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士 傅樂成先生年譜

2021-02-19 文匯學人

出生(1922年)6月29日,出生於山東省聊城縣。

 

9歲(1930年)隨家遷至濟南。小學時期,曾至美術學校學習炭畫,專畫人像。

 

13歲(1934年)遷居北平,就讀輔仁大學附中。

 

15歲(1936年)遷住南京,仍就讀初中。

 

16歲(1937年)抗戰爆發。

 

17歲(1938年)就讀國立第三中學(貴州銅仁),受教於博學能文的國文教師──金桂蓀老師。金師介紹他讀《昭明文選》《資治通鑑》。

 

19歲(1940年)畢業於國立第三中學高中部(貴州銅仁)。以第一志願考取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

 

24歲(1945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昆明)。

 

25歲(1946年)國立中央圖書館幹事。

 

26歲(1947年)私立弘光中學教師(南京)。

 

27歲(1948年)國立河南大學助教(河南)。

 

28歲(1949年)2月,自上海乘船來臺,於臺灣大學歷史系擔任助教一職。

 

29歲(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校長因腦溢血,猝逝於臺灣省議會。年末,始寫《西漢的幾個政治集團》一文,其後收錄於《臺灣大學傅故校長斯年論文集》。

 

30歲(1951年)12月,寫《孫吳與山越之開發》,刊《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期,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31歲(1952年)6月,寫《西漢的幾個政治集團》,刊《臺灣大學傅故校長斯年論文集》,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12月,寫《荊州與六朝政局》,刊《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4期,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

 

32歲(1953年)2月,寫《杜甫的死》,刊《大陸雜誌》6卷4期,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12月,寫《突厥的文化和它對鄰國的關係》,刊《邊疆文化論集(中)》,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12月,寫《回紇馬與朔方兵》,刊《邊疆文化論集(中)》,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

 

33歲-34歲(1954年9月-1955年8月)至美國耶魯大學進修。1954年,寫《中國歷史地理——三國篇》,刊《中國歷史地理》(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後收錄於《中國史論集》(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954年,寫《中國歷史地理——南北朝篇》,刊《中國歷史地理》,後收錄於《中國史論集》;1954年6月寫《杜甫與政治》,刊《臺大「事與言」》1卷4期,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

 

35歲(1956年)晉升臺灣大學講師。

 

36歲(1957年)2月,著《隋唐五代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37歲(1958年)7月,寫《玄武門事變之醞釀》,刊《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8期,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寫《唐代的中央官學》,載《中國歷代大學史》(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後收錄於《中國史論集》。

 

38歲(1959年)晉升臺灣大學副教授。4月,寫《突厥大事系年》,刊《幼獅學報》1卷2期,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寫《近代西洋名詞流傳中國考》,本文完成,曾得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四十八年度補助,後收錄於《中國史論集》。

 

39歲(1960年)著《中國通史》(臺北市,大中國圖書出版公司,1960年-1962年)。

 

41歲(1962年)10月,寫《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刊《大陸雜誌》25卷8期,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

 

42歲(1963年)5月6日,寫《傅孟真先生的民族思想》,刊《傳記文學》二卷5、6期,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臺北市,時報出版公司,1984年)。9月,寫《唐代宦官與藩鎮的關係》,刊《大陸雜誌》27卷6期,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11月,寫《詩人的短箋——徐志摩給傅孟真的一封信》,刊《傳記文學》,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著《傅孟真先生年譜》(臺北,文星書店,1963年-1967年)。

 

43歲(1964年)晉升臺灣大學教授。

 

44歲(1965年)3月,寫《傅孟真先生與友人論學書——紀念先生七十誕辰》,刊《文星》89期,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12月,寫《沙陀之漢化》,刊《華岡學報》第2期,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

 

45歲(1966年)寫《陳寅恪岑仲勉對唐代政治不同見解之比較研究》,本文完成,曾得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四十八年度補助,後收錄於《中國史論集》。

 

46歲(1967年)3月24日,寫《我撰寫傅斯年傳的構想》,刊《大華晚報》,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

 

48歲(1969年)11月,寫《悼念殷海光兄》,刊《傳記文學》15卷5期,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11月,寫《中國民族與外來文化》,刊《中山學術文化集刊》4集,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

 

49歲(1970年)9月,寫《清末的金本位計劃》,刊《幼獅學志》9卷2、3期,後收錄於《中國史論集》。

 

50歲(1971年)《隋唐五代史》(陽明山,中國文化學華岡出版部,1980年修訂)。3月,寫《近代中國經濟型態的演進》,刊《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7集,後收錄於《中國史論集》。

