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珍檔 | 他被譽為除病「神針」曾受到毛主席嘉勉

2020-12-18 上遊新聞

04-24 19:46:06 來源:重慶歷史名人館

吳棹仙(1892-1976年),四川巴縣(今重慶巴南區)人。1905年入巴縣醫學堂,後在重慶官立醫學校、重慶存仁醫學校學習。1932年,開始從事中醫藥學教育。1935年,重慶國醫藥館成立,任館長。1939年,創辦重慶中醫院和巴縣國醫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重慶中醫進修學校教師,重慶市第一、第二中醫院院長等職。先後當選為重慶市政協第一、二屆委員,四川省政協第二屆委員、四川省第三屆人大代表等。著有《靈樞經淺注》《子午流注說難》等。

除病「神針」 名動重慶

吳棹仙出身於鄉間一戶普通人家,其父是當地老中醫。吳棹仙從小耳濡目染,對醫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905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巴縣醫學堂,正式走上醫學道路。3年寒窗苦讀,為他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之後他考入重慶官立醫學校和重慶存仁醫學校深造,得諸多名師教誨,在醫學研究上頗有心得,醫術始自成一家。

1918年,吳棹仙與友人在重慶合辦雙桂堂藥店,正式行醫。吳棹仙頭腦精明、醫術精湛,既能謹遵「治病求本,辨證求因」的行醫原則,又能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用針,用藥,或針藥並用,還能「同病異治、異病同治」,「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因吳棹仙醫術高超,雙桂堂藥店在當地聲名鵲起。後來,吳棹仙得到針灸專家許直礽「子午」「靈龜」針法秘傳,醫術更為精進。他能根據患者病情輕重、體質、寒熱、脈象等,採用不同時辰進針和不同針刺手法治療,使不少危重病人針到病除,被人譽為「神針」。

維護中醫 不遺餘力

1929年,國民政府發布《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主張廢中醫、存西醫。全國中醫聞訊,強烈反對。他們在上海成立「全國醫藥總聯合會」,奮起聲討國民政府這一主張,為維護中國醫藥學而全力抗爭。吳棹仙被任命為該會重慶分會的常委,在重慶《商務日報》開闢「醫藥周刊」,以「虎非魚子」為筆名,撰寫《東方生風辯》《陰陽學說》《營養與衛生》等文,抨擊國民政府廢除中醫的主張,並領導重慶中醫藥同人全體罷工3日,以示抗議。

吳棹仙一直致力於興辦中醫學校,為國家培養中醫學人才,力圖振興中醫。1932年,吳棹仙與人共同創辦巴縣國醫學舍(後改名重慶市國醫傳習所),從事中醫藥學教育,1935年又在學舍內開辦女生部。全面抗戰爆發前,學舍共培養學生60餘人。這批學生後來都成為當地一代名醫。

1935年,吳棹仙與醫藥界同人成立重慶國醫藥館並任館長。藥館多方搜求藥材,改良舊方,炮製新藥,以應社會需要。藥館設施診處、施藥處,聘請內、外、婦、幼、針灸醫生輪流值班,惠及貧困病人,造福一方百姓。

辦學著述  振興中醫

抗戰期間,儘管時局艱難,吳棹仙依然堅持辦學校培養人才。他多方考察,歷盡艱辛,自籌經費,於1939年創辦重慶中醫院暨巴縣國醫學校。1940年秋,學校正式對外招生,原在重慶國醫傳習所未畢業的學生也轉來該校繼續學習。吳棹仙為學校編寫《國醫生理學》《國醫病理學》等多本醫學講義,並親自授課。他不厭其煩,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學生評價他「如天鐸,叩之則鳴」。

新中國成立後,吳棹仙被聘為重慶市中醫進修學校教師,後任重慶市第一、第二中醫院院長。吳棹仙深知醫學科學日新月異,學無止境,常以「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和「金針度人,巧妙自成」之理激勵學生,啟發學生勇於創新,多聞博識,學校的好學求進之風蓬勃興盛。

1956年,吳棹仙作為特邀代表,參加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在會上,他將珍藏的《子午流注環周圖》獻給毛澤東主席,受到毛主席的嘉勉。1963年,吳棹仙作為全國4位特邀中醫顧問之一,參加了全國中醫教材審編會議。

吳棹仙的醫術和醫德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治病救人的同時,他不辭辛勞,培育中醫藥人才;嘔心瀝血,總結行醫經驗,傳承中醫藥學。其著述對於中醫學的傳承發展,有極高的學術和實用價值。

