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悄然走來,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大多數在外忙碌的人們都會趁此時間回家團圓。白天吃團圓飯,熱鬧一番;晚間人們喜笑顏開,大家圍坐一起,品茶聊天,吃月餅賞月景。這已經成了國人過中秋的統一樣板。
月餅作為中秋節必備甜點,寓意「團圓」之意。傳說古代嫦娥八月十五下凡人間,為辛苦勞作的人們撒下月餅,從此就有了吃月餅的習慣,但這是傳言。月餅真正在唐朝有了文字記載,說的是李靖大將軍八月十五徵討匈奴勝利凱旋,有吐蕃商人向皇帝敬獻月餅表示祝賀,皇帝分給君臣共享,從此有了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隨著時代發展,月餅的種類也是越來越多,各地區都有各地自己特色的月餅,比如京式月餅、滇式月餅、廣式月餅等等,從以前的什錦餡、五仁餡、棗泥餡月餅到現在的蛋黃月餅、蓮蓉月餅、鮮肉月餅、豆沙月餅、奶皮子月餅等等,五花八門,甚至種類奇特。多的讓人們不在計較它的精選食材和複雜工藝。
到了中秋節,拿月餅看長輩、看領導、看朋友,已經司空見慣,此時在家家戶戶柜子裡,庫房中,角落裡各種包裝的月餅隨處可見,但已經沒有幾個人真正喜歡吃月餅了,大多數人們只是品嘗一下,應景而已,用來暖一下節日氣氛,已經沒有了吃月餅的熱情,月餅仿佛已經失寵了,雖然花樣繁多,口味各異,可他們已經被人們的味蕾拋棄,不在吸引人們的味覺了。再也沒有以前我們小時候對月餅的鐘愛情景了。
記得70、80年代,我們小時候,到了中秋節,每人只能分一塊到兩塊月餅,那時月餅種類較少,最多的是五仁或者棗泥的,得到月餅大家都捨不得大口吃,小小的咬一口,感覺美味無窮,細膩而有韌性,入口兒有顆粒麻沙的感覺,五仁鮮香,棗泥糯軟,果香味十足,整體給人香甜可口的味覺享受。孩子們捨不得一次吃完整個月餅,吃幾口後要放起來,留著過後在品嘗,分階段滿足自己的味覺。以前的月餅吃的是一種美好,嘗到的是甜到心底的味道。孩子們把它當最好的甜品,得到月餅就像得到全世界最好的零食。現在的孩子,月餅吃兩口沒啥特別,立刻扔到旁邊,讓人看著惋惜,替精緻的月餅鳴不平,感嘆孩子的生在福中不知福。
還記得那時,父母的月餅總是找各種理由:不是太甜,就是不愛吃。留下來分給孩子,但時常看到父母把月餅掉下來的渣兒,撿起來吃得津津有味,那時自己還小,傻傻不明白。現在想想,那時的月餅更多的是父母用勤勞、質樸、節儉做的餡兒,吃出的是愛的味道,品出的是珍惜的意義。現在的孩子根本不懂得知足、節儉,以後也不會懂。因為身處優越環境習慣了,根本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含義,讓人為她們以後擔憂。
現在的月餅,精美、多樣,但在生活中只能是節日的一種食品,平淡、簡單,吃不出特別的含義。而我們小時候物資匱乏,生活艱苦,少的是美味的種類,多的是暖心的感受,那時的月餅,包含著更多意義。所以現在的月餅再昂貴也吃不出兒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