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轉型的新挑戰,與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的「服務」新思維

2020-12-10 曾響鈴

文| 曾響鈴

來源 | 科技向令說

數位化轉型如火如荼,專門針對數位化本身的「服務」價值也越來越明顯。這方面,早已耕耘多時的科技巨頭更有發言權。

自2013年起,華為中國企業服務便提出了「大服務」戰略,不久前,在華為中國政企運維峰會2020上,華為進一步提出了「智能感知-分析改進-輔助決策」的全新運維價值主張,這是華為在已有的服務積澱基礎上對行業運維的全新理解。

自今年6月首次發布「懂行」品牌形象後,華為加速推動政企組織數位化轉型。現在,全新的服務價值主張就可以看做「懂行」價值的進一步延續,共同形成和構建起了行業價值的創新與循環。

這種價值主張的提出,與當下數位化「服務」面臨的新情況、新痛點有直接的關係。

一方面,數位化轉型幾乎成為所有政企組織的共同動作,大量需求湧入,考驗服務的多樣化適應能力,同時業務的不斷發展讓政企數位化系統承受巨大壓力,傳統人工運維面臨瓶頸,拖累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越來越多數位化轉型項目的加付完成促使運維逐漸成為客戶業務的剛需,例如智慧城市場景下需要不斷納入新需求並持續優化整合。多系統多業務的支撐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AI、5G、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與數位化項目的融合,也要求服務融入新的技能去實現「對齊」。

無論從客戶體驗還是技術引領,運維服務都需要不斷更新自己。從行業角度看,做好「懂行」的服務人,華為中國政企服務在當下數位化轉型面臨的挑戰基礎上,走出了屬於自己的章法,也對過去的「服務」做法進行了多方面的重塑,值得思考和借鑑。

三大維度,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實現數位化服務的深度價值落地

面對服務產業面臨的新情況,多年深耕的華為客觀上形成了一套體系化的打法,推動服務實現深度的價值落地:

1、告別離散式服務,建立平臺化服務框架體系

過去的「服務」往往跟隨項目而動,一個項目配套一個「運維項目」,難有系統化的能力整合與輸出,這導致服務無法有效地自我成長,面對數位化的新情況「力不從心」。

華為中國政企服務2020年提出了「1+5+N」的「服務產業體系」——1是夥伴能力的集合,5是諮詢規劃、行業應用集成服務、運維、雲使能和人才發展五類服務產品,N是多場景化服務方案,第一次把服務從「配套」變成平臺框架下的協同動作,融入人、事、物、組織等關聯要素,形成制式化的整合力量。

華為中國政企服務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高利斌全面闡述「1+5+N」服務產業體系

與此類似的是,華為在此次運維峰會上梳理了一個「統一監控框架+數據中臺+AI引擎」的運維藍圖,這在本質上讓服務也可以成為「智慧大腦」,以更高維度的能力去應對挑戰。

2、告別模糊的業務形態,定好具象化標準

「保證不出事、及時響應客戶」是過去對服務的模糊認定標準,當數位化業務實際快速變化時,這種模糊就無法提供深入細節的進化方式。華為在運維峰會上提出「1分鐘發現、3分鐘感知、5分鐘恢復」的運維準則,可以看作是對這種模糊的打破。

此外,華為重點推出的行業運維解決方案2.0,遵循不同行業的服務標準提供統一運維的解決方案,全鏈路的運維讓「服務」變得清晰化起來,也為運維服務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點。

華為中國政企運維解決方案總監 朱勻峰 解讀行業運維方案

類似的還有,運維峰會上對ITSS架構與演進的詳盡介紹,進一步從行業層面統一了運維服務的技術標準。

在一系列措施的共同影響下,行業客戶對運維的目標也往往有清晰化的界定,例如,深圳機場基於30分鐘之內把事情處理完的業務實際,提出了5分鐘發現問題、5分鐘定位問題、5分鐘解決問題的三個五標準。

