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 | 修訂作品定義兜底條款 刪除禁止權利濫用條款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引關注

2020-09-05 民主與法制社

CFP/供圖

今年是我國著作權法頒布第30年,距其上次修訂恰好10年。這10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網際網路+」產業迅猛增長,著作權保護領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亟須通過修改完善著作權法加以解決。

今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下稱草案)公開徵求意見。8月8日,草案再次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8月17日,草案二審稿公開徵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20年9月30日。草案二審稿修訂作品定義的兜底條款、細化視聽作品歸屬區分、刪除禁止權利濫用條款等內容,引發熱議。

修訂作品定義兜底條款

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形式的出現,作品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如何定義作品的概念及類型,大家頗有爭議。草案二審稿對此做了回應。

草案一審稿第3條將「作品」定義為: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複製的智力成果。草案二審稿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修改為「文學、藝術和科學等領域」,將「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複製」修改為「並能以一定形式表現」,將「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修改為「符合作品特徵的其他智力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孫國瑞表示,草案二審稿對「作品」定義的修改擴大了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範圍,以適應技術進步可能出現的新的作品類型。

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教師尚志紅說,市場上出現的新類型作品是否保護,採取何種方式保護,我國現有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理論界、司法界也存在分歧。司法實踐中,有的對未明確規定的新作品不予保護,有的以援引作品定義方式予以保護。草案二審稿修訂「作品」定義兜底條款,對受保護的作品類型持開放態度,可以將實踐中出現的新類型作品納入保護範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盧純昕說,草案二審稿的修改能實現作品類型從封閉到開放的實質性轉變,保持作品類型體系的包容性,「修改後的條款更能適應技術變遷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新的版權保護需求。」

但孫國瑞認為,「其他智力成果」的表述不夠清楚明確,「用『其他作品』更符合著作權法的原義。

盧純昕認為,作品是思想的表達,建議把「智力成果」改為「智力表達」。這樣可以更清晰地反映作品的本質屬性。

體育賽事直播、轉播畫面是作品嗎?

2020年7月底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公布的兩份涉及體育賽事著作權糾紛案件的民事裁定書〔(2018)京民申4678號、(2018)京民申4439號〕,引發熱議。民事裁定書認定,涉案體育賽事信號所承載連續畫面基本不存在獨創勞動,體育賽事直播畫面屬於錄像製品而非電影作品。8月24日,北京高院開庭再審上述兩起案件,未當庭宣判。

體育賽事直播、轉播畫面,能否稱為作品?孫國瑞認為,草案二審稿對作品定義的改變,有利於對體育賽事直播、轉播及其他基於網絡技術應用而產生的視頻的保護,也有利於相關產業的發展。

杭州師範大學沈鈞儒法學院副教授孫益武認為,體育賽事直播、轉播因賽事特點、解說風格等因素影響其獨創性的判斷,其有可能構成電影電視劇之外的「其他視聽作品」,也有可能構成「符合作品特徵的其他智力成果」或者不構成作品。

盧純昕表示,攝製者在體育賽事直播畫面的拍攝中並非處於主導地位,能按照其意志作出的選擇和表達有限。錄製者在權利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和影視作品的著作權相差甚遠,這導致體育賽事直播畫面保護不夠充分。草案二審稿對作品定義條款的整體修改,為體育賽事直播畫面納入視聽作品打開了方便之門,但界定體育賽事直播畫面屬性的核心還要明確作品的獨創性。

視聽作品歸屬區分更細化

電影、電視劇作品及其他視聽作品著作權權益如何切分?近年來,業界頗為關注。著作權法修訂過程中,回應社會關切,草案一審稿將短視頻等視聽作品納入著作權保護範圍,草案二審稿對視聽作品的著作權歸屬進行了區分,第17條明確,對屬於「其他視聽作品」中的合作作品的歸屬,「有約定的依約定,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由製作者享有,編劇、導演、攝影等作者享有署名權和獲得報酬的權利」。

孫國瑞說,草案將視聽作品納入著作權保護範圍,吸納了國際公約的相關內容,1989年通過的《視聽作品國際註冊條約》已提到「視聽作品」。草案二審稿對於「視聽作品」著作權歸屬的區分,更利於保護創作者的權益。

盧純昕表示,「視聽作品」的概念在外延上大於影視作品,對創作方法不作要求,但在表現形式上與影視作品一致,均為「活動的畫面」。基於視聽作品具有更大的周延性,可以包容隨新科技產生的表現形式與影視作品相同的新型作品,可以解決短視頻、遊戲等成果長期存在的保護爭議問題,但「其他視聽作品」的規定還可以進一步完善。

孫益武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法律未對「製片者」和「製作者」進行概念細化解釋,這使兩者區別不明確。「當保護對象不確定時,裡面涉及的主創角色也不清楚,區分其歸屬就更困難。」

