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誰寄錦書來?揭秘古人寄信的那些保密「小心機」

2021-01-08 保密觀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通信技術落後的古代,寄信是最常見、最重要的聯繫方式。

但你有沒有想過,那時山高路遠、旅途艱難,古人靠啥寄信呢?雖然郵驛制度很早就建立了,但專供政府傳遞公文,即使「偶爾」夾帶個人信函,也只是達官貴人的權力行為,並不「為人民服務」。

「快遞小哥」也有千年歷史

古人寄信,最常見的是找人捎帶。

這種方式很早就產生了。《詩經·檜風·匪風》收錄了一首先秦時代民歌。主人公老家在西邊,自己卻遠遊東土久滯不歸。於是他站在道路邊等著來往的車輛,挨個問:「誰將西歸?懷之好音。(哪位朋友西歸故鄉?請為我帶信回家)」

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句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在遠方服役的丈夫託人為妻子寄來書信(因古人常將書信結成雙鯉形或將書信夾在鯉魚形的木板中寄出,故以「雙鯉魚」為書信的代稱),妻子驚喜激動,趕緊「長跪讀素書」。

捎信的人,可以是熟人,可以是一些專門的代理人如走南闖北的商人,還可能是專門以幫人傳遞信件或物品為業的「快遞小哥」——信客,這個職業直到20世紀還存在。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裡總是人頭濟濟。……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

——餘秋雨《信客》

「物理防護」巧做「保護罩」

現代生活,我們常說要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其實古人也不例外。尤其在信件保密方面,他們可謂「絞盡腦汁」。

在紙張未發明前,古人常用木牘寫信。信寫好後,用一塊木板蓋在有字的「牘」上,這塊蓋板叫做「檢」。然後用繩子把「檢」和「牘」系在一起。為了保密,古人會在檢的中心位置挖一個小孔,填上泥砸實後,蓋上印章,就叫「封泥」。

2020年7月,寧波餘姚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項目考古發掘時,出土一封木牘類書信,上寫「王仲郵棨」

到了紙張盛行時期,家書封緘常用棉紙封和火漆的形式。棉紙封即在信封上下封舌之處,加貼棉紙鈐印封口,以資保護。火漆亦名「封蠟」,封粘時,用燭火引燃火漆,於熔成稠狀瞬間滴注於需要封粘之處,在將待凝固之前加蓋印章,冷卻後留下清晰印記,既美觀又能有效防止信件被私拆。

2008年8月,首屆奧林匹克博覽會在北京舉行,國家郵政局發行的紀念郵票「傳承北京」的右下角,是一枚「祥雲火漆章」

古人還會把信放在密封的細長筒裡面,一般是竹筒,這樣既能保證信件不受損,也能保護隱私安全。這種裝信的竹筒因此被稱「郵筒」。

不過這種「物理防護」也有風險,遇到不靠譜的信差就「白搭」。例如《世說新語》中有一則故事:東晉官員殷羨在即將離開建康(江蘇南京)赴豫章(江西南昌)擔任太守時,很多人託他帶信,足足「安排」了100多封。到了石頭渚(江西贛水西口)時,殷羨把這些信拆開,發現全是請託、求官的,於是將它們一股腦拋進水裡,並說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羨又不是信差。」

「保密技術」另闢蹊徑

為了擺脫人為因素幹擾,古人另闢蹊徑,發明了動物傳信,最典型的是信鴿傳書。古代稱信鴿為「飛奴」,傳說唐朝宰相張九齡就是一位出色的養鴿人,他常用鴿子與親朋通信,號曰「飛奴傳書」。

此外,老祖先們還有個信件保密「殺手鐧」:密語。即通過在字句行文中設置標記進行加密,以防止信件被偽造、私拆。

南北朝時期,東魏重臣侯景與君主高歡約定了一種行文標識——加「微點」。後來,侯景收到高澄(高歡長子)發來的敕令,「景得書,無點」,遂意識到這是高澄在假傳旨意。

在信件中使用密語,雖然當事人彼此心知,但外人特別是後人看到,則如墜雲裡霧裡,索解為難,堪稱保密的成功實踐了。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倩倩.書信寄託類典故探究——鯉魚傳書、鴻雁傳書、黃耳狗寄信[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2(12):129.

