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的容顏……」這是經典名曲《傳奇》裡耳熟能詳的一句歌詞,然而今天的傳奇版本不是愛情,而是關於人、人生智慧和收藏藝術的故事。
「河南的馬未都」
在古城開封老博物館與西城牆中間地帶的一條街巷裡,有一家古樸典雅的「慧悟堂」。堂主叫李彥慧(藝名哈慧),50多歲,看上去雙目深邃,器宇軒昂,頗有幾分仙風道骨。推門而入,琳琅滿目的各種文玩、字畫、瓷器等藝術品映入眼帘。
在林林總總的古董裡,一件雕刻有《五牛圖》的「玉碗」吸引了我的目光。仔細看,玉碗直徑約有22公分,唐代宰相韓滉的著名畫作《五牛圖》,色澤豔麗,栩栩如生,散發著溫潤的光,該是和田玉做成。看到我驚異的眼神,哈慧說,這是我20多年前在石家莊一個舊貨市場上「淘」來的,花光了我身上的所有銀子,因為我判斷這是御品,因為只有皇族才可能擁有這麼大直徑的碗。
我有點驚異,然而更驚異的還在後面。慧悟堂裡還有一套精緻的「成化鬥彩雞缸杯」。早在3年前,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上海美術館館長劉益謙以2.8億元拍得了一件成化鬥彩雞缸杯,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收藏價值,一直被世人所稱道。與劉益謙的那件雞缸杯不同的是,哈慧的這個成化鬥彩雞缸杯居然有一套(10件),10件套在一起,碗口平齊,精美絕倫,堪稱絕世珍品,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簡直不可同日而語。200多平米的慧悟堂裡,像這樣的絕世珍品可謂比比皆是。
堂主說,幾十年來,他收藏的大大小小藏品有30000多件,因慧悟堂容量有限,僅存放3000多件。翌日,記者又來到位於夷山大街的開封「汴梁八景苑」繼續觀賞。300平米的「慧悟堂」展廳寬敞明亮,參觀者絡繹不絕。這裡陳設的文物、古玩、玉器、字畫等種類繁多,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堪稱國寶級的古董就不下幾十件,其中明朝的「龍椅」、清代的「架子床」更是巧奪天工,精美絕倫!龍椅為紫檀木製結構,內嵌樺木板心,扶手上的龍型圖案,金黃顏色的油漆顯示出九五至尊的威嚴,可謂價值連城。架子床是上世紀80年代末收藏於福建境內,由6根柱子支撐,珍稀木器,卯榫結構,滿工雕刻,實為蘊含獨特審美情趣的藝術品,具有不菲的藝術價值。
據說一位北京來的收藏專家看了後非常震撼,拍著哈慧的肩膀讚不絕口:「了不得,了不得,您就是河南的馬未都啊!」其實他內心也百思不得其解:小小開封城的一介布衣,怎麼藏有如此多的寶貝呢?
收藏歲月,慧悟人生
解讀哈慧的收藏之謎,要從一件小小的銀元說起。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渾身充滿文藝細胞的李彥慧,帶領開封青年歌舞團(後更名為開封宋都搖滾樂團)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當時叫「走穴」),結識了一位說相聲,同時也熱衷於收藏的老師。也許是緣分,臨別時,這位老師贈送他一枚明朝弘治年間的銀元。以他的聰慧當即意識到這枚銀元潛在的收藏價值,並突發奇想:何不利用走南闖北的機會把收藏當成事兒幹?從此,哈慧便一發不可收的走上了收藏之路。
那個時期,剛剛經歷過「文革」不久的老百姓,普遍缺乏對古玩文物的保存和收藏意識。他就利用到各地的演出機會和豐厚的人脈資源,從舊貨市場、廢品店,甚至到一些老城區的胡同、四合院裡,大量收藏諸如名石、錢幣、瓷器、古書畫、雜項等等。北京、天津、山東、陝西、福建、江浙等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藝術瑰寶,也漸漸被他收入囊中。以銀元為例,從大明弘治年到民國二年各種面值的錢幣,無所沒有;最早的大明弘治年的「壽」字銀元,是當時的一兩紋銀,非常珍貴,是現在許多收藏銀元的藏友們夢寐以求的藏品。
從1986秋年到1997年10年間,哈慧帶領歌舞團走遍全國各地,一邊用相聲、搖滾、架子鼓、模仿秀等才藝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賦,並且與郭峰、臧天朔、陳小春、張也、中國毛孩等歌星、影星同臺演出,盡顯風採;一邊執著他的文物收藏事業,慧眼識珠,不讓一個過目的珍品失之交臂。於是,他身上經常出現奇怪的、讓家人不可思議的現象:歌舞團別的演員走穴幾個月,都能帶回來不菲的收入,他卻常常身無分文,囊中羞澀,按他母親的話說,每次都「換回來一堆破爛兒」。那年在石家莊,為了買下那件雕刻《五牛圖》的玉碗,除了傾其所有,還借光了全團人的工資……說到這兒,他笑了笑:「當時最不理解我的就是老母親和我的長兄,總是嫌我不務正業」。李彥慧是有名的孝子,平時對父母百依百順,孝敬有加,唯獨在收藏這件事上固執己見。