 

51歲(1972年)得心臟擴大症。11月,寫《近代中國交通的發展》,刊《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10集,後收錄於《中國史論集》。12月,寫《唐型與宋型文化》,刊《國立編譯館館刊》1卷4期,收錄於《漢唐史論集》。

 

53歲(1974年)冬,第一次中風。1月2、3日,寫《天寶雜事》,刊《中國時報》副刊《人間》,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亦收錄於《漢唐史論集》。5月,寫《唐人的生活》,刊《食貨復刊》4卷1、2期,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12月,寫《追念玄伯先生》,刊《傳記文學》25卷6期,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

 

54歲(1975年)8月,任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55歲(1976年)7月,辭去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1月,寫《傅孟真先生的先世》,刊《傳記文學》28卷1期,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1月,寫《漢法與漢儒》,刊《食貨復刊》5卷10期,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12月,寫《漢代的山東與山西》,刊《食貨復刊》6卷9期,後收錄於《漢唐史論集》。

 

56歲(1977年)1月17日,寫《夢裡的典型──回憶先伯傅孟真先生生活的幾個片斷》,刊《中國時報》,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2月20日,寫《年的幻變》,刊《中國時報》,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5月12日,寫《悼念俞大綱先生》,刊《中國時報》,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6月20日,寫《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刊《史系通訊》(輔仁大學歷史學會)第8期,後收錄於《中國史論集》。著《漢唐史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7歲(1978年)4月,寫《周慶光校表六十壽序》,刊《國立第三中學四十周年校慶紀念特刊》,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4月,寫《金桂蓀老師的詩》,刊《國立第三中學四十周年校慶紀念特刊》,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4月,寫《銅仁風光簡述》,刊《國立第三中學四十周年校慶紀念特刊》,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5月7日,寫《我怎樣學起歷史來》,刊《中國時報》,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5月25日,寫《做到唯才是用發展人文科學》,刊《臺灣日報》,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5月,寫《隋唐時期在中國史上的地位》,刊《幼獅月刊》47卷5期,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6月,寫《西漢文景時代政情之分析》,刊《臺大歷史學報》,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

 

58歲(1979年)4月23、24日,寫《傅孟真先生與五四運動》,刊《聯合報》,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7月,寫《論漢唐人物》,刊《食貨復刊》9卷4期,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9月,寫《唐人獨特的精神》,刊《青年中國》1卷2號,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著《傅孟真先生年譜》(臺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

 

59歲(1980年)元旦,第二次中風。1月,寫《李唐皇室與道教》,刊《食貨復刊》9卷10期,後收錄於《時代的追憶論文集》。

 

62歲(1983年)3月,再度中風。

 

63歲(1984年)於2月29日病逝。3月,《時代的追憶論文集》(臺北市,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看相──訪傅樂成教授談中國觀人藝術》(資料,辛意雲;撰文,莊展鵬),收入《時代的追憶論文集》。

 

1985年,《中國史論集》(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傅樂成先生攝於溫州街臺大單身宿舍,時間不清楚,從表情看來,身體顯然已衰。


