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質化研究(ID:zhihuayanjiu),原載於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作者:孫曉娥,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版權歸作者所有
1967年,格拉斯和史特勞斯(Glazer&Strauss)提出了紮根理論(GroundedTheory)。這一理論將實證研究和理論建構緊密聯繫起來,提供了一整套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建構理論的方法和步驟,使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系統的分析方法對實證資料進行分析歸納來發展概念和建構理論。紮根理論連接了實證研究與理論建構之間的鴻溝,為質性研究提出了具體的研究策略和分析程序。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帶來了質性研究的一場革命,成為質性研究基石性的方法論。
深度訪談(In-DepthInterview)是質性研究的一種主要方法。它通過與被調查者深入交談以此了解某一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經歷,探討特定社會現象的形成過程,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深度訪談可以生成大量的文本性資料、豐富的訪談資料,便於運用紮根理論對個體經驗進行比較、辨析,從而抽象出概念、範疇,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出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理論。紮根理論不僅可以為深度訪談提供建構社會理論的手段和策略,而且還提出了分析資料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國內的學術界對深度訪談和紮根理論有一些概要地介紹和翻譯。一般來說,在綜合性的社會學方法書籍中,對深度訪談介紹的一節通常會出現在定性研究方法的一章中,而有關紮根理論的一節則會出現在定性分析的一章中。2009年,邱澤奇翻譯的巴比的《社會研究方法》即是。而在質性研究的書籍中,對深度訪談和紮根理論的介紹則會更加詳細和具體,通常會用單獨的一章來分別闡述深度訪談和紮根理論。如範明林,吳軍的《質性研究》,文軍,蔣逸民的《質性研究概論》。在這兩本書中,他們用獨立的篇章對深度訪談研究和紮根理論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在闡釋紮根理論產生的理論背景和意義的同時,講述了紮根理論的三種編碼和抽樣方法。這兩本書的不足之處在於只有綜合介紹,卻沒有具體運用的研究實例。陳向明在2000年出版的《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書中,是國內第一本系統介紹質性研究的專著。在這本書中,陳向明對紮根理論和深度訪談方法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對深度訪談的闡述側重訪談的準備和技巧,對紮根理論闡釋則偏重三級編碼,並附有具體的實例展示。但是,筆者認為,陳向明對理論抽樣和備忘錄的闡述仍然失之簡略。
鑑於國內目前對於深度訪談和紮根理論的介紹和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關於如何在深度訪談中具體應用紮根理論的書籍和文章則基本沒有。因而,本文試圖在國內首次將紮根理論和深度訪談研究結合起來,通過對紮根理論關鍵環節的概要論述及其在深度訪談研究中具體運用的實例分析,探討如何應用紮根理論在深度訪談研究中建構理論,從而填補了國內紮根理論運用研究的空白,推動紮根理論和深度訪談研究在國內的進一步發展。
一、紮根理論的抽樣方法