隨著閱歷、見識的增加和收藏品類、數量的增多,他對傳統文化瑰寶的認知也有了質的飛躍。由單純的喜好、欣賞,到痴迷於古人的智慧,再到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敬仰,並能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他認為,收藏就是一種傳承,每一件文物,一口碗,一塊石,一幅畫,都鑲嵌著歲月的滄桑、歷史的斑駁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痕跡,作為古城的一份子,有責任對先人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文化,進行留存、挖掘,繼承和弘揚。
在2018年中國第十二屆收藏文化(開封)論壇舉辦的《傳世金石——慧悟堂金石玉器珍寶展》開幕式現場,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羅伯健對李彥慧的執著精神和珍貴藏品讚嘆不已。許多參觀者紛紛留言:「收乃慧眼識珠,藏乃喜愛儲傳,弘揚民族文化,陶冶性情真諦」;其中一條留言言簡意賅,最能代表堂主的心聲:「李彥慧前半生的傳奇經歷是在收藏歲月,慧悟人生,期望後半生更能彰顯他的初心和情懷!」此話似乎也道出了「慧悟堂」的意蘊。
「玩兒」出來的境界
他的生命檔案似乎從一開始就註定具有傳奇色彩。
1964年李彥慧出生在古城開封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兄弟三人,排行老二。他自幼有兩個特性:一是愛玩兒,二是對藝術有天生的親近感。「文革」結束時他才12歲,正是貪玩、好奇的年齡,對文革「破四舊」時被大量損壞的文物、古董等藝術品,由開始的不理解慢慢產生了懵懂的逆反心理。上中學後後開始嘗試從歷史書籍中尋找答案,遺憾的是初中二年級時,迫於生計他輟學了,跟著父母兄長學做生意。經商的父母雖然不能給他知識的薰陶,但阻擋不了他對那些「舊東西」的興趣,常常一個人站在古城牆上發呆,他覺得那些東西走過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還能留在這個世上,這件事情好像很奇妙……
他的「玩兒」法也和別的夥伴不一樣。不是打架鬥毆、調皮搗蛋的「玩兒」,而是「玩藝術」。吹拉彈唱架子鼓,通俗搖滾模仿秀,樣樣都玩,一學都會,無師自通,既玩通俗又玩高雅。80年代中期,正逢改革開放國門大開,百花齊放,港臺歌曲,西方音樂風起雲湧。年輕的哈慧以他的藝術天賦和號召力,很快聚集了一幫文藝愛好者,組建了開封第一家民間文藝團隊——開封青年歌舞團。1986年開封青年歌舞團九米長的雙層「文藝大篷車」誕生了。從此,他帶領他的團隊開始了長達10年的「走穴」生涯。
「走穴」的風餐露宿、苦辣酸甜不必贅言,其感覺頗有點印度電影《流浪者》「拉茲之歌」的味道。然而作為「穴頭」(團長),哈慧收穫更多的是見識、是朋友、是快樂,還有那些所謂的「垃圾」帶給他的愉悅感和精神享受。一些如今的大歌星、大影星當年都曾在他的麾下,成名之後都與他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如前文所說,在那位相聲老師的引導下,哈慧正式步入了收藏王國。他收藏主要靠「三勤」,嘴勤、眼勤、腿勤。每到夜晚或演出閒暇時間,團裡的男人喝酒,女人打牌,他便開始「不務正業」了。他說收藏古董這件事說難也難,說易也易,一旦看準目標,常常會「拔出蘿蔔帶出泥」,獲取意外收穫。一次在天津接觸一位上年紀的教師,交談中得知他是滿族後裔,看到自己的幾枚古幣換成了錢,這位老教師興奮之餘盛邀哈慧到家裡做客,又拿出幾件祖上留下來瓷器成交。88年在福建收購「架子床」,頗費了一盤周折,先是演出結束後連夜趕到一百公裡外的地方眼見為實,接著開始拉鋸戰式的談價格,最後成交後全團人員的口袋變得空無一文,第二天開始又遇到連陰雨,商定的幾家演出也被迫取消。當「大篷車」載著「架子床」千辛萬苦回到開封時,全團人困馬乏,個個像個乞丐……
十年磨一劍。艱辛而風光的「走穴」生涯,雖然沒有讓哈慧賺得盆滿缽滿,卻陸陸續續帶回來30000多件老祖宗留下來的藝術品,也算圓了他年少時期的好奇夢。每個文物古玩的年代、出處、質地、價值他都能說上個子醜寅卯,從一個「竹杖芒鞋走天下」的勵志青年,儼然成了深諳祖國傳統文化深刻內蘊的收藏家。實現了從懵懂好奇到執迷「有悟」、從痴迷探究到瘋狂收藏的跨越,達到了常人所不及的人生境界!
