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中新社梅州6月17日電 題:廣東梅州民間收藏家向政府捐客屬僑批 作者 楊草原 蔡欣欣 《梅州僑批世界記憶——魏金華先生收藏僑批檔案展》日前在廣東省檔案館展出,引起了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廣泛關注。 僑批又稱銀信,是海外華僑華人給中國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
-
消費級HiFi時代已來臨 專訪飛傲創始人張廣勝
飛傲(FIIO)創始人——張廣勝 中關村在線作為科技產業的領航媒體,希望能夠與國內音頻產業的領導者共同討論過去一年的成敗得失、未來的挑戰和機遇。↑↑飛傲創始人張廣勝專訪視頻↑↑ 這一期,我們邀請了飛傲(FIIO)創始人張廣勝先生,作為國內知名的消費級HiFi品牌,飛傲旗下的無損音樂播放器、便攜解碼耳放、耳塞等產品近年來深受中國發燒友的青睞。
-
民間收藏家們的義舉收藏,恰恰起到了保護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傳承
我們應該感謝這些民間收藏家們,他們的義舉收藏恰恰起到了保護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傳承,都知道故宮是全國最大的博物館,裡面的展品件件都是國寶。很多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也有部分是民間捐獻出來的。分享只為講好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脈絡。弘揚先人智慧,傳統文化是民族血脈是根是魄。是我們祖先智慧結晶。
-
河北棗強檢察院組織收看張廣勝先進事跡報告會
正義網衡水8月1日電(通訊員 許春祥 宋英霞)「我是一個孤兒,是黨和人民養育和培養了我,所以我不怕死,因為死並不可怕,我怕的是不能再為黨和老百姓服務,不能再報答他們對我的恩情……」8月1日,河北省棗強縣組織全體幹警集中收聽收看了張廣勝先進事跡電視電話報告會。
-
李彥慧:一個民間收藏家的慧悟人生
他認為,收藏就是一種傳承,每一件文物,一口碗,一塊石,一幅畫,都鑲嵌著歲月的滄桑、歷史的斑駁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痕跡,作為古城的一份子,有責任對先人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文化,進行留存、挖掘,繼承和弘揚。
-
南京民間收藏家發現她填寫的報銷單
南京民間收藏家發現她填寫的報銷單 2020-09-28 14: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讓更多日本人了解那段侵略歷史」(第一現場)——電影《拉貝日記...
原標題:「讓更多日本人了解那段侵略歷史」(第一現場)——電影《拉貝日記》在東京放映 杜江良對本報記者說,雖然以前就知道南京大屠殺,但是看完《拉貝日記》後,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加深入、形象的了解。電影中日軍屠殺中國無辜民眾的鏡頭非常血腥,但歷史事實要比這更加殘忍,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了更多電影鏡頭未能表現出來的罪惡。真期望日本更多電影院能夠上映,讓更多的日本人去看這樣的電影,非常值得。
-
參觀|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中國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參觀||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坐落于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生地,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遺址的東南側,是國內外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歷史的博物館。展館入口處牆面為大型浮雕《國難》。
-
瀋陽擁有各類博物館40家 解密遼寧博物館那些事兒
作為東北人,您知道東北第一家博物館在哪兒嗎?咱瀋陽的第一家博物館又是哪兒?今天是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為您獨家解密遼寧博物館那些事兒。 遼寧省博物館是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 5月17日,歷史文獻收藏家、資深博物館學者詹洪閣向本報獨家曝光了一本珍貴歷史文獻——1934年出版的《全國文化機關一覽》,書中收錄了當時全國的博物館、圖書館、大專院校和文化研究機構。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今天下午受捐34件珍貴文物史料
央廣網瀋陽9月16日消息(記者張靜 通訊員王添翎 白宇)今天下午,「銘記歷史 勿忘九·一八——抗戰文物史料捐贈儀式」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多位文物收藏家和愛好者向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捐贈抗戰時期的文物、史料共計34件(套)。
-
《瀋陽老歌謠》用說唱拼出盛京的歷史地圖
拜佔庭圓頂兒挺好看」,近日,一首RAP神曲《瀋陽老歌謠》在網絡走紅,這首歌不僅唱出瀋陽大街小巷的前世今生,而且還將盛京古城七千年歷史文化一展眼前,可謂用說唱拼出瀋陽這座城市的歷史地圖。昨日,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電話採訪了《瀋陽老歌謠》的製作人、作詞人劉深,身為土生土長的瀋陽人,劉深認為許多在外漂泊闖蕩的家鄉人,聽到這首歌能一解思鄉之情,「更希望這首歌能保留時代記憶,讓更多瀋陽人,特別是年輕人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 「想給在外想家的人以心靈安慰」 1959年出生在瀋陽的劉深是一位獨立導演,對家鄉有著濃厚的情感。
