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北航等機構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偽造同行評議

2020-12-14 環球網

來源:【澎湃新聞】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

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Springer)旗下期刊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

撤稿理由包括剽竊他人未發表手稿(duplicated from an unpublished manuscript)、操縱作者身份(authorship manipulation)、試圖顛覆同行評議發表系統(an attempt to subvert the peer review process)、內容抄襲(substantial overlap most notably with the article cited)、圖像未經允許不當複製(figure duplication without appropriate permission)。其中超過一半的論文作者同意撤稿。

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初步統計,這場集體撤銷論文風波牽涉到國內數十家高校、單位和公司,包括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科技大學、中國計量大學等,其中不乏有多篇論文還獲得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而被「下架」論文最多的前三家機構分別是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合肥工業大學,其中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同一位通訊作者甚至被撤銷7篇論文,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和合肥工業大學也分別有同一通訊作者被撤稿4篇的情況。

「學術帶頭人」被撤稿7篇

施普林格(Springer)掀起的這場論文打假,讓學術不端的行為暴露在陽光下。

澎湃新聞統計發現,在此次集體撤稿波及到的數十家高校、單位和公司當中,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包括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等)、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合肥工業大學是提到最多的高校單位,分別被撤下12篇、7篇、4篇論文,另外還有3篇是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與合肥工業大學合作的文章。

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成為被撤稿最多的單位。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吳怡、實習生林海頤整理翻譯,數據來源:施普林格(Springer)官網。值得注意的是,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被撤的7篇論文均來自於同一位通訊作者「Chao Xiong」。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期刊指出,這7篇被撤的論文均剽竊他人未發表手稿,其中4篇操縱作者身份、試圖顛覆同行評議發表系統。

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被撤的7篇論文。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論文均標註獲得了多個項目基金支持,包括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研究項目(BRA2016111)、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BE2016200)、常州市科技計劃項目(CE20175031)、電子信息測試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依託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YFKM-WHH-201705-01)、常州市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CM20173003)、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

這7篇論文的撤稿時間不同,有4篇在今年4月份,3篇在2018年6月。通訊作者Chao Xiong只同意撤下其中5篇,反對另2篇的撤稿。論文的其餘作者均未對此事作出回應。

澎湃新聞檢索發現,「Chao Xiong」實為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前任副院長熊超。學院舊版官網的「教師名錄」和「人才工程」欄目顯示,熊超在2016年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2017年成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而在近兩年的學校新版官網上,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分拆成了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光電工程學院,熊超沒有出現在領導名單之列。

澎湃新聞就上述論文撤銷事件聯繫熊超,對方回應稱,「同意撤稿表示我認同期刊(提出)的問題,相關的經費已經被撤銷了。」

這7篇被撤論文中,有3篇是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合作的。公司官網顯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簡稱「41所」)是我國唯一的專業電子測量儀器研究所,本部位於安徽省蚌埠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迄今為止,41所共完成科研成果近400項,4項獲國家獎,100多項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

「下架」論文多數來自同一特刊

除了上述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被撤的7篇論文,來自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的通訊作者「Zepeng Wang」,也同樣被撤稿4篇,撤稿理由主要為剽竊他人未發表手稿、操縱作者身份、試圖顛覆同行評議發表系統。

另外,來自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的論文通訊作者「Caiyou Zhang」,也有4篇論文被撤,撤稿理由主要為內容抄襲、操縱作者身份、試圖顛覆同行評議發表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澎湃新聞檢索發現,以「Caiyou Zhang」為通訊作者的這四篇論文,存在一稿多投的情況。這四篇論文也曾於2018年-2019年期間發表在另一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愛思唯爾(Elsevier)旗下的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期刊,不過也均被撤稿。

然而,同樣是這四篇論文的作者欄,卻只有1篇出現了「Caiyou Zhang」的名字。另有兩篇的通訊作者也變成了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的「BoDai」。

施普林格(Springer)官網顯示,本次集體撤稿的論文大多數來自特刊「Multi-source Weak Data Management using Big Data」,是期刊組織的特刊徵稿(Special issue)。

巧合的是,該特刊的客座編輯(Guest Editors)分別來自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mpany Information & Telecommunications Branch)、合肥工業大學(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阿里巴巴複雜科學研究中心(Alibaba Research Center for Complexity Sciences)、天津大學(Tianjin University)、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國立大學被撤的兩篇論文與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有合作。

「Multi-source Weak Data Management using Big Data」特刊客座編輯名單。

關於客座編輯在本期特刊的角色以及撤稿事件的調查結果,澎湃新聞郵件聯繫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期刊的總編輯,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具體答覆。

值得注意的是,多篇論文的撤稿理由均提及「顛覆同行評議發表系統」,這如何理解?澎湃新聞根據公開資料了解到,同行評議是學術刊物普遍採取的論文評審制度。一般由刊物編輯邀請論文所涉領域的專家學者評價論文質量,提出評審修改意見,主編參考評議結果後決定是否刊發。