老母親對兒子的「痴心不改」不理解,這位因誠信經營多次榮獲省市級的「勞模」,生怕兒子帶回來的那些「垃圾」哪一天會招來橫禍!年長11歲、經歷過「文革」動蕩年代的哥哥,更是將這些「文物」視為「不安定因素」(按照1982年國家規定,對個人收藏而言,政策環境的確並不太理想)。倒是老父親一直默默支持他,但有一個條件:找一個安全隱蔽的地方將它們妥善保存,時機不成熟不能露面。哈慧謹遵父訓,直到2016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7周年),才將這些塵封千百年、保存20年的珍貴文物浮出水面,「慧悟堂」也開始走進了社會的視野……
曾有記者問他:「回望半生經歷,如何為自己定位?你是一個藝人、商人、還是專業收藏家?」哈慧說:「準確的說都不是,我只是一個玩家。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可複製的成長經歷,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既是我的角色定位,又是我心之所願。」寥寥數語,蘊含一個收藏家卓爾不群的思想境界。
守望夢想堅定自信
10年收藏,20年堅守,迄今為止,30000多件文物從沒有一件流向市場、變賣為錢財。除了已經面世的近4000件,還有一大部分寶貝還在倉庫裡「待字閨中」。李彥慧骨子裡究竟掩藏著怎樣的情結和情懷呢?
結識李彥慧的人都知道,他樂善好施,仗義疏財,待人真誠,結交了許多圈內圈外的朋友。他說:「到了知天命之年,我悟出了許多人生道理。」他很讚賞馬未都先生的話,人生有起點,有終點,兩點之間就是一條曲線,如果我們人生的曲線與祖國上升的曲線相吻合,就是一個非常幸運和溫暖的事情。對他來說,文物收藏就是多彩人生中一段非常幸運和溫暖的經歷,能把散落在民間的古代藝術品收藏保護下來,對傳承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讓群眾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無異於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開封「首屆文化獎章」獲得者、《開封成語典故故事》作者趙孝斌先生認為:李彥慧不是為了收藏而收藏,而是在特定的時代與特定的愛好相契合的一種奇緣,體現出一種樸素的、難能可貴的愛國情懷;從傳承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意義上講,他是在搶救國寶,弘揚國粹,傳播時代正能量,功莫大焉!
李彥慧現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收藏家協會會員、開封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他的「宣和慧悟堂」商標,已在國家知識產權局註冊。談到未來有何打算和願景,他表示:一是準備開展瓷器復燒工作,搶救一批文物和古字畫,為打造開封文化產業鏈奉獻綿薄之力;二是推出「慧悟堂酒文化」項目,提高慧悟堂知名度和文化內涵;三是時機成熟時,走出開封舉辦「盛世收藏」大型文物收藏書畫藝術展,讓更多的人欣賞到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藝術寶藏和文化魅力。5月4日,「河南書畫學會慧悟堂乾瑞書畫院」在開封汴梁八景苑舉行了隆重的掛牌儀式,還舉辦了「慶祝建國70華誕《開封名家書畫作品展》。」
採訪結束時,李彥慧鄭重的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和一批熱愛傳統文化和喜愛收藏的朋友們一起,為中國古代藝術品的保護、傳承和發揚光大,做出自己實實在在的貢獻」!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代王冕的名詩,或許是對李彥慧收藏人生和精神追求的最好詮釋!
來源:人民數字聯播網河南 記者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