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她的《終身成長》這本書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聽到各種關於努力和天賦的解讀。有人崇尚天賦,認為「天才是由99%的汗水和1%的靈感構成的,但那1%的靈感往往是最重要的。」;也有人崇尚努力,推崇「一萬小時定律」,認為人只要付出足夠多的努力,就一定可以獲得成就。
但是何謂天賦,何為努力?我們如何挖掘自己的天賦,又如何選擇正確的方向努力?努力和天賦真的是解答人與人差距的合理答案嗎?我想,有很多正在各個領域的困境和磨難中掙扎的人們,一定會有很多這樣的疑問:
小時候我的成績很好,可是越長大越平庸,甚至有時候非常簡單的工作都做不好,我覺得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費功夫,大概我真的太笨了;到了工作崗位才發現,一切都和我想像的不一樣,可是我已經在這個專業上耗費了四年,我不可能拋棄這四年的精力進入一個新的行業重新開始了;身邊的同事和同學們都太優秀了,我覺得自己在他們中間顯得非常差勁,漸漸地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很想逃離這一切;其實,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上,我們搞錯了主次順序。努力和天賦是大家常常談論的導致成功的直接因素,但導致人之間根本差距的其實是我們的思維模式。何謂思維模式?其實就是我們在面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基本心態。你認為天賦和努力哪個重要?才智可以通過努力改變嗎?這些都決定了你是否會滿足於現有成就,還是渴望探索未知。
這也是我今天這篇文章將要分享的。不同於以往有關「精力管理」、「習慣養成」、「改掉拖延症」或者「拒絕懶癌」之類的文章,不再分析這些表面的因素。
今天我只分享九個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建議,這九個建議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連接、相互補充的:
01了解並擁抱不完美;02視挑戰為機會;03以學習替換失敗;04平衡自我認知和他人評價;05重視過程重於重視結果;06重視成長質量高於重視成長速度;07以積極的心態看待批評;08不要讓專業來決定一生的職業選擇;09從他人的錯誤中學習。
建議一:了解並擁抱自己的「不完美」
完美主義造成的根源,是那些永遠無法滿足的期待與標準。
相信我們都多多少少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同學、同事或朋友:
明明成績已經很好了,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考了年級第5名還要怪自己最後一道大題沒來得及寫完,白白損失了3分;明明身材已經很棒了,依然用非人的飲食標準要求自己,生理期還要堅持跑到健身房擼鐵跑步;明明性格很溫和、很友善,卻依然反省自己不夠具有親和力,沒有盡力幫助到身邊的朋友;很多時候當一個人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很有可能是陷入了「完美主義」的漩渦中。一旦陷入其中,他們就會對自己過於嚴格,導致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逐漸喪失信心。
南宋有詩曰:「黃金無足色,白壁有微瑕。」說的就是人無完人的道理。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美的人和完美的物品。如果因為不夠「完美」而過分苛責自己,無異於是一種慢性自殺,對個人發展極為不利。
那麼我們要如何從中逃脫出來呢?
很簡單,答案就是:持續學習,只和昨天的自己比較。
每一個人的起點、進步的模式、速度都是不同的,其實我們是無法真正公正的將兩個人放在一起對比,所以這種比較的結果也就沒有什麼意義。如果一個人事事都要和別人比較,並且希望自己做的比別人好,那是不可能的。人的精力有限,背景和起始點也不同,如果你二十五歲開始入門一項技術,怎麼能夠和從十歲開始就持續練習的人相比呢?你可能永遠都無法趕超TA,那是要氣死自己嗎?