-
民間藏家收藏上千片"貝葉經" 懸賞萬元翻譯
揚子晚報記者從9月1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會展期間各類活動豐富多彩,敦煌藝術展、玄奘之路攝影作品展、梵唄演出、百位高僧祈福法會都將在會展4天期間上演,更引人關注的是,本次會展還將展出被譽為佛教熊貓的「鎮展之寶」——來自民間收藏家收藏的整卷共171片保存完好的「貝葉經」。主辦方表示,將出萬元找尋民間高手翻譯貝葉經梵文經文,以此揭開貝葉經奧秘。
-
朝鮮美術精品展明日亮相瀋陽日報美術館
瀋陽晚報訊(沈報全媒體記者張寧)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進一步深化中朝兩國人民友誼,促進兩國文化藝術交流,推動遼瀋文化事業發展,由瀋陽日報社、大連市藝術收藏家協會、瀋陽市收藏家協會主辦,大美東升藝術中心承辦,瀋陽日報書畫院、九畹山房藝術會館協辦的「江山大美——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朝鮮美術精品展」將於
-
遼寧名菜「鍋包肉」:由民間走進宮廷(圖)
遼寧名菜「鍋包肉」:由民間走進宮廷(圖) 專家認為,鍋包肉最早是在東北民間產生,如果現在加以嚴格區分,它又屬於宮廷菜之列。因為以前在滿漢全席中有一道菜叫「黃金肉片」。後來它回歸民間,被通俗地稱為鍋包肉。這道菜還有個挺有意思的傳說:當年慈禧太后吃膩了大魚大肉,讓御膳房重新設置一些菜品。當時做菜的廚師是東北人,於是他按照家鄉的做法,做了一盤鍋包肉,被端到慈禧的餐桌上。
-
古玉鑑賞遠看其形,近看其質,細看其工身上歷史文化才是主要價值
收藏家們收藏的古玉不僅是物,更是歷史與文化。每件古玉藏品背後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甚至是一個驚天秘密!而收藏的最大樂趣、最大的意義正是要發現這些故事與破譯這些歷史文化的秘密。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現在很多人根本就沒有了解過,我們華夏有上萬年的玉文化,真正缺乏的是對中華玉文化審美認識,窮的不是物質,也不是文化,而是審美。所以我一直鼓勵民間的藏家大膽亮寶,亮出人間最美麗的古玉藝術品,讓更多人認識了解中華玉文化的偉大。
-
周恩來曾在瀋陽讀小學 作文被評:心長語重(圖)
提起「檔案」二字,很多人會聯想到枯燥的文件和一個個黃色的檔案袋,似乎這與普通人的興趣愛好並無太多關聯。可如果這檔案是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珍貴的歷史物件,甚至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歷史故事和八卦,相信您的精神味蕾一定會被刺激到。身為瀋陽人,幾百年前的老瀋陽啥樣?當時的人民怎麼生活?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這一連串的問號您都要到一個地方解開,那就是瀋陽市檔案館。
-
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
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心和美術轉載▼標籤:雜談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隋代·展子虔《遊春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在驚嘆他們收藏之宏富、鑑藏之精準的同時,今天的收藏家也會得到一定的啟示。戰火中的民國收藏風氣盛行,造就了大批名聲大噪的收藏家,他們收藏的逸聞趣事流傳至今,他們因愛而藏,為藏而專,不僅保存下重要的歷史文物資源,還使得這些文化遺產在他們手中發揚光大。
-
瀋陽9時18分上空響警報聲 90後學生撞響警世鐘
朱家鵬昨天專門給孫子做了一頂寫著「日本滾出釣魚島」的帽子,「帶他來是想讓他感受愛國的氣氛,雖然他還小,但是潛移默化中他會形成那種愛國意識。」朱家鵬將孫子儘量舉高,讓他能看得清楚一些。 大一學生小吳和同學一起來到博物館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我們都不是瀋陽人,是第一次來到歷史博物館,這樣的見證是我們人生的一筆財富,這樣的愛國教育觸碰到我們的心靈。」
-
傳遞歷史溫度·愛上這片熱土—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研學之旅革命聖地延安站
活動上,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研學宣講團為同學們帶來了研學課程《走進918 走進抗戰文化》,通過觀看博物館宣傳片、紅色故事宣講、聆聽文物背後的聲音、英雄我想對您說詩朗誦、抗戰舞臺劇、有獎互動問答、齊唱國歌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將歷史搬到課堂,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英雄的認知,充分了解了中華民族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潤物細無聲地向同學們傳遞了抗戰的艱辛與不易,也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
薄氏珍寶館著名收藏家薄維談北京潘家園文化
提起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收藏家薄維對潘家園文玩市場有很深的感情,薄維是從民間草根成長起來的收藏家,經歷並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古文玩市場的起起落落,至今已經有三十年時間。全國舊貨市場最早的雛形在天津,薄維是天津人,從1988年便跟隨父親一起經營收藏古玩,當時的薄維還是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