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教授」回鄉「種文化」 帶村民走上精神富裕路

2020-12-19 中國文明網

    2015年,是夏昭炎教授退休回到家鄉的第11個年頭。
    11年前,湖南科技大學教授夏昭炎罹患胃癌,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手術後,他回到了家鄉湖南省株洲市攸縣石羊塘鎮譚家壠村。
    回鄉後,夏昭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路不通,大家就沒有出路。」他說。儘管家裡為給他治病欠著6萬多元,夏昭炎還是主動承擔了大部分修路的費用,最終,他帶領鄉親為村裡修成了一條200多米長的水泥路。
    在這11年裡,夏昭炎除了帶領大伙兒修水泥路,還為村裡建設了一條比水泥路更寬闊、更美麗的「文化路」。

 

1.娛樂就是打牌 生病就去求神——村民貧瘠的精神生活讓他揪心

    這些年,農村生活條件普遍提高,農民種田不愁、吃穿不愁。平日裡,鄉親們吃完早飯,忙完農活兒,便四處招呼人開始「上班」,「上班」是當地人對打牌的俗稱。
    「我很想馬上制止鄉親們,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健康又有趣的事情。」夏昭炎說,「鄉村清新美麗,也應當有自己的文化氛圍呀!」

    「我們不打牌,還能幹什麼?」鄉親們說。這話深深刺痛了夏昭炎的心,他強烈地感受到鄉親們內心深處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夏昭炎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農村到處飄散文化氣息,讓農民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村中的中老年人平時不太懂得科學養生,生病了不去找醫生,卻常常求神拜佛,不信科學信鬼神,極度缺乏健康的保健知識,這同樣讓夏昭炎煞費苦心。經過思考,夏昭炎和老伴兒商量:「我們可以同時開設老年保健知識課,教大家穴位按摩和保健操。」 
    雖然老伴楊蓮金特別支持他回鄉「種文化」,夏昭炎的打算卻並未馬上得到兒女們的理解和支持。

    儘管如此,夏昭炎卻始終堅定自己的想法:「我是從譚家壠走出去的,這些年一直在外,都沒有機會回饋家鄉,現在退休有了機會。我沒有別的能耐,就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做一些鄉村文化建設的事。」

    夏昭炎帶著老伴回鄉養老後,譚家壠村的田間地頭、村裡村外,多了兩個忙碌的身影。

譚家壠村軍鼓隊在搞日常訓練。圖片來源:株洲文明網 

2.建書屋、講養生、組織文藝隊——他和老伴讓村民們健康動起來

    在夏家宗氏祠堂旁有一間破敗的老房,夏昭炎買了下來,找來泥瓦工,蓋瓦補牆。私人掏錢辦文化活動中心的壓力可不小,夏昭炎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又向他曾經的學生求助,經過多方籌資,最終把村裡閒置的六間老屋買下來,重新修繕了一遍,辦起了高橋文化活動中心。
    2009年4月的一天,活動中心的臨時書屋修整好了,夏昭炎叫上老伴楊蓮金,把家裡的報紙、書籍搬到臨時書屋裡,又挨家挨戶地通知:「明天大家一起去書屋讀書。」
    第二天,陽光明媚,臨時書屋大門敞開,在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裡擠了將近20位村民。看到鄉親們來到書屋,夏昭炎很開心:「我就想讓鄉親們多讀讀書,看看外面的世界。」

   隨後,他在修繕老屋的基礎上,設立了圖書室、閱覽室、學習室,又購置了電視機、音響及課桌、板凳,並搭建了風雨棚用作活動場地。

  農家書屋的書不夠,夏昭炎就自掏腰包添置書籍;圖書室沒有管理員,他就動員老伴兒一起上陣,還在村裡熱心人中物色了村民張玉英,手把手對她進行培訓。 


夏昭炎、楊蓮金夫婦倆開設的課堂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悉心聆聽。圖片來源:株洲文明網

夏昭炎帶領村名們在「幸福院」進行健康科學保健。 圖片來源:株洲文明網

    活動中心成立後,夏昭炎夫婦又組織村民成立了文藝隊、體育隊,由村民自選隊長和教練,一到農閒時節,就教村民練習醫療保健操、打太極拳、跳廣場舞。村民們說:「現在我們生活真的很開心,很少有人打牌了,每天午飯後就趕到這裡和大家鍛鍊,什麼高血壓、腰椎間盤突出這樣的常見病都少了,更可貴的是鄰裡和睦、兒女放心、身體健康。」現在,這個鍛鍊場所已經被大家稱之為「幸福院」了。 
    夏昭炎的老伴楊蓮金是湖南省湘潭市衛生局的退休職工,懂得許多專業的醫療保健知識。2011年5月18日,夫妻倆又利用活動中心的學習室開辦了老年學校。夏昭炎和楊蓮金自編教材,每月農曆初三、十六兩日開講《保健講「做」》課程。
    為了講好課,夏昭炎和楊蓮金兩人每天捧著大量書報,摘抄資料寫教案。2011年4月16日,是楊蓮金在村裡上的第一堂課,從那天以後,每月2次講課雷打不動。每逢講課的日子,石羊塘鎮譚家壠村的幾十位老年人就成了乖學生,幫著打掃衛生、搬凳子,然後認認真真聽課。