1979年6月6日攝於輔仁大學,時年58歲,已手持拐杖,因為1974年冬,時年53歲,患第一次中風,身體每況愈下了。


專題(2016.12.30)|  傅樂成先生年譜

高明士 |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訂閱我們!點擊標題右下「文匯學人」

轉載本公眾號文章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訪談︱高明士:「朝貢」不是「貿易」,「天下」不是「國際」
    著名歷史學家、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高明士先生9月下旬到北京參加學術會議,並在中國政法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發表學術演講。高先生說,這是他時隔二十三年後再度到北京訪問。受中國政法大學趙晶兄的推介和幫助,澎湃私家歷史欄目記者在北郵科技酒店大堂採訪了高先生,臺北大學陳俊強教授在一旁傾聽,趙晶兄也聆聽了前半程。
  • (清)吳懷清《二曲先生年譜》|《儒藏·史部·儒林年譜》第一八六種
    《二曲先生年譜》二卷、附錄二卷清·吳懷清編撰王川、舒星校點蔣宗許一審、郭齊二審民國十七年山陽吳氏默存齋刻《關中三李年譜》本編者簡介作者吳懷清,字清溪,號慎初,山西山陽人。著《皇清諡法考》《關中三李年譜》等。內容簡介李顒(1627—1705),字中孚,號二曲,自號慚夫,清初陝西盩厔(今陝西周至)人。家世寒微,少年喪父,無力延師,乃自學成材。批駁王學末流,推崇「學以致用」的實學精神,精研濂洛關閩之學,與孫奇逢、顧炎武、黃宗羲號稱四大家。入清,不事科舉,論道關中,與李柏、李因篤號稱「關中三李」。
  • 講座回顧丨臺灣大學高明士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論壇,漫談禮律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高明士先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漫談禮律——以失禮入刑為例」的精彩演講。本次論壇由科研處主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承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趙晶副教授主持。高明士教授先回顧了自己的學習經歷,尤其是在日本東京大學期間的感想,並介紹了臺灣唐律讀書會的緣起、現狀,然後正式進入講題。高明士教授為我們梳理了關於禮法關係的研究現狀,舉出馬小紅、張中秋、王立民等學者的觀點。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禮」的重要性,高明士教授以讓座為例進行說明,就個人權利而言,人人購票權利一樣,為何要讓座?
  • 徐文長先生年譜--專題
    前言《徐文長先生年譜》可說是筆者在研究《金瓶梅》過程中的副產品;而解讀《年譜》中有關詩文,又成為破譯四百多年來《金瓶梅》之謎的鑰匙。2000年底,終於購到一套中華書局1983版的《徐渭集》,但總算解決了難處,決心將詩文系年,編一部《徐文長先生年譜》。
  • 【年譜與語錄】55歲先生更把五行利用到社會間人們的職業上: 士屬金,農屬土,工屬木,商屬水,官屬火.
    [22歲]【年譜與語錄】先生23歲在外傭工,時時惦念雙親,事事謹慎,恐致雙親憂心[23歲]【年譜與語錄】先生24歲對於東家的行為上時時留心,有錯處便要乘機勸諫【年譜與語錄】聖人說"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25歲]【年譜與語錄】先生26歲人都知道用好心是好人,而不知道壞心用對了,也是好心,須有變化的。
  • 趙昌智:通儒佳譜之《焦循焦廷琥年譜》
    有專著《阮元傳》《阮元年譜》《阮元評傳》《王念孫王引之年譜》行世,分別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及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一等獎;尚撰有《凌廷堪傳》《王念孫王引之傳》《揚州學術史話》《焦循評傳》等專著,影響頗深遠。梁啓超曾言: 欲為一名人作一佳譜,必對於其人著作之全部貫穴鉤稽,盡得其精神與其脈絡。
  • 徐子方:李汝珍年譜
    又據凌氏門生張其錦所編《凌次仲先生年譜》,凌氏祖籍安徽歙縣,祖母乃板浦許氏,祖父死後,其父文昌到板浦依外祖許世貞謀生,他出生在板浦。另據近人孫佳迅考訂,李汝珍初到板浦那年,凌廷堪春夏客揚州,季秋人京,至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冬回板浦省親。是時,李汝珍必趨前拜訪,向他求教。
  • 趙樸初年譜1907-1927:出生至20歲 家事及求學
    趙樸初年譜共分8個階段,本文是趙樸初年譜的第1部分,也是樸老少年求學、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趙樸初年譜,記錄了一個偉人波瀾壯闊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趙樸老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真實人生和高尚情操,樸老如清風、若明月,正如學誠法師追思樸老時所說的那樣:標準斯世,沒而不朽。
  • 三部六病創始人劉紹武先生年譜
    劉紹武年譜(1907年至2004年)1907年
  • 在細節中呈現真實:讀劉成國《王安石年譜長編》看熙寧政治
    年譜的重點在於材料,好的年譜,要求巨細靡遺、考訂精詳、系年準確,對作者的搜討之力、考據之功與沉潛之心都要求甚高。就這點來說,成國先生的《王安石年譜長編》(以下簡稱《年譜》)當之無愧。由此,我們才得到了一部可靠的王安石年譜。然而,真實正是在細節中得到呈現的,細節越豐富,呈現的面向越複雜,越是接近真實。作為司馬光的傳記作者,我從成國先生處獲益極大。今細讀《年譜》,更深感大變法時代的複雜性,茲綴取三事,略陳淺見,還請成國先生與諸位師友批評。
