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權法修訂不宜引入「權利濫用」條款

2021-01-09 人民網

編者按:新近公開徵求意見的我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規定了禁止權利濫用條款,而在其他法域及國際條約中尚沒有相關規定,引入權利濫用條款的合理性問題因此受到廣泛關注。本文作者認為,考慮到我國著作權保護的當務之急依然是遏制較為嚴重的侵權現象,在立法中專門規範權利濫用這一併不突出的問題,會造成立法重心的模糊。同時其認為,著作權法要想預防權利濫用,宜首先規範作品使用人與著作權人的關係,保障作品的正常傳播不受著作權人的無理幹涉。

新近公開徵求意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下稱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規定了兩個禁止權利濫用的條款,一是第四條的原則性規定,要求著作權人「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的正常傳播」;二是第五十條規定了「濫用著作權、擾亂傳播秩序的,著作權主管部門可以進行責令改正、警告、沒收非法所得、罰款等行政處罰」。

需要注意的是,禁止權利濫用條款在之前的幾稿著作權法修正草案中均沒有出現過,且在其他國家的著作權立法以及國際條約中也沒有相關規定。因此,我國著作權法引入權利濫用條款的合理性值得認真研究,尤其是對於濫用著作權的行政處罰更應該審慎推敲。若不謹慎對待,可能會模糊著作權法修訂的重心,引起社會公眾對立法導向的誤解,甚至可能導致「禁止權利濫用」的規則本身被濫用。

總則部分不宜規定權利濫用條款

禁止權利濫用,本是民事權利行使的一般原則。該原則是否需要在某部單行的權利保護法中轉化為具體規則,取決於該權利被濫用的可能性。相對而言,著作權被濫用的機率是比較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人們的生產生活極度依賴某一部作品的情況很罕見。這與技術不同,技術的發展往往依賴於在先技術,所以專利權的濫用是智慧財產權濫用中最突出的。著作權的保護期遠長於專利權的保護期,而不至於對公共利益造成妨礙,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第二,在著作權交易中,作者通常處於弱勢地位。在解釋著作權合同時,如果出現兩可的情況,應以「有利於作者」為解釋原則,正是基於「作者是弱者」的一般預設。第三,現行著作權法已經對權利限制進行了細緻的規則化。「禁止權利濫用」屬於民事權利的一般性限制,而在著作權法中,存在合理使用、法定許可、強制許可等規則化的具體限制,這些具體限制已經使大量具有正當目的的使用行為可以不受著作權人的約束。

因此,除了集體管理組織等特殊主體外,著作權主體很少具有濫用權利的能力,權利濫用不是著作權法律實踐的主要矛盾。其他法域的著作權立法和國際條約沒有專門規定權利濫用條款,是對這種現實情況的反映,而非疏忽。

 就我國著作權保護的具體情況而言,當務之急依然是遏制較為嚴重的侵權現象。我國曾經出現過的極少數被解讀為權利濫用的事件,其實大多並非權利濫用。例如某些圖片網站的維權行為被稱為權利濫用,其實是網站對自己並不享有權利的作品主張保護,這是「沒有權利」,而非權利濫用。總體而言,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的改動幅度並不大,在有限的改動中花費兩個條款來規範一個並不突出的問題,會模糊立法的重點,而且在宣示立法宗旨的總則部分強調對權利濫用的禁止,可能使我國民眾乃至國際社會誤讀立法的價值取向。

 引入權利濫用行政責任更為不妥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第五章的標題是「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保護」,本章在列舉了侵權行為後,卻首先規定了對著作權人濫用權利的處罰,侵犯著作權的責任規定反而排在著作權人濫用權利的責任之後,這樣的安排不合邏輯,也有背離著作權法作為權利保護法的本質之嫌,會加劇對立法導向的誤讀。

 此外,著作權法是民事法,即使公權力介入,也有一個規則順位問題,應當首先通過對民事主體之間的關係的調整。例如,在權利救濟規則中,都是先規定民事責任,如果涉及公共利益的,再設定行政責任。規制權利濫用也是如此,應當首先通過調整私權主體之間的關係來規制,例如強制許可制度、把權利濫用作為抗辯事由、對於濫用權利的權利人限制救濟等。直接規定行政處罰,有違立法的一般規律。以智慧財產權中最有可能被濫用的專利權為例,專利法中有關禁止權利濫用的具體規則主要是強制許可。我國最新的專利法修正草案雖然增加了「不得濫用權利」的原則性規定,但並未規定行政處罰。

