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蘭:挑戰性問題的設計與實施研究 ——執教《背影》的課例研究報告

2021-02-18 深度學習共同體
本文為寧城縣第三中學崔海蘭老師在執教《背影》一課後,結合備課、授課及課例研討後所撰寫的課例研究報告。開放教室,與教師同僚共同研究學生的學習,進入深化對學科本質、學習設計與學生學習的理解,是我們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也是一條永遠向前延伸的成長之路。

1.

本課研究主題的由來與形成


課例研究需要有研究主題,不同於平時的教研活動。研究主題的確定與執教者的思考和反思有關。思考的深,研究主題會深,思考的淺,研究主題也容易淺。我就經歷了一次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

(一)執教《背影》研究課的由來


去年七月,我有幸在上海的萬科實驗小學,參加了第四屆全國領航教師暑期工作坊活動,在那裡,我初識了學共體。自從邂逅了學共體,我便找到了教改的方向。那認真而耐心的傾聽,那輕聲細語的交流,那平等而互相尊重的關係,那輕鬆潤澤的氛圍,那漸入佳境的深度學習,一切都是那麼的令人神往。於是,滿懷期待,從這屆學生入學開始,我便有意識的把學共理念植根於我的課堂。轉眼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的學共課堂也小有起色。

得知黃建初老師要在10月下旬蒞臨我校,而且趙主任讓我上一節學共體課,我是幾多歡喜幾多憂。能得到黃教授的指導,無論對於學校還是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是萬分榮幸的,但對於學共體,我也只是一個行走在路上的學習者。這次上課,對我和學生都是一個考驗,但那顆成長的心又讓我放下了諸多顧慮。

(二)選課的理由


在初二上學期的課文裡,我選擇了《背影》。《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敘事性散文。文章通過描寫父親的「背影」來歌頌父親,把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學習本文能夠使學生深刻的體會這種相憐相愛的感情。期待這一課能夠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渴盼學生間交鋒碰撞、修正完善的場景,而這,都需要一個高品質的學習設計。課餘時間,我查找資料,上下求索,只為尋一個恰切而富有挑戰性的核心問題。但不知是自己對文本的解讀不夠,還是智慧不夠,幾天下來,一直未果。直到黃教授到達的前一天,我才不得不出爐我的學習單——一份平淡的學習單。

(三)研究主題在辨析中慢慢突顯


對於本節課研究的主題,我最初想到的是通過核心問題的設計引領學生以點帶面,感受父愛的偉大,並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根據這個研究主題,在對教材的分析上,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特徵,我設計了兩個核心問題:1.默讀課文,找出文中令你感動的地方,說一說感動的理由。這個問題,重點是通過學生閱讀並尋找文中表現父愛的細節,讓學生感受文中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2.分享自己的親情故事。目的是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文中的情感,並喚起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懂得感恩父母。

現在看來,第一份設計還處在思考的初級階段,還沒有跳出思維的老框架。

10月28日上午,黃教授與我溝通上課內容,了解了我的上課內容後,黃教授給我拋出了幾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你認為這堂課你要培養的是學生的哪方面能力?你認為學生在哪方面比較擅長?還存在哪些不足?你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等等,之後黃教授又意味深長的講了自己對學共體的認識,並指出學習單的問題毫無挑戰性,問題的設計應該達到訓練學生高階思維的目的,要有探究的意義和價值。黃老師鼓勵我要大膽挑戰自己,換一種思路。

一語驚醒夢中人,整整一個下午,我邊思索黃教授的話邊解讀《背影》,如何才能設計出挑戰性的問題呢?怎樣換個角度去突破呢?如果我是學生,我會對怎樣的問題比較感興趣呢?再次翻開課本、教參、再次開始百度《背影》賞析,一行文字映入我的眼帘:「《背影》一課的幾個矛盾衝突」,裡面講了這篇文章的矛盾衝突之處,我深受啟發,能不能從這裡去入手呢?直接讓學生去尋找嗎?漫無邊際,似乎無從下手。那怎樣去引導學生入手呢?我把文中的矛盾衝突進行了歸類:情理上、心理上、經濟上、表現上、言語上。這樣學生便有了尋找的方向,我又覺得直接讓學生找矛盾衝突問題不夠明確,於是又做了修改:找出父親言行上的矛盾處,這個問題設計完我特別有成就感。於是再做思考:如何讓學生喚起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懂得感恩父母呢?既然父親矛盾的言行滿含深情,那我們自己的父母呢?天下的父母很多地方是相通的,那就也讓學生講講自己父母滿含愛意的言行矛盾處吧。

