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柳永終於考上了進士,興高採烈地寫了一部得意之作,相當水平

2020-12-12 選調生

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不管是為了實現理想抱負或者單純只是想飛黃騰達,最好的出路便是科舉考試。只有這條路才能實現他們身份的轉變,階級的躍遷。

所以即便再怎麼推崇「寵辱不驚」,面對科舉考試的結果很少能有讀書人能夠保持淡然。唐代大詩人孟郊,考了半輩子,終於在45歲的時候考中進士,酣暢淋漓地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其中的得意情緒躍然紙上。而「十上不第」的羅隱,在屢屢落第後憤懣之餘便寫下了「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其中的不平和諷刺讓人同情。

而要說歷史上「最著名」的落第詩詞,當屬北宋詞人柳永的《鶴沖天》。25歲時,已然文名遠播的柳永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當時的他躊躇滿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結果天不遂人願,信心滿滿的他落榜了。這要擱在其他文人身上,可能自怨自艾一番也就過去了。但是柳永不一樣,他實在是不甘心,內心的憤懣讓他難以自持。於是他提筆寫了一首《鶴沖天》來排解自己的情緒。

牢騷發完了,柳永的情緒也平復了,但卻氣壞了宋仁宗趙禎。他一看柳永的《鶴沖天》中寫道「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這擺明就是跟朝廷叫板,說功名還比不上「淺吟低唱」,這不是打朝廷的臉面嗎?於是一氣之下直接放話柳永,「且去淺吟低唱,何要浮名」!就這樣,柳永此後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鎩羽而歸,無奈只得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長期混跡於坊曲之間。

直到公元1034年,柳永已經50歲了,朝廷特開恩科,放寬了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條件,他才終於進士及第。雖然及第的時間比他預想的晚了太多年,但或許正是如此,才讓他更覺喜悅。新科進士一般都會被朝廷組織遊宴,當時正值早春,於是春風得意的柳永便在遊宴上提筆寫了首得意洋洋之作,字裡行間充滿了欣喜之情,大家且看:

《柳初新·東郊向曉星杓亞》東郊向曉星杓亞。報帝裡、春來也。柳抬煙眼,花勻露臉,漸峴綠嬌紅奼。妝點層臺芳榭。運神功、丹青無價。別有堯階試罷。新郎君、成行如畫。杏園風細,桃花浪暖,競喜羽遷鱗化。遍九陌、相將遊冶。驟香塵、寶鞍驕馬。

讀完這首妙詞,筆者的第一感受是連嘚瑟都能寫得如此有水平,柳永當真是宋代詞壇真正的高手!

這首詞上闋描寫了京城內外初春的大好風景。拂曉時分,北鬥星低垂,在京城東郊的方向耀耀生輝。似乎在向城裡的人訴說,春天已然到來。柳樹在清晨的薄霧中緩緩張開綠芽,嬌美的鮮花上露珠點點。隨著太陽升起,霧氣消散,綠柳紅花色彩更為豔麗,充滿了蓬勃朝氣。它們將層層臺榭裝點得分外多姿。大自然真的是鬼斧神工,竟能創作出如此絢爛的畫面,真是好一派大好春光。上闋看似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詞人筆下的春景越是美麗動人,越是說明詞人內心欣喜開懷。

下闋則是描寫新科進士遊宴的場面。上闋寫自然風景,下闋寫人們的活動場面,中間自然是需要過渡,所以下闋起首詞人用了「別有」二字來串聯過渡。除了大好春景還有新科進士,他們騎著高頭大馬,整齊地排成一行,個個氣宇軒昂,如同畫中人。御花園中春風和煦,桃花絢爛,似乎它們都在為這些魚躍龍門的新科進士而喜悅。這些新科進士遊覽完御花園又結伴遊覽京城,策馬馳騁,沿路揚起陣陣香塵。其實這裡的描寫和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描寫及第者的春風得意。

縱觀柳永這首詞,全詞洋溢的那種開懷和欣然,這在他的其他詞作是頗為少見的。由此也不難看出,柳永對於科舉功名並不像之前表現出來的那麼無所謂,當初所謂的「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也只是負氣之語,只是這負氣之語竟讓他科舉及第整整晚了二十餘年。

也不知他混跡於坊曲的那些年裡,可曾後悔過第一次落第衝動寫了《鶴沖天》,如果當時沒有那麼衝動,或許他早已位列公卿。但世間又哪來那麼多如果,有道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正是因為他的衝動,才讓他在市井中得以體悟人生百態,成就了自己流傳千年的詞名,這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對於柳永這首暮年及第的開懷詞作,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作者/來源:美詩美文的世界