子午流注環周圖

原標題:「神針」濟世 傳承中醫 ——吳棹仙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重慶珍檔丨上世紀70年代重慶社會生活老照片 重慶人真的很會享受生活
    {"title":"重慶珍檔丨上世紀70年代重慶社會生活老照片 重慶人真的很會享受生活", "url":"/hot/2018-11-28/1266781.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hot/2018-11-28/04b918b29dab921e53eb637d88a19ae1
  • 重慶談判,蔣介石給毛主席準備紅尖椒,毛主席以此回敬他
    1945年的重慶談判期間,在一些細節上,蔣介石和毛主席互相感動了對方。當蔣介石得知毛主席愛吃辣椒時,在宴會上,他特意命人在毛主席面前放了一碟紅色尖椒。世間萬事,貴在堅持。蔣介石特意交代,以後每一次宴請毛主席,都要如此,要讓毛主席頓頓都吃上紅尖椒。這一個細節,讓毛主席很感動。人敬我一尺,我還人一丈。那麼,毛主席是怎麼回敬蔣介石的呢?
  • 重慶珍檔 | 張自忠葬重慶北碚梅花山始末 張治中親寫唁電
    平時他和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大鍋飯,推一樣的光頭,並且一樣參加勞動,深得部屬愛戴,在士兵中威望頗高。甚至西北軍有些部隊紀律鬆弛、難以調理時,張自忠就被臨時調動整飭,只要聽說張自忠到了,部隊面貌立馬好轉。由於張自忠身先士卒,帶兵有方,他的部隊考試成績常為軍中第一。1920年他任學兵連長時,連隊就被評為"模範連";1928年他帶的25師被譽為西北軍的"模範師"。
  • 重慶珍檔 | 周恩來怎樣做衛生戰線統戰工作
    恰在此時,何穆接到了延安方面的來信,說中央醫院院長一職還留待他回去就任。於是何穆夫婦找到八路軍重慶辦事處,向周恩來鄭重提出重返延安的要求。周恩來囑咐他們搬到辦事處暫住。到10月,何穆在重慶招募了小兒科大夫王慈吾、助產士鄒貞堅、公衛護士李新、化驗員姚冷子,以及有多年護理工作經驗的胡凌和在重慶醫院工作的四川護士楊先彬、王義一等人。
  • 史達林逝世後毛主席曾戒菸十個月,後卻因故放棄,蔣介石說不抽菸的...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毛主席,毛主席愛抽菸已經到了舉世皆知的程度,美國有位名為特利爾的作家就曾在其著作《毛澤東傳》中提到過:「毛澤東至少有60年的抽菸歷史,可能任何國家的政治領導人都不如毛抽掉的捲菸多。」其實,像毛主席這樣資深的「菸民」,也曾有過幾次戒菸的嘗試,第一次是因為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白求恩。原來,白求恩當時查出毛主席有肝炎,就勸他趕緊戒菸。
  • 中醫眼科泰鬥:曾聽著"滿江紅"給毛主席做手術
    1975年,當中國人在新聞紀錄片裡看到毛澤東時,並不知道此時毛主席因患白內障已經基本看不見東西了。是他,使用金針撥障術,讓毛主席左眼重見光明。  今年87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國醫大師唐由之,至今仍在出診。
  • 金線神針的故事
    還是把針給我,先讓我把您的破衣服補好吧!」金線接過針,動手補衣。他想:「要是這針也能給爺爺縫出件新棉衣就好了。」那針果然就飛針走線,轉眼間把破衣變成了件新棉衣。金線高興得跳了起來,揮舞著手上的針說:「神針,真是神針!以後我們不會再挨凍啦!」邊說邊把新棉衣披到爺爺身上。
  • 重慶珍檔 | 「西部歌王」王洛賓首部音樂作品集在江津出版,2000冊...
    紅巖春秋消息,王洛賓在中國被譽為「西北民歌之父」,雖然沒有到過重慶江津,但他的出名和江津卻有著一定的關係。這事得從地下黨員張西洛說起。01張西洛1938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重慶以記者職業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1939年9月,他作為《新民報》記者,同中央社記者、《掃蕩報》記者一起,衝破種種障礙,來到延安,採訪了毛澤東。而後,撰寫了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重要文章。皖南事變後,張西洛身份暴露。
  • 著名書畫家田原逝世 曾被啟功譽為"當代鄭板橋"
    田原(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許心怡)著名書畫家田原因病經多方醫治無效於7月19日在深圳逝世,享年90歲。其六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因藝術世界涉獵廣泛,被譽為「全能藝術家」、「藝苑怪才」。
  • 重慶珍檔 | 重慶銅梁人郭汝瑰 蔣介石身邊「最大共諜」
    他鼓勵官兵像兄弟同胞那樣同住同吃同殺敵,誰消滅一個鬼子,他就授予誰抗日英雄的大獎。1942年2月16日(正月初二),郭汝瑰指揮國軍雜牌新五師,出奇制勝,打敗了日軍王牌師,奪回長沙戰役中最重要的陣地飄風山嶺至汨羅江防線,俘虜一批日軍和槍炮,創造了抗日保衛戰中的經典戰術,使日軍1942年春節佔領陪都重慶的狂夢成為噩夢。在會戰中,郭汝瑰因指揮得當,以弱勝強,受到當局的嘉獎和青睞。
