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涼山」寒門學子搬出大山 背洋芋翻大山讀書成歷史

2020-09-13 中國新聞網

圖為學生放學走出小涼山學校。小涼山學校供圖

圖為學生放學走出小涼山學校。小涼山學校供圖

中新網麗江9月13日電 (繆超)「如今,學校就在隔壁,兒子腳享福!」放學時,沙永林接到9歲的兒子,父子倆從小涼山學校步行幾分鐘就回到了僅一街之隔的幸福家園小區。

近日,記者走進國家級貧困縣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寧蒗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近年來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每年近三分之一的財政支出投入教育,確保上學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人人都有好學上」。

圖為航拍小涼山學校。小涼山學校供圖

寧蒗俗稱「小涼山」,山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98.4%,是目前雲南尚未摘帽的深度貧困縣之一。「背著洋芋,翻越大山去讀書」,曾是寧蒗深山學子的真實寫照。

沙永林是寧蒗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曾經住在戰河鄉大坪村,那是一塊處在橫斷山脈某處山頂上的一縷平地,「我的小學在另一座山上,上學放學都要走3個小時的山路,肚子餓了就吃口書包裡的冷洋芋,再接著走。」

脫貧攻堅中,沙永林跟隨2800餘戶貧困戶一起搬遷到在寧蒗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點附近就有一所佔地150畝、投資2.37億元的「小涼山學校」。

小涼山學校校長盧英常告訴記者,學校2018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是易地扶貧搬遷進城安置的配套學校,「學校現有92個教學班,中小學生共4500餘人,其中進城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1792人,低保家庭學生1013人。」

記者走進小涼山學校,學校軟硬體設施齊全,民族化、園林化、現代化、標準化的鮮明特色撲面而來。盧英常說,寧蒗教育起步晚,起點低,1951年寧蒗才成立了第一所小學,「教育扶貧承載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歷史使命,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現已成為寧蒗人的共識,用讀書改變命運,用知識成就未來。」