尚志紅則認為,視聽作品通常就是一種特殊的合作作品、職務作品或者委託作品,草案二審稿只對這種特殊的合作作品、職務作品規定了特殊的歸屬規則,不適用一般權利歸屬規則。考慮到其他視聽類作品與電影、電視劇創作過程或創作方式不一致,可能不存在明確的製片者,或者權利歸屬有特殊的需求。

尚志紅建議此處修改為「影視作品外的其他視聽作品,著作權統一規定為有約定從約定,無約定歸屬於組織製作並承擔責任的製作者,編劇、導演、攝影等作者享有署名權和獲得報酬的權利」。

刪去禁止權利濫用條款

與一審稿相比,草案二審稿刪去了一審稿中第4條「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的正常傳播」的規定。

盧純昕認為,目前實踐中,權利人濫用著作權的問題並不多見,對權利濫用的規制不應是修法關注的重點。作為民事權利行使的基本原則,禁止權利濫用無須在著作權法中專門強調。縱觀世界各國立法,有此規定的,也比較少見。

孫益武說,即使刪除禁止權利濫用條款,草案二審稿中第4條規定的「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行使權利,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的總要求還在,國家對作品的出版、傳播還可以依法進行監督管理。因此,禁止權利濫用條款的刪除不會影響著作權法制度的運行,更不會傳遞出權利人可以依法濫用智慧財產權的信號。

尚志紅則認為,著作權法是一部權利法,在一部旨在保護私權的民事單行法律中出現這樣的規定很突兀,應該刪除「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的正常傳播」的規定。

在尚志紅看來,對於市場初期出現的不規範現象,著作權行政管理機構可以引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形成競爭,使市場逐漸形成合理的許可價格。「如果出現著作權濫用的行為可通過民法典、反壟斷法等法律進行規範。」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民主與法制》社新媒體出品