通過黃教授的點撥,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單,多次立足文本,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並查閱了相關的解讀,最終設計了這兩個自認為比較有挑戰性的主問題。

由此可知,教學上,我們需要深入的解讀文本,需要立足學生,需要不斷的變換思維,當一種方案行不通的時候,試著換個角度,另闢蹊蹺。還可以查閱一下相關的賞析理解,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多元的解讀也會帶給我們多角度的思考,這樣,我們便會於山重水複處尋得柳暗花明。

最終確定本課的研究主題是:教師如何設計衝刺挑戰性問題,把學生引入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否把獨立學習的結果引出「疊加」效應。

於是,一份新的學習單產生:

1.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找出父親言行上的矛盾處(提示:從情理上、心理上、經濟上、表現上、言語上等幾方面入手),並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的理解。這個問題側重於抓住了《背影》中的幾個矛盾衝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這幾個矛盾衝突從而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濃濃的父愛。因為怕學生不知道如何入手,我又補充了提示,避免學生不明題意。

2.生活中,我們的父母也在用一言一行傳達著對我們的關愛。你有沒有發現父母身上這種充滿愛意的矛盾言行?這個問題同樣也是講述自己的親情故事,但規定了講述的角度,所以無意中也增加了難度。

我把兩份學習單進行了比較,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前者問題設計平淡簡單,沒有一絲波瀾;而後者的問題富有挑戰性、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比較之餘,不禁感慨,幾天的時間未能設計出滿意的學習單,是因為我拋開了學生,只是在思索課堂設計,忽略了課堂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我們在設計學習活動的時候要充分了解學情,明確學生的關注點、興趣點、困難點,同時,我們設計的問題儘可能開放而多元,注重對學生「高階思維」的訓練,出發點是孩子們的終身發展。讓學生有探究的興趣,有表達的欲望,通過愉悅的課堂探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孩子們種下終身學習的種子。

2.

研究課的教學過程


10月29日,我的學共體課如期而至。沒有想到的是,原來只是學校內部的研究課,卻引來了其他六所兄弟學校的教師80多人參加,課堂裡已經坐的滿滿,還有一部分教師只能坐在玻璃窗後面的觀察室裡,隔著玻璃看教學。他們要看到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比較困難。學習共同體的課強調以課堂觀察的實際情況來說明和證明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和達成度。這是有道理的。

教學過程一:


首先,我用簡潔的語言講述了父親節這一天朱自清的《背影》被轉載,被幾十萬人跟帖的事實,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同時也引起學生對文章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因為上節課已經完成了預習,所以簡短導入以後我便直接拋出了第一個問題。

因為第一個問題比較有難度,所以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能充分的解讀文本,充分傾聽同伴的觀點。

果然,我們有多相信孩子,孩子們就會給我們多少驚喜,當真正的學習發生在孩子們身上的時候,他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潛能,令人感到震驚。孩子們找到很多的矛盾衝突處:需要安慰與安慰我;兒子留下與父親買橘;忙於事務與送兒子;經濟拮据與買橘子;紫毛大衣與黑布棉;爬月臺的艱難與故作輕鬆;茶房與裡邊沒人;分手與回頭;簡短的話語與再三囑咐;提筆不便與給我寫信;身體平安與膀子疼痛

教學過程二:


正當我暗自驚嘆慶幸之餘,一位男同學舉手示意我,我以為他一定還發現了其他的矛盾之處,出乎我的意料,他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不得不說,這個問題真是一個好問題,隨後,我問孩子們,誰能幫他解決這個疑難?黃同學說:「文中出現了四次背影,第一次在文章的開頭,起到開篇點題的作用,第二次是在父親為我買橘子的時候,我看到了父親的背影,令我特別感動,第三次是我跟父親分別時候看見了父親的背影,第四次是文章的結尾,再現了背影,體現我對父親的懷念。」這位同學解釋了文中出現了四次背影及其作用,但是並沒有回答為什麼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我再次追問:「哪位同學來評價一下黃同學的回答?」幾秒種後,無人舉手,我又說:「那誰還能回答這個問題?」高同學說:「背影是全文的線索,開頭結尾都出現背影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

顯然,這兩名同學都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問題,有點答非所問了,為了避免孩子們理解上的誤區,我再次拋出劉同學的問題:「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並追問道:「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哪個背影?」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望父買橘時候的背影,」接著我讓孩子們看課本父親為我買橘子的語句,讓學生認識到這個背影為什麼如此令我難忘,我通過引領學生分析一系列動詞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一個艱難的背影,一個蹣跚的背影,又通過特定的家庭背景,讓學生感受這個背影的不尋常。

其實,當學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時,我的頭腦閃現出兩種想法,第一個是讓學生展開交流,探究問題,第二個是通過我的引導讓學生明確,考慮到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我便採用了第二種方案。

課後反思自己的這堂課,我覺得非常遺憾,如果採用第一種方案,我想孩子們肯定能自主探究出結果,並且,還可能會有更豐富多彩的答案,比如,這次背影是父子關係改善的觸發點,兒子對父親態度的變化,從不理解到理解,從感動到愧疚,再到現在的懷念。這樣對父子之間的感情理解的就更加深刻了,對文本的解讀也就上升了一個高度。

學共體的課堂不但給學生們更多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而且給教師也帶來了諸多的挑戰。因為學共體課堂是生成的、動態的,學生是鮮活的、靈動的,所以課堂上難免會出現備課當中未曾考慮到的問題、局面和事件,就如在上課過程中劉同學的質疑。

如何處理這些偶發事件,一是要充分備好課,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二是教師要有靈活駕馭課堂的能力,要學會在最適合的時間段進行引導,才能在課堂上遊刃有餘。同時,高品質的學習設計是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的前提,而這既需要了解學生,還要對文本有深入的解讀,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要想在學共體課堂上輕鬆自如,就必得持續不斷地學習,才能源頭活水來。

教學過程三:


有了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我的第二個問題就更加的合情合理而順理成章了,考慮時間的問題,我沒有要求孩子們先寫在學習單上再進行展示,而是直接讓學生互相交流分享。我以為孩子們會需要思考一分鐘左右,出乎意料的是當我布置了第二個學習任務時,孩子們馬上進入了交流,分享的同學說得認真,傾聽的同學聽得專注。五分鐘後,我找同學進行全班展示。同學們娓娓講述,有序分享。

雖然孩子們說得很真摯,動情,令人感動,但嚴格來講並不符合題意,大部分同學都是講述自己的親情故事,在矛盾言行處談親情的並不多。學生分享後,我並沒有指出,我覺得設計問題的目的也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被感染了,感動了,動情了,足矣。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生經歷決定著人們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態度。因此,課堂上我們應當尊重學生不同的思維碰撞,傾聽他們發自內心的多元解讀的聲音。但問題如果改一下呢?如果改成:你有沒有發現父母身上這種充滿愛意的矛盾言行或你有沒有被父母感動的體驗?選擇其中一個講給大家。這樣是否更合情合理呢?

3.