深度訪談究需要詳細、深入的訪談資料,它更注重訪談的質量,而不是數量。因此,深度訪談很少採用隨機抽樣,而是採用靈活機動的非隨機抽樣。常見的深度訪談的抽樣方法有偶遇抽樣、配額抽樣、雪球抽樣、目的性抽樣和異質性抽樣等。紮根理論在為質性研究帶來一場革命的同時,提出理論性抽樣作為對傳統深度訪談抽樣方法的補充。史特勞斯和考賓在《質性研究概要》中,介紹了三種不同的理論性抽樣:開放性抽樣、關係性和差異性抽樣以及區別性抽樣。
紮根理論的開放性抽樣是指根據研究的問題,選擇那些能夠為研究問題提供最大涵蓋度的研究對象進行訪談,從而覆蓋研究現象的方方面面並從中發現建構理論所需用的相關概念和範疇,這通常發生在深度訪談的開始階段。關係性和差異性抽樣是指在對訪談資料進行即時整理和分析的基礎上,更有針對性地選擇訪談對象,對從訪談資料中浮現出的理論概念和範疇進行細緻地梳理,以釐清不同概念和範疇之間的關係,這通常發生在深度訪談的中期階段。區別性抽樣則是指隨著訪談資料的增多,研究人員在不斷歸納分析訪談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假設,選擇那些有助於進一步修正、完善理論的調查對象進行訪談,這通常發生在深度訪談研究的後期。雖然這三種抽樣方法發生在深度訪談研究的不同階段,但是根據實際研究的需要,這三種抽樣方法也可以穿插進行,以促進理論構建。
深度訪談研究中,需要多少訪談對象才能建構起紮根理論呢?紮根理論的抽樣原則為「理論飽和原則」。紮根理論認為,訪談和分析在深度訪談研究中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在每一次訪談後都應進行即時的資料整理和分析,在訪談分析的基礎上建構理論假設,然後根據這些理論假設繼續進行抽樣訪談,進一步驗證和完善理論假設,直到研究人員發現,對於釐清概念、確定範疇、建構理論而言,從訪談中所獲得的信息開始重複,不再有新的、重要的信息出現。這時,研究人員就可以認為已經達到理論飽和,不再需要繼續進行訪談了。
筆者在調研留美科學家參與國內科研的深度訪談時,即採用開放性抽樣調研的方法。首先,筆者將抽樣對象確定為在美國各大學與研究機構中全職工作、同時積極參與國內教育與科技建設的留美科學家。其次,隨著對訪談資料的不斷歸納、分析,強關係和弱關係這兩個中心範疇在訪談資料中逐漸浮現和形成,筆者轉而採用關係性和差異性抽樣,將訪談對象縮小為已有相當科研成就、並積極參加國內科研活動的留美科學家,訪談的中心問題也由起初的關注社會網絡的規模,轉為關注社會網絡中強關係和弱關係的構成和作用。最後,筆者通過區別性抽樣,將訪談對象進一步縮小為那些在國內參與時同時動用了強關係和弱關係的留美科學家,以釐清強關係和弱關係各自的優勢和這兩種關係之間的有效互動。通過採用紮根理論的理論性抽樣方法,筆者得以在深度訪談研究中逐步縮小抽樣範圍,選擇那些能為建構理論提供最多信息的訪談對象,對留美科學家國內參與的社會網絡進行了深入考察,將社會網絡區分為強關係和弱關係兩種,對強關係和弱關係的各自優勢以及相互之間的互動進行了歸納、分析,最終建立起有關社會網絡強弱關係互相促進的辯證理論。
二、紮根理論的編碼方法
紮根理論將抽樣訪談、文本分析和理論建構看做是一個有機互動、互相促進的過程,抽樣訪談為文本分析和理論建構提供資料和信息,而文本分析和理論建構則指導抽樣訪談的繼續進行。深度訪談可以生成大量的文本性資料,紮根理論要求研究人員在每一次訪談結束後都應儘快完成訪談的筆錄,並立即開展對訪談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工作。瑞安和伯納德認為,紮根理論的目的:是「識別在文本中出現的範疇和概念,並將這些概念連結進獨立存在的、正式的理論」
編碼是對訪談資料進行系統整理的第一步,是形成紮根理論的開始環節。編碼是指對訪談資料根據多個分類標準進行歸納總結。它是一個從訪談資料中逐漸提煉概念的過程,即用簡短的詞組或詞語來概括訪談資料中的人物、事件、概念和範疇等。查馬茲指出,「編碼有助於我們獲得對資料的新的理解視角,有助於進一步關注資料的收集,可以引導我們向著未知的方向前進。」紮根理論強調研究人員必須對訪談資料採取開放的態度,對訪談信息進行詳細、深入的分析,從中提煉出相關的概念和範疇,建構反映訪談對象社會生活的理論,來描述社會現象、分析社會問題、反映社會群體的訴求。