    一傳十、十傳百,夏昭炎夫婦的保健課傳到了鄰近的鄉鎮,桃水鎮、鴨塘鋪鄉等常常請夏昭炎夫婦去講課,每次課堂裡都擠滿了村民。 

辦假期學校設獎學金——他讓牌桌邊的留守兒童用讀書改變命運3.

    在湖南株洲,農村的文化建設力度與經濟建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夏昭炎憑著一股子熱情,毅然選擇了這樣一根「難啃的骨頭」,夏昭炎說:「我就是要做一顆文化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夏昭炎堅信讀書能改變命運,他最關心的還是農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在譚家壠村,村裡留守兒童比較多,他們平日裡常常在爺爺奶奶的牌桌邊玩耍,缺乏良好的成長環境。

  經過商量,夏昭炎和楊蓮金夫婦倆決定辦一個少兒假期學校。他們親力親為,為留守兒童開設了語文、數學、音樂、美術、智力遊戲等課程。夫婦倆還東奔西走,動員了一批小學老師、在職研究生前來支教,夫婦倆開辦的假期學校為孩子們開啟了「求學夢」。 

    2012年,攸縣教育部門給夏昭炎夫婦的學校正式掛牌。辦到第二期,少兒假期學校就取消了考試製,夏昭炎採用「考核」方式,以學生的閱讀數量和寫讀書報告為考核標準,給孩子們頒發「文學小碩士」、「文學小博士」等「學位證書」。
    為了表示對
夏昭炎和楊蓮金夫婦的感謝,有一些留守兒童的家長送來了吃的、用的,但都被夏昭炎拒之門外。夏昭炎笑著說:「如果能送點書來,那就是最好的禮物啦!」

夏昭炎(右一)在給留守兒童上課,左一是他老伴楊蓮金。圖片來源:株洲文明網 

「赤腳教授」夏昭炎和他的老伴。充實的老年生活讓兩位老人精神十足。圖片來源:株洲文明網

  如今,夏昭炎雖年屆耄耋之年,卻仍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在他的影響下,譚家壠村已經形成了熱衷讀書幹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的嶄新氣象。村支部書記夏耀宗認為,夏昭炎是「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他說:「楊善洲退休回鄉種樹木,綠化荒山,造福百姓;如今大學教授退休回鄉『種文化』,夏昭炎就是我們身邊的『楊善洲』」。

    夏昭炎說,他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農村到處飄散著文化氣息,農民都能享受到現代文明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夏昭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就是赤腳教授,我們『種』的是文化,收穫的是大健康。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更要感謝這裡的鄉親,是他們的支持,讓我們老兩口的晚年生活更充實!」

   (本網根據《中國好人榜——夏昭炎》 《株洲「赤腳教授」夏昭炎 回鄉種文化、 《株洲「赤腳教授」夏昭炎 央視新聞聯播為你點讚啦》《退休教授夏昭炎和夫人的故事:為家鄉修條「文化路」》等稿件綜合,感謝株洲文明網、湖南文明網提供素材。)

    當農民的口袋富了,時間空閒了,他們的腦袋是不是也同樣富有?這是一個時代的大問題。古稀老人夏昭炎作為時代新鄉賢,用自己的時間和金錢,奉獻了自己的智慧和愛心,解答了這個問題。他帶著家鄉的村民,走上了精神富裕的道路,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今已過耄耋之年的他也在奉獻中收穫了精彩的老年生活。廣闊的農村需要夏昭炎這樣的鄉賢,期待更多有所成就的人成為新的鄉賢。

(責任編輯:項麗)

