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在西安住了十幾年了。如果我的朋友來西安旅行,我總是會給他們一份小攻略。
今天我就來說說大學習巷。
大學習巷這個名字來源於唐代。因為長安是當時世界的文化中心,很多西方國家都對它充滿了嚮往,所以商人不斷來往。有的人甚至定居長安。他們在方慧周圍組成了一個外交團體,學習唐朝的漢語和風俗。時間久了,這條街就叫學習巷。
今天的西安,西起橋子口,東至廣濟街西北地區,居住著30萬回族。這些回民居住在「七廟十三亭」周圍,其中之一是西安第二大清真寺——大學習巷清真寺。
大學習巷的清真寺僅次於東側華闕巷的清真寺。因為花覺巷的清真寺位於大學習巷的東邊,所以叫東大寺,而大學習巷叫西大寺。西大寺、東大寺(即華闕巷清真寺)和北大寺(小丕園清真寺)合稱為方慧的「三大寺廟」。
西大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
公元705年,唐中宗第四年,西大寺破土動工。
在唐代宗逗留期間,郭子儀將200多名回紇領導人和士兵帶到長安,並安排他們在城隍廟附近的大學巷學習,以感謝回紇人民幫助中央政府平息「安史之亂」。從此,越來越多的回紇人定居長安,西大寺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探險。在600多年前的幾次遠洋航行中,鄭和率領了一支由200多艘船隻組成的龐大船隊,每次航行都有多達3萬名官員、士兵和隨行商人。
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鄭和,那就是他缺少精通阿拉伯語和錫蘭語的翻譯。
因此,在第四次航海之際,明朝的締造者朱迪命令他在全國各地尋找翻譯。
當時,西安是中國伊斯蘭教的發源地,穆斯林人口眾多,人才濟濟,形成了關中地區濃厚的伊斯蘭文化氛圍。
所以永樂十一年,也就是1413年,鄭和親自來到長安城找翻譯。經過精心挑選,西大寺掌教哈三入選。從此,哈三跟隨鄭和下西洋,完成了驚世駭俗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回國後,自告奮勇為哈三請功。哈三不想當高官,他只希望重修西大寺,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讚揚和支持。
西街有一塊明代劉序寫的《重修清淨寺碑記》石碑,詳細記述了鄭和求賢的故事。
今天的西大寺佔地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由大昭牆、石牌樓、三亭、沈心亭、南北廂房、石亭組成的阿明建築群,雕梁畫柱,青磚瓦。
在這裡靜靜地坐一會兒,想像你可以穿越時空,成為鄭和船隊的一名水手,向著星辰和大海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