3、告別「小白鼠」式實踐,遵循由內到外的產業實踐

一個尷尬的現實是,很多做服務的廠商自己並沒有操盤過對標的業務,在缺乏足夠的業務理解與實踐下,客戶很容易淪為運維方案的小白鼠。

這方面,華為中國政企服務延續了華為一貫的「自己的降落傘自己跳」的做法,先把方案體系服務於自身業務,例如華為的神農統一運維平臺IMOC就在內部支持了華為800多個應用,支撐著數十萬的員工和夥伴業務工作。

整個華為的數位化體系,也走過了自動化、平臺化、服務化到現在數位化服務提供的過程,其運維團隊積累了大量經驗在內部的IT運維平臺,這讓IMOC幫助華為建立了一個保障體系,最終也走出去為更多政企客戶提供服務,成為面向行業提供運維服務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平臺。

價值重塑後,數位化「服務」或被華為在根本上改變

更進一步看,華為在運維服務上的種種做法,重塑了服務的價值,也從三個方面顛覆了對服務的認知。

1、服務出發點上,從以技術為主體到以業務為主體

傳統運維服務往往針對項目本身——這個項目需要什麼樣的技術運維,就想辦法進行滿足。這種技術架構為核心的運維做法,實現了項目本身的安全、穩定、可靠,在過去有它獨特的價值。

但是,政企客戶對數位化的需求在加深,它們向外部服務方尋求的價值,絕不僅僅限於項目本身,而逐步轉向了體驗、效率、需求,要求運維服務能夠多從業務發展的角度為自己創造新的價值。

華為就是這麼做的。從案例看,華為幫助北京警務構建了一套資源集約化使用、工作高效組織、信息有效展示的智慧警務運維體系。

2、服務模式上,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挖掘

有人形容傳統運維服務的從業者是「救火隊員」,哪裡出現問題就衝上去解決。這種依賴於人的「發現問題-提交反饋-作出決策」是一種被動模式,它讓服務的地位變得尷尬——平時不知道做了什麼,一出現「準沒好事」。

開篇提到華為「智能感知-分析改進-輔助決策」的價值主張,就顛覆了這種做法。

從案例來看,深圳機場有200多間機房、11張網絡、25000餘臺設備、140多個集成度高的業務應用,這個龐大的網絡無法僅僅依靠人就能掌控全局信息,依託與IMOC平臺,華為行業運維服務幫助深圳機場構建了一張對機場眾多設備運行情況的監測網絡,用「機器」運維「機器」,融入業務應用、第三方數據後,形成了超過100萬的數據聯接。

現在,華為行業運維服務幫助深圳機場運維將故障發現時間從原來的15分鐘降低到1分鐘,將故障定位時間從原來的30分鐘降到5分鐘。上文提到的三個五標準,也來自這樣的運維服務支撐。

當然,深入毛細血管的實時監控、主動式的快速響應與預防服務體系,得益於華為運維的AI分析能力和實踐,建立在華為內部超大規模IT運維技術積累之上。

3、與開發的結合上,從各自為政到有機融合

數位化轉型作為一個持續的過程,系統開發上線後的持續運營才是企業更關注以及更應該關注的階段,「開發的歸開發,運維的歸運維」的做法已經落伍。數位化系統的開發只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一個非常早期的開始,後續的運維服務有十分廣闊的價值開發空間,既幫助政企客戶預防各種煩人的問題,更幫助它們推動業務創新不斷走向深入。

從案例看,在智能運維體系保障的基礎上,深圳機場藉助華為智能運維體系的力量,成功實現了國內領先的全流程自助安檢、國內首個機位資源智能分配系統,不僅要「建好」,更做到了「用好」,激發了數位化系統的潛力、催生新的價值。

這種持續運營的價值,在智慧城市數位化項目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智慧城市開放的、可擴展的體系,資源多樣化、複雜化,技術更加顆粒化、協同化等等,決定了其重點不是建設,而是如何去運營、帶來產業實現和智能升級。