  • 溼處能枯淡處濃——從邵川《林散之年譜》說開去
    有人認為做年譜只要有足夠的耐性就可以,殊不知面對眾多資料,最能考驗作者的眼光見識和能力。是的,早前得悉林散之世交邵子退老之孫邵川先生整理完成了《林散之年譜》,堪為彌補了新安畫派流脈之學術空白。也源於新安畫派一脈相承的因緣情結,儘管一直不熟悉邵川先生,也相信有朝一日一定可以鴻雁筆墨際會,通過熱心朋友之引介得以相識,只是以為如此浩繁深湛的學術力作一定出自老學究手筆,如今一般人或中青年是不會有心思甘願坐冷板凳整考據修年譜的,想來便稱呼邵川先生為邵老,沒想他回覆:《林散之年譜》如沒有可以贈送一本以求教正。請將地址手機號發來。請不要稱「邵老」我七十還不到,按大眾化通稱老師即可。
  • 王振良|來新夏先生學術述略
    來新夏撰寫其中的年譜部分約5萬字,分為年譜的緣起與發展、譜主、編者、體裁、刊行與流傳、史料價值、編纂工作、工具書等八個部分,對有關年譜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作了通俗易懂的闡述。《林則徐年譜》(1981年、1985年)和《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1983年),則是來新夏在年譜學領域的兩大成功實踐。20世紀50年代初,來新夏對魏應麒撰《林文忠公年譜》進行過補訂。
  •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出版:仍有值得華人學界借鏡者
    作者簡介  · · · · · ·高明士,1940年生,東京大學文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漢城大學(首爾大學)國史學科研究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隋唐史、法制史。著有《東亞傳統教育與法文化》《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等書。
  • 對經典作家價值的全方位審視——讀鄒理的《周立波年譜》
    作者:賀紹俊(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鄒理的《周立波年譜》(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應該是關於周立波的第一部正式年譜的出版,是一項填補空白的學術成果。  周立波是中國近百年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暴風驟雨》《山鄉巨變》已經成為當代文學史的經典作品,具有不容低估的文學價值。
  • 遇見惠安:緬懷吾師吾友何世銘先生(蔡長溪)
    作者:蔡長溪何世銘先生(1909——1987),字遲衡,惠安人,後居廈門、泉州。 結識世銘先生,乃泗東先生之引薦。始為忘年之交,後頻頻踵門求教,常與先生談文論史,於是先生成了吾之良師摯友。印象中世銘先生是位敦厚無私,謙遜恭謹、清白自持、受人敬仰的長者。他學識淵博,半輩走過坎坷之路。他一生關注有二:一是從教,一是治學。從教,他以韓愈「傳道授業」自律,不但認真傳授學生豐碩知識,而且注重教誨學生做人,因此在他門下,高足眾多,其中不乏為知名詩家學者。
  • 民國時期年譜揭開小港李家媳婦百年前的感人故事———
    而揭開她塵封百年往事的是一本深藏民間90多年的年譜———《張太夫人年譜》,該年譜9000多字,記錄了她一生做過的許多好事,最令人震撼的要數由她拍板、李家出巨資將450餘名被販為奴的江浙勞工從南洋解救回國的故事。  年譜記載張太夫人往事  「張太夫人叫什麼名字我們到現在還查不到,但她對社會的貢獻,讓人驚嘆。」
  • 新史學編輯部 | 袁廣泉先生悼念專號
    在因心肌梗塞倒下前一刻,袁先生剛將《梁啓超年譜長編注釋本》的文稿交付出版社,孰料竟成為最後的作品。幸耶?不幸耶?待不久之後此書出版之際,世人也終會知道,失去他是怎樣重大的損失。——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石川禎浩 (瞿豔丹譯)驚悉廣泉兄辭世,悲痛不已。
  • 從《毛澤東年譜(1949—1976)》看毛澤東對本人著作和毛澤東思想的...
    [關鍵詞 ]毛澤東;《毛澤東年譜(1949—1976)》;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中圖分類號 ] A84 [文獻標識碼 ] A 毛澤東如何對待本人著作和毛澤東思想,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2013 年12 月,中央文獻研究室推出六卷本《毛澤東年譜(1949—1976)》(以下簡稱《年譜》),為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了權威資料和獨特視角。
  • 逄先知、馮蕙、熊華源談「《毛澤東年譜(1949—1976)》的編輯特點...
    參加編輯《毛澤東選集》(1—4卷)第2版、《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毛澤東文集》、《毛澤東書信選集》,擔任《毛澤東年譜(1893—1949)》的副主編之一。  熊華源 1951年4月生,畢業於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原主任,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先後從事周恩來、鄧小平和毛澤東等領導人的思想生平的研究宣傳工作。
  • 復旦大學傑出教授章培恆先生逝世
    圖片說明:復旦大學教授章培恆先生逝世    東方網6月7日消息,著名文學史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傑出教授章培恆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6月7日凌晨在華山醫院逝世,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