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不管是為了實現理想抱負或者單純只是想飛黃騰達,最好的出路便是科舉考試。只有這條路才能實現他們身份的轉變,階級的躍遷。
所以即便再怎麼推崇「寵辱不驚」,面對科舉考試的結果很少能有讀書人能夠保持淡然。唐代大詩人孟郊,考了半輩子,終於在45歲的時候考中進士,酣暢淋漓地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其中的得意情緒躍然紙上。而「十上不第」的羅隱,在屢屢落第後憤懣之餘便寫下了「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其中的不平和諷刺讓人同情。
而要說歷史上「最著名」的落第詩詞,當屬北宋詞人柳永的《鶴沖天》。25歲時,已然文名遠播的柳永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當時的他躊躇滿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結果天不遂人願,信心滿滿的他落榜了。這要擱在其他文人身上,可能自怨自艾一番也就過去了。但是柳永不一樣,他實在是不甘心,內心的憤懣讓他難以自持。於是他提筆寫了一首《鶴沖天》來排解自己的情緒。
牢騷發完了,柳永的情緒也平復了,但卻氣壞了宋仁宗趙禎。他一看柳永的《鶴沖天》中寫道「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這擺明就是跟朝廷叫板,說功名還比不上「淺吟低唱」,這不是打朝廷的臉面嗎?於是一氣之下直接放話柳永,「且去淺吟低唱,何要浮名」!就這樣,柳永此後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鎩羽而歸,無奈只得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長期混跡於坊曲之間。
直到公元1034年,柳永已經50歲了,朝廷特開恩科,放寬了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條件,他才終於進士及第。雖然及第的時間比他預想的晚了太多年,但或許正是如此,才讓他更覺喜悅。新科進士一般都會被朝廷組織遊宴,當時正值早春,於是春風得意的柳永便在遊宴上提筆寫了首得意洋洋之作,字裡行間充滿了欣喜之情,大家且看:
《柳初新·東郊向曉星杓亞》東郊向曉星杓亞。報帝裡、春來也。柳抬煙眼,花勻露臉,漸峴綠嬌紅奼。妝點層臺芳榭。運神功、丹青無價。別有堯階試罷。新郎君、成行如畫。杏園風細,桃花浪暖,競喜羽遷鱗化。遍九陌、相將遊冶。驟香塵、寶鞍驕馬。
讀完這首妙詞,筆者的第一感受是連嘚瑟都能寫得如此有水平,柳永當真是宋代詞壇真正的高手!
這首詞上闋描寫了京城內外初春的大好風景。拂曉時分,北鬥星低垂,在京城東郊的方向耀耀生輝。似乎在向城裡的人訴說,春天已然到來。柳樹在清晨的薄霧中緩緩張開綠芽,嬌美的鮮花上露珠點點。隨著太陽升起,霧氣消散,綠柳紅花色彩更為豔麗,充滿了蓬勃朝氣。它們將層層臺榭裝點得分外多姿。大自然真的是鬼斧神工,竟能創作出如此絢爛的畫面,真是好一派大好春光。上闋看似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詞人筆下的春景越是美麗動人,越是說明詞人內心欣喜開懷。
下闋則是描寫新科進士遊宴的場面。上闋寫自然風景,下闋寫人們的活動場面,中間自然是需要過渡,所以下闋起首詞人用了「別有」二字來串聯過渡。除了大好春景還有新科進士,他們騎著高頭大馬,整齊地排成一行,個個氣宇軒昂,如同畫中人。御花園中春風和煦,桃花絢爛,似乎它們都在為這些魚躍龍門的新科進士而喜悅。這些新科進士遊覽完御花園又結伴遊覽京城,策馬馳騁,沿路揚起陣陣香塵。其實這裡的描寫和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描寫及第者的春風得意。
縱觀柳永這首詞,全詞洋溢的那種開懷和欣然,這在他的其他詞作是頗為少見的。由此也不難看出,柳永對於科舉功名並不像之前表現出來的那麼無所謂,當初所謂的「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也只是負氣之語,只是這負氣之語竟讓他科舉及第整整晚了二十餘年。
也不知他混跡於坊曲的那些年裡,可曾後悔過第一次落第衝動寫了《鶴沖天》,如果當時沒有那麼衝動,或許他早已位列公卿。但世間又哪來那麼多如果,有道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正是因為他的衝動,才讓他在市井中得以體悟人生百態,成就了自己流傳千年的詞名,這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對於柳永這首暮年及第的開懷詞作,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作者/來源:美詩美文的世界
#社會百態#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