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欺凌」給孩子帶來隱形傷害,家長合理引導,讓矛盾止於幼時

2020-12-25 糰子媽育兒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前段時間坐地鐵上班遇到一家四口,途中孩子有些吵不過氣氛很溫馨。中途發生了一件事,小哥倆吵了起來。也許是他們目的地比較遠,哥哥覺得無聊想玩一會兒平板。

父母並沒有拒絕, 可一旁的弟弟直接把平板搶了過去說:我也要玩!哥哥不過六七歲的樣子,他也不想把好玩兒的東西讓給弟弟,生氣地喊著:明明是我先拿的。

本以為他的父母會替哥哥說話,沒想到小男孩兒等來了一句經典的話:弟弟那麼小,你就讓著他吧。哥哥既生氣又委屈但還是把平板讓出去了,弟弟臉上洋溢著得意的表情,衝著哥哥吐舌頭,仿佛剛剛是一場較量,而他因為年齡小勝利。

這個畫面在很多二胎家庭中都出現過,表面上是一種父母的偏心或孩子不懂事。在這背後容易忽略的是,一種隱形的手足欺凌正在發生。

手足欺凌就在身邊,很多家長沒重視

兄弟姐妹之間如同手足,所以這種欺凌也來自於他們,給孩子帶來傷害很大。例如家裡有二胎,或孩子性別不同,在相處時容易發生矛盾,怎樣解決這件事,就為孩子的關係埋下了種子。

一開始是父母要求一個孩子讓著另一個,受委屈的孩子不敢反抗,被偏愛的孩子心情大好,久而久之成為了習慣。

總是被偏愛的那個孩子,心中有十足的底氣:無論怎樣爸爸媽媽一定不會說我,好東西都是我的,哥哥姐姐必須讓著我,逐漸從在父母袒護下受寵,變成主動「欺負」自己的手足。

另一邊受委屈的孩子習以為常,因為他知道反抗也沒人會替他說話,甚至已經被「洗腦」,產生我就該讓著他的想法。孩子雖然不會說什麼,但這種關係已經傷害了不只受委屈的那個人,被偏愛的孩子也沒逃過。

「手足欺凌」隱藏的傷害,不止一個人遭殃

「手足欺凌」給孩帶來的隱性傷害,比物質不公平嚴重得多,只是很多家長沒發現。

1)童年的心理髮育

研究發現:關係不好的孩子,會清楚記得小時候父母偏心、孩子之間的矛盾。關係較好的孩子,幼時記憶少但沒有不愉快的印象。

被偏愛的孩子得到了快樂產生優越感,卻產生了隱形的蠻橫刁鑽還有自私的性格。受委屈的孩子長期悶悶不樂,產生嫉妒甚至怨恨的心理,親子關係也因此受到影響,他的童年是不快樂的。

2)孩子一直在「競爭」

兩個孩子是親人,跟朋友、閨蜜和同學關係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們之間更多的應該是「合作」關係

但是在「手足欺凌」的影響下,孩子之間多了很多不必要的競爭,每個孩子都想成為家庭的中心,競爭食物、衣服玩具,實際上是競爭父母的愛和關注度,孩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心的距離漸行漸遠。

3)坑了兩個孩子的一生

手足欺凌給孩子帶來影響更大的,是他們長大後的生活,「扶第魔」、「扶妹魔」都是手足欺凌的體現。

直到成年之後,他們還是處於不公平的關係中。因為手足關係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增加生活負擔卻仍受著委屈,還可能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戀愛婚姻。

對方的要求越來越多變本加厲,用「親情」作為籌碼心中卻沒有親情,不對兄弟姐妹好的人,多半也不會太孝順。而且因為長期的索取,變得沒有上進心,獨立能力極差。

此時的偏愛,從實質上並沒有讓人任何一個孩子受利,反而坑了兩個人。

讓「手足欺凌」止於幼時,家長給孩子上好第一課

埃利奧特·阿隆森教授曾表示:共同合作努力過的兩個孩子關係更親密,可以包容和理解對方。

明辨是非,是父母給孩子上的第一課,當孩子因為一件事起爭執,誰對誰錯不是取決於年齡和性別,而要回歸到他們做的事情本身

不要覺得小一些的孩子被批評了很可憐,因家長的偏袒而讓他不明辨是非,進入學校社會被別人批評時才更可憐。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手足欺凌」的例子嗎?