由國外兩位科學工作者創建的網站Retraction Watch(撤稿觀察)顯示,通常論文被撤的原因包括同行評議造假,指的是故意不按照期刊指南或道德標準進行同行評審。

2017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制定了《科技工作者道德行為自律規範》。其中提及,反對委託代寫代發論文。遵循論文撰寫和發表規範,反對以粗製濫造和低水平重複論文擠佔浪費學術資源,共同抵制學術論文發表中第三方中介機構投機取巧謀取利益的不端行為,反對委託「第三方」代寫代投論文、對論文內容進行實質性修改、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信息或評審意見,維護好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社會形象和學術尊嚴,提升中國科學家的國際聲譽。

多篇被撤論文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澎湃新聞梳理發現,此次被撤稿的論文中有多篇標註獲得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作者主要出自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武漢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計量大學、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除了浙江大學論文作者並未回應,其他均表示同意撤稿。

標註獲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的被撤論文名單。

6天前,澎湃新聞就上述撤稿事件郵件聯繫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的論文通訊作者「Liye Gui」,以及中國計量大學計量測試工程學院論文通訊作者「Yongjun Zheng」,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對方的回應。

而獲得基金資助的被撤論文將如何處理?5月6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研誠信建設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回應澎湃新聞表示,由宣傳處統一口徑回復媒體。而宣傳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我們目前還沒有接到這方面的情況(匯報),需要把詳細的內容上報給領導再作出正式回應。

這並非是施普林格(Springer)首次「下架」問題論文。據《北京青年報》報導,2015年8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

2017年4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的《腫瘤生物學》雜誌一次性撤銷107篇中國學者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這被喻為國內學術圈的一次「大地震」。

同年8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時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表示,針對這個問題主要有兩種處理情況:第一種是若發現該論文有學術不端行為、撤稿或者是其他的行為,且標註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就要對這個工作進行處理。第二種是這些被撤稿的論文,被用來作為基礎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話,就要重新審閱。

針對2017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團論文「撤稿事件」,當時楊衛透露,大概總數有70幾位相關責任人進行通報批評,取消50幾位責任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的資格1到7年,撤銷40多項已經獲得資助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對這些事情的嚴肅處理會為這一類學術不端行為,起到重要的、關鍵的制止作用。」

隨著2020年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季的到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於4月27日發布的《關於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評審環境的公開信》稱,評審專家獨立、客觀、公正地開展評審工作,抵制各種人情評審,不投感情票、單位票、利益票,不違規與被評審項目的利益相關人員聯繫,不披露任何未公開的與評審有關的信息,不接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請託,堅決抵制任何幹預正常評審工作的不良行為,並自覺迴避利益衝突。