 更為重要的是,權利濫用的判斷非常複雜,這一判斷任務不宜交給行政機關。上文已述,法學界及實務界有時會把權利濫用和無權行為混為一談,這說明對於「何為權利濫用」這一基本問題,人們的認識尚不明確。最為合理的權利濫用定義是「指權利的行使違背了權利設置的目的」,所以權利濫用的前提一定是「存在權利」,行為的表象也是在行使權利,但這種行使權利的方式違反了法律創設權利的目的。民法教科書中最經典的權利濫用的例子是:專門為了遮擋鄰人的陽光而在屋頂上建一個無用的煙囪。這種判斷需要探究法律目的,不是簡單通過行為表象就可以判定的。雖然當前行政機關也會承擔一些準司法性質的職能,根據行政法的理論,這類行為限於行政專長的範圍之內。例如,專利註冊機構在技術判斷方面、商標註冊機構在有關商品和商標的事實判斷方面有專長,因此可以在異議、覆審、無效等程序中作出準司法裁斷。而純粹的法律判斷顯然不是行政機關的專長。在商標法與專利法領域,都曾出現過因涉及複雜法律判斷,行政機關作出不當處罰之後又被法院判決推翻的事件。

 法學界歷來有一種說法:權利濫用規則本身容易被濫用。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判斷權利濫用的難度,如果尺度拿捏不好,就會妨礙正常的權利行使。侵權人可能以此為口實,著作權人也可能因無法區分濫用與正常行使權利而心有疑懼。把一個如此複雜的法律問題交給不以法律判斷見長的行政機關處理,且行政機關擁有處罰權,無疑會加大權利濫用規則本身被濫用的風險。

 完善作品使用規則預防權利濫用

 從實踐來看,影響社會公共利益的權利濫用通常構成非法壟斷,可以由反壟斷法規制。在我國已經制定反壟斷法的前提下,著作權法對權利濫用的規制應以調整私權主體的關係為主。從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第四條的措辭來看,禁止權利濫用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影響作品的正常傳播」。既然如此,著作權法的修訂應通過明晰作品的使用規則、避免使用人受到著作權人的無理轄制,最大程度地預防權利濫用的發生,而著作權法的修訂恰恰在這一方面存在疏漏。在明晰作品的使用規則方面,有兩個值得關注的重點:

 第一,著作權許可或轉讓之後,作者行使著作人格權的限度。因為著作財產權許可或轉讓之後作者依然保有著作人格權,著作人格權會構成作品使用的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如果作者濫用著作人格權,會給著作權交易帶來極大的風險。作者究竟是惡意地濫用權利,還是因為個性敏感或自戀而動輒行權、主觀上並無惡意,是非常難以判斷的。與其事後以禁止權利濫用來規制,不如事先明晰規則。在很多保護著作人格權的法域,都規定了著作人格權的行使限度。有的直接規定在著作人格權部分,例如《日本著作權法》規定著作人格權的基本邏輯結構是:先定義權利,再規定限制。該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發表權之後,第二款是「推定作者同意發表的情形」,第三款是「視為作者同意發表的情形」,第四款是「發表權不適用的情形」;第十九條第一款規定了署名權的定義後,第三款和第四款分別規定了可以略去署名的情形、不適用署名權保護的情形;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了作品完整權的定義後,第二款規定了4種不適用作品完整權保護的情形。有的立法則在「著作權的利用」部分規定著作人格權的限制,例如《德國著作權法》規定,依據誠信原則作者不得拒絕作品使用人修改時,應允許使用人修改作品及其標題。

 相比之下,我國著作權法尚沒有類似的規定。雖然現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十條和第十九條分別規定了保護作品完整權和署名權的限制,但用語含糊不清。例如第十條中「必要改動」與「歪曲篡改」的關係,曾引發司法實踐中的解釋分歧;第十九條中的「無法指明」的限定也顯得苛刻,而《日本著作權法》中的「不影響作者主張創作者身份且合乎慣例」的標準,則更為明晰合理。

 第二,「合理使用」規則的設計。毫無疑問,明晰的「合理使用」規則對於作品的正常傳播至關重要。在著作權法修訂過程中,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一直都有適當增加「合理使用」條款開放性的呼聲。但當前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不僅沒有增加「合理使用」的開放性,反而在明確列舉的「合理使用」類型之前增加了限定條件,至少在形式上,給人以「合理使用」範圍被限縮的暗示。

 通過規範作品使用人與著作權人的關係,保障作品的正常傳播不受著作權人的無理幹涉,才是我國著作權法預防權利濫用的應取之道。

 著作權法:

 第四條 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國家對作品的出版、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

 第四條 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的正常傳播。國家對作品的出版、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第五十條 濫用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擾亂傳播秩序的,由著作權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非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並處非法經營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非法經營額、非法經營額難以計算或者不足五萬元的,可以並處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責編:林露、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修訂作品定義兜底條款 刪除禁止權利濫用條款 | 立法
    草案二審稿修訂作品定義的兜底條款、細化視聽作品歸屬區分、刪除禁止權利濫用條款等內容,引發熱議。修訂作品定義兜底條款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形式的出現,作品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如何定義作品的概念及類型,大家頗有爭議。草案二審稿對此做了回應。
  • 立法 | 修訂作品定義兜底條款 刪除禁止權利濫用條款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引關注
    草案二審稿修訂作品定義的兜底條款、細化視聽作品歸屬區分、刪除禁止權利濫用條款等內容,引發熱議。修訂作品定義兜底條款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形式的出現,作品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如何定義作品的概念及類型,大家頗有爭議。草案二審稿對此做了回應。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涉「濫用著作權利、擾亂傳播秩序」等規定的法律評析與建議(上)
    本文從《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第四條、第五十條中涉及濫用著作權利、擾亂傳播秩序等條款切入,評析法條修訂實施後可能帶來的後果,並提出個人的思考和建議,供修法者和業界參考。第四條(現行)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國家對作品的出版、傳播依法進行監督管理。
  • 十年磨一劍——新修訂《著作權法》亮點解讀
    新《著作權法》第三條在對「作品」下定義並列舉作品類型的同時,在第(九)項設置了開放式條款,即「符合作品特徵的其他智力成果」,這意味著只要符合作品的定義即皆可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這進一步增強了《著作權法》的靈活性,並體現了鼓勵新類型作品創作和傳播的核心價值理念。
  • 如何規定權利濫用?業界聚焦著作權法修改三大熱點
    這無疑會導致權利的分裂和衝突。此外,現行著作權法對作品的定義較為寬泛,即便不把建築作品納入到作品類型,相關的創作也是可以獲得著作權法保護的。在算法、模塊等是由人類設計,按照人類設計完成的輔助生成模式下,生成物如符合作品構成要件,其權利歸屬按照現有法律規定來認定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是人工智慧自主生成或者獨立生成的情況,其生成物能否成為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人工智慧能否成為作者或權利主體?目前國際上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著作權濫用條款——印象、猜測與建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增加了著作權人不得濫用著作權的規定。主要內容是,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的正常傳播,濫用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擾亂傳播秩序的,承擔罰款等行政責任。(詳細規定見草案第四條和第五十條,以下簡稱著作權濫用條款)。
  • 《著作權法》修訂亟待解決四大問題
    編者按 近日,《著作權法》修訂的話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自2011年啟動第三次修訂工作後,《著作權法》的修訂一直都是業界關注的焦點。有人認為《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必須是第三條中列舉的前八種作品的某種類型,第九項的兜底條款是相對封閉的條款,不能以其他作品來進行著作權保護。這樣的認識,不但錯誤地理解了《著作權法》及《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規定,也給司法實踐帶來了很多爭議,像音樂噴泉界定為美術作品、體育賽事直播節目界定為錄像製品等,其背後的立論根源其實都和作品分類的僵化思維有關。
  • 也談新修改《著作權法》「合理使用」條款的適用
    2020年第6期《中國版權》雜誌「名家專欄」刊登了王遷老師的《著作權法權利限制模式闡釋》【連結】一文,就修改後的《著作權法》第24條(本文所稱的「合理使用」條款)的適用發表了觀點。不過,考慮到約定俗成的說法和表述方便,本文依然把現行《著作權法》第22條(新法第24條)的規定稱作「合理使用」——以區別於其他權利限制(比如「法定許可」)的情形。 「合理使用」條款在《著作權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正確理解和適用該條款,對司法實踐的意義重大。不揣淺陋,本文試就王老師在該文中提出的兩個核心觀點談一下看法。
  • 熊文聰:對新增「著作權濫用」條款的幾點思考