如今在寧蒗縣,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最開闊最漂亮的地方是校園。投資2.37億元的小涼山學校、投資2.43億元的寧蒗二中、投資4000萬元的寧蒗第三幼兒園……投資教育可謂不惜本錢。孩子們就近在漂亮現代化的校園裡上課,「背著洋芋,翻越大山去讀書」已然成為歷史。(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自打搬進了易地扶貧安置點 小涼山的「孟母們」不必再「三遷」
    「背著洋芋翻山越嶺去讀書」,這曾是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很長一個時期孩子們求學的真實狀況。    寧蒗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是目前雲南尚未摘帽的深度貧困縣之一。在艱難的環境中,一個被稱為小涼山「現代孟母」的群體,一直感動著人們,催人奮進。
  • 微紀錄片 | 深山裡的寒門學子
    大山給了這裡的人們淳樸,也給了他們通往外面的世界更遠的路。為了生活,村裡甚少有高中生,他們大多早早輟學打工。讀大學,是孩子們奢侈的夢想。孫川工地打工偶爾做代課老師的母親在家務農、父親在工地打工,兩口子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供家中四個孩子讀書
  • 不讀書就要嫁人,她說我一定要讀書走出大山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讀書培根曾說:「知識像燭光,能照亮一個人,也能照亮無數的人。」讀書改變命運,已經成為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也成為無數寒門學子的精神支柱。B站知名公益up主 @溫暖的冷風 在視頻中講述了大山裡一個小女孩的求學故事。
  • 搬磚男孩走出大山,畢業後成共和國軍官:寒門貴子讀書能改變命運
    他走出了大山,成了大山裡的驕傲。 山裡的孩子,出路不多,要麼早早輟學出外打工掙苦錢,要麼努力讀書考上大學走出大山。 魏凱倫選擇了後者,因為他吃夠了山裡的苦。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走出大山。」 走出大山,考上大學成了魏凱倫的夢想,而且受當過兵的爸爸的影響,魏凱倫想考軍校。 「既然考軍校,我為什麼不考最好的!」 魏凱倫把目標定為名校國防科技大學。
  • 寒門學子的「愛心媽媽」何小傑
    每到高考收穫季,當寒門學子面對敞開的大學之門,而高昂的學費卻成了橫亙在他們夢想面前的「一座大山」。為了幫助他們,菲利華公司職工何小傑退休後近十年心系寒門學子,先後資助數名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知識改變命運,這些年來我給這些寒門學子帶來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一路走來,感到非常開心!」
  • 為了孩子的未來,寒門學子一定要讀書
    看了之後很感慨:為了孩子的未來,寒門學子一定要多讀書。但父母如果多讀書,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留守兒童就會少很多,試問父母是小學畢業,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的比例有多高?宣揚「讀書無用論」之流,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 華為應屆畢業生年薪200萬:讀書,是寒門學子最好的出路
    而這8位博士,他們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讀書是否有用,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的關係。 被用爛了的身價5000億的烏鎮飯局圖,照片裡的大佬,沒有一個學歷低的。 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財富,這兩句話一點也不假。
  • 2020清華農村生源超2成:高考能否成為寒門學子的命運一躍?
    ,最終共有197人成功考入清華大學,認定人數及錄取人數均創歷史新高。從2020清華自強計劃統計情況看,全國最終僅有197個農村學子獲得了降分錄取優惠,對比全國農村學子總人數來說,不過滄海一粟。對他們來說,裸分高考依然是唯一出路:想改變命運,唯有努力讀書。
  • 大山裡走出的孩子如今畢業成軍官,寒門出貴子終究不是一個笑話!
    四年前,山村孩子魏凱倫收到了國防科技大學錄取通知書,他激動地對著大山喊:「我走出去了!」四年後,魏凱倫從青年學子成長為一名軍官,標定了人生航向。今年7月,他即將本科畢業,奔赴強軍新徵程。農村的條件是艱苦的,以至於農村沒有很好的人才培養條件,再加上人們觀念的局限性,很多孩子讀書中途都逐漸地放棄了,在高考的大環境下,農村學子和城市學子放在一起比拼的確是處於劣勢,以至於很多人一直在感嘆:寒門再難出貴子。在一定程度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說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基於現實,我們難道就真的該認命嗎?
  • 考上清華北大的寒門學子,被1000句嘲諷,思想貧窮的人多可怕
    前些日子,網上流傳著一名「騎馬男孩」,據悉這個男孩名叫蔣僑,今年高考,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北大錄取,成了全村人的驕傲。那些渴望改變命運的寒門學子,他們正遭受著被嘲諷的困境,說一千道一萬,別人看他們不順眼,無非就是一個字:「窮」。
  • 搬出大山 活出幸福