相關焦點

  • 浙大北航等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
    浙大北航等機構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偽造同行評議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期刊指出,這7篇被撤的論文均剽竊他人未發表手稿,其中4篇操縱作者身份、試圖顛覆同行評議發表系統。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被撤的7篇論文。
  • 中國學者再次被撤13篇論文,涉嫌偽造同行評審專家!—新聞—科學網
  • 又一批中國醫院造假被撤稿!他們居然把醫學論文發到了計算機期刊上?
    偽造同行評議 + 特刊徵稿:學術不端新套路?首先,本次撤稿的原因出奇的一致,都是涉嫌 偽造同行評審專家。「同行評議」這個概念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多家學術出版巨頭,包括愛思唯爾、施普林格、泰勒弗朗西斯、賽捷、威立以及英富曼,都曾撤稿過偽造同行評議的文章。
  • 107篇中國論文遭國外期刊撤稿 同行評審被指造假
    107篇中國論文遭國外期刊撤稿 同行評審被指造假 原標題:   4月20日,美國SAGE出版社旗下的《Tumor Biology》(以下譯為《腫瘤生物學》)期刊發布了一篇撤稿聲明,宣布將撤銷107篇出自中國作者的論文,這些論文涉嫌違規提供虛假的同行評審信息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摘要]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
  • 被國際期刊瘋狂撤稿,我國醫學論文還有救嗎?
    最為出名的是2017年《腫瘤生物學》的撤稿事件。2017年4月20日,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團旗下《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發表聲明,宣布撤回107篇來自中國的醫學論文,撤稿的主要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fake peer review)。
  • 浙大、北航、合工大等名校集體造假?這個期刊一次撤稿30篇!
    2020 年 4 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批量撤稿了30 餘篇文章,其中很多文章的作者都是來自中國。撤稿原因則包括圖片造假、操縱作者身份、涉嫌偽造評審專家等諸多原因。近年涉及學術不端、撤稿事件不斷,如前段時間的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學術不端事件。近期《科學報告》雜誌也撤下了江蘇大學理學院戴美鳳教授團隊2015在線發表的一篇文章。
  • 中國學者評審造假被國際期刊集體撤稿,出版社稱不會對中國科學家...
    世界說王磬發自法國巴黎4月20日,一則來自學術出版巨頭施普林格(Springer)的聲明在科學界掀起了一場風波:107篇已發表於其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Biology)的論文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被撤稿。
  • 國外撤稿事件
    美國醫生為什麼不會被大面積撤稿         《腫瘤生物學》期刊107篇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被撤,有人提出一個問題難住了我:「據說考核和指標的壓力,國內國外都一樣。為什麼國外作者不會被大規模撤稿呢?」           我被問得目瞪口呆。
  • 107篇中國學者論文遭國外期刊撤稿 中國科協回應
    日前,世界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發布聲明,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所刊登的107篇論文,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此次被撤稿論文的作者全部來自中國,撤稿原因稱是論文作者編造審稿人和同行評審意見。換言之,論文作者「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破歷史最高撤稿記錄
    這期間發生了一些集中撤稿情況:  2017年4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雜誌《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一次性撤銷2012年至2016年發表的來自中國學者的107篇文章。  2020年4月,該集團旗下另一家期刊一次性撤回中國學者撰寫的33篇論文。僅2020年1月到7月,中國學者被撤稿達388篇。
  • 與名校學者合作,撤稿的機率是高還是低?
    從1985年的0.4篇/1萬篇到2010年的4篇/1萬篇,25年間全球撤稿比例增長10倍。中國的國際期刊撤稿佔比過高,被撤文章全球佔比約為其科研產出全球佔比的三倍。2017年4月21日,《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更是一次性撤下2012年至2015年發表的107篇中國學術論文,除了幾個國外學者外,涉及協和等國內知名醫院、醫學院的524名醫生,給我國學界的國際聲譽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並引起了中國科學界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國內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學術不端處理與科研誠信教育。
  • 代發論文調查:國外期刊單篇價格五六千元,包含同行評審
    自稱收取5000元至6000元可代發國外期刊的代發網站代發網站編輯表示「不方便」透露專家代發網站編輯稱代發包含「同行評審」4月20日,世界知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發表一篇撤稿聲明稱,由於第三方機構涉嫌違規提供虛假的同行評審信息
  • 107篇中國醫學論文齊被撤浙大、協和都中槍(名單)
    當地時間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Biology)》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還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
  • Science大型撤稿報告:IEEE狂撤7000篇論文,中國兩位超級撤稿大戶...
    (Yoshihiro Sato),撤稿43篇;前井岡山大學講師鍾華(Hua Zhong),撤稿41篇;日本前東京大學生物學教授加藤茂明(Shigeaki Kato),撤稿39篇;美國本特利大學前教授James Hunton,撤稿36篇;前韓國東亞大學原助理教授文亨仁(Hyung-In Moon),撤稿35篇;前貝爾實驗室德國物理學者舍恩(Hendrik Schn),撤稿32篇。
  • 撤稿事件回顧
    評論文被撤稿:沒有真實,所有科學俱為謊言         在波瀾壯闊的水面投入107顆石子,將會發生什麼?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發表聲明,宣布撤回旗下《腫瘤生物學》期刊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作者,撤稿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值得關注的是,經基金委調查,第三方中介機構在這些學術不端的案例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28篇被撤銷的論文,都是委託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潤色」並投稿,更有甚者部分論文完全是通過買賣請人代寫代投;會上通報的8個科研不端典型案例,又涉及偽造論文審稿人郵箱、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論文同行評議過程等行為。
  • 清華大學團隊11篇論文被撤稿,校方:撤銷學位!導師停止招生資格
    就在本月中旬,一條堪比「八級地震」的造假事件震驚了學術圈,一位「心肌細胞」領域大牛——皮耶羅·艾佛薩(Piero Anversa)的31篇論文被撤稿,撤稿的理由是這些論文涉嫌偽造數據。請求撤稿的不是皮耶爾本人,而是他所在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和附屬布裡格姆婦女醫院。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論文頻被撤稿的背後
    兩次被撤稿論文的作者絕大多數來自中國的醫療系統,包括一些知名大學的附屬醫院。其中,施普林格的撤稿中有61篇來自中國;在被BMC撤稿的43篇論文中,中國則佔了41篇。頻頻撤稿施普林格在關於此次撤稿事件的聲明中說,該集團的期刊編輯最先發現一些論文評議人電子郵件地址的真實性存在問題,隨後展開的內部調查發現了偽造的同行評議報告。
  • 中國論文被大規模撤稿 國際科學形象遭重創
    同時希望出版集團能夠儘快完善內控機制,加強對期刊的管理,把問題論文處理在發表之前,而不是發表之後一撤了之,同時高度警惕以經濟利益為目的、與「第三方」機構有勾結的「掠奪性期刊」。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代表安諾傑表示,在撤稿事件中,出版集團確實存在期刊編輯對評審專家信息及其評審意見審核不嚴等問題,正在積極採取相應措施完善內控機制,出版集團已經解除與涉事期刊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