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正向聚焦」,就是透過將眼光放在一個人積極正向的焦點上,而給予能帶來力量的肯定與讚美。在教養孩子時,生活中經常使用正向聚焦的回應語言,能幫助孩子提升自我價值,感受到內在力量,具備面對挑戰而不輕言放棄的意願;同時,透過正向聚焦的過程,也傳達出大人對孩子的認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言行是被接納與歡迎的。 在校園或教室情境中,也是如此。
「不過就是肯定與讚美,還不容易嗎?」小如的媽媽,就是這麼想的。
小如因為屢次竄改考試成績,被媽媽押著來參加我的演講。結束後,小如的媽媽前來找我談話,說她對孩子有多麼的用心,從小就為小如煞費苦心,提供小如最好的學習環境與條件。沒想到,小如最近卻屢屢做出讓她傷心失望的事情。
「她的成績如何不打緊,我更重視她的品格。考不好沒關係,為什麼要竄改成績呢?我真的不懂,我對這孩子真是失望透了!」
「你知道她為什麼這麼做嗎?」我好奇的問。
「我怎麼問,她就是不回答,只說考不好會被我罵!但擔心被罵,也不能做出這種事呀!而且,我什麼時候罵過她了?」
我轉頭望向小如,她嘟著嘴,心情想必是糟透了。既然孩子都來了,我便想知道小如是怎麼想的。
「小如,媽媽這麼說,你的想法呢?」
「哼!明明就有!每次考試只要不符合她的期待,就會被她唸。」
「誰說的……。」媽媽想解釋,但我立刻打斷她。
「小如,謝謝你願意告訴我。」我示意小如繼續講。
「我已經很用功了,但她永遠不滿意。考得好,沒被稱讚過,考不好,又會被罵。我真的有這麼糟嗎?」
小如的眼眶泛淚,這讓我回想起,過去與好多青少年個案會談時,他們都有著類似的抱怨:「為什麼我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肯定?」「我真的有這麼糟嗎?」「我真的如此一文不值嗎?」「我是不是乾脆不要被生下來比較好?」
孩子都渴望獲得師長的肯定,特別是來自父母的認可,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價值,體驗到自己的重要性。
「我怎麼會覺得你糟呢?我怎麼沒有肯定過你呢?你可是我的寶貝女兒耶!」媽媽急著解釋。
一個說有,一個說沒有,如此巨大的落差,讓我很好奇,究竟小如的媽媽是怎麼肯定或讚美她的?
原來,每當小如獲得了好成績,媽媽就會說:「表現得很好哦!你看,要是每次都能考這麼好,就不用我一直擔心了。」
當小如成績不理想時,媽媽便說:「我看你明明就很有天分,為什麼會考成這樣呢?我真搞不懂你!」
媽媽說:「我有讚美她呀!我都說她頭腦很好,很有讀書的天分。」接著再補上一句:「可惜就是不夠用功!」
「我有努力,我有努力!是你一直都沒有看見,我明明很努力了!」
小如委屈的大喊,豆大的淚珠不斷從臉龐兩側滑落。
為什麼讚美是雙面刃?說對了能帶來力量,反之也可能帶來傷害
小如的媽媽確實對小如的表現給予肯定,只可惜,那是無效的肯定,並沒有為小如帶來力量。為什麼呢?
首先,小如的媽媽一方面說出讚美,同時又帶著批判。也就是,當她說小如讀書很有天分時,又明示或暗示小如不夠用功。然而,小如最希望被母親看見的,是自己已經用盡全力了。
再來,小如的媽媽總是將肯定的焦點,放在考試成績表現的結果上,卻忽略了小如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有其他值得被讚賞的地方。例如小如其實很主動去唸書,從來不需要母親三催四請;還有,小如對於母親的各項學習安排相當配合,即使不喜歡,也沒有半句怨言。
最後,小如的媽媽不斷強調小如頭腦好、很有天分。一般的孩子都很希望自己被稱讚聰明、資質好,這似乎暗示著自己天生比別人強。然而,對小如而言,卻帶來極大的壓力。因為這意味著:「你不可以失敗,不然就太辜負這顆腦袋了!」
也難怪小如承受不了壓力,只好透過「竄改成績」這種行為,迴避母親失望的眼神。
許多家長都知道,要多對孩子說好話;然而,他們卻不知道,如何有效的肯定與讚美,才能真正為孩子帶來力量,讓孩子感受到支持。
而讚美是把雙面刃,做得到位,能激發孩子的無限潛力;錯用這把武器,卻可能傷害孩子,更破壞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小如和媽媽之間的互動,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特別是,如果我們對孩子的肯定與讚美,沒有適當的事實根據作為佐證,也很容易造成反效果。
例如當一個孩子在學校人緣不好,交不到朋友時,大人為了安慰他,有時會這麼說:「你的思想比較成熟,難怪他們無法理解你。你別太理會他們就好了!」
「思想比較成熟」看似是一句稱讚,但事實上相當空泛、缺乏事實根據,孩子無法接受這樣的肯定,反而更覺得不被理解;對孩子而言,完全沒有帶來鼓勵的效果,甚至聽起來覺得格外諷刺。
缺乏事實根據的肯定與讚美,還有另一個副作用,就是可能養出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也就是,長大後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過度自我膨脹;至於自己到底有什麼能耐,卻沒有一項說得出來,相信這也不是我們所期待的結果。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需要學習帶著正向的眼光,聚焦在真正能促發孩子成長的地方,特別是面對挫敗或挑戰時,能激發孩子堅持下去的內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