#社會百態#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淺酌低唱,誤失浮名:柳永
    柳永的祖上在南唐時曾以儒學著稱,傳到他這一輩也算是官宦世家。柳永的父親柳宜就曾中過進士,還在南唐做過官。叔叔也中過進士,哥哥柳三復和柳三接也都是進士。試想生在這樣一個「進士大家庭」裡,柳永的生活將是多有壓力。所以,他必須趕考,爭做「進士」。按柳永的才學,考進士應該不是什麼問題。但命運偏偏在此時開了玩笑:它竟讓柳永意外落榜。而且連續落榜高達三次。
  • 柳永50歲時渴望歸隱,這首詞情景交融,讀來盪氣迴腸
    北宋一位才子50歲依然仕途不得意,便賦詞一首抒發萬千感慨。滿江紅北宋:柳永暮雨初收,長川靜、徵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桐江好,煙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
  • 柳永:在以雅為主的正統文化圈寫俗詞會多麼艱難?
    柳永就回:只如相公亦作曲子。晏殊就說:殊雖作曲子,不曾道:「針線慵拈伴伊坐」。要說文化人罵人就是高,「針線慵拈伴伊坐」出自柳永的一首為歌妓寫的詞,也就是柳永被標籤化的一類詞的代表。晏殊的意思是說:我雖然作詞,但是沒有像你一樣寫些個豔詞俗曲。對於柳永作俗詞嫌棄的意思很明顯了。
  • 北宋詞人柳永為何被宋仁宗拉進黑名單?
    柳永的仕途之路並不順遂,青年時期的柳永,有著一腔熱血、滿懷抱負,曾經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期望在功名路上實現自己的一番宏圖,但是這個理想,並不容易實現。初次參加科舉考試時,柳永並沒有因驚豔的才華脫穎而出,而是像大部分苦讀的才子一樣遺憾落榜。
  • 宋仁宗,給柳永寫了一封道歉信
    其實我在年輕的時候,就特別喜歡你的詞,每次在宮裡開party,都會讓人唱你寫得歌,還要單曲循環個三遍才行。但很多講政治生態的老同志規勸朕,說你寫的歌詞很三俗,會造成社會風氣不良,助長負能量的傳播,雖然朕在感情上是認同你的,可是在政治上朕不能放過你。特別是你寫的一首詞裡,還怪話牢騷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 「奉旨填詞、白衣卿相」,柳永的詞在宋朝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柳永的詞在宋朝算什麼水平?這實際上就是問柳永的詞在整個詞牌史上是什麼水平。評論一位詩詞家是有兩個角度的。一個是從文學藝術角度來看,另一個則是從詩詞史的角度來看。柳永也是這麼一位在詞牌史上相當關鍵的人物。詞牌在宋朝有三大變革,柳永首當其衝。另外兩人是蘇軾、周邦彥。他們都是在藝術上成就極高的同時推動了宋詞的發展。
  • 柳永水平很高的一首洞房詞,因為最後一句,古代名家硬是不願點評
    兩宋詞壇,高手如雲,原名三變的柳永是不容忽視的存在。有時候筆者在想,柳三變到底是個怎樣的男人,為何他能活得如此「囂張」。柳三變能讓一向豁達的東坡忌憚,東坡曾問一位幕僚,自己的詞和柳永的詞到底誰的更受歡迎,這位幕僚很聰明,說喜歡柳永詞的人只是三教九流之輩。柳三變能讓皇帝氣得不行,初次落榜後他寫了一首《鶴沖天·黃金榜上》,稱自己就算無官無職,做個風流才子也不錯,皇帝一生氣從此他便一輩子沒中進士也沒當上官。但就是這樣的柳三變,卻能讓教坊裡賣藝女子們「痴狂」。
  • 【名家解讀】柳永《蝶戀花》
    柳永出生在一個官宦的書香世家,他的父親劉宜,原來是南唐的監察御史。入宋以後累官至比部員外郎柳三變啊,有三兄弟,他的哥哥三復,三接都有才名,時稱柳氏三絕。但是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大概就去世了,所以柳永的青少年時期啊,生活還是比較艱難的。成年之後,柳永在考場上也很不順利。他一直到仁宗景佑元年,也就是1034年才終於考中進士。
  • 考了3次,終於在46歲時考中進士,一首唐詩寫盡詩人的春風得意
    學習差沒考好,感覺就低人一等;而一旦成績上去了,甚至超水平發揮,則讓人揚眉吐氣!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唐詩,這個詩人,就是一個逆襲的典型。詩人一生考了三次,終於在46歲的時候考中了進士!雖然早已經過了不惑之年,也已經年近半百,但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這樣值得高興的事情,還是像個小孩子一樣慶祝起來。
  • 柳永:揮筆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卻成其一生寫照
    宋代以來,眾多詞論家皆認為柳永的詞卑俗至極,詞語塵下,難登大雅之堂。 然而,東坡先生卻誇讚柳永的一些詞句,像是「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寫得並不比唐人差,頗有唐韻。 柳詞像是一個矛盾體,充斥著「俗」和「雅」兩個極端。
  • 古代如何培養進士?為何經常一家進士「扎堆」?