如果我們和昨天的自己比較,你就會發現自己一直在進步,一直有在改變,漸漸的就能夠感受到自己身體裡的能量。
我小的時候對自己要求非常高,我期望自己每一門課都能夠有靠前的名次,參加的所有競賽都最好要拿獎,否則我就覺得很丟臉。甚至連身高這種東西都要暗地裡和男生較勁。照鏡子越照越覺得自己丑八怪,這裡不行那裡不好的。總之在我的自我認知裡,我總是處於「不夠好」的狀態,以至於到了大學該談戀愛的年紀,我還是會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而「沒有準備好」,以此為藉口拒絕進入戀愛關係。
後來我接觸到了復盤的概念,每天除了定計劃以外,也會寫一兩百字的今日總結。我開始嘗試著寫成功日記,每天都列出3-5條今天進步的地方。我也遇到了一些愛護我、真心幫助我的朋友,他們耐心地引導我,告訴我我很棒,讓我不要對自己太嚴苛。在自我的努力和朋友的影響下,我逐漸接受了自己的很多缺點,包括外表上、性格上還有能力方面的缺陷,不再為自己的不足而感到羞恥。
了解並擁抱自己的不完美,是一個悅納自己的過程。就像你面對自己最好的朋友一樣,你會因為TA的缺點而討厭TA嗎?所以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呢?
建議二:將挑戰視為學習和進步的機會,勇敢踏出舒適圈
卡耐基說過:「要冒一次險!整個生命就是一場冒險。走得最遠的人,常是願意去做,並願意去冒險的人。」
美國作曲家亞當.古特爾曾經被稱為「皇太子」和「劇院的救世主」。他天資卓越、資質超群,是家族的驕傲。在他13歲的時候,他曾被安排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並轉播的電視歌劇《阿瑪爾和夜訪者》中擔任主演。但是他卻放棄了,他以自己的聲音出問題了為藉口,拒絕去迎接這個挑戰。
這個故事其實反映了古特爾思維模式中的問題。在他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中,他是神童,是天之驕子,是永遠不能被允許失敗的人。他之所以懼怕挑戰,就是因為他害怕在挑戰中暴露他的缺陷,從而失去他多年來樹立的完美形象和強烈的自尊心。
「超級賽之王」李宗偉和「大滿貫之王」林丹是世界羽壇十分偉大的一對競爭對手。林丹曾經連續四年挫敗李宗偉而摘金,而李在其19年的輝煌職業生涯中,直到退役的那天依然留下了無緣奧運金牌和世界冠軍的遺憾。每一次走向戰場面對「宿敵」,都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戰。然而李宗偉始終都沒有退縮過,他沒有任何藉口,也沒有任何不忿,他的失敗和堅持對於林丹而言,是值得珍藏一生的「李宗偉精神」。
古特爾和李宗偉的對比非常強烈。反映出了兩種思維模式的典型特徵: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總是想方設法地學習並獲得進步,他們不怕外界的評價,也無懼自我完美的打破;而固定性思維模式的人卻在意別人的看法,因而面對挑戰畏畏縮縮、止步不前。
不斷挑戰,不斷試錯,或許才是成長最大的機會。
如果不是因為我經歷過一些事情,在之後的人生中就不會對很多事抱有自信、擁有經驗。比如我在高二後期骨裂了三個月,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習,但是靠自己持續不斷地調整心態,最終戰勝了心魔,高考的結果也還可以。在這之後的很長時間,我一旦遇到了某種很難承受的挑戰時,都會用這段經歷告訴自己:我贏過,所以這一次也不會輸。
當挑戰來臨時,把它當作人生的一段裡程,跑過去了,就是一個更豐富的自我。
建議三:用學習替換失敗,所有殺不了我的,都將使我變得更好
有一個詞叫「Successful Failure」,非常有趣。成功與失敗本是一對相對地反義詞,卻也可以手拉手成為很好的朋友。
