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選擇畢業後回到國內生活的海歸來說,能否調整好自己的整體狀態...

2020-12-11 雲南網

原標題:對於選擇畢業後回到國內生活的海歸來說,能否調整好自己的整體狀態對於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生活質量至關重要。身為一名海歸的筆者將結合自己的經驗,從4個方面就此話題提出一些建議。海歸調整與適應的四個關鍵詞

社 交

海歸在日常生活中首先需要調整的就是社交方式。

筆者和許多有過在歐美國家生活經歷的朋友們一樣,回國後或多或少都能體會到,西方社會的社交模式和國內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

在國外,都市生活中有時會呈現「原子化」特徵,即個人生活在較大程度上處於獨立狀態。一方面,個人成年後如果有條件會傾向於離開父母獨自生活,而在學校與職場中,同學、同事間的關係也較為疏離,除非志同道合,否則在離開校園或公司後,大家彼此之間聯繫並不緊密。

有些留學生在國外習慣了這樣的文化環境,甫一回國,有時會對人際交往中一些缺乏「距離感」的舉動或話題感到不適應,甚至產生反感。因此,海歸回國後在社交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主動嘗試改變或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逐漸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心 態

調整心態,是留學生回國前需要做好的準備工作之一,為的是儘量避免回國後可能出現的心理落差。

在求職階段,不少留學生在潛意識裡會認為自己的綜合能力「勝人一籌」,在求職市場上擁有「隱形優勢」,但現實卻潑來了冷水。隨著留學生人數的增多,海歸的職場「含金量」不復從前,除了名校海歸仍擁有較強的競爭力外,一些不那麼知名的海外院校畢業的海歸很可能會在求職市場「遇冷」。

正式步入職場後,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毋庸諱言,在一些熱門行業,國內外的薪資水平仍存在差距,而這很可能讓海歸產生落差,需要自我調整心態。如果所在行業前景長期看好,可以在薪資和待遇上做適當妥協,畢竟,積累工作經驗是在職場發展的基礎。

專 業

受國內外教育系統不同的影響,很多留學生在申請學校時為了拓展就業方向而選擇「熱門專業」或者「混合專業」,卻由於對國內主要相關行業的信息了解較少,回國求職時遭遇不順。

《2016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相關數據曾顯示,在被調查的海歸中,僅有47.6%的人認為自己有清晰的職業規劃,42.2%的受訪者「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且不清楚今後的發展方向。

求職時,大家又會遇到一個新問題:是在國外工作幾年積累經驗後歸國,還是畢業後直接回國求職?結合幾位學長和校友的經歷,筆者認為,這主要取決於所學專業在國內市場上的就業行情和短期前景。比如,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如果有海外就業經驗則有助於提高競爭力,若有機會可以進入對口工作崗位積累經驗。但是,一些對周邊社會資源依賴較高的職業,在國外工作的時間越長,潛在「轉型成本」就越高,這類專業的學生不妨儘早回國求職,在國內積累社會資源。

另外,一些專業因為國內外在工作中使用、參考的系統和理論不完全相同,也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這需要海歸在國內工作時儘快完成轉型,適應國內環境。

職 場

職場,是留學生回國後專業技能應用的具體場所,環境的變化會帶來一系列變化,個人性格是否與企業文化「合拍」、價值觀是否與企業文化契合,這些都對做好工作至關重要。國內外的職場文化也存在著不小差異。

一些海歸坦言,自己留學所在國對私人時間和工作時間有著明確的界限,除少數特殊行業外,職員在下班時間享受個人自由,不會回應上級或同事與工作相關的電話或電子郵件。在國內,一些企業上班、下班界限不明,有的公司常常加班、有的領導習慣在工作時間之外向員工布置工作。這些差異都需要海歸在求職時和在工作中格外注意。

與此同時,選擇入職企業,也要結合個人工作習慣進行優先排序——民營企業種類繁多,一些小企業工作壓力大、但職場新人可能會在扁平化管理中獲得更多機會;國有企業崗位穩定,但有時存在缺乏活力和創造力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海歸權衡利弊,綜合考量。

總之,海歸回國後將面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轉型,能否平衡壓力、結合自身狀況制定合適的職業規劃,這事關前途。及時做出適應和調整,會為其在國內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堅實、穩固的基礎,也會增加回國的幸福感、獲得感。(孫嘉熙)