課後研討與研究結論


(一)課後研討


課後研討是課例研究重要的一環。我們讓學生離開錄播室以後,就在原地舉行,就是觀察員原來的位置不變,以便更容易「還原課堂」,陳述觀察記錄與分析教學得失。

在課後研討的過程中,老師們對我的教學評價的較少,更多的是觀察到的孩子們的表現。

最為感動的是郭老師提到的小顏這個小組,四個女孩兒,性格各異,錦繡落落大方,小顏矜持有禮,小鑫積極善談,小菲寡言內向。四個女孩兒,學習進程不一,錦繡思維較快,小鑫思維縝密,小顏注重深思,小菲進入狀態較慢,像小菲這樣的孩子屬於不太會學習的類型,但在小組中,她及時觀察大家的學習方式和做法,並努力跟上大家的步伐,交流中三個女生耐心的等待,給了小菲充分的思考表達的時間和機會,就這樣四個孩子互相傾聽、補充。特別是完成第二個學習任務時,當小顏同學動情地講述自己母親對自己的愛的時候,聲音哽咽了,眼淚順著臉頰滑下來。挨著她的錦繡輕輕拍拍她的手背,小菲遞過來一張面巾紙,小鑫說:「世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雖然他們性格不同、表現各異,但他們愛孩子的心是相同的。」孩子們的交流和舉動如此讓人溫暖。而這樣的細節只有在走進學生以後才能捕捉到。

郭老師分享的觀察記錄,讓我充分感受都小組協同合作的重要性。任何人都不能窮盡所有的知識,任何人都不能誇口說我能永遠獨自完成一件事情,同樣,學生也需要協同。人的未完成性,就促使人要不斷的學習。而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他人解釋材料及同伴間的相互交流。學生間的協作活動之所以能夠促進成長,是因為年齡相近的學生可能在彼此的最近發展區內操作,表現在單獨活動時更高級的行為,而這些都必須在協同中完成。小菲同學正是在協同中找到了方向。

曉娟老師分享了第六小組的觀察記錄,第六小組在班級中處於弱勢群體,因為讓孩子們自由結組,所以這四個成績都不理想的孩子就不由自主的人以群分了。當旁邊的老師依次詢問她們的名字,她們一一將名字寫好,但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沉默寡言,缺少安全感,不夠自信,不敢抬頭,始終盯著自己的課本。當老師布置第一個學習任務時,四個孩子的學習進程非常緩慢,無論讀文、思考還是交流都居於最後。但在班級大氛圍的影響下,組內的齊同學和張同學也陸續發言,很好的帶動了小組,但過程異常緩慢,艱難,當其他同學匯報的時候,她們甚至不能兼顧好傾聽與記錄的時機。當輪到這個小組回答問題的時候,依然是齊張兩位同學率先發言,而盧同學依然是小組交流時的四個字:爸爸愛我。至於王同學呢?則表示沒有什麼補充的了。曉娟老師就自己的觀察現象想到了能否讓組內相對弱勢的孩子先發言呢?答對了,能激發自信心,答錯了或者不會,組內其他同學還可以補充。

曉娟老師的觀察記錄,讓我真切體會到學生的學習歷程,特別是學困生的學習歷程是何其緩慢。靜靜博士說:「要讓這些學生從學業失敗的困境中走出來,就要為這些學生賦予更高的期待,並提供優先的機會,給予他們優先的照顧,而不是放棄不管。但這種照顧應該是不露痕跡、不易察覺的,否則可能會加重學生的自卑心理,這需要老師機智地去處理。」

作為教師,我們應放下身段,用愛去接納每一個孩子,做一位平等的傾聽者和學習者,發現孩子學習的困難點,洞察到孩子們真正的學習歷程。在課堂觀察中,我們要特別留心學生個體遇到的學習困難是什麼,他最需求的是什麼。我們不能被學生的一些虛假的學習表象所迷惑。我們要善於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改進教學策略,努力為學生提供提升學習力的方式方法,比如:用我們充滿愛意的眼神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期待和鼓勵,遇到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叫這樣的學生進行回答,並給予肯定和賞識。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了解他們學習的困難點,利用課下時間與其交流解決,消除他們的緊張感,增加他們對老師的親近感。還要安排他們喜歡的同伴坐在身邊,便於與同伴及時展開互學。讓他們在這種安全、信任、期待的氛圍中逐步實現「我想學」、「我要學」、「我能學」的過程,從而樹立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自信心並付諸於實際行動,最終擺脫弱勢群體。