橄欖球運動員吉姆.馬歇爾時美國明尼蘇達維京人隊曾經的防守隊員。在一次對陣舊金山49人隊的比賽中,馬歇爾看到了地上的球,就將它抱起並跑到底線持球觸地得分,但是他跑錯了方向,在全國的電視轉播中,他為對手贏得了一分,遭到了大家的恥笑。
但是馬歇爾的思維模式拯救了他。在中場休息的時候,他對自己說:「如果你犯了一個錯誤,就去把它改正過來。我可以坐在我的痛苦裡,但也可以去做點什麼。」於是,在下半場的比賽中,他振作起來,打出了他職業生涯中最為精彩的比賽,為自家球隊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馬歇爾勇於承認自己的失敗,專注於自己的事業和比賽,所以他沒有讓失敗的經歷去定義自己,而是在當中獲得了掌控權。他利用失敗的經驗使自己成為了一名更優秀的球員,甚至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人。
不要在不良情緒的泥沼中深陷。要從中及時跳脫出來,並好好地分析原因。同時,嘗試著在失敗中提取「失敗框架」,幫助自己在下一次決策中作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而所謂的「失敗框架」,類似於小時候做過的錯題本:詳細的列出案例、錯誤解法、解決方案和相關的知識點,在總結地過程中不斷地將失敗的經驗內化。
不要再沉浸在失敗中顧影自憐了,厲害的人從來不會被一時的失敗絆住手腳,而是抓緊時間成長。
建議四:平衡自我認知與他人評價,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別人可能會在一些方面不認同你。這個人有可能是你的老闆、老師,也有可能是你的同事、同學等。此時在自我認知和他人評價中,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平衡。
在自我認知和他人評價中,會出現兩個極端:一方面,如果你「過於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總是自卑,對別人總是敏感,那麼別人的批評、判斷會非常影響你的自我認知,因為你缺乏穩固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如果你過於自信,總是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喜歡以自我為中心,這樣也會使你變成一個自負的討厭鬼。
伯納德.盧瓦索使世界上最為出色的廚師之一。他的餐廳是法國極為少數的幾家被《米其林指南》評為三星的餐廳之一。然而他卻在這本《米其林指南》出版前選擇了自殺,原因就是在評選結果出來以前,他在另一部指南《高勒米羅美食指南》中失掉了兩分。而社會上的謠言肆虐,都說他會在新的《米其林指南》中被摘掉三星評級。這位大廚師最終被一時的失敗和社會上負面的評價所擊垮。
你可能無法想像,像盧瓦索這樣處在行業金字塔尖的人物,居然會因為兩分的失敗和他人的謠言而選擇自殺。在固定性思維模式的人眼裡,自我認知並不真實,只有得到所有人的好評才能證明自己的成就,一旦被他人的負面評價、質疑和批判所包圍,他們就會喪失對自我正確而合理的評價,從而將自己定義為」失敗者「。
所以,我們非常需要在自我認知和他人評價中尋求一個良好的平衡,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尋找平衡的一個良好方法就是:從一些你比較認可的人那裡獲取反饋,他們給出的意見往往會比其他人更有價值,也更為中肯,同時也不會擾亂你的情緒。
建議五:重視過程重於重視結果
小時候的我考砸了,回家以後爸爸總是會對我說,「考的差是好事,你應該高興才對。」
為什麼考得差,反而成了一件好事?
