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苑故事鬱志發 難比醉在鄉愁裡

2021-02-13 豫苑文風

難比醉在鄉愁裡


——鬱家老宅破產錄

海門三星永富村一座小小宅院,是我出生之血地,她的興旺、衰敗、再生見證時代的一路前行。作家洪與說:「歷史是不能忘懷的,需要我們一代代去探索、思索。」                                                          題記

蘇州一中學友加拿大籍華人江怡穗教授告訴我:「鄉愁是對童年、故鄉的留戀,是生活過的歷史場景留下的深刻記憶。」對我而言,鄉愁存在於祖宅的變幻之中,用我的筆守護那一份故鄉情深。

祖宅立過微功


清道光四年(1824)二代高祖鬱龢桐落成公堂屋謂「積善堂」,又經三、四代人的艱辛創業,上世紀30年代形成三進二場心的鬱家老宅,成為聞名四鄉的大宅子。從鬱氏宗譜宅型圖獲知,其形狀非常奇特,西出路在西南宅角,東出路卻在半腰,從中間場心沿草房1通過東宅溝梢向東。猶似一柄手槍,草房1是手槍的板機。

1943年父親參加了共產黨,我家成為地下交通站,上海來的革命者必打聽鬱家老宅,從此地輾轉去鹽城解放區。還鄉團頭子範成玉要燒毀我家的房子,族裡老者去求救:「燒了一家,全宅之危。」最終將祖父抓去出了巨款才放回。國共對壘之際,啟海警衛團、通海獨立營常駐紮於此,積善堂上空架起天線,場心裡戰士們玩擊鼓傳花的遊戲。1947年初夏,張元聖連長阻擊老壩來的頑軍,在楊木橋頭被敵擊中,背到我家時不幸犧牲,用我祖母的一條棉被包著抬走了。流淌在地上的血跡如國旗上的點點紅星,至今歷歷在目。

破產從此開始


政權更迭之後鬱家老宅漸入破產程序,領跑者老二房五代傳人鬱宰堂同舊勢力一番交量,拆去積善堂西隔壁老屋,為長子在東垗裡蓋新房。他的三個孫子於上世紀之末各自造起樓房,雖歸益民村所轄,卻是一河之隔,與老宅仍保持緊密的人情連結。

宰堂公第一個搬出之後,鬱家老宅拆遷之勢銳不可擋。上世紀60年代,積善堂東隔壁大房後人衝郎,遷出老宅在橫溝之南加蓋住房。有人提出:「西邊早拆了,現在東邊也拆,不如將公堂屋也拆掉。」經族人公議,拆下所有建材按老三份後人均分。拆除時發現屋脊內藏著不知其數小泥人,神像多變,栩栩如生。這些小泥人,是當年建房時泥水匠遵照魯班先師的規定,用抓鬮的辦法安放進去的。衝郎長子鬱啟明在上海謀業,年老之時回鄉定居,2002年在一代高祖鬱鼎昌創業的茅屋之地蓋了三層住宅樓。

家家都有故事


鬱家老宅的內拆外建戶戶都有不同的故事。無論故事是否精彩,都會勾起記憶、關乎當下、憧憬未來。

農工結合家庭率先遷出老宅。建國之初海門有一俗語「嫁丫頭挑公家人」。三房後人鬱漢文為郵電通訊建立奇功,評為上海勞模受到陳毅市長接見,是家族裡獲最高獎賞之人,其妻將住屋賣掉全家遷居上海。丟掉祖屋也有不稱心之處,女兒回鄉插隊租住他人之屋,清明掃墓借住親戚之家;二房後人鬱彥成是上海電錶廠技師,奉國家之命援建羅馬尼亞電錶廠。他將三間平房搬到橫溝南成六間,退休後在村裡辦廠成為富起來的新聞人物,兩個兒子將六間平房建成兩座樓房。

 

穿堂之爭富有戲劇情節。九尺穿堂屋是公共通道,卻是老三房鬱文孝獨蓋。文孝大兒子過繼給大房,其後人徵西是文孝嫡孫,為爭遺產將官司打到慈禧那裡,因朝代更迭雖贏卻未執行。徵西之子成郎提出:「當年沒有分得三房財產,今日穿堂之料不能全宅均分,應歸我所有。」老二房無人反對,文孝後人成份之高雖不滿卻不應聲。成郎與長兄小星平分拆下之料,各自將老屋遷出去蓋成新屋。成郎之子兆其是燒磚師傅,成為鬱家第一位建樓之人。穿堂之料應歸誰,人們均不在意,三房後人牙科名醫瑞和卻未忘卻,2014年帶話與我:「不參於家譜編制並非你我之疏,只是階級不同,當年穿堂屋之料被宅上窮人拿去,我同他們不搭界。」在提倡家族和諧的當今,尚有此論使筆者哭笑不得。