[2]梁海燕.《飲馬長城窟行》中的「雙鯉魚」到底是什麼?[J].文史知識,2018(01):54.

本期編輯:高 健

相關焦點

  • 雲中誰寄錦書來
    或者說,你有多久沒有收到過信了?也許,很多人連信是什麼都忘記了,書信,好像已經遠離我們的生活,漸漸地被封存在歲月中,變作歷史的標本。在通訊,交通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再遠的距離也不是距離,然而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又似乎更難跨越了。曾經,我們的祖先過著極簡極慢,卻充滿詩意的生活。距離產生的,除了綿綿的思念,還有書信。
  • 雲中誰寄錦書來?是你!少年!
    為他的希望畫出想像從你的愛心薦書開始雲中誰寄錦書來原來是你!少年     年少的你,寫下溫暖的寄語一句句,向著他的方向     遠方的他,期盼雲中錦書一封封來,新學期新希望經走訪調研,鄉村小學大部分缺乏能夠滿足學生閱讀需求的課外書籍,有的學校圖書數量少、種類單一;有的學校圖書老舊、範圍超綱,不適合小學生閱讀;還有的學校好書有限,因被學生翻閱次數過多
  • 紅樓夢中的卐字,雲中誰寄錦書來,萬物歸成一場夢
    《紅樓夢》中只因萬兒的母親在生她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得了一匹錦,上面是五色富貴不斷頭'卍'字的花樣,故而將自己的女兒命名為萬兒。寄託了無數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女兒長大後佛祖保佑,福澤四海,錦繡前程,萬古留名。
  • 古人寄信真的只能依靠飛鴿和鴻雁嗎?
    古人寄信真的只能依靠飛鴿和鴻雁嗎?隨著時代進步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思想意識轉變。很多曾經比較有歷史韻味的東西,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於歲月的長河之中。「書信」作為古人傳遞消息,以及互訴衷腸的媒介和載體。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就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並徹底消失。
  • 首部講述中國郵政百年風雲長篇小說《國脈:誰寄錦書來》首發式暨...
    【環球時報記者 張妮】6月13日,首部講述中國郵政百年風雲的長篇小說《國脈:誰寄錦書來》首發式暨研討會在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舉行。《國脈:誰寄錦書來》小說名,語出周恩來同志為郵政人題詞:「傳郵萬裡,國脈所系」。
  • 《國脈:誰寄錦書來》新書分享會走進遵義 作者汪一洋講述創作背後...
    9月8日,榮獲貴州省第十五屆「五個一工程」獎、第三屆孔學堂·國學圖書博覽會「30本最受讀者歡迎國學圖書」《國脈:誰寄錦書來》在遵作新書分享會,作者汪一洋現場與讀者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國脈:誰寄錦書來》作者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右二為汪一洋)《國脈:誰寄錦書來》是首部講述中國郵政百年風雲的長篇小說,揭示了鮮為人知的郵政史,抒寫了郵政人的家國情懷,為百年中國郵政譜寫了一曲不忘初心、百折不撓、奮發向上的壯麗凱歌。
  • 聖經揭秘 耶利米書 耶利米有寄信到巴比倫嗎 寄了幾次
    其次古時就算一些國內有建立通信系統,但那只是為官方服務的,而且不是定時發送,只是有事時才有人送信,官方沒事的時候,私人就算有關係,想託他們帶個信也是不好帶的,所以一般民間要寄信只能靠熟人順路幫忙帶,如果有熟人經商,經常走某一線路,就比較方便讓他帶信,否則的話,想帶個信可能幾年甚至幾十年都遇不到合適的人幫忙,因為不知道誰順路剛好要去他想要寄信的地方。
  • 「雲中」誰寄心意來——陽光學院舉辦「雲中送暖」直播活動為畢業...
    「雲中」誰寄心意來——陽光學院舉辦「雲中送暖」直播活動為畢業生送祝福    陽光學院    2020-06-01 大 中 小
  • 【雲中誰寄錦書來】值了!