相關焦點

  • 海歸調整與適應的四個關鍵詞
    對於選擇畢業後回到國內生活的海歸來說,能否調整好自己的整體狀態對於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生活質量至關重要。身為一名海歸的筆者將結合自己的經驗,從4個方面就此話題提出一些建議。海歸調整與適應的四個關鍵詞社交海歸在日常生活中首先需要調整的就是社交方式。
  • 海歸的「就業時差」:畢業時間與國內高校不同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報告》中,九成以上的海歸表示在求職過程中遇到了問題。數據顯示,「沒有相關工作經驗」是海歸回國求職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其次是「海內外求職者眾多、競爭壓力大」。趙猛在英國碩士畢業後,曾在英國工作了一年多,最終他還是選擇回到了國內工作。
  • 「海歸」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
    求職現狀難就一個字        上世紀90年代初,「海歸」們大都是因為學習優秀留學出國,畢業後又在所在國工作過一段時間,對西方企業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理解,素質比較好,面對國內人力資源需求,獲取高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許多國家吸引留學生已經成為一種產業,入學條件寬鬆,造成「海歸」良莠不齊。
  • 海歸畢業因迷茫而選擇間隔年 間隔年(Gap Year)是什麼意思
    畢業後,他覺得自己「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而無法抉擇,於是就決定給自己一個緩衝期。「當時擺在我眼前的有很多條路,也有很多壓力。父母希望我能繼續深造,身邊的同齡人也都開始找工作了。我也已經拿到不錯的offer,而且大三的時候就在國內創辦了一個留學諮詢公司。升學、就業、創業,這麼多條路,我卻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條。」
  • 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90後成為海歸主體
    因此,金融業超過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再次成為海歸就業中最主要的行業領域。   95%海歸回國後半年內找到工作  曾經,有些海歸因為在國內找不到工作,被稱為「海待」。今年的《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95%的海歸都能在歸國後的半年內找到工作,而國內的就業前景也更加吸引留學生們回國工作。
  •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讓孩子出國留學是好的選擇嗎?
    主要還是經濟問題能否解決 其實,無論什麼樣家庭,孩子如果能夠出國留學長長見識開拓眼界,並不是壞事。主要還是經濟問題能否解決,孩子本身的文化基礎等這裡面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因為出國留學畢業後如果不想回國,那麼他是否具備留在外國的生存能力?這取決於他自身文化,專業,機能風綜合條件。
  • 深度 | 最新海歸調查報告:北美留學生回國根本不能逃離內卷?
    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體驗他國文化、生活,豐富個人閱歷」依然是受訪海歸選擇出國留學的最主要原因,佔比67%,較2019年下降14%;而「國外教育水平相對較高」與「磨鍊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仍為第二與第三大主要原因,分別佔比分別為47%與45%,也有所下降;與之相對,選擇「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競爭激烈
  • 海歸回國後」學非所用「 在職場上混得怎麼樣?
    缺乏對國內的了解又使他們容易錯失寶貴機會數據顯示,約65%的海歸都表示自己不了解國內就業形勢和企業需求,對於國內就業政策以及人才薪酬福利待遇服務也了解不多,例如僅有21.8%的海歸熟悉關於留學人員回國發展優惠政策內容
  • 現場 回國就業的海歸,拿什麼和本土學生競爭?
    「海歸學生的適應能力比國內學生強。」論壇現場,500強企業的HR們普遍持此看法。在他們看來,國內學生經過轟轟烈烈的高考,進入本科之後狀態往往會鬆懈下來,而國外教育與之相反,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後,真正的競爭才剛開始。因此總體來說,海歸學生的緊張度和勤奮度比國內學生更好,自學能力更強,對實用技能的掌握也比國內學生更加紮實。
  • 海歸求職,更看重什麼?
    秋招正酣,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響,今年或許會有更多海歸加入國內求職大軍。對於年輕的海歸求職者來說,什麼樣的僱主更受歡迎?什麼樣的企業文化更受青睞?智聯招聘CEO郭盛指出,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好企業專注磨鍊組織力,實現精細化運營,讓自己的組織變得更加強勁、更少冗餘。一方面通過提高招聘標準來打造精英化員工隊伍;另一方面通過協同辦公、數位化管理、靈活僱傭等模式整體提升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率。