孤兒後代勵志的故事甚為感人。鬱彥賓是孤兒,由我祖父證婚娶倪氏,崩,續倪家二姐為妻,共生養7位男女,依靠祖傳之地日子過得緊巴巴,大翻身還是靠了兒子們。倪家大姐所生長子聰寶小學畢業去舅舅的中藥店當學徒,他竟成為有名的藥劑師,政策放寬之際自營藥店。2007年在橫溝沿支助兩個兒子各造一座大樓;倪家二姐所生三子新聰成家之後,每年的結餘不存銀行而用於購買磚瓦,累積二十年之辛勞,與同父異母之兄同時起步蓋大樓,節省建材漲價之費五萬元,還協助四弟雲聰也蓋了連體樓房。倏忽之間馬路旁立起4座大樓引起路人驚異的眼光。

造樓者多屬疊石橋效應的斂財人群。國際家紡城造就成千商賈精英,富了蘇中平原千萬沙地人家庭。現今小星兩位孫子住進了高樓;三房後人建和是牙醫也在西垗裡造樓;八代傳人鬱峰靠一臺縫紉機聚集財富最後蓋樓,成為鬱家老宅末座樓房的主人。

1551「一」有情


仔細一算鬱家老宅有15座大樓,早年宅基之上只佔5座,還存「一」排平房是筆者的祖居。15之數顯示鬱氏族人的富有,東洲後人的昌盛,可作不破不立之解;「一」之存在,遊子與血地的連結,桑椊之地是我守護一生的鄉愁,雖不值錢卻有太多的故事。

建於19世紀之末三間瓦房一間草房,筆者在此渡過12個寒暑歲月。範成玉沒有燒我祖屋卻使家道中落,1956年農曆初一發生大火將草房化為灰燼,祖父在原地蓋了小草房假於渡日,30年之後再次燒燬草房、繼祖母葬身火海、瓦房嚴重損壞,加上年久失修,又破又漏,直有坍塌之險,1991年以父親離休定居之理、本人為家鄉工業有功為由,三星鄉黨政會議研究、副縣長曹建平同意進行了翻建。

父母故去祖屋無人居住而漸為荒涼,成為近鄰廢物堆積之地養雞放羊之處。面對族人高大樓群,腦中一個責問跳了出來:「我不是窮得嗒嗒響,為何我的祖傳之屋灰溜溜而使先人蒙羞呢?」父親留下遺願:「老宅不拆、不倒、不送、不賣。」在中屋甍板之上書下家訓:「愛故鄉,忠祖國,孝父母,拜列祖。」這是我守護鄉愁的精神之源,為此十年之內進行了十次修整,以求永固永存。


祖屋值錢之物勿是現代設備而是父母的老式婚床,我誕於這頂老式亞麻布散季帳子之內,那是永恆的紀念;2013年11月七代傳人鬱正新致簡訊於我:「你的平房作為鬱氏宗譜公示廳,才是最合適的紀念。」翌年6月,他出資複製180年之前鬱家老宅《積善堂》牌匾。上述兩項迭加,提高了我祖屋的身價。我無高樓傳承子孫,卻有一部鬱氏宗譜存於祖宅之內,將祖屋獻給了整個鬱氏家族。現今,我的祖屋中廳,用八代傳人鬱丹鳳話說:「北京的大伯伯,把老屋布置得象展覽館似的。」也引起族內族外一片驚異的目光!

歌唱家鬱鈞劍曽為故鄉的《海門日報》讀者題詞:人生得意千百回,難比醉在鄉音裡。仿其作為本文結束之語:人生得意千百回,難比醉在鄉愁裡。

(本文選自《沙地人的補充故事---鬱家的那些事兒一書。編著:鬱志發)