    【本網點評】

    ·大學教授夏昭炎 培育文明不遺餘力
    ·回鄉「種文化」彰顯師者之德

相關焦點

  • 賴悅東:返鄉創業種南薯 鋪就村民「致富路」
    賴悅東介紹,南薯春種冬收,易種易管,在以前生活困難時期是三荒四月家家戶戶門前屋後必備的口糧。改革開放後,過去只用於充飢的南薯在農村種植曾一度頻臨絕跡,直至早些年才再度「復活」。 為了幫助貧困戶和帶動村民走上致富之路,2015年年底賴悅東爭取鎮村重視支持,通過走村入戶,為村民講解集約土地帶來的好處,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
  • 西峽縣田關鎮:產業扶貧拔窮根 村民走上致富路
    改善村容村貌,建設產業基地,發展光伏產業……一項項扶貧舉措使西峽縣田關鎮牛角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村民生活幸福指數提高了,在奔小康的路上更有信心了。2016年4月,西峽縣殘聯駐村工作隊進駐以來,通過深入貧困戶走訪調研,與村民代表交流座談,從結對幫扶、培育產業、改善環境、文化惠民四方面入手,帶領牛角村村民走上致富路。原來,牛角村村莊面貌髒、亂、差,土坯房多,通村公路尚未硬化,組組通道路多為土路,基礎設施相對落後。
  • 南花樓村黨員張建髮帶領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南花樓村黨員張建髮帶領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室外乍暖還寒,開原市慶雲堡鎮南花樓村村民張建發家的鮮花大棚裡卻暖意融融,美麗的太陽花絢爛綻放。張建發擁有6個鮮花大棚,年收入30餘萬元。他也是一名有著7年黨齡的黨員,致富不忘鄉親,帶領20多戶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 東北富裕的小鎮,靠種蘑菇帶全村致富,周邊村民羨慕不已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使自己富有,有些村莊靠自己的特色賺錢, 比如村子裡特有的產物等,或者慢慢成為旅遊勝地,用風景吸引人們參觀,牽引周邊經濟等,是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東北最富裕的城市。
  •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李哲:盡全力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一定要讓全村村民脫貧致富!」李哲靜下心來,很快進入工作狀態。他把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迥異、沒有交通工具、食堂不能正常運轉等困難視作難得的學習鍛鍊機會,很快就掌握了眾多新技能。短短幾個月,他就從帥氣精幹的書生轉變為皮膚黝黑髮亮的高原漢子,順利完成了人生「華麗」蝶變。  幾個月來,李哲走訪村民千餘人次,為每一個貧困戶建檔立卡,實現了「全覆蓋」。
  • 內蒙古「80後」村書記幫民眾擺脫「一畝三分地」 走上致富路
    中新網烏蘭察布11月18日電 題:內蒙古「80後「村書記幫民眾擺脫「一畝三分地」走上致富路作者王鳴遠「以前村民生活主要靠種地的收入,辛苦一年,很難攢下錢。現在村裡發展了肉牛養殖項目,村民有了其他收入。」
  • 「草莓書記」變身「鮮花書記」,他帶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領導班子不團結,村民利用家族關係拉幫結派,打架鬥毆,土地一塊塊荒蕪,我剛上任的時候,村裡的年人均收入才2600多塊錢,完全是靠天吃飯,溫飽都是問題。」「來村裡之前,我就是個「水果販子」,我當時在安徽包了三百畝地種水果,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我覺得種水果真的『前途無量』,我想著得把這些經驗帶回去,讓老家也像人家南方的村莊一樣富裕美麗。」姚洪遠說。
  • 同安農民變導遊 走上綠色致富路
    據了解,本次培訓邀請了全市知名文化旅遊專家以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通過理論培訓、沙龍研討、觀摩學習、實戰演練以及培訓考核等多種形式,為這些學員教授旅遊服務禮儀和心態、鄉村遊講解詞創作和創新、鄉村旅遊接待及服務技巧等。 國家一級企業培訓師、廈門旅遊培訓中心主任助理彭璠老師主要教授學員如何結合所在村特色,創作講解詞,他告訴記者,「鄉村講解員與一般的導遊、博物館導遊是不一樣的。
  • 生態漁鄉走上旖旎幸福路
    白馬鎮是一個氣候宜人、文化薈萃、民風淳樸的美麗漁鄉。新白馬鎮由原白馬鎮、童家鎮和石龍鄉(流村村、樂加村、努力村和松柏村)合併而成。鎮幅員面積90.4平方千米,人口3.17萬。樂井路從鎮域西南方橫穿而過,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是市中區東北邊緣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和農副產品集散地。
  • 赤腳先生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半醫半農的鄉村醫生叫赤腳醫生,那半師半醫的民辦教師算是赤腳先生吧,不知道,反正我心裡是這麼想的,我們村子裡就有這樣一位赤腳先生。那位先生是我的啟蒙老師,他壯實憨厚,金黃的頭髮和那茂密的鬍子充滿著智慧,獨特的男低音富有磁性,不急不慢的性子給人一種厚重的慈祥感。
  • 能人回鄉變藥農,點亮家鄉致富夢