史特勞斯和考賓概括了與理論性抽樣相聯繫的三種編碼方法:即開放式編碼,文聯式編碼,選擇式編碼。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學者對這三種編碼的中文命名存在分歧,陳向明將三種編碼稱為一級編碼(開放式登錄)、二級編碼(關聯式登錄)和三級編碼(核心式登錄);範明林和吳軍將之命名為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而文軍和蔣逸民則稱之為開放式登錄、主軸(關聯式)登錄與選擇式登錄。在綜合各位學者命名的基礎上,本文將這三種編碼定名為開放式編碼、關聯式編碼和選擇式編碼。
編碼是一個對於深度訪談資料中的詞句、段落等片段不斷進行分析概括和歸納標識的過程。紮根理論的開放式編碼是指對訪談資料的詞句和片段進行概念化、抽象化的標示。它既可以是訪談對象所使用的生動、鮮明的詞語,也可以是研究人員從資料閱讀中所抽象出的名詞和概念。如果說開放式編碼的意義在於提煉概念,那麼關聯式編碼的目的就是理清各個概念及其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對概念之間關係的反覆思考和分析,整合出更高抽象層次的範疇,並確定相關範疇的性質和維度。而選擇式編碼的任務則是系統處理範疇之間的關係,確定核心範疇和次要範疇,從而形成建立在範疇關係基礎之上的紮根理論。以上三種編碼可以按順序、也可以交錯反覆進行。隨著資料整理的推進,編碼表被不斷地綜合分類,每一次都需要用新的編碼將所有的訪談資料重新梳理一遍,進行再一次的排列組合。
筆者在研究留美科學家參與國內科研的深度訪談時,採用了這三種編碼方式:(1)開放式編碼。在初步分析訪談資料的基礎上,筆者確定了14個開放式編碼:學術交流、科技合作、國內社會網絡的規模、國內老師、國內同學、國內同事、國內機構的領導、國內社會網絡的重要性、如何維持國內社會網絡、國內參與的動機、愛國情懷、事業發展、國內參與的好處和國內參與的困難。在這一階段,各個編碼縱橫交錯,它們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得到釐清。(2)關聯式編碼。在對開放式編碼反覆思考、不斷梳理和辨析的基礎上,筆者將開放式編碼綜合為7個主軸式編碼,並對這些編碼的內涵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和深化: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強關係(國內老師、國內同學、國內同事)、弱關係(國內機構的領導)、國內參與的動機(人情、事業發展、文化認同)、國內參與的好處(社會影響力、成就感、情感滿足)和國內參與的困難。(3)選擇式編碼。在對訪談資料反覆閱讀、對開放式編碼和關聯式編碼反覆辨析之後,筆者終於確定了最後的6個選擇式編碼:科研合作、強關係(國內老師、國內同學、國內同事)、弱關係(國內機構的領導)、強關係的優勢(人情、信任、障礙克服)、弱關係的優勢(信息互動、資源提供)、以及強弱關係之間的辯證互動。在編碼歸類的基礎上,筆者提出兩個紮根理論:(1)留美科學家的國內參與是在強弱關係互相協調、共同發揮作用的社會網絡中發生和發展的;(2)強關係和弱關係之間的有效互動可以進一步強化社會網絡的作用和影響,從而對社會網絡的「弱關係假設」和「強關係假設」理論進行了更正和補充。
在編碼確定之後,紮根理論要求研究人員應將編碼列表,然後根據編碼表,對所有的訪談資料進行歸納分類。在歸納整理訪談資料的過程中,編碼表被不斷地綜合分類,每一次都需要用新的編碼將所有的訪談資料重新梳理一遍,對所有訪談資料進行新的分析和歸類。在選擇式編碼階段,基本的理論框架已經顯現,與理論建構無關的概念和範疇編碼被摒棄,同時根據需要不斷增添新的概念和範疇來完善理論建構。在進行編碼時,可以逐段進行編碼,也可以逐句進行編碼,來發現和釐清相關的概念和範疇。
編碼是質性研究人員應用紮根理論時所應掌握的一個基本分析技能,編碼既可以根據自然段、也可以根據自然句來進行。如果說逐段編碼相對比較容易的話,那麼逐句編碼則是應用紮根理論進行編碼的一個難點,下面是筆者在研究留美科學家的深度訪談時所做的一個逐句編碼的案例:
「我的母校有一個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的崗位,是規定一年回去兩到三個月,沒有具體的科研任務,主要是教學啊,指導學生啊。([強關係]、[強關係的優勢])但是,我覺得這樣效果不是特別好,那麼,我就說如果要我回去做的話,就得給我一個實質性的工作,有一個實質性的場所,所以,我跟學校的領導就談好了,就是說,圍繞這個長江學者的崗位成立一個研究中心。[弱關係]這個學校投了一千萬,成立了一個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中心,這個中心呢就是說不是跟以前的項目重複,在一個新的平臺上面構造一個新的、有競爭性的機構。」[弱關係的優勢](趙教授)。
