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想要漲薪靠的是什麼?唯一指標就是職稱,教師想要提升自己的薪資,就的評職稱,職稱越高薪資就越高。但是,職稱的評定是否公平,年輕教師是否有評職稱的機會,或者年輕教師需要多少年才能評上高級職稱?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沈巖提議取消各類職稱評審,弱化院士的社會影響力。
沈院士之所以能夠提出這樣的建議,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現實中的職稱評選確實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首先,職稱評選制度,讓教師二字的意義發生了變化,教師的首要任務應該是教書育人,但是因為要評職稱,現在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評職稱。我們看到現在一些高校的教師,每次都是踩著上課鈴去教室,下課鈴一響立馬消失,學生想要問老師問題根本找不到老師。因為這些老師要急著回實驗室或者其他地方去做實驗、做項目、發論文,只有更多、更厲害的論文才能評上教授、正高級工程師,這樣自己的薪資才能上漲。甚至每到職稱評審的時候,一些老師該開始各種拖延上課,為的就是準備各種評職稱的材料,很可能這次錯過了,下次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輪到自己。其實,老師們也不想這樣,但是沒有職稱自己的薪資就不漲,老師也需要去養家餬口,教育子女,這也是沒有辦法。
其次,因為教師的職稱和薪資直接掛鈎,所以沒有評上職稱的教師積極性會越來越低,這是一個惡性的循環。教師職稱是一勞永逸的,只要能評上高級職稱,那麼這輩子都不會降的,所以很多教師「拼命」去評。但是對於年輕教師來說,可能剛剛去學下的時候也擁有很大的志向,他們想要教出更多優秀的學生,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自己帶的學生成績優秀,或者自己的科研成果較多,自己就會評上職稱,因為這些年輕教師工作也非常努力,但慢慢這些年輕教師發現,即使自己再優秀,也比不上那些離領導近的,或者有關係的教師,連續好幾年都沒有機會,這些年輕教師的積極性變得也越拉越差,開始混日子。
最後,因為職稱的評選和個人的利益直接掛鈎,因此也會早就一些不良風氣,很多教師為了評上職稱開始運作各種各樣的關係。甚至可以發現,一些職位越高的教師他的職稱就會越高,比如一所學院的院長或者書記基本上都是教授或者正高級工程師。那麼年輕教師的評職稱是不是機會又降低了一大截呢?教師積極性下降,看不到希望,往小了說是影響這些教師所帶班級的成績,往大了說是直接影響我國教育的發展,沈院士正是看到了職稱評選存在的弊端才出此建議。
大家覺得應不應該取消職稱評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