其中,有一位老師提到自己觀察的小組中的小雷同學,幾次欲舉手又作罷,如果這個時候老師能及時給孩子一個發言的機會,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促進;有一位老師提到了小白同學,這個孩子平時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很聰明,但對學習卻提不起一點興趣。上課的時候,不會聽講,不愛動筆,有的時候乾脆趴在桌子上睡大覺。前半節課,小白同學根本沒有進入狀態,中途,觀察員老師說鼓勵他參與大家的研討中,如果自己不能說就認真傾聽,並讓本組成員主動靠近他,以便於他的傾聽,果真,後半節課小白同學也能參與其中,雖然不怎麼發表見解,但終歸是在跟著老師的步調走。

觀察員老師提到的小雷同學,缺乏自信心,小白同學因為習慣不好長期處於脫離課堂的狀態,如果我們都能像觀察員老師這樣關注他們,鼓勵他們,在合適的時機給他們一個發言的機會,並及時發現閃光點給予表揚和鼓勵,他們會逐漸融入集體,找到自信。遺憾的是這節課我忽略了他們的心理需求。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我忽略了多少小雷和小白這樣的孩子呢?有的同學沒能全身心的參與進來,還有少數學生喜歡安靜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意與同伴交流,更不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而我一般都是「貼心」的避開叫他們發言,認為這種做法是在保護他們的自尊。其實,或許他們並非不想回答問題,只是因為不會或者是缺乏自信,亦或是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們應該努力讓課堂處於一種安全潤澤的氛圍之中,幫助學生降低緊張焦慮的心態,呈現一種真實自然的學習狀態。我們還要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協同合作的時間,課堂上不採用點名方式,而是輪流發言的方式,讓同伴帶動同伴,堅持下去,會逐漸改變這部分同學的學習現狀,從而實現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投入高品質的深度學習的課堂願景。

(二)研究結論

1. 深度學習需要挑戰性問題的設計和實施。

執教《背影》,我通過設計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找父親言行矛盾處,既以學情為基礎,又有挑戰性,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願說,有探究的興趣,表述的衝動。減少課堂教學中的大量的無效提問,讓學生真正佔有時間、解決問題,真正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放到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

2.挑戰性學習、深度學習需要教師有等待的耐心和氣魄。

在課堂上,我著眼於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長遠發展,給予學生足夠的耐心和等待。等待學生自己發現學習的困境,等待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措施,等待學生與他人思想的交流提升,等待學生在解決問題後深層次的質疑,更等待合適的時機為學生搭建起學習的腳手架,為他們的深度學習引領與助力,讓全體學生真正「動」起來,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挑戰性問題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思維引擎」。

挑戰性問題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思維引擎」。依託高品質的學習設計來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引發學生對未知的探索和發現,將為語文課堂帶來更明亮的教學前景。如何才能設計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一要充分了解學情;二要精細閱讀文本;三要精心思考教學策略。由此可知,學共體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教師自身積澱厚了,理論多了,視野寬了,立足點高了,才能在學共體課堂上遊刃有餘。

通過這次課例研究,我發現後期課例研究還有許多需要深入的地方:比如對整個課例的系統性剖析,對局部、細節之間的相互關係辨析需要加強;再比如對課例研究的課前準備和課後的跟蹤需要有意識加強;還要在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行為的跟進研究。

