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掌教是鄭和下西洋的功臣,被譽為宗教聖地!

2020-12-13 塔山之旅

我已經在西安住了十幾年了。如果我的朋友來西安旅行,我總是會給他們一份小攻略。

今天我就來說說大學習巷。

大學習巷這個名字來源於唐代。因為長安是當時世界的文化中心,很多西方國家都對它充滿了嚮往,所以商人不斷來往。有的人甚至定居長安。他們在方慧周圍組成了一個外交團體,學習唐朝的漢語和風俗。時間久了,這條街就叫學習巷。

今天的西安,西起橋子口,東至廣濟街西北地區,居住著30萬回族。這些回民居住在「七廟十三亭」周圍,其中之一是西安第二大清真寺——大學習巷清真寺。

大學習巷的清真寺僅次於東側華闕巷的清真寺。因為花覺巷的清真寺位於大學習巷的東邊,所以叫東大寺,而大學習巷叫西大寺。西大寺、東大寺(即華闕巷清真寺)和北大寺(小丕園清真寺)合稱為方慧的「三大寺廟」。

西大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

公元705年,唐中宗第四年,西大寺破土動工。

在唐代宗逗留期間,郭子儀將200多名回紇領導人和士兵帶到長安,並安排他們在城隍廟附近的大學巷學習,以感謝回紇人民幫助中央政府平息「安史之亂」。從此,越來越多的回紇人定居長安,西大寺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探險。在600多年前的幾次遠洋航行中,鄭和率領了一支由200多艘船隻組成的龐大船隊,每次航行都有多達3萬名官員、士兵和隨行商人。

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鄭和,那就是他缺少精通阿拉伯語和錫蘭語的翻譯。

因此,在第四次航海之際,明朝的締造者朱迪命令他在全國各地尋找翻譯。

當時,西安是中國伊斯蘭教的發源地,穆斯林人口眾多,人才濟濟,形成了關中地區濃厚的伊斯蘭文化氛圍。

所以永樂十一年,也就是1413年,鄭和親自來到長安城找翻譯。經過精心挑選,西大寺掌教哈三入選。從此,哈三跟隨鄭和下西洋,完成了驚世駭俗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回國後,自告奮勇為哈三請功。哈三不想當高官,他只希望重修西大寺,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讚揚和支持。

西街有一塊明代劉序寫的《重修清淨寺碑記》石碑,詳細記述了鄭和求賢的故事。

今天的西大寺佔地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由大昭牆、石牌樓、三亭、沈心亭、南北廂房、石亭組成的阿明建築群,雕梁畫柱,青磚瓦。

