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莊子·外篇》:人文中的「不可」

2020-12-22 寂寞寒窗空守

網絲漠漠無形影,

誤爾觸之傷首紅。

艾葉綠花誰翦刻,

中藏禍機不可測。

除了人、事、物外,精神文明也會有這種本質和使用不同的情況。

法律,會有很多漏洞不足,但是還是要頒布並且實施。

這就是精神文明對人的約束是軟性的,但是會比一些硬的東西,更值得大家去重視。

「不可」一共在《莊子·外篇》中出現70次。排6名。

「不得」一共在《莊子·外篇》中出現42次。排14名。

「不能」一共在《莊子·外篇》中出現40次。排16名。

「不為」一共在《莊子·外篇》中出現35次。排22名。

古典小說《毀法不可諒》

唐朝,山東節度使柳公綽。

巡行到所屬的鄧縣。

縣裡有兩個小吏被查處,一個受賄,一個是破壞法令。

縣令聽說柳公綽向來強調法紀,一定是重判貪汙,輕判破壞法令的人。

柳公綽的判決是:「貪汙雖然觸犯法令,但法律還在;破壞法令是毀了根基,法律就滅亡了。」

結果重判是破壞法令的人。

小說從現在看來有幾個問題,第一,主官的裁量權過大。第二,如果小吏是通過漏洞來破壞法律是如何定罪的,這個容易惹人非議。第三,柳公綽如此強調法紀,大家對他的裁決需要猜測,這明顯不是可定量裁決。這些就是唐代法律還沒有完善的地方,也就是還有很大的人文建設缺陷。

古代為什麼重視教化,國外為什麼重視法制。這一切都是人文建設的不同方向。

在《莊子》中常有「不可」,我們一起欣賞。

1. 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外篇 在宥第十一

2. 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乃是聖人之過也。外篇 紸篋第十

3.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外篇 紸篋第十

4. 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外篇 在宥第十一

5.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夫!外篇 天地第十二

「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來源於:莊子 外篇 在宥第十一。全文如下:「粗而不可不陳者,法也。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

我有我的看法:

法律,會有很多漏洞不足,但是還是要頒布並且實施。義理,枯燥而乏味,但是這就是需要去執行。仁愛,雖然經常接觸,但是還是要去推廣。

法律建設可以把一個國家建設得更井井有條,大家會有一個共同的標準,不再生活在不安之中。例如,在未建立法典前的巴比倫文明只能是城市文明,而建立了漢謨拉比法典後,就可以變成了邦國文明。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其實都認識到了同一個問題,就是人的管理需要由實向虛。

明天談:從《全宋詞》看「悽涼」,到落寞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讚,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

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寒窗,空守安寧。

專注經典,另闢蹊徑。

金剛智慧,砥礪前行。

拋磚引玉,同為精進。

190514

附錄:王蒙先生的譯文是比較通俗的,然自有一番意趣在裡面:雖然很低賤瑣碎,但是你不能不允許、任憑、承認其存在,這是外物;即使卑下,你還得因應著他們順依著他們,這是民人;雖然不能太張揚,不能不藏著掖著一點,但是你還得去做去幹,這是事功、事務、人事;雖然粗疏,有漏洞有疑問,仍然不能不講說解釋、亮出來,這是法度;雖然聽起來很陌生遙遠,但是不能不保持、保有的,是義理,即價值準則;雖然可能顯得太淺顯太小兒科,乃至不無偏私,但是不能不推廣的,是仁愛;雖然應該有所節制避諱,否則很容易虛矯過度,但是不能不留存積累的,是禮儀、禮法;雖然本來它的性質是平和中庸,但是不能不高調宣揚的,是德性;既是一以貫之,又是時時變易發展的,是道;本來是形而上的概念,我們卻要視之為行動的要求、行為的準則的,則是天意。

