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19:46:06 來源:重慶歷史名人館
吳棹仙(1892-1976年),四川巴縣(今重慶巴南區)人。1905年入巴縣醫學堂,後在重慶官立醫學校、重慶存仁醫學校學習。1932年,開始從事中醫藥學教育。1935年,重慶國醫藥館成立,任館長。1939年,創辦重慶中醫院和巴縣國醫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重慶中醫進修學校教師,重慶市第一、第二中醫院院長等職。先後當選為重慶市政協第一、二屆委員,四川省政協第二屆委員、四川省第三屆人大代表等。著有《靈樞經淺注》《子午流注說難》等。
除病「神針」 名動重慶
吳棹仙出身於鄉間一戶普通人家,其父是當地老中醫。吳棹仙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905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巴縣醫學堂,正式走上醫學道路。3年寒窗苦讀,為他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之後他考入重慶官立醫學校和重慶存仁醫學校深造,得諸多名師教誨,在醫學研究上頗有心得,醫術始自成一家。
1918年,吳棹仙與友人在重慶合辦雙桂堂藥店,正式行醫。吳棹仙頭腦精明、醫術精湛,既能謹遵「治病求本,辨證求因」的行醫原則,又能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用針,用藥,或針藥並用,還能「同病異治、異病同治」,「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因吳棹仙醫術高超,雙桂堂藥店在當地聲名鵲起。後來,吳棹仙得到針灸專家許直礽「子午」「靈龜」針法秘傳,醫術更為精進。他能根據患者病情輕重、體質、寒熱、脈象等,採用不同時辰進針和不同針刺手法治療,使不少危重病人針到病除,被人譽為「神針」。
維護中醫 不遺餘力
1929年,國民政府發布《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主張廢中醫、存西醫。全國中醫聞訊,強烈反對。他們在上海成立「全國醫藥總聯合會」,奮起聲討國民政府這一主張,為維護中國醫藥學而全力抗爭。吳棹仙被任命為該會重慶分會的常委,在重慶《商務日報》開闢「醫藥周刊」,以「虎非魚子」為筆名,撰寫《東方生風辯》《陰陽學說》《營養與衛生》等文,抨擊國民政府廢除中醫的主張,並領導重慶中醫藥同人全體罷工3日,以示抗議。
吳棹仙一直致力於興辦中醫學校,為國家培養中醫學人才,力圖振興中醫。1932年,吳棹仙與人共同創辦巴縣國醫學舍(後改名重慶市國醫傳習所),從事中醫藥學教育,1935年又在學舍內開辦女生部。全面抗戰爆發前,學舍共培養學生60餘人。這批學生後來都成為當地一代名醫。
1935年,吳棹仙與醫藥界同人成立重慶國醫藥館並任館長。藥館多方搜求藥材,改良舊方,炮製新藥,以應社會需要。藥館設施診處、施藥處,聘請內、外、婦、幼、針灸醫生輪流值班,惠及貧困病人,造福一方百姓。
辦學著述 振興中醫
抗戰期間,儘管時局艱難,吳棹仙依然堅持辦學校培養人才。他多方考察,歷盡艱辛,自籌經費,於1939年創辦重慶中醫院暨巴縣國醫學校。1940年秋,學校正式對外招生,原在重慶國醫傳習所未畢業的學生也轉來該校繼續學習。吳棹仙為學校編寫《國醫生理學》《國醫病理學》等多本醫學講義,並親自授課。他不厭其煩,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學生評價他「如天鐸,叩之則鳴」。
新中國成立後,吳棹仙被聘為重慶市中醫進修學校教師,後任重慶市第一、第二中醫院院長。吳棹仙深知醫學科學日新月異,學無止境,常以「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和「金針度人,巧妙自成」之理激勵學生,啟發學生勇於創新,多聞博識,學校的好學求進之風蓬勃興盛。
1956年,吳棹仙作為特邀代表,參加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在會上,他將珍藏的《子午流注環周圖》獻給毛澤東主席,受到毛主席的嘉勉。1963年,吳棹仙作為全國4位特邀中醫顧問之一,參加了全國中醫教材審編會議。
吳棹仙的醫術和醫德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治病救人的同時,他不辭辛勞,培育中醫藥人才;嘔心瀝血,總結行醫經驗,傳承中醫藥學。其著述對於中醫學的傳承發展,有極高的學術和實用價值。
子午流注環周圖
原標題:「神針」濟世 傳承中醫 ——吳棹仙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