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鳴江:中國法治的程序正義如何為實質正義護航?

2021-01-08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翁鳴江】

二、正當的程序

如果說法治以權利為本位,主張的是實質正義;那麼,法治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則是程序正義。社會主義的法治中具體的權利本位的要求,都需要正當的程序(due process of law)來實現。

更進一步說,法治注重「程序先於權利」。誰來界定權利,如何界定權利,界定之後如何遵守,這首先就必然需要我們遵守一套正當的程序。我們確定以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權利本位作為社會主義應然法的核心,這並不是說我們都可以隨意找個藉口,認為某項法律反對自由、平等和公正就不用遵守。這樣的話,極端情況必然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覺得自己非常正義,都可以高舉自由、平等、公正的旗幟,呼籲大家不用遵守所謂不符合公平正義的法律,那其最終結果必然就會是整個社會失去規則、出現恐怖的無政府主義暴亂狀態。

所以,法治的要求必然不僅要我們制定出程序,而且程序的本身也要符合法治的精神,而不是我們當中某人或某些少數人意志的體現。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哲人亞里斯多德就最早提出了法治在程序上比人治的優越性。他指出,人治容易偏離公平,再偉大的賢人也難以完全摒除個人好惡,而法治則體現理性精神,更能確保公平﹔法是由眾人審慎考慮後制定的,比一個人或少數人意見具有更多正確性﹔而且法具有穩定性和明確性,人則容易朝令夕改。所以,「法是最優良的統治者」。

具體來說,社會主義法治中,正當的程序應當有以下幾個組成部分。

(1)法的本身、法的制定和執行應當清晰和公開

法律界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得以實現」(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所謂的「看得見的正義」,其意思是說,法不僅要本身正確、公平,使正義能夠實現,而且還應當在法的制定和執行的整個過程中,讓人看得見、也感受得到法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換而言之,在我們確定權利本位作為應然性的法之後,那麼實然法的制定、某特定的法律程序或者實然法的實施過程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不僅是要看其能否有助於產生正確的結果,而是還要看其過程本身能否保護應然法的內在價值。

戰國時期的商鞅曾在《商君書定分》中提到:「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也就是說,制定法令一定使其清晰易懂、並且公開,這樣才可以得到遵守。社會主義法治,要實現人民可以「看得見的正義」,首先是法的本身需要清晰而且公開。

人民大會堂(圖片來源:新華社)

這要求我們對法的制定,大到國家的憲法、普通的法律、黨和政府方針政策,小到部門的規章、地方的規定等等,都應當通過清晰、公開及穩定的程序。在法的執行過程中,也應當要有公開和清晰的程序。從而真正讓法的公平正義,可以讓人看得見、也感受得到。當然,這裡的公開並不是說所有的情況都需要公開,像涉及國家秘密、商業信息和個人隱私等一些有合理理由不公開的情況,公開就是不必要的。

現代社會法治的主要問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法變得越來越多且越來越複雜。恰如英國大法官Tom Bingham在其《法治》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西方社會的)法正在變得越來越不清晰,國會(立法者)和法官需要承擔同樣的責任。應該說,我國現在也開始同樣逐漸面臨越來越多法律打架的問題,很多法律規定一改再改、一補再補,法律相互衝突或在新舊銜接中的問題,法院對法律的解釋、不同政府部門的解讀不盡一致等等。

雖然,法的複雜化是一個客觀事實,但是,複雜不等於不清晰。這只是說明,法的本身、法的制定和執行應當清晰和公開會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對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而言都是如此。

(2)法應當穩定和可預測

法應當穩定和可預測是從平等原則當中衍生出來的一項要求。這意味著法不能朝令夕改,也意味著法的執行過程中,我們不受個人的好惡影響。只要情況是相同的,那麼適用法律後得到的結果必然相同。而且,這種結果相同性是需要一致的,即對所有的人或單位都平等適用。

美國霍姆斯在其《普通法》一書中曾經提到: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也正是由於法的這種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法才可以提供給我們保護,從而來對抗個人判斷的好惡和專斷(discretion)。於此同時,法的這種穩定性和可預測性還可以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惴惴不安的狀態。

換句話說,法本身的公平還是不夠的,要使法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我們必須確保在程序上,有穩定的法可以讓我們做出可預測的判斷、並確保法平等的適用,這才可以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

(3)法治應當保持理性和公平

社會主義法治在程序上,還要求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保持理性和公平。

首先,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保持理性和公平,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狀態。無論何人,不管是在立法、執法、還是司法的過程中,他(或她)必須要有同理心(empathy)。也就是說,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執行法律或進行司法裁決,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一樣。否則的話,法治就變成了非公平理性的專制。

其次,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的權力,來源由於人民的授權,這個授權通過的正是法這個形式。所以,不僅權利法定,權力也是法定的。這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法治,法無授權不得為。權力的行使範圍,應當以法為邊界,換言之,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要始終保持理性和公平來行使這個權力,不能越過法授權的這個邊界。

