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過半,許多家長們可能會感慨於令人頭疼的假期終於快要結束了吧。但回過頭來看看,家裡那個日上三竿不起床、早飯中飯等於一餐、一到寫作業就坐不住的孩子,是不是距離上學時候的樣子越來越遠了? 眾所周知,旅遊業是印度與泰國主要經濟來源與文化輸出之一,其中一環便是馴服大象以便服務。馴象人會用一條鎖鏈將年幼的小象綁在木樁上,被鎖住的小象無論怎樣掙扎都無法掙脫,漸漸放棄。後來小象成長為大象,其實已經具備了獲取自由的力量,但很不幸的——因為經年累月的習慣,它們再也不會想去掙脫鎖鏈了。 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多麼巨大。 而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一旦散漫的習慣潛移默化日積月累,恐怕會極大地影響孩子一生。 暑假可以是放鬆休息的假期,可以是玩物喪志的放縱期,也可以是被好好利用的黃金時間。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這樣那樣的苗頭,那麼在接下來一個月中,還能有什麼補救措施沒呢? 當然有
習慣養成是可逆的,要培養一個好的習慣,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扭轉作息
「都假期了,多睡會吧,玩一玩吧。」
其實不少父母都會抱著這樣的心態,縱容孩子發洩式的放鬆方式,因為可能很多時候,也確實沒有精力去。
曾有記者就「學生暑期生活」話題,對900名學生進行了「晚上幾點入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超六成學生會在晚上0點前睡覺,超三成學生在晚上0點後入睡。
其中,凌晨0點至1點入睡的學生超兩成,凌晨1點至2點入睡的超一成。
放假期間,很多孩子的作息時間一亂,連帶著吃飯、學習、娛樂等什麼都跟著亂。
偶爾熬個夜、睡個懶覺當然不是什麼大問題,可是如果每天都是凌晨才入睡,中午才起床,那就成問題了。更重要的是,開學時孩子將很難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還需要一段時間重新調整,既折騰又影響學習。
支招:一起定立時間表
假期期間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時的規矩來,偶爾做些平時不能做的事,稍微寬鬆一些也沒關係。但這並不意味著假期可以沒有規矩,而是要有「假期的規矩」。比如睡懶覺這件事,重要的不是幾點起床,而是每天都要在相對固定的時間起床,而不是任由孩子想睡到什麼時候就睡到什麼時候。在孩子的暑假作息時間上,家長可以放鬆,但絕對不能放縱。家長應和孩子一起制定暑假作息時間表,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
扭轉散漫
假期裡,有的父母每天都要衝孩子吼上好幾次?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在家裡不是玩遊戲,就是看電視。剛關了電腦就打開電視,剛摁掉電視又捧起了平板。電子產品無時無刻充斥著孩子的生活,所有的空白都用網絡的虛擬世界填滿。
玩歸玩,有時候還捧著一大堆零食邊吃邊玩,一待就是一整天。這樣的狀態保持下來,別說對孩子不健康,成人也扛不住啊。
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不僅影響視力,還會嚴重影響注意力;長時間獨處上網,性格容易變得孤僻,不願與外界交往;再加上大量零食的陪伴,加重代謝功能負擔,對長身體有害無益。
支招:找替代娛樂
玩是可以玩的,但是凡事都需要有「度」,也就是適可而止。爸爸媽媽要跟孩子約定電子娛樂的時長,監督和提醒玩電子產品的時間。有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選擇替代娛樂——抽空帶孩子出去走走,參加體育鍛鍊,或者是在家中做一些有利於身體健康的室內活動等,幫助他們培養健康的愛好,接觸更好玩的事情。當然,別忘了安排時間讓他們寫作業,遠離「臨急抱佛腳」,在具備良好身體素質的前提下,獨立認真做功課,更有益於知識的積累和吸收。
扭轉懶惰
在一個大家子裡,年齡越小者通常會是家庭裡最被偏愛的那個。在孩子上學的年紀,有的父母或爺爺奶奶覺得孩子辛苦了一個學期,假期就應該放鬆一下,於是便一味放縱孩子,為他們操辦好一切,不讓其吃一點苦,受一點累。
結果很明顯的,有部分孩子常在家養成了「孩子王」「公主病」的性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也是一種「傷害」,它剝奪了孩子鍛鍊自理能力的機會,並且容易自我為中心,不善於體貼他人,做事往往不顧後果。
支招:培養家庭責任感
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哺育子女的目的是讓他們成長,而不是讓他們躲在父母的翅膀下面,坐享其成。所以,家長要「狠點心」,不時「敲打」一下孩子。如果孩子亂發脾氣,一定要及時在私底下批評並糾正孩子,不要放任他們使性子,不然他們很快會分不清楚哪些事情是會觸及到別人底線、令人不愉快的。在這之餘,適當讓孩子承擔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務。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最終結構顯示:經常做家務的孩子,跟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後的就業率是15:1,犯罪率卻是1:10。小時候常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家庭更加和睦,離婚率低,抑鬱等心理疾病的發病率也很低。讓孩子懂得管理自己的事情,引導孩子對家庭付出,這樣他對家的歸屬感就會越來越強。懂得放手,孩子才能遠離懶惰,在自律自主的成長之路上,更加優秀。
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請家長銘記,好習慣,什麼時候都不能「放假」。
在暑假餘下的這段時間裡,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的壞習慣,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擁有好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本篇文章來源於掌通校園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