    「修正案草案」在現行《著作權法》第四條中增加一句:「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的正常傳播」,並新增第五十條:「濫用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擾亂傳播秩序的,由著作權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非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並處非法經營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非法經營額、非法經營額難以計算或者不足五萬元的,可以並處二十五萬以下的罰款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擴大作品範疇 刪去禁止權利濫用表述
    原標題: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擴大作品範疇、刪去禁止權利濫用表述 摘要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擴大作品範疇 刪去禁止權利濫用表述】8月8日,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
  • 專家:《著作權法》修訂為媒體和權利人維權「撐腰」
    《著作權法》修訂為媒體和權利人維權「撐腰」觀察家新《著作權法》將現行法中不受保護的「時事新聞」限縮為「單純事實消息」,將對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和媒體深度融合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11月11日,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下稱「新《著作權法》」)正式發布,並將於明年6月1日起實施。針對當下社會中新技術發展反映出來的新問題,長期困擾媒體和權利人的取證難、維權難、維權成本高、侵權賠償低等問題,新《著作權法》進行了一些新設計。近年來,短視頻迅猛發展,但對其是否屬於現行著作權法的保護範疇,社會各界爭論不已。
  • 《著作權法》修正案或將年底問世 專家解讀修法熱點
    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審判庭法官鄧旭濤認為,該修訂條款是在作品分類較為封閉的中心地區構建「模糊地帶」。「個人認為,該設計方式可以應對社會技術的快速進步,尤其當網絡化、電子化發展走向縱深,該制度設計將有利於絕大部分作品通過核心要素被識別並納入著作權法保護範圍。」但另一方面,此修訂將賦予司法和執法領域以自由裁量權,學界有觀點建議保留草案一審稿中相關描述。
  • 新版著作權法將施行 攝影作品保護期延長
    來源:新京報著作權法修訂明確對集體管理制度監管,集體管理組織要為著作權人服務新版著作權法將施行 攝影作品保護期延長著作權法此次修訂,明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性質為非營利法人,這與民法典關於法人的分類做了銜接
  • 《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正案或將年底問世 專家解讀修法熱點
    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審判庭法官鄧旭濤認為,該修訂條款是在作品分類較為封閉的中心地區構建「模糊地帶」。「個人認為,該設計方式可以應對社會技術的快速進步,尤其當網絡化、電子化發展走向縱深,該制度設計將有利於絕大部分作品通過核心要素被識別並納入著作權法保護範圍。」 但另一方面,此修訂將賦予司法和執法領域以自由裁量權,學界有觀點建議保留草案一審稿中相關描述。
  • 專家熱議著作權法修訂:電臺、電視臺不應享有「特權」
    隨著以網絡化、數位化等為代表的新技術高速發展和應用,歷時近十年的《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不斷面臨新的挑戰。8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下稱《二次審議稿》),並向社會徵求意見。此前,第一版的修正案草案對電臺、電視臺等廣播組織享有的權利內容引發業內業的廣泛關注和爭議。
  • 特別策劃 | 《著作權法》修訂:你的作品受保護嗎?
    特別策劃 | 《著作權法》修訂:你的作品受保護嗎?但鑑於《著作權法釋義》明確限制了司法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進行擴大解釋適用,這條兜底條款的適用還存在障礙。在此情況下,判斷不屬於典型類型作品的客體是否構成作品時,需要法官遵循法律解釋的邏輯進行法律的解釋,作為法律適用的前提。
  • 《著作權法》應對侵權引入懲罰性賠償
    王國華介紹,此案中原告團隊所指控的抄襲,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語句和段落,二是情節,侵犯了作家們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所享有的署名權、修改權、複製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改編權等著作權權利。   「語句和段落,只要是每句話或者每個段落構成完整的表達,並且具有創造性,就會受到法律的保護。」
  • 多點解讀丨新修訂的《著作權法》如何適應時代要求?
    本文專訪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劉文杰教授,一起來看看新修訂的《著作權法》中的亮點。 本次《著作權法》的修訂是自頒布以來的第三次修訂,距離上一次修訂已有十年。這十年,也同樣是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變化的十年。當前,文化產業呈現出了多領域融合發展的態勢。尤其在數字經濟時代下,文化新業態層出不窮。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
  • 著作權法修改的內容
    中國著作權法的起草者們顯然不是這樣理解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是在WIPO版權條約的基礎上加入中國著作權法的一項權利。中國著作權的此次修改基本上遵循了前述「原則」,在第二十二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等條款中規定了對不同作品項下著作權權利的限制。儘管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對關係自身利益的條款與規則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意見,但從總體上說,這種限制或例外並非毫無道理,而且此次著作權法修改已經表明,中國正在逐步縮小或減少對著作權的限制。
  • 請求保護著作權的權利不得濫用
    請求保護著作權的權利不得濫用 ——海南高院判決黃某訴海商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