最後,立法者、執法者和司法者保持理性和公平,還有一系列具體的規則來保證能夠公正解決糾紛(Access to Justice)。具體而言包括:

a. 中立性規則,就是法治中有明確的迴避制度,也就是任何人均不得處理與自己的利益相關的事務和案件,否則自己給自己做法官,就很難保證公平。

b. 參與性規則,就是執法和司法過程中的相對人,都應當充分地參與相關的程序,他們有權提出有利於自己的證據、主張,並對不利於自己的證據和意見進行質證和反駁等等。

c. 對等性規則,指的是各方參與者以平等參與的機會,對各方的證據、主張、意見予以同等的對待,對各方的利益予以同等的尊重和關注;對等規則也旨在確保各方參與者受到平等的對待,進而實現程序正義。

d. 合理性規則,做出決定的時候,應當公平合理,其判斷和結論以確定、可靠和明確的認識為基礎,而不是通過任意或者隨機的方式作出。

e. 自治性規則,程序自治指的是程序一旦啟動,程序就會對決定或裁判結論的形成具有唯一的決定作用。

f. 及時性規則,指的是所有決定或裁判的過程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不能無限推延,同時,對於同一事件,也要避免隨意或無限制的重新啟動決定或裁判程序。

g. 證據規則,指的是取證過程必須合法(不能脅迫等),以及在整個舉證過程中所需要遵守的證據採納和舉證責任等一系列複雜的法律規則。

h. 法律事實的確定規則,法律確定的事實和客觀事實並不完全一致,鑑於證據的有限性,導致紛爭的仲裁者無法感知客觀事實,只能通過爭議各方提交的證據推定的證據事實還原的法律事實,來作為裁決的事實依據,這也需要有一系列具體的規則。