相關焦點

  • 醉索訶 ‖ 鄉愁是囁嚅的唇齒邊,滴溜丟失的乳名
    是枕邊凝霜的發鄉愁是不舍卻匆匆走出眼睛的背影鄉愁是情怯又急急行近心魂的足音鄉愁是踮盼殘續折返的門扉鄉愁是燈盞熄明反覆的晚窗鄉愁是村前的小溪鄉愁是屋後的荒徑鄉愁啊,是你轉身幽幽的嘆鄉愁喲,是我淺夢悠悠的喚
  • 無痕文塵‖《一壺鄉愁》裡煮著點沸的《夙願》,等我歸魂同醉
    那思鄉的淚水湧進心底那一壺鄉愁勾勒出純樸的鄉圖遠方的遊子啊切記生你養你的地方方是你永遠的根4.一壺鄉愁文/楊海利中秋月圓了又走乘南飛雁  去遠方看秋那裡  應該又是山清水瘦紅黃的柿子 在雲裡聽竹葉在清風裡盈舞
  • 海南博鰲打造田園小鎮:鄉愁味道醉遊人
    中新社博鰲3月15日電 題:海南博鰲打造田園小鎮:鄉愁味道醉遊人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古巷老宅老味道,優美的風景、古樸的民風,我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15日,走入海南瓊海市博鰲鎮朝烈村委會南強村,河北遊客馮女士一眼驚豔,「不僅看到風景畫,更讓人看到情感風俗畫卷。」  南強村坐落於萬泉河畔,毗鄰博鰲亞洲論壇成立會址。
  • 福建漳平:一個濃鬱的鄉愁情結在古厝裡凝聚
    在福建省漳平市溪南鎮有個南柄村,南柄村裡有座古建築觀音厝,觀音厝裡有個鄉愁記憶館,還有鄉愁文化牆,儼然是一個新開放的鄉村版博物館。修繕後的觀音厝煥然一新更讓人驚喜、驚訝、驚嘆的是,在古建築觀音厝裡,由鄉賢章汝先教授與鄉親們一起創建了一個鄉愁記憶館。這個鄉愁記憶館由鄉賢章教授個人出資,鄉親鄭偉明負責收集購買,歷經三年多,到目前為止共收集購買有六百多件,其中部分是鄉親自發捐獻的,現全部收藏陳列在觀音厝八間展室裡。
  • 趙學雙《大豆腐》||「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承德
    >「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參賽作品展示|承德篇大  豆  腐關聯閱讀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作品展示(點擊下面藍字,可見具體作品內容)石家莊篇 01正定古碑略記  02封龍紀實
  • 李路軍《槐花樹 槐花情》||「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石家莊
    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鄉愁地理版
  • 【詩詞鑑賞】天寒聞落木 葉葉是鄉愁,十首古詩詞裡的鄉愁,那一首...
    秋風起,鄉愁生!古往今來,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背井離鄉,顛沛流離。故鄉,是人們心中永遠的聖地,永遠的牽掛,歷代詩人詠唱得最多。當秋風秋雨秋滿天的時候,詩人們會更加多愁善感,禁不住拿起筆來,寫下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歌。 十首古詩詞裡的鄉愁,那一首能夠打動你?
  • 汗水裡的鄉愁
    「今年生了幾場大病,最怕我走了之後,沒有能講鬱家故事的人啦!」同樣八十多的林嗣琪老師是豫園書畫院的院長。這位從小受豫園周邊書畫氛圍感染的老人自學成才。自從書畫院遷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世春堂,林老師就有一個心願:「這個幾百年的老宅如果能作為老城廂歷史風貌展示館該有多好!」而探訪徐光啟祠堂的那個中午,居委的小陸書記一路陪著我們走訪居民,時不時介紹著老建築的情況。這個男孩看上去比我的研究生大不了幾歲。
  • 以花為媒詮釋遠方,夢裡老家講述詩畫般的鄉愁故事,上新了婺源
    而這場花田喜事裡的故事,理應由婺源來講更為合適。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的鄉村」,「中國四大油菜花海」,而婺源的篁嶺更是被譽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圖文\幸福花園兒)這次行走婺源是我時隔七年之後的第二次為花而來的行攝之旅了,適逢2019年首屆婺源油菜花文化旅遊節開幕,此刻的婺源江灣景區,已大不一樣 。
  • 大英博物館裡的「鄉愁」
    只不過,就像不知道會在人海中遇見誰、會發生怎樣的故事一樣,在大英博物館,參觀者的際遇一樣難以預知。  我們趕上了倫敦幾十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雨雪交加。出發去大英博物館的那天,一樣的冷,下著雨,雨滴噼裡啪啦一陣狠拍,時不時一陣大風就把傘吹翻過去。當走進博物館,我們也仿佛鑽進了時間的洞穴,一切靜謐又神聖。