相關焦點

  • 論《莊子·外篇》:做事有度問「不可」
    這就是「不可」之反反意境。「不可」一共在《莊子·外篇》中出現70次。排6名。「不得」一共在《莊子·外篇》中出現42次。排14名。「不能」一共在《莊子·外篇》中出現40次。排16名。「不為」一共在《莊子·外篇》中出現35次。排22名。
  • 美術研究|論莊子與中國人文之源的淵源!
    如果我們拿「莊子—儒家」當作討論的主軸,那麼,《莊子》一書中可以找到兩組恰相對立的面貌,一是主張氣化日生日成的莊子,此一莊子對孔子相當友善,他的思想與儒家的形上學系統相近,《莊子》內七篇可以往這個方向解釋,這樣的哲人可稱為「創化論的莊子」。
  • 論《莊子·外篇》的序次與分類
    錢穆同意王夫之的上述意見,在其對「外篇」的解題中引述了王夫之「乃學莊者」以下的話(《莊子纂箋》第67頁)。胡遠濬也說,「外雜諸篇」「羼雜附益,篇次殊不可尋」(《莊子詮詁·序目》第3頁)。  陸樹芝曾試圖對「外篇」的思想觀念作出概括。在對《知北遊》篇末兩句「至言去言,至為去為。齊知之所知,則淺矣」的注釋中,陸樹芝總結說:「合之『外篇』十五篇,只至言無言、至為無為、至知無知三句,已結其旨。結一篇即結十五篇矣。」(《莊子雪》)這個口誇得太大,說明陸樹芝對於「外篇」的整個內容的理解相當狹隘,甚至是無知的。
  • 聽杜保瑞教授《莊子》外篇有感
    從三亞參加完工作上的一些事務,在回成都的途中,杜老師莊子外篇的講課的事情,時不時就在腦海中顯現出來,提醒著我這周還有重要的學習的事沒有做。連日來工作的原因,人有些疲倦。內心也升起這一周就不用學習或者不用打卡的想法。或者還對自己說,就一周沒有關係。
  • 《莊子》外篇與儒家的區別——聽杜保瑞教授講《莊子》
    《莊子》外篇給我的觸動很大,言語上的犀利及態度上的堅定,讓我認識了另一種狀態的道家。《莊子》外篇裡對儒家進行了非常嚴肅的批判,但是對儒家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兩者之間之所以會起矛盾,是因為二者的側重點不同,他們的價值目標不同,那不同在哪裡呢?
  • 莊子課堂《天下》篇(一):天下是個什麼樣的所在?
    所以,人們常常講佛陀七日證道,上帝七日造人,女媧、伏羲七日造人,《周易》中有「七日來復」,都暗含著生滅圓滿之密。莊子講人生證道的七境: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第一就是「外天下」,為什麼「天下」這兩個字上面要加一個「外」字,這是大家要思考的,「外天下、外物、外生」,天下、物、生。這三個詞就構成了人世間的全部。我在天下中生滅,萬物在天下中生滅。
  • 對立與融合:論《莊子》與儒家思想
    論者們發表過種種意見。魏晉玄談中有「三語掾」的故事:「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闢之為掾,世謂『三語掾』。」(《世說新語·文學》)「將無」是虛詞,阮宣子的回答其實就是一個「同」字。這一看法在古代有其代表性,歷代解《莊》者中,就多有以儒釋《莊》者。蘇軾在《莊子祠堂記》中立論曰:莊子對孔子是「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
  • 在莊子的認識論中,莊子認為只有用心靈,才能了解事物的深層道理
    提到莊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就看下莊子的認識論。莊子的認識論也是最能顯示莊子哲學特色的重要思想。莊子承認世界萬物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的,說「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因而他把在人之外存在的事物叫「外物」。
  • 從「莊周夢蝶」說起,試論莊子齊物觀
    在教學中,執教者應帶領學生追本溯源,因為這樣不僅有利於考試之成績,還能使學生從這個短小的寓言故事中窺見莊子的齊物人生態度,進而理解其與莊子至高生命境界「逍遙遊」的因果關聯。李商隱的《錦瑟》以晚唐詩精品的身份被選入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3(必修)》,在這首詩的教學中,除了要帶領學生體會其朦朧晦澀,別開詩壇一脈的文風外,還需要特別注意「莊周夢蝶」這一重要典故。 「莊周夢蝶」出自內篇第二《齊物論》,是該篇的收尾寓言。很多學者一致認為:「內書七篇,法度甚嚴;二十六篇,解剝斯文耳。」
  • 莊子「齊物論」與中國文化精神之重建
