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執著地輸出乾貨內容的Tina,我會用心理學來剖析一些人、分析一些熱點,通過一個人來看一類人的人格特徵,來揭秘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為了不錯過與我的相遇,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繼續往下聊。
本期我們來聊一個淡出我們視野的人——樂嘉。
下面我講通過分析樂嘉的經歷和性格,來透析這一類人格特徵的人,有哪些共同的規律。
從火遍全國的金牌主持,到消失於大眾視野,樂嘉走過的路,讓人唏噓。
樂嘉最開始被人熟知是通過《非誠勿擾》,兩個光頭配合得天衣無縫,孟非理性睿智,樂嘉深刻犀利。
那時候樂嘉火到什麼程度呢?
很多人說看非誠只是為了看樂嘉,沒有樂嘉的非誠他們就不追了。
而在節目中,樂嘉有很多動情流淚的時候。
輿論普遍覺得他感性、真性情。
之前節目來了個賣菜哥,播放VCR的時候,樂嘉就已經眼含熱淚;
面對孟非的詢問,他也是激動的說不出話來。
再後來樂嘉離開了非誠勿擾。
有傳言說是因為他和孟非不合,在後臺甚至到了大打出手的程度,當然這個也無從考證。
離開非誠勿擾的樂嘉,資源還是非常好的。
先後主持了中央臺的《首席夜話》、深圳衛視《夜問》,還擔任《超級演說家》的導師。
可以說,那時候樂嘉絕對算得上是國內一線當紅主持人。
而後面,樂嘉的口碑開始慢慢下滑了。
讓樂嘉遭遇吐槽的有兩段視頻。
一個是在節目中,他對謝娜舉止略顯輕浮,順勢將謝娜抱在懷裡;甚至將臉靠近,感覺像是要親吻謝娜。
而謝娜趕緊轉頭,避免了尷尬。
而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他還和寧靜因為意見不合大吵了起來。
也被網友吐槽沒氣度,沒分寸。
分寸感這個詞在評價樂嘉的時候,反覆出現。
輿論普遍認為樂嘉的一些行為缺了分寸,過了度。
而後面真正讓他遭遇口碑崩塌的是,是在錄製現場醉酒、出言不遜。
《超級演說家》的錄製現場,他自己帶了白酒。
為了鼓勵選手,他現場喝起了白酒,而這也就罷了,喝完酒之後,他開始情緒激動,現場爆起了粗口。
金星吐槽:尿都被他嚇出來了。竇文濤也不滿地離開了現場。
再之後,我們就很少在媒體上看到樂嘉了。
可以說,在電視媒體綻放了一圈之後,他已經消失於公共媒體之上了。
我們該如何看待樂嘉的行為?
輿論對他的意見是分為兩派的:一派認為他真性情,一派認為他紅了就飄了。
從他在綜藝節目中經常為選手落淚這點,我們能看出他的真性情;
而在跟寧靜大吵之後,他也有真誠道歉的。
在節目中,他進行了反思,直言自己現場的反應太沒有水平了,懇請得到金星的諒解。
這些細節都讓我們看到,他確實是有真性情的一面的。
但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接受不了他的行為呢?
在這裡我們就要引入一個概念,表演型人格。
這個詞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聽過,樂嘉就是比較典型的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一般都有哪一些表現呢?
第一、他們會比較容易用誇張或者是稍顯不當的一些方式來表達自己,這種不當,可以理解為一種輕微的社交失禮。
在樂嘉身上就非常典型。
他的這種社交失禮有些時候都不是輕微的程度,可能超過了我們普通人能接受的範圍,所以我們會覺得他沒有分寸感。
在節目中,金星表示,樂嘉屬於在臺下還挺正常的,一到上臺,人就像打了雞血一般,拉都拉不住。
第二、表演型人格的人習慣以一種激情洋溢的方式來講話,或者說有一定的情緒煽動性。
他們喜歡當人群的焦點,而當別人成為更大的焦點的時候,當別人出現更具魅力的狀況時,他們會感到很大的不適,他們就會想要否認、逃避或者攻擊。
表現在樂嘉身上就是,他不接受別人跟自己意見不同。
他和寧靜吵架那一段,就很典型,寧靜和他只不過是對同一個選手有不同意見,他就瞬間情緒爆發。
我們探討這個話題不是為了抨擊。
我們人群中有各種各樣的人格,每種人格都有優缺點。
表演型人格的心理動機來自於人的本能,就是獲得關注,這是每個人從童年就開發展出來的一種本能需求。
如果小時候這種獲得關注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在心裡就會留下巨大的虧空,會有一種隱痛,這種痛苦甚至不為本人所知,但是卻會驅使著他們通過種種的努力去獲得關注。
在《非常靜距離》中,李靜曾經問樂嘉,他為什麼要留光頭。
樂嘉坦然,是為了特立獨行,是因為留光頭比較酷,希望得到別人的矚目,是他內心深處的訴求。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樂嘉種種誇張的言行,其實本質上都是在吸引關注。
所以即便他現在已經不再電視上出現,但是他依然活躍於線下演講、商演或者培訓。
因為,這種人格的人很難去做一種默默無聞的工作。
而其實,這種人格在我們的周圍隨處可見。
如果一個孩子很乖的時候,父母都不會陪伴他玩耍,那只有他哭了鬧了,然後父母才不得不來處理,孩子慢慢就會知道,當自己有劇烈的情緒表達時,自己就會得到關注。
那這個模式就會被帶入他的成長軌跡,在他成年之後,消極情緒會自然而然更誇張的表達出來。
身邊有表演型的人該怎麼辦?
你可能能夠感受到,我在講述樂嘉經歷的時候,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
我是期望用一個更加客觀的視角,來看待他為什麼是這樣的。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當我們了解了一個人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就會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如果你身邊的有表演型人格的人,也建議你用更大的善意和更少的評判去面對他。
這樣才會減輕他的心理負擔,用更真實的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
我就是表演型人格該怎麼辦?
而如果你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你需要認識到,當你感覺到這種人格在發揮作用的時候,往往是安全感和存在感很弱的時候。
你會不自覺地展示劇烈的負面的情緒幫助你得到回應,幫助你暫緩這種低安全感、低存在感的痛苦。
但是你需要認識到這種方式本身就有局限性,你會一次一次無意識的重複「表演——被回應——滿足——被挑戰——感到不安全——繼續表演」這樣的惡性循環。
這個時候你需要看到你內在最深層次的需求,通過一種更合理的方式,比如說通過冥想,比如建立內心的價值感或者是通過找心理醫生等方式去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只有這樣,你才能活得更從容。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這是早些年一句廣為流行的調侃語。
從積極的層面來理解,這是說,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應該遵守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不能肆意妄為,像個孩子一般。
而如果演戲過度,處處將生活當舞臺,那久而久之,可能就難以與自己扮演的角色相剝離。
午夜夢回之時,一定會困惑,到底哪個才是更真實的自己。
既然如此,還不如好好修心,用更真實的面貌,更強大的自己,來面對這個世界。
你我共勉!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