在這段訪談筆錄中,趙教授首先說明自己國內參與的單位是自己的母校,即自己的強關係集中的地方.在之前的訪談中,趙教授已經講過自己在母校的兼職是由從前的母校導師所推薦的。因此,這段訪談的第一句話可以同時編碼為[強關係]和[強關係的優勢]。在第二句話中,趙教授提到他想將校方所提供的這個教學與科研示範性的個人職位擴展為一個有更多資源的、能進行前衛性研究的多人研究中心,在通過與校方領導,即弱關係的交流和協商後,終於如願所償。因此,第二句話可以編碼為[弱關係]。在第三句話中,趙教授說明與校方領導協商後的結果,學校提供了1000萬人民幣,建立了一個研究中心交由趙教授主持。因此,第三句話可以編碼為[弱關係的優勢]。
通過對以上訪談筆錄的編碼,筆者得到了[強關係]、[強關係的優勢]、[弱關係]、[弱關係的優勢]這四個編碼。筆者在經過對這一訪談和其它訪談資料的仔細閱讀和分析,不斷歸納總結這四個編碼之間的邏輯關係後,終於形成了有關留美科學家回國參與的社會網絡的紮根理論。即留美科學家參與國內科技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社會網絡的強弱人際關係互相協調、共同發揮作用的過程。一方面,對於留美科學家來說,強關係的作用是充當關係節點,將互有所求的雙方連接起來,介紹給對方,並為雙方的信譽充當中間保證;另一方面,弱關係的作用是溝通信息,為留美科學家的國內參與提供體制資源支持。因而,基於強關係和弱關係不同優勢的互補,使得中美跨國教育、科技交流的各方可以依賴強關係的人情交換與信任充分來克服障礙,在與弱關係的信息互動中獲取資源,從而推動留美國科學家的國內參與,推進國內教育和科技快速發展並與國際接軌。
三、紮根理論的備忘錄
紮根理論是深度訪談研究中基石性的方法論,其中編碼和備忘錄是深度訪談研究分析和寫作中的兩個關鍵環節。如果說編碼是對訪談資料的歸納和分類,是形成紮根理論的開始環節,那麼備忘錄就是對訪談資料的分析和綜合,是形成紮根理論的關鍵環節。備忘錄是紮根理論思考和寫作的發展階段。在進行訪談和資料整理的過程中,紮根理論要求研究人員養成撰寫備忘錄的習慣來隨時記錄自己對於所做研究的思考,特別是對有關人物、事件、概念和範疇的靈感和困惑,範明林和吳軍認為,研究人員通過撰寫備忘錄來進行有序思考,反覆不斷的思考會使研究人員從備忘錄逐漸轉到更全面、更有系統的論文寫作。史特勞斯和考賓闡述了三種基本的備忘錄:訪談備忘錄、編碼備忘錄和理論備忘錄。訪談備忘錄記錄有關訪談對象、過程和內容的信息和思考,編碼備忘錄記述有關編碼和相關概念的信息和思考,理論備忘錄則是對概念、範疇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思考和歸納。備忘錄的作用在於將不同的人物、故事、概念和範疇聯繫起來並探討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從而在豐富的訪談資料的基礎上建構起認識調查對象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經歷的理性知識。撰寫備忘錄時應註明日期,以顯示思考的脈絡和進展。每一節備忘錄應標明主題,以便在分析和寫作的過程中,自由排序,綜合歸納。
筆者在進行有關留美科學家的國內科研參與的深度訪談時所寫的訪談備忘錄、編碼備忘錄和理論備忘錄,以及相關的備忘錄發展而來的文章段落,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紮根理論的建構是一個從備忘錄的起步階段向論文寫作不斷累積和飛躍的過程。由於備忘錄是研究者寫給自己看的,所以其特點是自由隨意的即時寫作,反映的是研究者的思考軌跡和理論建構的形成過程,是後來論文寫作的基礎和藍本。而論文寫作則是根據讀者群對備忘錄寫作進行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梳理和釐清,通過鑑定概念、辨析範疇來確定所建構的理論的內涵和外延,從而對構建的理論作出清晰明快的闡述和說明,將豐富的訪談資料通過理論建構層次分明地展現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