深深的共感,是共同的呼吸和脈搏,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猶疑和含糊。
即便感受到對方哪怕一點點細微的拒絕和帶有評判性的態度,都能讓其迅速逃離。
與這樣的來訪者工作,諮詢師體驗到的軀體感受會非常豐富,就像母親感受到腹中胎兒的每一次胎動,諮詢師會在整個諮詢過程當中與來訪者共同體驗身體與內心的複雜感受。
「我要很多愛,很多很多的愛。」
——正因為早期穩定客體關係的嚴重缺失,導致邊緣型人對關係有著異於常人的高要求,他們會不斷用各種方式敲打、試探諮訪關係。但一切行為的背後,都只是在尋求一個關係的確定性,或者說,這份愛的真實性。
邊緣型人所尋求的愛,不一定是很高濃度的,但一定是最真實和誠懇的。
而邊緣型人的內心一旦向你打開,你會驚訝於他嬰兒般的單純和美好。
沒錯,邊緣型人是混亂而破碎的,而諮詢師要做的,就是成為這混亂中穩定的存在,破碎裡溫暖的等待。
只要有充分的、真實的被理解和被「看見」、持續而有耐心的接納與抱持,邊緣型人仍會在一片張狂凌亂、支離破碎中逐漸穩定下來,逐漸凝結成人形。
艱難的成長一旦開始,每一步的變化都將會讓人倍感欣喜。
那是廢墟中綻開的花。
作者簡介
李秀楓(Wendy)
心理諮詢師 | 心理欄目特約撰稿人
上海心理學會臨床心理與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會員
你說,我聽,感受有溫度的傾聽。
編輯:龍喵
您也想像楊鳳池老師一樣厲害的做諮詢嗎?
楊老師要把秘訣從頭開始教了,快來參加黃埔軍校進階課吧。
報名請點擊「閱讀原文」或以下連結報名
http://h5.renrenjiang.cn/?#/albums/1813?su=1062722
楊鳳池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
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節目特邀專家主持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職業群體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獨創《分析體驗短程諮詢技術》
在電臺和電視臺主持心理諮詢節目,如《藝術人生》,《百家講壇》,《健康之路》,被《人物新周刊》評選2009年年度人物
全國心理衛生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中國心理學會首批註冊督導師
曾經為「神舟飛船」系統工程技術人員、中央駐京機關幹部、國際航空公司等全國各地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和高校大學生做心理減壓講座;並參與黑龍江洪災災後心理救援和「非典」心理幹預工作
(如果您有合作需求或應聘推廣代理,可在公眾號留言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