因為有了一次完整的研究過程,我發現對方法的把握還不很明確,所以需要閱讀相關理論書籍文章和教師的經驗總結,轉變教育觀念,提升研究能力。

—補充閱讀—


深度學習:從「學習設計者」到「有效支持者」 ——《少年閏土》為例

基於學習共同體的學校變革路徑與策略

丁丹丹:協同學習是怎樣發生的 ——「誰動了我的蛋糕」課堂觀察與分析

郭建珍:在課堂變革中實現專業發展—以小學語文為例

陳靜靜:揭開學習的奧秘——焦點學生學習歷程觀察與關鍵事件分析

相關焦點

  • 指向區域教育生態重構的課例研究行動樣式
    比如《背影》一課的學習任務單,是在認真研究教材課後題,反覆設計挑戰性問題後,最終決定讓學生的真實問題來開啟真實學習:一、自讀思考(10分鐘)認真默讀,聯繫上下文,嘗試從內容矛盾處、語言不解處或者情感變化處,提出一個自己反覆思考也無法解答的問題。
  • 集團隊智慧,促課例研究——弋江鎮第一小學數學課例研究活動
    弋陽一小邵小文老師課例研究,是指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後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人員與他的同伴、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討論。課例是關於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2020年12月11日,弋江鎮第一小學數學課例研究活動在多媒體舉行,課例活動由馬建文老師執教,執教內容《合理的安排時間》,分為四個小組分析研究1.問題設計觀察組2.課堂評價觀察組3.課堂提問時機觀察組
  • 陳向明 | 跨界課例研究中的教師學習
    但是,由於本文的主題是教師在跨界課例研究中的學習,因此本文主要聚焦於教師這個人群,其他人群的學習只在需要時作為背景和條件簡單提及。(一)研究問題和概念定義  本文的研究問題是:「在跨界課例研究中,教師的學習是如何發生的?」在這個主問題下面有4個子問題:1.教師參加跨界課例研究的動力來自哪裡?
  • 課例研究,我們在路上
    為了更好的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對課堂教學進行量化評估,2020年12月22日下午,崔曼曼名師工作室在皋城小學會議室,召開了課例研究第二次會議。課例研究,指的是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後所進行的種種研究活動,體現的是「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此次課例研究,是工作室開展的長期研修工作。第一次的工作會議,確定了課例研究的主題、目標和人員安排等。本次會議就課例研究的各項任務進行了具體的學習、討論 。
  • 課例研究:教室內「靜悄悄的革命」
    顯然,課例研究作為引領教學變革的基本方法論有待給予足夠的重視。世界範圍內對課例研究的關注,始於對「遠離教學的變革運動」的反思。藉助TIMSS等國際課堂比較研究,研究者發現,各國在推進教學變革時所採取的路徑存在重要差異。
  • 小學數學課例研究 「學生的數學思維的有效性」
    課例研究是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後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人員與他的同伴、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與討論。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是高分低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偏低。我們想通過課例研究,提升教師的教學手段,優化教學過程。主導思維的其實是教師,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優化教師的思維,讓教師通過更優質的課堂來培養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思維。為了涵蓋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選擇三個老師,分別在不同的班級上同一堂《數學廣角-搭配》。
  • 【課例報告】初中語文寫作「支架式」學習單運用的課例研究報告——以初一作文《人物描寫有個性》為例
    故我嘗試以學習單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寫作,以動作描寫為抓手,採用多種寫作策略支架,進行初中語文寫作「支架式」學習單運用的課例研究。 在學生習作中,題材老套、套題偏題、語言乏味的作文現象比比皆是。而且當堂作文的差異巨大,文筆優秀者,提筆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冥思苦想,抓耳撓腮,苦不堪言。
  • 基於核心素養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方式轉變課例研究活動在育才小學舉行
    培訓伊始,胡博士為我們帶來了以《分享課例研究的智慧》為題的專題講座,從課例研究的認識、課例研究的實踐特徵、課例研究的實踐準則等方面幫助參訓教師更加全面地認識課例研究,為後續三天的研訓指明方向。本次課例研究採用「同一內容、不同教師、對比改進」的方式呈現,三位餘杭區優秀教師立足教材內容《PEP7 Unit 4 I have a pen pal A Let’s talk》,緊張的三天活動,後面兩位老師在前面老師上課的基礎上循序改進,時間緊、任務重,但老師們依然帶來了富含思維含量、關注核心素養的精彩課堂。10月13日,來自塘南小學的李葉青老師執教第一節。
  • 港臺語文研究 劉恩樵:臺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三種基本課型
    本公眾號將陸續推出該課題的多項研究成果,以饗讀者。也許有人會說,「接受命運卻不容擺布」,「情緒的管理能力」,「天下哪有不會的事情」,「成熟的溝通示範」等這些問題不屬於語文教學的範疇,是「衝淡了語文味」,是「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其實不然,本課例的執教者並沒有糾纏於「接受命運卻不容擺布」這樣的問題,而是訓練學生一種多元研讀的閱讀策略,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的發現與表達,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所有這些,都沒有超越語文教學的範疇。