當下,華為在深圳、成都、福州、南昌、長春、蘭州等諸多城市都開展了智慧城市相關的數位化項目,這些項目中存在著大量屬於運維服務的價值空間——每個城市的持續運營都將給華為中國政企服務帶來無限延展的價值空間,也將幫助城市管理者不斷深化數位化轉型的價值。

總而言之,在新的數位化情勢下,服務必須實現自我革新,深耕服務多年的華為構建了一整套面向政府和行業客戶的服務體系,既給行業帶來了新氣象、顛覆了舊有的認知,既全面保障了客戶的轉型落地,也給政企客戶帶去「系統上線」之後的深度數位化價值,未來,服務持續運營的不斷深入將帶來產業價值的無限延展,推動供需雙方長久的合作共贏。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網際網路+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誌特約評論員;

5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相關焦點

  • 以懂行助力加速:華為中國生態之行2020蘊藏的時代鑰匙
    想要探究中國行業數位化轉型加速的真實發展邏輯,就必須真正到南北西東去觀察、理解和溝通。6月以來,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在南寧、太原、蘭州、海口、玉溪等眾多城市開啟了華為中國生態之行2020。在華為與地方政府、產業組織、企業代表、生態夥伴的交流與溝通中,我們或許可以通過華為中國生態之行2020,透視各地方、各產業的直接需求,與新聯接、新計算建立的數位化加速模型。
  • 北京協和與華為戰略合作,共建研究型智慧醫院標杆
    12月2日,北京協和醫院與華為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北京舉行。在戰略合作協議框架下,雙方將聚焦醫工融合、協同創新,在轉化醫學研究平臺建設,信息、醫學、管理跨領域融合人才培養,醫院數位化轉型探索等方面展開深層次合作。
  • ...企業「獨角戲」:華為發起「懂行聯盟」,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三家加入
    日前,華為聯合15家各行業核心諮詢公司、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懂行聯盟」,聯盟成員囊括「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三家,即德勤、普華永道、安永所屬的諮詢公司,以及涉及醫療行業、水電行業、汽車行業等機構代表,意在影響各行業數位化轉型。
  • 華為蔡英華:ICT核心技術成業務轉型關鍵動力,實現轉變三要素
    在華為首屆「懂行大會」會上,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總裁蔡英華發表題為《懂行的價值循環》主題演講。蔡英華表示,希望能和更多行業數位化轉型的參與者一起,在做深做透行業的過程中,共同探討未來的發展路徑,以「懂行」的價值循環,創造出更大的行業價值。蔡英華稱,隨著華為參與到更多行業數位化轉型中去,面對需求也更加複雜和多維,往往不再是簡單的ICT需求,還會有業務和商業模式、運營模式、甚至是組織運作模式等方面的訴求。如何從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
  • 攜手教育「懂行人」,打造新基建的「人才底座」
    2020年是「新基建」迅速推進的一年。「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顯然,「新基建」的三個領域需要大量的數位化人才進行賦能。教育現代化為「新基建」打造「人才底座」,這意味著教育行業將開啟更深層次的數位化轉型,數位技術不僅要改變教學流程和教育形態,更將融入教育教學等核心場景,實現「以人為本,創造智慧」。
  • 020全國高校HPC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研討會成功召開
    8月21日,由蘭州大學主辦、華為承辦的2020全國高校HPC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研討會在蘭州成功召開。蘭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書記、副校長徐生誠,蘭州大學網絡安全與信息化辦公室主任陳文波,華為中國政企業務總裁蔡英華,華為中國政企教育業務總經理曾偉經等嘉賓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 攜手教育「懂行人」,打造「新基建」的「人才底座」
    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基於多年在教育行業的實踐和探索,推出「懂行」這一全新形象,並提出了「懂行·專注於行業數位化轉型」的全新理念。華為認為,「懂行」的前提在於深刻理解教育行業的本質,即樹德育人,並從這一教育的本質出發,深入到教育的核心業務場景中,才能真正推動教育行業的數位化轉型。所謂「懂」是指躬身入局,深入教育場景去思考、去發現數位技術如何與「樹德育人」相契合。
  • 普華永道與華為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涉及雲服務、數位化轉型
