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掃一掃」商品條形碼辨真假靠譜嗎?
自從手機上有了「掃一掃」功能後,很多人把其當成了購物辨真假的利器,在商場、超市購物時,很多消費者用手機上的「掃一掃」功能,掃描商品上的條形碼,掃描出商品的信息,就確定是真的,放心購買;掃描不出商品信息,心裡就打了鼓,懷疑可能是假冒偽劣,乾脆放棄購買。手機軟體「掃一掃」掃描商品條形碼辨真假靠譜嗎?
消費者:
「掃一掃」掃不到桶裝水信息,再也不敢喝了
近日,衡水市的王女士說, 聽很多人說手機微信裡的「掃一掃」掃描商品的條形碼就可以查到該商品的信息,她就下載了微信,用上面的「掃一掃」功能掃描買來商品的條形碼,發現她在超市為女兒買的餅乾、奶製品,都能查到該商品的信息,上面不但有商品的品名、簡介,還有亞馬遜、1號店等店鋪的銷售價格。
但當她掃到家裡常喝的某品牌桶裝水條形碼時,竟顯示「未找到該商品」,莫非一家人喝了很久的桶裝水是假冒偽劣的?打電話給桶裝水的廠家,該品牌桶裝水華北代理商卻言辭鑿鑿地說,桶裝水絕對是真的,至於為什麼顯示「未找到該商品」,他們也很困惑。儘管廠家代理商、經銷商都保證賣給她的水是真的,但是她再也不敢喝這個品牌的水了。
王女士說,手機有了「掃一掃」,她以為有了購物時辨別商品真假的法寶。可是前兩天她去衡水一家大型商場買衣服時,用手機上的「掃一掃」掃描條形碼時發現,絕大多數顯示「未找到該商品」,莫非絕大多數衣服都是假冒、貼牌的?這麼大的商場不可能啊?她越來越糊塗了。
記者體驗:
「掃一掃」掃描商品條形碼「有親有疏」
10月12日,記者找來一些帶條形碼的商品,包括牛奶、餅乾、藥品、書籍、衣服等。隨後用手機微信的「掃一掃」軟體分別對其進行掃描。
掃描的牛奶、奶粉、餅乾、茶、書籍時,結果顯示,有的有商品簡介(藥品為「藥品信息」,書籍為「內容簡介」),有的有噹噹、亞馬遜、1號店、京東等網店的銷售價格,藥品有說明書、附近門店、藥急送、藥品評論等內容,書本有豆瓣書評等內容,進口食品有「進口」字樣。
可是當掃描衣服時,就是另外一種天地了,共掃描了6件不同品牌的服裝,包括女裝、童裝、男裝,統統顯示「未找到該商品」 。
令記者哭笑不得是,當在記者順手掃了一下某出版社印製的一本內部贈閱的作品集封底上的條形碼時,結果竟顯示為某品牌「彈力保溼化妝水」
質監部門:
「掃一掃」軟體並非官方數據,不足採信
10 月13日上午,衡水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標準化所負責人孫連仲在接受記者諮詢時說,條形碼是全球唯一性的「身份證」,企業申請商品條形碼,需要依法取得營業執照和相關合法經營資質證明,再向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在各省(市、自治區)的分支機構申請,最後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核發。手機上的掃碼軟體都是軟體商自行開發的,軟體開發商則通過採集條形碼信息,實現掃碼查詢的功能,並非官方數據,不足採信。掃碼軟體「掃一掃」掃描商品顯示「未找到該商品」,並不證明該商品就是假冒偽劣產品。辨別條形碼的真假執法部門有專門的檢測工具,檢測工具才能鑑定條形碼的真假。
孫連仲還說,目前我省並未出臺商品必須在標識中標註商品條形碼的規定,企業可自願申請商品條形碼,也就是說如果我省生產的商品沒有條形碼的標識,也並不意味著是假冒偽劣產品。
據了解,國家《商品條碼管理辦法》中並沒有要求哪些商品必須使用商品條碼,但是近年來各地出臺的有地方性法規,比如江蘇、寧夏、重慶、四川、湖北、廣東、廣西等多個省市區的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在本地生產的食品、藥品、化妝品、兒童玩具等產品必須使用條形碼。
相關連結
條形碼:是將寬度不等的多個黑條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排列,用以表達一組信息的圖形標識符。常見的條形碼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條(簡稱條)和白條(簡稱空)排成的平行線圖案。條形碼可以標出物品的生產國、製造廠家、商品名稱、生產日期、圖書分類號、郵件起止地點、類別、日期等許多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圖書管理、郵政管理、銀行系統等許多領域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很多商品上印有黑白相間的規則條形,下面對應著13位數字,這就是商品的條形碼,它代表著這件商品的國籍、廠家、品種等信息,是商品的「身份證」。
13位數字:從左到右,前3位叫前綴碼,代表國家或地區,如中國為690-699,俄羅斯為460-469,中國臺灣為471,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為489,澳大利亞為930-939,紐西蘭為940-949,美國為000-019、030-039、060-139,日本為450-459、490-499,法國為300-379……一般情況下,據此可以知道商品的原產地;4-12位依次為生產廠商代碼(廠商申情,國家分配)、廠內商品代碼(廠商自行確定);最後1位是校驗碼,依據一定的算法,由前面12位數碼,通過計算而得到,用於校正在掃描過程中產生的識讀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