在這裡靜靜地坐一會兒,想像你可以穿越時空,成為鄭和船隊的一名水手,向著星辰和大海出發

相關焦點

  • 印尼泗水鄭和清真寺: 多元宗教包容發展
    劉可耕 攝穆斯林在鄭和清真寺進行伊斯蘭教曆1453年新年首場朝拜。 劉可耕 攝   中新網印尼泗水7月29日電 題:印尼泗水鄭和清真寺:多元宗教包容發展  記者 張茜翼 張素  在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市的嘎叮街2號,一座赤柱碧瓦、八角亭頂飛的中式建築格外引人注目。
  • 印尼鄭和清真寺及其意義
    正當人們積極籌備迎接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傳來印尼泗水鄭和清真寺建成的喜訊。*   世界上第一個以『鄭和』命名之清真寺  2003年5月28日東爪哇首府泗水的鄭和清真寺舉行落成典禮並正式對外開放。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鄭和』命名之清真寺。該清真寺飛簷畫棟,赤柱碧瓦。
  • 通訊:探訪印尼泗水鄭和清真寺
    通訊:探訪印尼泗水鄭和清真寺     位於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嘎叮街的鄭和清真寺,是印尼第一座用華族穆斯林「鄭和」的名字命名之清真寺。
  • 以鄭和名字命名的印尼清真寺
    印尼泗水的鄭和清真寺,是印尼哈夷鄭和基金會於二00二年出資修建的,這個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九六年,資金都是華裔捐款。二00三年五月落成揭幕時,由現任中國駐印尼大使盧樹民題寫寺名,據說這是全印尼唯一的一所具有中國特色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鄭和名字命名的清真寺。
  • 中國航海博物館迎新 情景劇《鄭和下西洋》首演
    中國航海博物館迎新 情景劇《鄭和下西洋》首演     圖為中國航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身著華麗的明代服飾登上明代福船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
    鄭和下西洋是非常壯觀的一件事,無論是在當時的明朝還是現代來看,都是非常氣魄的一個大舉動。鄭和多次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呢?又是出於什麼目的?
  • 英語歌劇《鄭和下西洋》昆明上演
    11月1日晚,扮演鄭和的演員在表演中。當晚,英語歌劇《鄭和下西洋》在昆明一所國際學校上演。此次《鄭和下西洋》的劇本由蘇格蘭歌劇院創作完成,130名小學生在蘇格蘭藝術家的引領下,共同演繹了鄭和遠航途中的所見所聞。中新社記者 康平 攝  11月1日晚,小演員在舞臺上演出。
  • 天下第一碼頭劉家港,鄭和下西洋基地,一河二街三橋一島,沙溪鎮
    在世界遠洋航海史上,最有名的是哥倫布,不過最厲害,成績最輝煌的還是中國明朝的三保太監鄭和,他是世界航海史是最耀眼的恆星,他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被永遠載入史冊。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早了八十多年,而且從船隊規模,海船的先進程度,航海裝備等各個方面對比,鄭和的船隊遠遠超過哥倫布。
  • 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人心
    「風蕭蕭,雲飄飄,浪滾滾,海茫茫,洪濤接天,浩瀚重洋……」昨天晚上,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裡樂聲飛揚,掌聲雷動,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了觀眾的心。  省領導孫志軍、李全林,參加「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的海外政要、專家學者以及南京觀眾800人觀看了演出。
  • 鄭和下西洋是怎樣解決翻譯的?
    顯然,通過九天前的一篇回答《鄭和下西洋,為何在佔城停留半年之久?》一文,已寫了明永樂朝的鄭和艦隊下西洋的目的。明成祖朱棣讓鄭和艦隊下西洋,是有向沿途諸國宣揚國威、輸出文化價值觀及尋找建文帝的目的(這個屬藉口成分居多,前篇文章有分析)。鄭和艦隊是一支極為強大的擁有上百艘各型艦隻的特混艦隊。  不似在百年之後,航海家哥倫布的西班牙船隊、瓦斯科·達·伽馬的葡萄牙船隊、麥哲倫的西班牙船隊一樣,是一支幾艘或十幾艘武裝商船組成的探險貿易船隊。鄭和艦隊的最龐大、最著名的「寶船」長44丈、寬18丈。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鄭和下西洋」是Under 1405 Zheng He Western world?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的場所,在硬體設施有良好規劃與建設,軟體設施也大多比較完備的情況下,偏偏在一個最容易被忽略的但卻是十分重要的細節上存在著明顯的暇疵,說這些暇疵會造成十分嚴重的不良影響也不為過。這個細節就是公園內的公示語英語譯文,諸如「鄭和下西洋」的文字竟然被翻譯成了「在鄭和西方世界下面」的英語譯文,這就顯然不是一般的問題了,也不是我們可以熟視無睹的。
  •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重大,航海圖的被毀,中國錯過了偉大轉折點
    特別是對馬六甲形成各民族、宗教和睦相處、和諧共存的局面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同時,也從海外引進了珍異動植物和名貴藥材、香料等,了解了沿途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藝術。這都促使了當時馬六甲成為一個新的東西方文明交匯和互動中心。所以,至今馬六甲海峽沿岸各國仍保存了許多與鄭和有關的歷史文物和遺蹟,流傳著許多關於鄭和的故事和傳說。這也反映了鄭和下西洋所留下的文化影響以及當地人民對他的景仰。
  • 鄭和下西洋專題文物展覽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
    新華社香港2月21日電(記者侯莉萍 張雅詩)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專題文物展覽21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開幕,60多件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珍貴文物首次與香港觀眾見面。    為當日開幕儀式剪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董琦博士向記者介紹說,現存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文物寥寥可數且散存各處,這次展出的文物是專家們花費了幾年時間從全國各地搜集到的,其中有11件是國家一級文物。    展覽用大量歷史文物真實再現了世界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彰顯了當時中國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高超的造船水平。
  • 正德想重啟鄭和下西洋,為何至今仍有那麼多人反對?他真的錯了嗎
    ·正德皇帝傳奇的一生正德皇帝,這個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武宗,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實現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事業。而朱厚照到死都不明白,他一生為何無子嗣。在整個大明王朝裡,有比正德還傳奇的皇帝嗎?這個年幼登基,大戰小王子,設立豹房,戲弄百官,最後自己死得不明不白,死後還被無限抹黑的武宗,到底為什麼一直都想再次下西洋呢?·鄭和下西洋是勞民傷財嗎?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云亦云地人說鄭和下西洋純屬勞民傷財,毫無實際意義。甚至有人污衊朱棣說:他下西洋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建文帝,為了炫耀國威,為了自己的虛榮心。
  •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民間社團紀念鄭和下西洋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民間社團紀念鄭和下西洋     華聲報訊:由臺灣民間社團山河探險協會主辦的「鄭和之夜」募款活動9月21日晚在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行。
  • 鄭和下西洋展覽在新舉辦 紐西蘭將軍嘆服
    資料圖片: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的鄭和下西洋銅像。這次展覽由中國駐紐西蘭大使館文化處承辦,旨在借鄭和下西洋600年之際宣傳中國歷史,弘揚民族精神。展出將持續到29日,共有百餘幅珍貴圖片及說明介紹參展。    當晚,紐西蘭軍方政要,民族事務部等部委代表應邀出席。中國駐紐西蘭大使張援遠攜夫人赴會並發表講話。張大使的演講簡短而發人深省。
  • 鄭和下西洋The Grand Voyages of Zheng He
    從明永樂到宣德年間的二十多年,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航行到了印度、波斯灣、非洲東海岸等地區。在這裡,您可以看到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模型。不過這裡展示的還只是船隊的冰山一角。那實際上船隊規模有多大呢?您可以看看展板上的對比。
  • 三度隨鄭和下西洋 明代海上絲路上有這樣一個紹興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鄭和下西洋這一偉大歷史事件,譜寫了人類航海史上嶄新的篇章。他歷時28年先後七次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先進的中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政教文化等遠播海外。但鮮為人知的是,鄭和的這支隊伍中還有一位名叫馬歡的紹興人,他3次隨鄭和下西洋,留下了一部著名的遊記《瀛涯勝覽》。「史料中,對於馬歡生平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是回族人,字宗道,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人,明代通事。」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何信恩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就沒有多少蹤跡可尋了,連生卒年月都不詳。浙江會稽人,也就是今天的紹興人。通事,就是翻譯官的意思。
  • 鄭和七次下西洋都帶回來些啥寶貝?
    鄭和下西洋可是,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呢?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說白了,就是兩點,尋找惠帝和展現國威。首先,便是尋找惠帝朱允炆。鄭和船隊那麼,鄭和七次下西洋,到底帶回來些什麼寶貝呢?當時,並沒有真正流通的硬貨幣,鄭和與西洋國家的貿易主要是採取傳統的「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