    2019年5月,在家鄉情結的感召、「能人回鄉」的號召下,他毅然放棄大城市的繁華生活,回到大山深處投資1000萬元創辦了牌樓村中藥材產業園。他不僅修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還通過流轉荒山荒地等方式種植了上千畝藥材,帶動牌樓村200餘戶村民參與種植,引發中藥材種植熱潮,並輻射到龍門河、洗馬河等村,帶領貧困群眾一起搭建致富的快車路。
  • 新莊發展「紅色旅遊」帶動貧困村民走上致富路
    隨著「瓜果飄香靈山端·百家媒體看賓川」大型媒體採風活動的深入,在新莊村走長徵路、看紅軍博物館、聽紅軍故事、嘗紅色水果、品海稍魚成為採訪團的最後日程安排。如今,新莊村通過農旅融合發展,實現紅色旅遊帶動新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9730元,為海稍村委會9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78000元,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貧困戶脫貧、村民致富。「海稍魚」,2013年公布為賓川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公布為大理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當地特色飲食文化的亮麗名片。
  • 【黃岡發布】一筐生態菜,讓三萬農民走上致富路。他,是如何用神來...
    5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野嶺,村民並不富裕。  聞彬軍是土生土長的孔坊村人。1995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北京經商,事業有成,但夜深人靜時,家鄉的山山水水就會在腦海打轉,心懷期待為改變家鄉做點什麼?  「市場上有機生態菜很緊俏。」2012年底,朋友聊天時的一句話讓聞彬軍心頭一喜:家鄉的綠水青山,最適合種植高品質果蔬。
  • 劉傑:帶領村民致富是沉甸甸的責任
    原標題:劉傑:帶領村民致富是沉甸甸的責任 有這樣一位村支書,他自己出錢辦項目,帶領全村百姓共同致富;極力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提升百姓致富本領,短短兩年多,硬是把一個後進村帶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 全國三八紅旗手張義瓊:「染」出富裕美好生活
    ▲貴州亙藍母圖民族布藝蠟染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義瓊(圖片來源:貴州省婦聯宣傳部)回鄉創業傳承民族技藝「三都縣是我的家鄉,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也是曾經的貧困縣。」村民白勝蘭說這話的時候,正繡著紅色的花朵,色彩明亮的畫面,就像她幸福的生活。「我主要是畫圖案的,每月的收入可以養家了。」村民張仁妹一邊繪畫一邊說。針對有的婦女因為特殊情況不能進廠務工的情況,張義瓊轉變工作方式,讓她們在家工作,也能實現增收致富。「做手工這一類的工作,婦女們可以拿回家做。如果一個村能達到10名婦女在家裡工作,就會選出一位組長。
  • 回峰嶺下柑橘香 永州回龍圩做大做強柑橘產業,走上脫貧致富路
    回峰嶺下柑橘香——永州回龍圩做大做強柑橘產業,走上脫貧致富路蔣 晨初冬,在被稱為「湘桂邊界柑橘之鄉」的永州回龍圩管理區,處處飄蕩著沁人心脾的橘香。最初,回龍圩種過香料、甘蔗、茶葉……摸索之後,發現柑橘是最適合的經濟作物。1998年回龍圩橘樹面積突破1萬畝,但那時品種單一、口感欠佳,售價不高。管理區決定改良品種,優化品種布局,如今回峰蜜柑共有40多個品種,其中有20多種形成示範作用,售價也從最初的幾毛漲到幾元。由於品種多樣化,如今回龍圩的優良柑橘熱銷重慶、長沙、北上廣、俄羅斯、東協等。
  • 關注臺灣新竹——「富裕中的貧窮」
    東平裡位於高鐵特定區,大樓林立,人口近一萬五千人,環境優美、水圳兩旁植起兩排樹,綠意盎然,兩條綠廊帶貫穿境內,公園綠地有十處,遊戲區、運動場等一應俱全。    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新裡,它設立為一個「裡」才三年,目前人口5279人。二百公尺長的關新路十九巷兩旁大樓林立,住了一千四百戶。地小、人口密集、沒有低收入戶、裡民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
  • 湟中上山莊的山上致富路
    搞旅遊出名堂 貧困村走上致富路8月14日,星期二,雖然不是周末,但到上山莊花海遊玩的人不少,從上山莊村口到花葯谷,來往的遊客絡繹不絕。「上周末,來上山莊遊玩的遊客人數破萬,花海內僅門票、擺渡車和滑道的收入就在17萬元左右,這還不算遊客在村內農家樂吃飯、買東西等其他消費。」
  • 千萬富翁回鄉任村支書現象調查之一:先富帶後富,他們把自己押上
    」,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同樣是出山,宜都市五眼泉鎮弭水橋村的劉大衛選擇的是另外一條路。1987年,18歲的他報名參軍。他說:「留在村裡,似乎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不滿足於像父輩一樣只在山裡刨食,他們把目光投向山外。離開宜都市姚家店鎮油榨坪村時,初中畢業的鄧少傑在城裡修摩託車、做推銷,「什麼活都能幹,什麼苦都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