    要說現在高考什麼最強,肯定是考上清華北大最強。但是在古代,在科舉裡面考上進士和高考裡面考上清華北大到底哪個更難呢?其實答案很簡單:恐怕是科舉更難。   根據統計,我國古代每三年才能錄取488個進士,但是我國一年就可以錄取6500多個清華北大的考生,也就是說考上進士的可能性比考清華北大還低90%。   可見考上進士有多難,但是有趣的是,在古代,經常出現一家人裡面很多進士,甚至父子三人都是進士的情況,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不妨以明代江西為例,看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 46歲中進士欣喜若狂,揚眉吐氣寫唐詩得意洋洋,14字蘊含兩個成語
    範進就是在50多歲的時候才中了舉人,七八十歲的老童生在那個時代也不新鮮。所以在一些幸運兒有幸拿到進士及第的時候,那份高興絕非今日高考金榜題名等考試所能比。唐代的時候有一個詩人,也是多次應考,多次失利。不過好在蒼天有眼,在他46歲的時候,終於中進士,他也就欣喜若狂,揚眉吐氣寫唐詩,表現的得意洋洋。而這首唐詩,後兩句14字還蘊含了兩個成語。且看: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首唐詩的題目是《登科後》,作者就是唐代著名詩人孟郊。
  • 柳永這首詞與孟郊《登科後》有異曲同工之妙,描寫進士及第的得意
    所以古人都希望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自己,只要是能夠進士及第,此後便是飛黃騰達,自己後半輩子的生活,也就有了著落了,為此古人也是寫過很多這方面的作品,最為著名的有唐朝詩人孟郊,他的一首《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50歲母親陪兒子備考東京大學,結果自己考上了!
    而 50 歲的母親也全力提供後勤保障,讓兒子安心備考。有天,母親坐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起了兒子的教科書。這是一本古典文學書,母親覺得非常懷念,於是問兒子能不能讓她沒事時看看。兒子表示沒問題,反正備考用不著這書了,看母親喜歡,就把書送給母親。
  • 此人最擅長寫八股文,卻連考三十多年才考上!上任之後緊接著去世了!
    大家在初中課文中或許都學過《範進中舉》,當時我們的老師教育我們說科舉制度相當害人,看把人家範進逼的,中了個舉人就樂瘋了,小編當時很疑惑,考個試就怎麼能考瘋了呢?首先我們看看歸有光先生的簡介:明代著名散文家,著名古文家,嘉靖十九年,也就是公元的1540年中了舉人,之後參加會試竟然八次落第,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才考中了進士,此時的歸有光已經整整六十歲了。說到這,大家一定會想這人也太笨了,整整考了一輩子,怎麼還會被稱作古文散文大家呢?
  • 31歲劉墉考上進士,和珅才剛滿1歲,31年後兩人官場竟上演對手戲
    影視劇形象的和珅和劉墉年齡相差30歲,共事機會不多據正史記載,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而和珅出生在乾隆的十五年,也就是說,劉墉中進士的那一年,和珅剛滿1歲。所以,無論如何他們是不可能同時進考場的。而且,在此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二人做官的地點、官職都不同,所以,都沒有在一起共事過。直到25年後,也就是乾隆的四十一年,時年57歲的劉墉被封為內閣學士,官居二品;這時,26歲的和珅就任內務府大臣兼軍機大臣,戴一品朝冠。
  • 【祠堂文化】科舉中明經、明經進士、拔元、歲進士的區別
    清朝文憑等級分三級:一秀才、二舉人、三進士。舉人,在宋之前不用考試,只是一個稱號。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秀才在初唐和進士是同一級等)考(歲)貢生簡單一點說,就是副榜舉人。
  • 進士宗訓公小考
    或者說,一部家譜好不好,主要看「藝文志」收集的資料是否齊全,而印刷、用紙、裝幀等不是決定因素。滿以為族譜「藝文志」裡面肯定會有餘宗訓的傳贊、行述或墓誌之類的記載,但翻遍全書,竟然沒有找到。按說餘宗訓乃進士出身、官至知縣,甚至還曾經主修過一屆道光族譜,怎麼會沒有他的傳記呢?這讓我很感困惑。
  • 寫水滸的施耐庵是一個文弱書生?劉伯溫:陛下,此人才學勝臣十倍
    當然,古代的科舉難度很大,歷史上有過很多才華橫溢,但卻耗盡半生才考中進士的人,比如說寫下「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孟郊,考中進士時已經46歲;還有一些終其一生都沒有考中進士的人,比如說寫下《聊齋志異》的蒲松齡,落榜後造反拉開唐朝覆滅大幕的黃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