    「如果不是政府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們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搬出大山,更沒想過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家住小鎮上的村民劉麗燕說。2016年,劉麗燕一家從水城縣坪寨村紅旗組搬到風情小鎮的千戶彝寨,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劉麗燕是從雲南宣威嫁到水城的「外地媳婦」。
  • 寒門學子真的沒機會了嗎?
    但隨著近幾年教育資源差異化愈發之大,寒門學子的教育資源終究還是比不過整天都泡在補習班裡的孩子。 農村以及貧困地區的孩子,家裡條件都很艱苦,他們從小就承受了來自生活的壓力,他們內心都渴望衝破這樣的生活,他們明白,家裡沒有資本給他們留出後路,如果不好好讀書,就只能繼續這樣的生活,沒有任何出路。
  • 寒門雙胞胎同上清華北大,寒門不可怕,可怕的是身處貧窮而不自知
    湖南慈利縣雙胞胎兄弟趙稞和趙棣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小鄉村裡,兩兄弟的父親沒有文化,但是也知道讀書的重要性,這個老實巴交的男人十分清楚:大山裡的孩子沒別的出路,只有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父親因為沒文化,也沒有什麼賺錢的法子,只有出賣苦力為兩個孩子賺取學費,為了讓孩子吃好點,父親在張家界景區工地一天背2噸多水泥,比其他人超出一倍。
  • 致寒門學子的一封信
    致寒門學子的一封信堅韌如塔 溫暖如家寒門學子:你好!首先請接收塔夫教育對你們的關心和問候。卻不曾想到,在綻放的時刻,一些優秀寒門學子稚嫩的臉龐正在被生活的風刀霜劍雕刻。看到一個個成績優異被名校錄取的寒門學子,一邊欣喜於圓夢名校,一邊又憂慮於家庭即將面對的經濟重壓,不得不選擇出賣苦力,在建築工地和餐館等地方打工。塔夫教育的眼眶溼潤了,真的很心疼!
  • 當今社會寒門還能出學子嗎?
    過去人們往往說寒門出學子,以為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因為要脫離貧困生活,只能刻苦讀書,寒窗苦讀,從考取秀才開始一步步上升。而豪門子弟只會吃喝玩樂、追逐享受,不在讀書方面下功夫。但是當今社會,寒門還會出學子嗎?1、生活環境不同了,寒門學子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找個古廟、茅舍,遠離人群苦讀,現在這是不可能的了。
  • 「央媒聚焦寧蒗」過半學生進城讀書 / 易地搬遷搬進「幸福家園」
    這個國家級貧困縣讓超過一半的學生進縣城讀書2018年9月投入使用的小涼山學校,現可容納4500名學生(供圖)寧蒗俗稱「小涼山」,山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背著洋芋,翻越大山去讀書」,曾是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學子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隨著當地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群眾搬進縣城的安置區。寧蒗縣在縣城新建了小涼山九年一貫制學校,改擴建貝爾中學,新建寧蒗二中、第三幼兒園,新增學位9000多個,有效解決了易地搬遷群眾孩子的上學問題,緩解了城區的就學壓力。
  • 寒門難出貴子?今年寒門學子卻集體爆發
    更多考試指南及考試複習資料到【文得學習網】查看閱讀~今年的寒門揚眉吐氣了農村地區的孩子上一所好大學變得越來越困難,中產階級家庭仍然生活在大城市中,有著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基本上,每年在高考中都提到「寒門難出貴子」的話題,今年也不例外。但是,今年寒門學子都特別爭氣。他們奪狀元、考清華北大,人數明顯增加。例如,來自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的雙胞胎兄弟,一個進清華、一個去北大。他們都是大山的孩子,家庭條件很普通,應該是大家口中的「寒門貴子」。
  • 都說「寒門難出貴子」,可今年「寒門學子」卻集體爆發,原因是?
    有關於「寒門難出貴子」的話題,基本上每年高考都會被提起,今年也不例外。不過,今年的寒門學子們,似乎特別爭氣,他們奪狀元、考清華北大,人數明顯多了起來。不要認為寒門逆襲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在很多地方,不論這些學子多麼優秀,他們甚至連逆襲的機會都沒有,要說寒門逆襲有什麼原因,其實歸結起來無非是下面兩條。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過去,岑旁村的孩子們都要到7公裡外的富祿鄉中學讀書,路途遙遠,吃飯是個難題。村民吳明桂說,為了讓孩子們安心讀書,岑旁村的家長們每天輪流將午餐走山路挑到榕江河邊,再乘渡船過河,送到孩子們手中。「那時候,大家給孩子們準備的全是糯米和酸菜,不易變質。」
  • 「三原色」繪就「小涼山」絢美新畫卷
    走進寧蒗縣小涼山學校,具有彝家特色的嶄新的教學樓、乾淨整潔的學生宿舍、功能齊全的教學設備、有序的校史陳列室讓人眼前一亮。2018年9月,這所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上新建的學校正式落成。一批批建檔立卡戶子女、殘障兒童、留守兒童不僅擁有了可以安心讀書的學校,也擁有了一個溫馨的「家」。小涼山學校 王焱攝精準扶貧,教育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