  • 重慶珍檔 | 70多年前,範長江在重慶走出新的人生路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龍偉是本次展覽文字部分的撰稿人,站在滿是範長江生平圖片的展板旁,他這樣說道。範長江本名範希天,1909年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田家鄉趙家壩。中學時,範長江就組織了「進步青年談話會」,傳閱進步書報、製作宣傳標語,支持北伐戰爭。範長江的活動受到保守的家庭長輩的粗暴幹涉。死氣沉沉的環境,讓年輕的範長江有了離開家鄉、尋找真理的想法。而他的第一站就是重慶。
  • 300年前他來到重慶奉節寫下一首唐詩,被譽為七律之冠
    公元767年,當時的杜甫已經56歲,距離他生命的終結還有三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的秋天,杜甫登上了夔州(今天重慶奉節)白帝城外的高臺。和所有哀嘆秋天的詩人們一樣,他把眼前所有的景色和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都融入到一首登高詩作之中,寫下來一首經典的唐詩作品,被後人譽為七律之冠。
  • 重慶珍檔 | 「中國的少年雪萊」求學重慶,拓荒《詩墾地》
    我讀大學的時候,曾看見過一個流亡在西北高原的少年,在昏黃的油燈下朗讀曾卓的詩:《來自草原的人們》。他那有著飄忽感的悽切的辭藻的很美麗的詩句,使一些在寒鬱的生活裡初學寫詩的人覺得異常親切,觸動了他們稚弱而靈敏的神經。」 然而,由於曾卓思想過於暴露,不為當局所容。1940年春,他遭到學校默退。
  • 他三代單傳,娶首富千金,曾幫毛主席脫險,地位高過彭德懷!
    他叫潘心元,是湖南瀏陽縣人,1903年出生於一個大地主家庭。祖父、父親早逝,三代單傳,是家中唯一的獨苗苗。他的祖母和母親,將他撫養成人,視為掌上明珠,希望他繼承偌大的家業。1918年,15歲的潘心元娶了瀏陽北盛首富的女兒周坤元為妻子。兩位大地主大富豪的結合,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然而,潘心元放著土豪少爺不當,卻當了「逆子」。
  • 他是毛主席的曾孫,與毛主席同一天生日,從小愛唱東方紅
    他是毛主席的曾孫,與毛主席同一天生日,從小愛唱東方紅文|無名歷史(本文由筆者原創文章,嚴禁抄襲轉載)毛主席是我國偉大領袖,在他的領導下,如今咱們中國繁榮昌盛,對於毛主席的後人,可能很多筆者都不是很了解,
  • 重慶珍檔 | 古道雄關今猶在,郎關直道接成渝
    東大路在重慶有史料可查的古道中,名氣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連接成渝兩地的東大路了。有專家指出,1995年建成通車的第一條成渝高速公路,就是基本按照東大路的走向修建的。其實,東大路的名稱,是按照成都到重慶的方向確定的。而在重慶的古道歷史上,東大路還有另外好幾個稱謂——成渝南道、巴縣大路、川東大路、中大路等。
  • 重慶珍檔 | 南濱路上那幢中西合璧的紅色老建築,記錄了中華大學在...
    在抗戰烽火中,他率領武昌中華大學師生流寓重慶,走過了一段自強不息的歲月。抗戰教育急先鋒陳時(1891-1953),字叔澄,生於湖北黃陂陳家中灣書香門第。早年留學日本時,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寫下豪言壯語:「中國近代教育史上難道還少得了『中華大學』四個字嗎?」學成歸國後,他投身武昌起義,並出任湖北軍政府財政司秘書。
  • 重慶珍檔 | 南泉桃子溝七年艱苦生活,成就張恨水800萬字的重慶書寫
    他後來曾在《巴山雜憶》中寫了一首七絕記述此事:「建文峰下屋三排,茅屋親題北望齋。不道此來都成異,雲天西望立寒階。」「北望齋」的茅草屋頂,因風雨所侵,草稀屋漏,常常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屋外雨已停,屋內雨不止。久而久之,一遇陰雲密布、山雨欲來之際,張恨水先生一家人就得預先把盆盆罐罐放置在屋漏之處,「未雨綢繆」,等待漏雨,所以先生又把「北望齋」戲稱為「待漏齋」。
  • 重慶珍檔 | 75年前的這部話劇,「燃爆」了重慶國泰劇院
    1942年4月3日,話劇《屈原》在重慶國泰劇院首次上演,盛況空前。7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演員和熱心的觀眾大多已經作古,但我們依然能從收藏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屈原》導演本、《屈原》演出海報和宣傳廣告、郭沫若《寫完屈原之後》文稿等幾件重要歷史文物中,窺見那一段崢嶸歲月。
  • 重慶珍檔 | 江津區白沙鎮聚奎書院,存留眾多名人題刻
    抗戰期間,陳獨秀、于右任、文幼章、梁漱溟、陳可忠、蔣復璁、謝循初、唐圭璋、隋樹森、佘雪曼等著名教授、學者、作家、文學家、教育家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在此登臺講學或演講,宣傳抗戰,被譽為「川東第一大禮堂」。1940年,陳獨秀曾在此寓居講學三月,居住在鶴年堂入口右側的一間房屋內。抗戰時期,馮玉祥發動獻金救國,也來過這裡。鶴年堂為一座磚木混合結構建築,折中主義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