#育兒知識分享#

相關焦點

  • 幼兒園常見「隱形欺凌」,許多孩子在默默承受,家長卻糊塗不知
    幼兒園其實也是一個小社會,裡面肯定會有矛盾,比如,這些幼兒園常見的「隱形欺凌」,許多孩子留在默默承受,可惜的事家長卻糊塗不知。被同齡人在背後惡意說長道短、散播謠言別以為只有成人私下才會使用惡意不實的語言攻擊別人,其實幼兒園的小朋友早就輕車熟路了。
  • 幼兒園「隱形欺凌」頻發,父母教會孩子這3件事,不做「軟柿子」
    近些年,幼兒園「隱形欺凌」頻發,給不少父母都提了一個醒,別看幼兒園的孩子小,真做起「惡事」來也能帶來不小的傷害。 什麼是「隱形欺凌」? 很多家長認為「欺凌」就是孩子被「打」、身體受到傷害,但其實在幼兒園中的「隱形欺凌」更常見卻也更容易被家長忽視。
  • 在幼兒園遭受「隱形欺凌」,父母教會孩子這3點,拒絕做軟柿子
    實際上,有太多的家長不明白「隱形欺凌」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多數都認為只要帶上「欺凌」就是被打了,身體上受到了傷害。但是既然是「隱形」的就是不會出現身體上,人們摸不到看不見,所以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隱形欺凌「都有哪些的呢?
  • 幼兒園常發生的4種「隱形欺凌」,老師雖不明說,家長要知道
    而性格沉悶的孩子,在幼兒園也容易被忽視。之所以說幼兒園有一些「隱形欺凌」主要是因為幼兒園小朋友多,孩子們接觸的時間長自然也容易出現一些摩擦。這些小矛盾如果老師沒有發現,或者是直接選擇忽視的話,就會對孩子造成一些傷害。
  • 二孩難題:手足欺凌攢的「邪火」,20年後才會爆發,防患要趁早
    手足間的欺凌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英國著名心理學家Dieter Wolke教授與Slava Dantcher博士,在研究中發現,孩子小時候在家庭中經常遭受手足欺凌手足間的欺凌帶來的危害比遭受校園霸凌更加可怕手足欺凌與校園欺凌不同,因為發生在孩子賴以生存的基礎——家庭成員之中
  • 孩子間「小打小鬧」越界成為「校園欺凌」,家長該如何預防?
    家長們也不要小看了孩子們之間的「小打小鬧」,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行為,打一下,碰一下,罵兩句。可是要知道,「校園欺凌」往往就是這種軟暴力的累積,當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往往會升級為暴力相向。對受害人造成的傷害也是日積月累的,成為難以承受的傷痛,引發嚴重的後果。父母應該如何避免孩子間的「小打小鬧」上升成為「校園欺凌」?
  • 當孩子被欺凌,家長應該如何教育,才能把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因此,在孩子遇到被欺凌的問題時,在什麼情況下孩子要據理力爭,什麼情況下要退一步,怎麼引導孩子解決被欺凌的問題,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同時也不要成為施暴者,這些都需要家長思量的。其實,這就是孩子的權利意識,遙遙能堅決維護自己的東西,這也使他擁有獨立的權利意識,才讓他的反抗變得更加自信。家長要常常告訴孩子,如果受到欺負,最重要的是先保護好自己,如果對方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必要的話就大膽的去出手反擊。
  • 育兒教育:被網絡欺凌逼上絕路「隱形的手」摧毀了多少孩子的身心
    這不得不讓更多的家長們開始重視和反思,網絡這把雙刃劍到底要如何給孩子使用才是正當且合理的?在旺寶媽媽看來,在網際網路這個互不相識的自由表達空間裡,任何網民,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可能遭受網絡欺凌。有人通過網絡以文字對孩子進行誹謗、造謠、威脅、侮辱和攻擊,這樣的傷害對於心智尚未發展全面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嚴重的。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家長要出頭嗎?家長這樣做讓孩子遠離校園欺凌
    孩子的交際,家長的永恆焦慮開學後,老師們除了忙備課,忙開會,還要忙著當保姆:處理孩子們之間的小摩擦,有時候甚至需要當法官:當孩子間發生矛盾,有家長加入的時候,就變成了兩個家庭的對抗。讓大家了解這些,是為了讓家長們對這些性格的孩子更加關心,不要讓孩子受到欺負卻無人得知。而家長在知道後,也需要用恰當合理的方式處理,所有行動的宗旨只有一條:幫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為了自己出氣。
  • 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中的「軟刀子」:容易忽視的往往傷害更大
    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中的「軟刀子」:容易忽視的往往傷害更大「起侮辱性綽號」屬校園欺凌近日,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合出臺了2017年5月,由南京大學社會風險與危機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學社會風險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語言欺凌行為發生率明顯高於人際關係、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佔23.3%。但是,佔比不小的語言欺凌,往往被大家忽視了。這些欺凌,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可能更大更具有隱蔽性。