    普華永道與華為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涉及雲服務、數位化轉型 澎湃新聞記者 戴高城 2019-11-08 20:42 來源:
  • 華為洪方明: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迫在眉睫,加速發展製造服務業是...
    成都在蛻變,標籤越來越多元,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杆城市、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今日的成都,正以「智美蓉城」的新名片全速全進,進而有為。今天,10月28日,在「智美蓉城·進而有為 華為成都城市峰會2020」上,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指出,當前,「5機」協同正促進數位化轉型走向智能升級,政府和企業智能升級重點關注云邊端融合、行業知識、生態協同三大重點,在製造領域,中國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已迫在眉睫,加速發展製造服務業是關鍵。
  • 華為上海展示「四大Engine」新品:助力智能時代企業數位化轉型
    華為全球產業展望(GIV)預測,到2025年數位化將在生活、商業、社會形態領域掀起前所未有的變革,將創造23萬億美元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人工智慧(AI)、5G、Wi-Fi 6、雲等新興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對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新的挑戰。  網絡走向智能化時不我待。
  • 對話華為王俊:因為WeLink,華為數位化轉型的成功可以複製
    市面上的產品大多僅僅限於在某個場景內提供工具,在面對日益龐大的機構及業務時,各個工具相互割裂,已經形成了一個個數據孤島,跟不上業務需求,也無法支撐企業內部數位化管理。同時,華為並不是一個數字原生企業,因此,進入數據化時代面臨著巨大挑戰。一是要聯接歷史,連接沉澱。
  • 做教育數位化的守望者: 華為攜手豐都融智學校共建IP+光智慧校園
    2020年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之年,也是「新基建」迅速發展的一年。「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顯然,「新基建」的三個領域需要大量的數位化人才進行賦能。
  • 【演講實錄】華為雲全球基礎設施規劃部薛琴:華為數位化轉型和內部...
    本次CIO年會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指導,暢享網主辦,上海市國有資產信息中心、上海市計算機用戶協會、美數思享會協辦,以"跨界融合 數領未來"為主題,吸引近300位來自全國中大型企   業的CIO與高層管理者共話跨界、融合創新思維與實現路徑,展望新時代下的企業數位化轉型發展和CIO新的使命。
  • 華為+克而瑞丨中國房地產數位化深度解讀專題
    地產數位化的機遇與挑戰 地產行業步入存量時代,開發環節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整體利潤水平下降,企業需要從開發銷售業務向資產運營和服務轉型,核心能力要求轉變為精細化運營。而隨著用戶需求端升級,地產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用戶連結,實現用戶需求洞察,從而提升產品和服務能力。
  • 華為雲全球基礎設施規劃部薛琴:華為數位化轉型和內部企業上雲實踐
    本次CIO年會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指導,暢享網主辦,上海市國有資產信息中心、上海市計算機用戶協會、美數思享會協辦,以"跨界融合 數領未來"為主題,吸引近300位來自全國中大型企 業的CIO與高層管理者共話跨界、融合創新思維與實現路徑,展望新時代下的企業數位化轉型發展和CIO新的使命。
  • 專訪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數位化轉型是產業經濟穩定的關鍵
    11月24日,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人工智慧論壇上,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計算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葉來在演講中透露,經過測算,AI進入企業核心生產系統會帶來超過18%的盈利和效率提升。論壇同期,鄭葉來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通過推動各行業企業「上雲用數賦智」的數位化轉型,促進產業經濟穩定和高質量發展,是破解當前難題的關鍵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