    《莊子·齊物論》可謂是中國文學、中國文化中第一等的奇文,歷來學者都予以高度評價,如林雲銘《莊子因》中評價說「文之意中出意,言外立言,層層相生,段段回顧,倏而羊腸鳥道,倏而疊嶂重巒」,這當然是從文字上著眼的,我們這裡重點討論《齊物論》的思想。所謂齊物論,一般有兩種解釋,即平齊「物論」與「齊物」之論,前者說明百家「物論」之多元平等,後者申論萬物之平齊。
  • 本書告訴你,莊子為什麼是儒家
    雖然參與討論的中、外學者之觀點並不一致,但總體的大方向很值得注意,筆者相信一種新的莊子圖像已慢慢地浮現,這個新庄子圖像的名稱,甚至內涵都還沒有較一致的共識,但其方向大致指向一種關懷存有,強調主體的美感、語言向度,帶有一種尊重差異的民主精神之人文自然觀。而這些視角之所以成形,乃因莊子的主體是氣化交感的主體。
  • 陳鼓應:莊子的心和情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來到北大任教,我才由重建道家人文精神的課題,進而反思人性的議題。時至今日,我將對人性議題的關注寫進《莊子人性論》這本書中。學術周刊:《莊子人性論》是您近年來關於人性論這一議題的學術成果,可否請您結合此書,來具體談談您對人性論的認識與思考?
  • 莊子其人其書
    《莊子》文本目前流行的是郭象本,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一般認為,內七篇是莊子本人所著,代表莊子思想,寫於戰國中期。外、雜篇是莊子後學所著,不晚於戰國末期,可能摻入了一些後代文字。劉笑敢在《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一書中對此作了嚴謹的考證。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最近重讀《莊子》,儘量只看古原文,似乎更能與它的文氣相通。於是記錄一二,為日後再復讀作比對。《莊子》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內篇為莊子所作,要讀懂莊子的文章真意,細讀內七篇就可以了。外篇和雜篇為莊子的弟子慕其文風所作。
  • 解說莊子《齊物論》
  • 讀《莊子·駢拇篇》
    駢拇為外篇之首,褚伯秀認為:「內篇既詳性命道德之理,故於外篇首論德性所不當有者,猶駢枝贅疣之於形也。」
  • 現代人,還能利用莊子的智慧,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嗎?
    前言莊子書中充滿了對孔子的批判與諷刺之語,然而在論語書中,也有不少孔子對於一些隱士對他的批評的回應,可以說,歷史上真正的孔子,早已回應了莊子的批判,那就是道之不行已,我知之已,然有義命在,故需知其不可而為之。
  • 講座|北大教授楊立華:莊子意識到哲學表達中的語言困境
    楊立華在直播現場《莊子》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其中哪些是由莊子本人所作?歷代學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蘇東坡認為「說劍」「讓王」「盜蹠」「漁父」這四篇斷然不是莊子本人所作;王夫之在《莊子解》中明確講到「外篇」15篇全都不是莊子本人所作,甚至批評其中的一篇是「軟美膚俗」(《莊子解·刻意》),在他看來《莊子》的「外篇」是「後世學莊者為之」。總之,大部分學者都不認同「內、外、雜」都出自於莊子,因為不管是文風、思想境界,還是思想主題、對人物評價,它們之間的差別特別明顯。
  • 坤鵬論:讀《高爾吉亞篇》學蘇格拉底的三段論(下)
    常人不易成功,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缺乏這樣的精神力和行動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知而知之。縱觀柏拉圖的著作,我們可以將《高爾吉亞篇》視為《理想國》前奏,因為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主題都與正義和幸福相關;論辯的對象都包括智者在內;波盧斯與格勞孔的觀點頗有相通之處;卡利克勒與色拉敘馬霍斯的觀點和表現極其神似……而且在《理想國》中,柏拉圖開始試圖將靈魂幸福觀和世俗幸福觀融合起來。
  • 【莊子】南師講《莊子》之生死死生
    這是個綱領,下面莊子就論辯這個東西。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這一段完全是邏輯的論辯。莊子為什麼寫這一段文字?在戰國時代,我們文化裡頭,稱為名家,亦稱名理之學,現在西方譯為邏輯、論辯。邏輯是怎麼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