相關焦點

  • 淺論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
    在法治社會,司法被視為救濟社會衝突的最終、最徹底的方式,社會成員間的任何衝突和糾紛在其他方式難以解決的情況下,都可以通過訴諸法院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因此,法治的最高價值在於最大限度的實現正義。當然,不論人們如何理解公正,在維繫、構建某種法律制度的過程中,公正被劃分為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  何謂實體正義?實體正義是指人們在對實體上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進行確定所要遵循的價值標準,強調結果的正當合理與道德性。簡而言之,實體正義即指一個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所取得的結果是否符合某些公正標準。
  • 制度背離:基於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關係的學理闡釋
    如何觀察制度規則發生形態和實質的變化,最可選擇的參照系即是制度的目標初衷,即「為了什麼目的建立此制度」,制度背離往往是從與其目標初衷截然相反的變化開始。舉例而言,民主推薦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幹部選拔任用制度的重大創新,其目標初衷主要有兩點:一是在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堅持走群眾路線;二是使選拔出的幹部體現群眾公認。
  • 淺議刑事訴訟中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價值均衡
    作為反映現代法治國家人權保障水平的刑事訴訟制度,因其關乎公民的人身自由、財產和生命權利的保障等問題,涉及社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引發全社會的格外關注。去年施行的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源於自1997年以來司法實踐中諸多問題的積累,究其實質,問題的核心在於訴訟價值的選擇以及相應的具體運行制度安排。
  • 程序正義的價值初探——以訴訟程序為中心
    探討程序正義的價值時,需要先探討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關係,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實質是對程序正義是否具有獨立價值的探討。對於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關係,筆者有以下四點意見:第一,程序的設置在很大程序上是為實體服務的,程序正義的實現是確保實體正義實現的前提,從這個層面講,程序正義可以視為實體正義的工具。第二,在實現實體正義時,程序正義不同於一般情況下實體正義對各方利益的均等保護,更多地強調側重保護。
  • 實現程序正義的基本標準
    如何認定一個社會的法律或者司法符合了程序正義,應該有一些基本的標準。筆者從程序正義的起源及發展出發,結合我國的法治實踐,簡要地將程序合理、民眾認同、法官權威歸結為我國實現程序正義的基本標準或者說基本標誌,以期明確奮鬥的方向。
  • 程序正義是可感受的正義
    《看得見的正義》(第二版)是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瑞華所著的一本有關法律格言的評述,共評述23個常見的法律格言。該書緊密結合我國刑事司法現狀和突出問題,側重於從刑事訴訟程序角度進行解讀,從多個維度強調程序正義的重要性和實踐價值。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程序正義的最大功能體現。
  • 程序正義的價值(上篇)
    有學者通過對比來理解程序正義,認為「相對於法律規範中體現的『實體正義』,它強調的是法律適用中的操作規程的公平;相對於審判所達到的『結果的正義』,它強調的是審判過程的嚴格和平等;相對於糾紛解決中情理與規則的綜合平衡所追求的『實質正義』,它所強調的是規則所體現的形式合理性。因此,『程序正義』理念就是在不否認實質正義或實體正義的價值的同時,強調程序的優先,或者說是以程序為本位。」
  • 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
    如果你也是,你就會發現,「司法」的英文翻譯用的便是「Justice」,而英文「Justice」就有「正義」、「公正」的意思。所以,「司法正義」也叫作「司法公正」,相應地,「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也叫「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   要說明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得先說下實體法和程序法。
  • 追求實質正義,但也要對程序正義給予必須尊重和寬容
    及時查明犯罪事實,讓罪犯得到應有的懲罰,這本是自然正義的當然要求,絕對無可厚非,但現代的司法文明,還應當對程序正義基於更多的尊重和寬容。精神疾病是阻卻犯罪構成的重要因素,根據《刑事訴訟法》之規定,辯護人有提出司法鑑定要求的權利,對於其程序權利,在司法資源允許的情況下,還是應當給予最大限度的保障。
  • 【正義之聲】讓程序正義的陽光更加溫暖
    人們既期待最高司法機關通過依法公正的司法程序,讓聶樹斌案早日真相大白,驅散長期籠罩在案當事人家屬以及關注此案的人們心頭的陰霾,堅定人們守望公平正義的信心;也期待最高司法機關能夠以此案為契機,深化我國刑事司法領域各項改革,引領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
  • 《檢察方的罪人》: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兩難選擇下的法律困境!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為了伸張正義,是否可以繞開法律而直接懲罰對方?這道兩難選擇題,其實涉及一個法律界由來已久的辯論議題:當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發生衝突時,該如何取捨?2018年新上映的日本影片《檢察方的罪人》,就深刻地探討了這個令人糾結兩難的問題。貳日本,東京。
  • 認定見義勇為應實現程序正義
    《遼寧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規定,「本條例所稱的見義勇為人員,是指不負有法定職責、法定義務,為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制止正在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或者在搶險、救災、救人等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公民。」何豔既不是孩子家長,也並非她使孩子陷入險境,著實沒有法定職責與法定義務,施救的目的也是為了保護他人人身安全,顯然符合見義勇為的實質要求。
  • 王冠:章瑩穎案,陪審團是否捍衛了實質正義?
    美國的法律體系講究「程序正義」,尤其體現在對被告權益的保護上。章瑩穎案的調查階段,克裡斯滕森享有的「沉默權」使他不必自證其罪。審判期間,他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進入庭審現場,而不必穿囚服。在最終宣判的時候,12名陪審員中有2人反對死刑,其中一人認為克裡斯滕森作案前服用的抗抑鬱症藥物對其行為產生了影響。因此,兇手被判終身監禁,免於一死。章瑩穎案的每個環節似乎都彰顯了「正當程序」的力量。
  • 如果沒有程序正義,口口聲聲高喊「正義」也可能褻瀆了司法
    在早幾年的中國酒駕入刑第一案當中,著名音樂人高曉松在北京醉酒駕駛被交警抓獲,引起廣泛關注。一些人批判權貴階層 「草菅人命」,而高曉松此時正好成了「撞在槍口上的鳥」。一些輿論認為高曉松作為公眾人物,在全社會聚焦如何杜絕醉酒駕駛問題的時候,冒天下之大不韙,醉酒駕駛,應該處以嚴懲。
  • 人民法院報:讓程序正義之光消融實體正義堅冰
    人們既期待最高司法機關通過依法公正的司法程序,讓聶樹斌案早日真相大白,驅散長期籠罩在案當事人家屬以及關注此案的人們心頭的陰霾,堅定人們守望公平正義的信心;也期待最高司法機關能夠以此案為契機,深化我國刑事司法領域各項改革,引領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
  • 程正義終獲正義,最重要的還是「程序正義」
    議論風生    程正義遭遇了沒有程序正義可言的刑訊逼供,只不過,時間會給人答案,此前法院採信他遭逼供的證據和而今法院開「恢復名譽大會」,又都體現了程序正義。  最近,一則官員被判十年終獲無罪,法院開「恢復名譽大會」公開致歉的新聞,在網絡廣為流傳。
  • 法治為基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其中,「法治為基」是必須樹立的重大理念。  樹立「法治為基」理念是推進「重要窗口」建設的必然需求。在當前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浙江「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法治建設必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樹立「法治為基」理念是戰略需求;面對「重要窗口」建設的新目標新定位,人民群眾對法治供給需求越來越高,樹立「法治為基」理念是現實需求;推進「重要窗口」建設,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是重點內容,而法治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樹立「法治為基」理念更是發展需求。
  • [廣州日報]敬畏程序正義方能守護法律底線
    有程序正義的保障,方能守護實質正義的底線。一個無法被確鑿證據證實有罪的農民,卻因「維穩」的需要,被法院與死者家屬約定「儘量判死亡」,從而出現「屢判屢駁回、屢駁回屢判」的「梅花三弄」劇情,其中無奈引人唏噓。所幸,在「疑罪從無」的法治常識、共識下,上級法院堅持再三駁回一審判決,從而避免此案將錯就錯、最終辦成死無對證的所謂「鐵案」。
  • 再論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爭
    再論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爭 ——以法正確性為視角 2018年10月17日 07: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雷 字號 內容摘要:
  • 谷口安平的程序正義論及其對我國的現實意義
    ②在羅爾斯看來,如何設計一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從而對基本權利和義務作出合理的分配,對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合法期望進行合理的調節,這是正義的主要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按照純粹的程序正義觀念來設計社會系統,「以便它無論是什麼結果都是正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