本期主編:王 鐔

編輯:潘 巧

校對:王立三

審核:黎偉華

合作郵箱:mzyfzapp@126.com

民主與法制社是由中國法學會主管的中央級新聞事業單位,擁有《民主與法制》雜誌、《民主與法制時報》、民主與法制網、民主與法制移動新聞客戶端等權威法制媒體。

微信號:minzhuyufazhishe

相關焦點

  • ...修訂作品定義兜底條款 刪除禁止權利濫用條款 | 立法
    草案二審稿修訂作品定義的兜底條款、細化視聽作品歸屬區分、刪除禁止權利濫用條款等內容,引發熱議。修訂作品定義兜底條款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形式的出現,作品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如何定義作品的概念及類型,大家頗有爭議。草案二審稿對此做了回應。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擴大作品範疇 刪去禁止權利濫用表述
    原標題: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擴大作品範疇、刪去禁止權利濫用表述 摘要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擴大作品範疇 刪去禁止權利濫用表述】8月8日,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
  • 「版權保護」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引關注
    修訂作品定義兜底條款 刪除禁止權利濫用條款今年是我國著作權法頒布第30年,距其上次修訂恰好10年。這10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網際網路+」產業迅猛增長,著作權保護領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亟須通過修改完善著作權法加以解決。今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下稱草案)公開徵求意見。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著作權濫用條款——印象、猜測與建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增加了著作權人不得濫用著作權的規定。主要內容是,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的正常傳播,濫用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擾亂傳播秩序的,承擔罰款等行政責任。(詳細規定見草案第四條和第五十條,以下簡稱著作權濫用條款)。
  • 著作權法修訂不宜引入「權利濫用」條款
    編者按:新近公開徵求意見的我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規定了禁止權利濫用條款,而在其他法域及國際條約中尚沒有相關規定,引入權利濫用條款的合理性問題因此受到廣泛關注。本文作者認為,考慮到我國著作權保護的當務之急依然是遏制較為嚴重的侵權現象,在立法中專門規範權利濫用這一併不突出的問題,會造成立法重心的模糊。
  • 十年磨一劍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
    據悉,草案二審稿逐一回應「作品」定義等法治熱點問題,完善了作品的定義和類型,刪去了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正常傳播及法律責任的規定,並增加相關規定擬對視聽作品的著作權分類保護。  這是著作權法頒布實施以來的第三次修正。修正案草案的第二次提交審議,意味著醞釀了十年的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正迎來了關鍵的一步。
  • 熊文聰:對新增「著作權濫用」條款的幾點思考
    文 | 熊文聰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編輯 | 布魯斯引 言今年4×26國際智慧財產權日期間,廣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對外公布,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立刻引發了新一輪熱烈討論。「修正案草案」在現行《著作權法》第四條中增加一句:「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的正常傳播」,並新增第五十條:「濫用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擾亂傳播秩序的,由著作權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非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並處非法經營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非法經營額、非法經營額難以計算或者不足五萬元的,可以並處二十五萬以下的罰款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稿速評(上):著作權保護客體制度
    相比於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第一次審議稿(以下簡稱「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一審稿」或「一審稿」),二審稿在著作權保護客體制度、著作權權利內容制度、著作權權利保護制度和著作權權利限制制度方面均有較大調整。三、修訂兜底條款,作品類型開放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稿相比於一審稿的重要改變之一在於,修訂兜底條款,從作品類型封閉說到開放說的實質性轉變。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涉「濫用著作權利、擾亂傳播秩序」等規定的法律評析與建議(上)
    本文從《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第四條、第五十條中涉及濫用著作權利、擾亂傳播秩序等條款切入,評析法條修訂實施後可能帶來的後果,並提出個人的思考和建議,供修法者和業界參考。第四條(現行)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國家對作品的出版、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 擬對視聽作品著作權分類保護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8月8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第二次審議。草案二審稿完善了作品的定義和類型,刪去了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正常傳播及法律責任的規定,並增加相關規定擬對視聽作品的著作權分類保護。 今年4月初次提請審議的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將現行法律中的「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改為「視聽作品」,擬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顯著提高違法成本。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稿出爐:對於作品保護邊界有什麼影響?
    論著作權法中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原則下的作品保護邊界——兼評著作權法修正案第二次審議稿第三條作者 | 陶冶 北京市永新智財律師事務所序 言時值《著作權法》實施的第三十年,相較於國內其他部門法的修改,著作權法的修訂可謂是十年磨一劍。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這些權利內容有調整
    本月,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第二次審議,此次草案二審稿根據各方面意見,作出了相應的修改。具體地,草案二審稿完善了作品的定義和類型,刪去了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正常傳播及法律責任的規定,並增加了相關規定,擬對視聽作品的著作權歸屬進行區分。
  • 受國務院委託袁曙宏作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說明對侵權行為加大懲處...
    □ 法制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寧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修正案草案)今天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
  • 《著作權法》修正案或將年底問世 專家解讀修法熱點
    導讀自1990年9月,新中國首部著作權法正式頒布至今,30年來我國著作權法律制度不斷發展完善,推動經濟社會進步,促進文化藝術科學繁榮,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著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現行著作權法的局限性日益凸顯。8月17日,中國人大網公布《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後稱「草案二審稿」),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標誌著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進入關鍵階段。
  • 《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正案或將年底問世 專家解讀修法熱點
    8月17日,中國人大網公布《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後稱「草案二審稿」),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標誌著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進入關鍵階段。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見》精神,深入探討《著作權法》修訂相關內容,積極配合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工作,9月23日,「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熱點問題研討會」在武漢舉行。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再次提請審議 進一步明確作品的定義和類型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8月8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2020年4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對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根據各方面意見,草案二審稿作出了相應的修改。有意見提出,修改後的作品定義限定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難以涵蓋技術類作品。也有意見提出,口述作品等作品不一定需要以有形形式複製,建議修改。還有意見提出,隨著文學藝術產業的不斷繁榮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法律、行政法規還未規定的新的作品類型將不斷出現,立法應當為將來可能出現的新的作品類型留出空間。
  • 作品該如何定義?視聽作品是否須細分?如何規定權利濫用?業界聚焦著作權法修改三大熱點
    ,從學術理論、法律實務和司法實踐等不同角度積極建言獻策,為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下稱二次審議稿)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匯眾智,凝眾識,聚合力,以期形成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的「最大公約數」。近日,湖北省版權保護中心聯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舉行了專題研討會,就二次審議稿中作品的定義和類型、視聽作品的相關規定以及權利限制這三個業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視聽作品分類和權屬規定複雜化不利於作品傳播?《著作權法修正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韓颺)目前,《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正在公開徵求意見。9月12日,由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主辦的《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第十七條相關問題研討會在京舉辦,多位與會嘉賓認為,草案二審稿將視聽作品分類和權屬規定複雜化,將不利於視聽作品傳播及交易安全。今年4月28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宣布《視聽表演北京條約》正式生效。
  • 「修訂草案」與「修正案草案」兩種法律修改形式的異同
    法律修改是指國家立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對現行法律的某些部分加以變更、刪除或補充的立法活動。我國立法實踐中主要以修訂草案形式和修正案草案形式修改法律。  修訂草案形式與修正案草案形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法律修改的前提條件不同  修訂草案形式的使用通常是基於法律的調整對象發生重大變化,或者人們對法律的認識和要求有明顯轉變,需要通過全面修改來適應變化較大的新情況;而修正案草案形式的使用前提則是在法律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條款基本適應需要,法律的表現形式和內部結構基本合理的前提下,對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部分法律條款
  •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        --2000年12月22日在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                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    石宗源        我受國務院的委託,現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