  • 羅莊區舉行小學數學「素養—活動」課例研討會
    羅莊區舉行小學數學「素養—活動」課例研討會 發布日期:2020年12月23日 瀏覽次數:6為進一步推進小學數學「素養—活動」教學研究,落實「深度學習」理念,推動教師教學方式改進,全面提升教師課堂教學實施水平,促進學生素養在數學課堂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 挑戰性學習:讓學習真正發生
    此外,我們也為挑戰性學習支架建構了三種形式:周期學習單、任務鏈及項目書。1.周期學習單。周期性是周期學習單的靈魂,周期不是指時間周期,而是指學習周期。設計以一個主題或一個單元為研究對象的周期挑戰性學習任務,包括學情分析、繪製學習地圖、嘗試學習、鞏固拓展、評價設計。
  • 開題報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開展議題式教學實踐研究》
    研究重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規定了「圍繞議題展開的活動設計,包括提示學生思考問題的情境、運用資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並提供表達和解釋的機會」。因此,如何在初中階段展開議題式教學的設計和實施,讓議題式教學在教學中充分「落地」,讓學生在課堂中「議」得「有法、有理、有度、有效」這是我們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所在。
  • ...以科研促提升——《基於「課例研究」提升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本網訊(通訊員 曾英)10月13日20時,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重點課題《基於「課例研究」提升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行動研究》線上研討活動如期進行。本次研討活動由課題主持人邵東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小學數學教研員李麗主持,課題組成員全員參與。
  • 研究報告的一般格式
    研究成果中的理論成果可以是研究所得到的新觀點、新認識,包括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教師論文發表或獲獎情況,論文集等等。實踐成果包括優秀教案或活動設計彙編、個案彙編、實驗課、示範課、觀摩課(課件)的獲獎情況、學生作品集、情況匯總等等。
  • 西城中學區級課題《初中英語生本聽說課例研究》 開題報告暨廣元元解學英名師工作室送教活動
    9月30日,在金秋丹桂香的美好日子裡,西城中學迎來了區級課題《初中英語生本聽說課例研究》開題報告及解學英名師工作室送教活動。上午8:00時許,廣元市利州區陶研會會長羅國林攜利州區解學英名師工作室成員、以及利州區兄弟學校一線英語教師近20來人,神採飛揚先後走進西城中學參加了此次活動。
  • 立足典型課例研討 開展有效教學策略研究——湖口二小數學組開展...
    中國江西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歐陽成報導:為了研究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湖口二小數學教研組全體成員於本學期開展了一系列教學研討活動。4月11下午,蹲點領導副校長周美春及全體數學教師相聚於多媒體教室開展了第二次示範課例研討交流活動。
  • 《有利於中學生個性發展作業設計研究》中期研究報告
    通過會議學習、討論,課題組成員對如何根據不同學段的要求,從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出發,恰當地設計學生作業有了一致認識,統一了思想,明確了課題研究的目標和要求,有步驟地落實了課題研究實施計劃,為預定目的實施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
  • 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中期報告
    二、中期報告要點(研究工作主要進展、存在問題、重要變更、下一步計劃、可預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頁)我校申報的《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研究》課題於2015年8月正式發文立項為安慶市2015年度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立項編號為AJKT2015-180。
  • 「中小學數字教材實踐研究」項目課例展示活動圓滿舉辦
    11月20日,面向17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的「中小學數字教材實踐研究」項目課例展示活動,在成都市天涯石小學、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圓滿舉辦。活動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主辦,成都市錦江區教育局、錦江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承辦,中教雲數字課程教材雲平臺、成都市天涯石小學、成都七中育才學校共同協辦。
  • 範縣第二小學語文課例研究,名師工作室在行動
    課例研究,名師工作室在行動 ——範縣第二小學語文研究課紀實炎炎夏日,驕陽似火,範縣第二小學於秋存名師工作室、李敏名師工作室活動也進行地如火如荼。6月10日下午,於秋存、李敏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齊聚範縣第二小學北會議室,認真觀摩於秋存校長和二年級十二班的孩子們帶來的研究課《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課堂上,於校長緊緊圍繞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設多種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落實生字認讀會寫,引導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像,展示了低學段精彩而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