    「鞍攀路」「鞍心路」「新攀路」和「攀紅路」這四條新修的穿村通寨產業路,我每天都要來來去去踩踏個幾遍,經常會遇到開三輪、騎摩託的老鄉熱情地打招呼。因為這幾條硬化水泥路,鄰裡之間走動多了,村內外交流方便多了,遇到急事險事安心多了,村裡的百貨店也開起來了。
  • 古人沒有郵箱和具體地址是怎麼寄信的呢
    古人是怎麼寄信的呢?大家在看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發現,一些好友或者家人之間的聯繫都是用書信的,那麼在古代交通不便利並且沒有地址的情況下是怎麼傳遞書信的呢?所以呢在古代寄信的話就只能靠自己了,在古代最多的寄信方式可能就是熟人了,一些熟人遠行或者去某地的話,如果途中經過哪些地方或者目的地一致的話,就會讓他順便帶一封信。所以在電視裡也可以經常看到家父有一封書信叫我託予給你之類的話,在這裡就是動用一些熟人來傳遞書信。這第二呢,就是飛鴿傳書了。
  • 紙短情長,道不盡太多漣漪:古人郵寄的是信件,傳遞的是濃厚情感
    那麼,古人是如何寄信的呢?我們這裡說的不是那種口信,而是那種以文字為載體,需要人力傳輸的信件。一、飛鴿傳書,但是這種方法只能用來傳遞某種消息,寄信是萬萬不能的也許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人們用信鴿作為媒介,來傳遞信息的情節。
  • 電腦寄信業務將在全國範圍開辦 網上也能寄平信
    網上也能寄平信 2002年7月13日18:25  人民網   本報訊(記者廖雁 通訊員李紅穎) 中國郵政將於2002年7月15日在全國範圍內正式開辦電腦寄信業務,用戶可以從世界任何能上網的地方向中國大陸的任何角落寄信
  • 雲中誰寄錦書來?煙臺高校向學生快遞16萬冊教材
    煙大為2萬學生免費寄10萬冊教材 近日,為方便學生在線學習,進一步保障本科生線上教學質量,按照疫情防控期間的有關要求,煙臺大學研究決定向本學期有教材需求的全體學生寄送紙質版教材。此前,學校教務處已組織收集了各大出版社的電子教材資源,供全體教師和學生使用。
  • 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現在,你還會寫信,用郵筒寄信嗎
    我國的郵文化源遠流長,自秦始皇嬴政在江蘇高郵築高臺,建郵亭就已經開始了,歷代文人也留下了很多關於書信的詩詞典故,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還有「獨下千行淚,開君萬裡書」。都表達了收到信的那種欣喜和激動,雖然現在使用郵筒的人很少很少,但各地街頭的郵筒依然堅守崗位。
  • 30-500元/篇|公眾號【寄不出的信】等你寄信
    【寄不出的信】面向所有人徵集收件信息不詳或者無法寄出的信件。或許有很多話已經沒有辦法當面說清,或許已經失去了當面說清的機會,或許說不出口的一些話只能選擇用寫字的方式來表達,又或許. 我們希望有一天能夠將你的信送達到某個不確定的存在。
  • 《沉默的真相》:究竟是誰寄信給吳檢?李靜?侯貴平?真相讓你意想不到!
    《沉默的真相》:究竟是誰寄信給吳檢?李靜?侯貴平? 吳檢早就收到知情者寄來的可以替侯貴平雪冤的證據:照片與受害少女名單,可他一直壓著不敢交出來,直到自己快要退休時才把證據交給生命只有數月的江陽。 看到這兒,很多網友會疑惑:究竟是誰寄信給吳檢?
  • 古代是如何寄信的,驛站?飛鴿傳書?這三種才是正確的寄信方式
    我們總說以前書信的方式來傳達感情是最真的,因為書信情真意切,而且加上路途遙遠,文字傳遞的也慢,所以一生只能愛一個人,那有小夥伴就說了,找個近點的唄。行不通的,古人也不可能天天待著沒事撩妹。那古代是如何來寄信的?
  • 《夜雨寄北》,寄與誰人?
    起因是某博主發文問:「李商隱是誰?抄襲了霹靂的《夜雨寄北》。」經人指正後又說:「對不起,不知道李商隱是個冷門詩人。」這一下子激起了眾多網友的討論,把「冷門詩人李商隱」送上了熱搜。唐朝詩人李商隱七言絕句《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此詩到底是寄給誰的?最為引人關注和撲朔迷離,多年來眾人各執一詞,議論紛紛。
  • 情寄錦時~全文/免費
    情寄錦時 寧希程錦時最新章節 情寄錦時 寧希程錦時最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