  • 孩子在學校被起了外號?家長要警惕,「惡意綽號」也屬校園欺凌
    實際上,孩子在學校被起外號,我們家長必須要警惕,尤其是惡意綽號——校園欺凌的一種。惡意綽號,隱形的校園欺凌,顯性校園欺凌的幫兇綽號有兩種,一種是善意的綽號,一種是惡意的綽號。善意的綽號是友誼的象徵,表示朋友之間彼此了解、關係深厚。比如我與朋友之間會因為一個稍微胖一些一個稍微瘦一點,所以會叫對方胖子或者瘦子,聽到彼此這樣叫自己還會呵呵一樂,並不會生氣。
  • 如何與孩子討論欺凌——給家長的建議
    【內容來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看著自己的孩子被欺凌或網絡欺凌而身心痛苦,很令人心碎。有些家長不清楚怎麼幫孩子應對欺凌和暴力。還有些家長可能還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受害者、旁觀者,甚至是欺凌者。欺凌既可以面對面發生,也能夠發生於網絡上。網絡欺凌常常發生在社交媒體、簡訊或即時消息、電子郵件中,或任何兒童用於互動的在線平臺上。因為家長不能無時無刻地監督孩子在這些平臺上的行為,也就很難知道孩子何時會受到影響。如果孩子遭到欺凌,我有理由去幹預欺凌會為孩子帶來長期的有害後果。
  • 理解「手足矛盾」本質,三個原則讓他們和諧相處
    就像我的朋友小凌,她說自己選擇要兩個孩子,是為了大寶以後有個伴兒。但對於她五歲的女兒而言,這個後來的弟弟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就很難合理地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一項關於手足互動的調查發現:2-4歲的孩子每小時會發生6、7次矛盾。而4-7歲的手足之間每小時會發生3次左右的衝突。這些衝突的主要原因都是「財產」。
  • 保護少年的你丨@各位家長 孩子遭遇學生欺凌事件該咋辦?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做了定義
    在以往的實踐中,一些家長認為欺凌主要集中在身體方面,而目前界定的範圍相對來說比較周全,包括肢體欺凌、語言欺凌和網絡欺凌。「如今,網絡和語言暴力給未成年人精神上造成的傷害不亞於身體傷害,所以,這樣界定更加精準。」連章松說。
  • 幼兒園的3種「隱形暴力」,比打罵孩子傷害更大,家長別不當回事
    」,比打罵孩子傷害更大,家長別不當回事蔡女士的兒子自從上幼兒園之後,每天都興衝衝地,還跟爸爸媽媽說幼兒園裡真好玩。蔡女士聽到這件事後生氣極了,即刻就將孩子的遭遇告訴了園長,提出要更換老師,否則就給孩子轉學了。不少聽說了這件事的孩子家長也表示,幼兒園老師這種行為是「隱形暴力」,比打罵孩子更可怕,身為家長的別不當回事。
  • 學校裡的「隱形暴力」,比打罵孩子傷害更大,別讓他默默承受
    ,但是受害者對於這種"隱形暴力"所帶來的傷害,終身都會受到影響。一、學校裡的「隱形暴力」1.老師/同學的忽略與孤立對於孩子校園中的孩子來說,老師是除了父母家長之外,最值得信任的人,老師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忽略孩子,長期間得不到肯定的孩子,就會對自身產生懷疑,質疑自己。
  • 校園欺凌對孩子傷害很大,家長和老師如何及時發現處理?
    現在網絡越來越發達,我們時常能看見一些校園欺凌的視頻,讓人觸目驚心。被爆出來的往往是少數,沒有被爆出來的更多,非常值得大家關注。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對孩子的傷害大。受到校園欺凌的孩子常常會擔驚受怕,抑鬱,整日惶惶不安。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嚴重影響學習。老師和家長都要重視。可以說,校園欺凌,越早發現,越早處理,對孩子的影響越小。
  • 幼兒園存在的隱形欺凌,但是很多父母都疏忽了
    提起校園欺凌,小編一直認為只有到了初中或者是高中才會出現,幼兒園的孩子那麼小,是不可能出現這個現象的。在小編的心目中,孩子在發生爭執的時候,最多就是打鬥幾下,沒有什麼實際殺傷力。並且,一旦發生這種現象,老師也都會制止。在小編的心目中,幼兒園就是歡樂的聖土,欺凌根本就不可能。
  • 過度幹預孩子交友不可取,想讓孩子受歡迎,家長可以這樣引導
    起因是兩個孩子在學校裡產生了矛盾,小打小鬧了一下,被家長知道後,孩子的爸爸卻在群裡吵了起來,還在家長群裡放狠話,要約在校門口打架,「「狠三狠四儂不買帳,下班校門口見好伐?」。不要著急介入當孩子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父母即使看見也不要著急介入,要學會「等一等」,暗中觀察孩子們會如何應對和解決,給孩子思考的時間,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替孩子出頭。但是,如果孩子之間的矛盾已經升級到互相傷害,那麼父母一定要及時制止。
  • 如何讓孩子避免被「校園欺凌」
    開學之際,如何讓孩子避免被「校園欺凌」?越來越多的人已開始重視 「校園欺凌」事件,我們都有孩子,都會擔心!當孩子被欺凌,不可能只有一次就結束了,有過第一次,便會有第二次,形成多次欺凌,往往都是一群欺凌一個,對受害者故意進行欺負、侮辱,給受害者造成身心上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