  • 真實回訪|留學畢業回國後,那些海歸現在過的怎麼樣?
    他們海歸的身份在國內找到工作了嗎?為了求職,他們做了哪些努力?有沒有混的很差的海歸?這些問題,其實為難了正在考慮把自己小孩送出去讀書的家長們。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還在不斷地被討論。 @鰻魚姐姐:對於銀行工作來說,在找工作的時候與國內同級別的大學相比,沒有明顯的優勢。國內一流大學,比如清北復旦上交等,仍是在招聘場上最有說服力的。但與其他國內學校相比,海外碩士就會比較有優勢了,在簡歷關卡上。
  • 留學熱帶來了諮詢熱 部分海歸回國後選擇做留學顧問
    17歲那年,郝媚只身前往加拿大留學,在那裡學習和生活了整整6年,對留學申請程序和海外生活十分了解。從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畢業後,她選擇回國,在因思教育諮詢有限公司擔任留學顧問。在她看來,海歸因為擁有留學的切身經歷,熟悉留學申請流程,對於國外教育體系和招生政策比較了解,能夠提供更為優質的留學諮詢服務。
  • 海歸求職,用好「應屆生」身份
    從夏天的七八月份開始,國內畢業生已開始申請一些校招時間較早的網際網路公司,進入10月,開放崗位的企業逐漸增多,畢業生們有了更多選擇。秋招過程中,「應屆畢業生」身份無疑是一大求職「利器」,然而,由於海外學子留學所在國教育體系與國內不同,畢業與回國時間也和國內校招存在「時差」,一些學子對如何判定自己的應屆生身份存有疑惑,有的甚至由於錯過了利用應屆生身份應聘,而與理想職位失之交臂。
  • 假期結束,如何調整好自己的狀態?
           對於辛苦上班養家餬口的大眾來說,收假無疑是一個極為難以克服的問題。假期中的肆無忌憚和亂七八糟要在收假後全部封印起來,迅速調整好狀態應對身邊的人和事。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從假期的影響中走出來呢?
  • 「大海歸」 VS 「小海歸」
    今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總數達到創紀錄的699萬,而海歸人數約二三十萬,也在屢創新高。無論是國內畢業生還是海外留學歸國人員,都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而對於留學生,除了社會壓力,心理落差更是一時難以接受。當初投資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出國求學,回國後卻依然要與國內高校的普通畢業生競爭就業崗位,求職路上屢屢碰壁。
  • 好慘!海歸碩士:回國被開價1600元!細數3個海歸優缺點!
    這樣的狀態就導致很多人在留學期間缺少相應的工作經驗,沒有實戰經歷在國內當然不會有競爭優勢。國內的很多研究生在讀研期間,會有計劃有目標地去參加實習為自己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所以海龜碩士在就業中面臨的競爭壓力巨大。
  • 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有何區別?為何有些高校更青睞於海歸呢?
    科研條件和氛圍上國外比國內先進一些有研究表明,雖然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在職業生涯上有很大差別,但是就學術成就來看,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並沒有顯著的差別。國內在學校不一樣,畢業要求也不一樣。國內985-211-和一般高校的博士,研究水平差異是很大的。尤其是實驗室的差異。好的專業基本都是sci.要求一區二區文章,一般高校的國內中文核刊的都有。國外博士沒有工作量要求,也一樣是要求文章。國內也有工作量的要求。綜合來看,國外好的實驗室畢業的博士質量都是很高的。國內一些專業也很好,不比國外差。
  • 當70萬海歸回國後,男默女淚...
    大家知道今年國內高校畢業生(你的求職競爭者)人數達到了多少嗎?與2019年相比增加了40萬,預計高達874萬!而今年,因海外疫情將有大波留學生選擇回國求職,據統計,今年海歸人數已經達到70萬。在海歸、國內應屆生都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競爭更為激烈,Boss直聘一度被「擠崩」...
  • 當70萬海歸回國後,男默女淚
    而今年,因海外疫情將有大波留學生選擇回國求職,據統計,今年海歸人數已經達到70萬。在海歸、國內應屆生都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競爭更為激烈,Boss直聘一度被「擠崩」...——瓜爾佳百對於國內學子來說,應屆生概念非常清晰,而對於海歸來說,就是比較複雜了...
  • 高校招聘重「海歸」 國內博士畢業再到國外讀博
    可在上周末舉辦的2016博士生招生面試交流會上,記者發現,2000多名參會的研究生中,不少人本身已是博士生,他們打算博士讀到一半甚至是取得國內博士學位後,繼續出國讀博。多名受訪者表示,做出這番打算主要看重國外高校的科研實力及研究生教育水平,另外國內大學招聘重「海歸」輕「土博」的趨向,也倒逼立志走學術路線的人不得不出國「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