爸爸告訴我,如果你考了50分,就會發現自己剩下的50分還不懂,這次考試就起到了查漏補缺的作用;而如果你考了100分,就會以為自己真的什麼都懂了,自然就不會再繼續鑽研了,這次考試就是失敗的。對於需要參加高考的普通高中生而言,只有最後的高考才是重要的,在這之前,考得多差都不算。
在人的一生中,真正可以轉變命運的時刻不多,把握好這幾個時刻的結果就夠了。而其他的時間應該盡力拿來進行試錯、積累和反思。
我們在朋友圈裡可能會看見這樣一些人:他們擁有完美的工作,總是出去旅遊,有很多朋友,會做飯、會彈琴、會穿搭、會聊天,他們的生活就好像峇里島的海水一樣,美好的甚至不真實。
我們不排除這樣接近完美的生活確實存在,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別人展示出來的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可能你在熬夜刷劇,人家在熬夜趕工;你在睡懶覺,人家在練瑜伽;你在玩遊戲,人家在學廚藝。當然也有可能你在家開心地吃蛋炒飯,而人家在憂慮這個月的業績要怎麼提升;你在和朋友開開心心地做手工,而人家在有心無力地應付各種飯局。
那些看起來時時刻刻都在發光的人,他們的努力值得學習,但他們也不一定活得快樂呀。重視過程而非結果的本質在於,活出精彩的自己,不要去豔羨別人的光彩。無論是拼命的生活還是佛系的生活,只要過程讓我們感到滿足,有所獲得,就夠了。因為結果不是我們追求的全部,享受過程,才是重點。
下次再決定要做什麼事或者參加什麼比賽的時候,切記享受其中學習和創造的樂趣,享受在過程中收穫友誼、成長和快樂,而不是死盯著結果是輸還是贏,是好還是壞,是不是符合別人的期待,是不是夠格曬到朋友圈裡炫耀一番。
建議六:重視成長質量高於成長速度,深耕才能常青
一夜爆紅又一夜消失的例子數不勝數。曾在春晚舞臺上以一句「眼睛一閉一睜,這輩子就過去了嚎」一夜爆紅的小瀋陽,卻也同時在幾年之內迅速消失在了大眾眼中;07年火遍大江南北的快樂男聲全國前三強,只有張杰成為了至今還活躍在一線的歌手。
而在這個流量為王的大數據時代,似乎大家都迷失在了高速的世界裡。似乎所有人都在努力擠進網際網路行業,似乎所有人都在做自媒體,夢想成為網紅,似乎所有人都希望能夠學習到一套可以一夜爆紅、月入百萬的秘籍。
大家都說華語樂壇的鼎盛時期過去了,我也確實為此感到惋惜。因為現在的很多好音樂被鋪天蓋地的打榜和數據淹沒。各大音樂榜單被粉絲經濟和明星流量所操控,音樂的評判標準變成了一套套冷冰冰的數據。所以能夠被大眾看到的,就不一定是優質的創作了。
何謂「優質」?何談「常青」?騏驥千裡絕非一日之功。我相信只有深耕才能常青,才能經歷大浪淘沙的殘酷。我也相信只有具有成長價值的作品才能夠被人所喜歡,八卦和熱搜都會過去,唯有留下有價值的作品才是王道。
深耕,意味著放慢腳步,把每一步都走得紮實穩當。投射到我們個人的成長中來,就是不要過於在意進步的速度,而是要重視進步的梯度。
如前所說,我們每個人的起點和背景都不一樣,關鍵在於和過去的自己相比,能夠持續取得進步。因為和別人比,永遠都比不完呀!
建議七:用積極的心態看待批評
有句流傳很廣的經典段子:「不是人民幣,不可能人人都喜歡。」
沒有人願意聽到消極的反饋或評價。但是如果有人對你發出了不滿的聲音,一定要珍惜這樣的聲音,無論它是對是錯。
既不尷尬又高效的方式就是主動尋找「消極反饋」,並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之。
我曾經在微博寫過一段文字,表達對某明星的個人看法。結果不到兩分鐘,幾十個真愛粉就在我的微博底下進行狂轟亂炸,用各種難聽的語言侮辱我,有說我自不量力的,也有說我臭不要臉的,一開始我很氣憤,一句一句地懟回去。後來我就看開了,反而在這些粉絲面前笑稱自己是不懂藝術的黑粉。從此以後我便長了心眼,不再在公共平臺討論話題藝人,但是我對很多人的批評觀念依然不會改變。
自信的人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輕易改變對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們往往更能夠包容他人的批評和建議。在收到類似於「你與人交流顯得不太有親和力」這樣的消極反饋時,他們往往不會首先給出情緒上的反應,例如「我性格就這樣,你愛聽不聽」,而是思考這些評價是否包含自己應該注意的點,並注意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或者性格上的缺陷。這就是積極看待消極反饋的做法。