  • 嵌入圍牆裡的「鄉愁」
    悠悠鄉愁,在故鄉的山水裡,在捨不得丟棄的老物件裡,更在遠方遊子的夢縈裡。  在廣西欽州市,遠處青山如黛、近處流水潺潺、鄉村宜居宜業的願景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欽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接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積極推進「美麗村屯」建設,一批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村屯,正成為當地「新名片」。
  • 蘇北鄉村裡,那炊煙纏繞的童年和鄉愁
    於是,鄉村的「鍋屋」(廚房)裡灶臺前,成了我們冬日裡最愛搶佔的樂園。我們老家的灶臺有很多種,人口多的大家庭便找手藝好的泥瓦工,砌一個大灶帶小灶並能倒翻煙的多功能灶臺;人口少的便砌一大一小並列的灶臺;家庭沒有泥瓦工的常常自己糊一個沒有煙囪的地鍋,在我的記憶裡,當時,這種簡易的地鍋很多。
  • 「鄉愁」是什麼?這是最詩意的回答
    鄉愁,是一縷炊煙。炊煙,是掛在童年記憶的親情,藏在時光深處的鄉愁。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鄉愁,是一輪明月。犯了鄉愁,李白就是我們。吟了靜夜思,我們就是李白。願這鄉愁如酒,你我月下同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星辰文藝 | 張健:鄉愁
    可昨夜,竟又夢見家鄉,夢見土磚黑瓦的房屋,延綿起伏的山丘田野,夢見爺爺帶著我在菜園裡摘下黃瓜,往桶裡隨手一涮,我吃到嘴裡發出嘎嘣脆的聲響。甜脆的聲響,引起屬於我的鄉愁。        這個夜,我偷偷地失眠。可失眠的又何止我一個。        身在揚州的太白身體染恙,躺在旅館。
  • 散文:有一種鄉愁,叫家的味道
    月色如洗,一剪清輝裡上下空明,夜幕下,世事安然,萬物有一種繁華落盡的寧靜。月亮孤獨地掛在城市高樓的上方,浮世裡的喧囂暗了誰的流年?將欄杆拍遍,燈花挑盡,鄉愁難敘。月光灑在高高低低的馬頭牆上,勾勒出群山模糊的線條,流瀉在幽深的青石巷裡。在那老舊的窗下,有為遊縫衣裳的慈母;高高的谷垛邊,有給孩子講事的老人;村口的小河邊,有乘舟垂釣的老漢。走過繁華歲月,看過浮世滄桑,才終於明白,這世間,唯山河草木可親,日月星辰相伴。世態紛繁,浮煙瀰漫,心若倦了,繁花著錦不堪看,燈紅酒綠,人群喧嚷瘦減華年。
  • 我的鄉愁:一縷思鄉愁,最是學子難卻情
    提到鄉愁,我第一時間想起的,是自己大學期間在外省求學那段日子。那會正二十年華,剛剛從一個少女初長成,蛻變為一個成年人,還不知道一個成年人的擔當,便要離開父母,去到千裡之外的地方求學,而且還是第一次離開家鄉,獨自去那麼遠的地方。
  • 野夫:《鄉關何處》鄉愁是一種重負,也是一種痛苦情緒的表達
    而我若干年來卻像一個遺老,總是沉浸在往事的泥淖中,在詩酒猖狂之餘,常常失魂落魄地站成一段鄉愁。」因此而言,野夫的鄉愁註定是異於常人的,是歷經往事對歲月光陰沉重的敘述。在《鄉關何處》散文集,一十二篇散文裡,集中敘述了他家鄉的人和事,故事敘述的都是舊時光,內容是沉重的。也許,這種盈溢在字裡行間的情緒,是和他個人的經歷和性格有關。野夫,本名鄭世平,網名土家野夫。土家族。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映象網訊(記者 金江濤 見習記者 丁陽光)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每座城都有自己的「小城故事」。周口,古稱「周家口」,沙河、潁河、賈魯河三川交匯之地。周口每一個街頭巷尾,都蘊藏著「周家口」歷史過往的點點滴滴。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三鄉愁詩一般包含的內容為思念故鄉的親友,眷戀家鄉的草木與故土,懷念家鄉的美好風俗人情。杜甫在這首詩裡懷念的是他的幾個兄弟,因為戰亂社會動蕩不安,為兄弟們的安危憂慮。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秋邊」兩個字有版本為「邊秋,意思就是秋天的邊塞,或者是邊塞的秋天。
  • 【散文】方仲賢/鄉愁
    這個時候,無論你是什麼身份,只要你是在外打拼工作的異鄉人,只要你回家過年,就要在春運的大潮裡洗一洗。手裡那張薄薄的小紙片,承載了最濃重的鄉愁,車票一握在手中,鄉愁乍起,我兩眼噙滿淚水,火車"哐當"一響,一路更深露重,望斷水,望穿山,千裡迢迢歸心似箭,恨不得家就在眼前,立即拉著父母,妻兒,回到生我育我的小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