當然這不是強調我們都要變成「沒有感情的機器」,而是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可以儘可能多的,將可能引發不良情緒的端由轉變為自我成長的起點。
建議八:不要讓你花費四年或七八年的專業,來決定自己一輩子的職業選擇
去年12月,我曾有幸報名參與了由亞馬遜AWS舉辦的WE Build職業發展分享會。會上邀請了幾位亞馬遜現任職的技術女神進行職業發展和個人生活的分享。其中一位Kinky是北京大學日語系出生,但卻在IT行業輾轉多年的工程師兼管理人員。她給出的最重要的人生建議就是:
"不要讓你花費了四年或者六七年學的專業,來決定自己一輩子的職業選擇。"
在大學裡,我們更多學到的是學習方法,養成了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填寫高考志願的時候,我們甚至都根本不了解這幾個字背後意味著的東西,不知道它將來所指的行業是否適合自己,不知道它的學習模式是否是自己可以適應並且喜歡的,也不知道它所需要和訓練的思維方法是否匹配自己。
如果意識到自己的選擇不太對,要麼就及時止損,比如回去復讀重考重選專業;要麼就嘗試著喜歡它、把專業學好,並抽空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方向,拓寬未來的職業選擇。
在這個社會,只要你不懶,就一定不會餓死。這句話雖然絕對,但是說的道理沒有錯。因為自己曾在某個專業投入過時間和精力,就放棄對其他職業方向的發展可能,我不能說這不可取,但是確實會局限我們的人生選擇。社會上有太多所學專業和所做工作完全不相干的人們,這足以證明為學學校裡的那些知識所付出的代價並不足以阻擋我們奔向更熱愛、更嚮往的職業和生活。
學習是終身的,改變也是終身的,基金要止盈,而人生要止損。如果你已經對現在的生活狀態不滿意,那麼不要害怕,大膽去尋找、去學習、去嘗試,不要讓那短短的六七年束縛住了自己的一生。
建議九:從他人的錯誤中學習
前段時間爆出非常多的家暴事件,我也和朋友探討了這些問題。
他們疑惑的點在於,為什麼被打了還願意繼續留在家暴男身邊呢?當時我的回答是,女生在戀愛關係中其實很多時候腦子是不清楚的,很容易產生幻想並且說服自己去相信這個幻想的真實性。因為我聯想到自己一段不太好的戀愛經歷,在對方三番五次的讓我失望和心寒後,當時的我依然願意相信對方是真心喜歡我的。我是從這段經歷過後開始逐漸擺脫「戀愛腦」,變得更加獨立和自主,不再想要依附於戀愛對象。而不斷爆出的家暴和出軌新聞,則不斷的強化了我的這種變化,讓我從他們的錯誤中吸取經驗。
我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可以獲取經驗的機會。不管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因為經驗往往是需要耗費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金錢,並且或多或少伴隨著一些身體和精神上的損耗。
如果你從朋友和網絡上聽到一些故事,不要僅僅做一個無腦的吃瓜群眾,好好思考,並反思自己人生中類似的經歷,為以後可能經歷的事情作出提前的規劃與解決方案。
最後總結一下全文
我們已經真正邁入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學習當中。你可能還在懊悔沒有完成2019年的年度計劃,或者在擔心2020年的形勢變化,事業、生活、家庭、人際交往,這些人生的分區錯綜複雜地交疊在一起,令人身心俱疲。
我想說,人生就是在不停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努力和天賦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問題是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性思維模式,使我們在面對生活時所採取的態度完全不同,導致的結果也千差萬別。
今天我在文章中分享的這九點建議,希望給到你啟發,給到你鼓勵,也給到你力量,希望2020年我們都可以運用成長型思維模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為未來的人生路鋪設更多的可能。
相關參考書籍:
《終身成長》、《創始人手記》、《時間的格局》等
文章來自@十五來讀書的原創,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