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維視角考察古代婚姻文化中的女性境遇

2020-12-14 中國婦女報

《中國古代女性婚姻家庭》由傳統婚姻制度習俗、婦女專題和明清家族研究三篇組成。作者除了介紹與古代婚姻家庭有關的文化史知識外,還通過專題的形式對歷史上的特殊婦女群體和家族制度與家風家訓進行了梳理與探討,條理清晰,言簡意賅,通俗而不失學術本色。

■ 焦傑

《中國古代女性婚姻家庭》是中國工人出版社「中國古代社會日常生活叢書」中的一本,作者為南開大學歷史系明清社會史專家常建華教授。全書六十餘萬字,由傳統婚姻制度習俗、婦女專題和明清家族研究(兼涉人口婚姻)上中下三篇組成。這是一部雅俗共賞、兼容並蓄的文化史著作。說其雅,是因為書中所言既有理有據,又言必成理;說其俗,是因為書中的文字通俗易懂,可讀性很強。除了介紹與古代婚姻家庭有關的文化史知識外,作者還通過專題的形式,對歷史上的特殊婦女群體和家族制度與家風家訓進行了梳理與探討,條理清晰,言簡意賅,通俗而不失學術本色。

系統的傳統婚姻制度習俗介紹

《中國古代女性婚姻家庭》的上篇圍繞著包辦婚姻、婚齡構成、婚配範圍、擇配標準、婚姻程序、夫妻關係、婚姻解除、婦女再婚和特殊嫁娶等八個方面對傳統婚姻制度和婚姻習俗的內容及演變過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每一個問題,作者的處理都不一般,不但詳敘其來源和發展,而且注意區分禮法與實際的差異,注意區分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之間的不同,尤其注重區分主流婚嫁形式與特殊婚嫁形式之間的區別。

相較於同類著作而言,該書並不獨擅一家之言,而是博採兼收,集眾家之長,既清晰地展現了古代婚姻家庭的發展脈絡,也重點觀照了女性與婚姻家庭的關係。比如關於同姓不婚的問題,作者首先敘述了人類婚姻由血親內婚制到族外婚的演變,其次介紹了商代婚姻和周代婚姻的不同,進而說明周代實施「同姓不婚」並不是「簡單地延續古代族外婚」,而是有「基於遺傳的原因」「維護宗法等級制度」「重視人倫」等三個方面的原因。比如關於擇偶標準的問題,作者不僅詳細介紹了門當戶對、婚姻論財和郎才女貌三種類型的不同特點,而且分析了這三種擇偶標準在不同社會階層的影響,特別指出了婚姻論財與商品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同時肯定其對門當戶對等級婚姻衝擊的積極意義。

在夫妻關係、婚姻解除、婦女再婚等問題上,作者站在性別的視角進行審視,在詳敘制度與傳統之餘,對父權制婚姻結構下的婦女弱勢地位予以關注。

個案與群體相互印證的婦女專題考察

婦女專題研究的內容側重於明清兩代的社會下層女性群體,主要包括明清歲時節日中的女性活動、清代溺女現象、明清女性事跡叢說、營妓辨析、古代的節娼和明清勸善書中的戒娼等內容。

在明清歲時節日中的女性活動這一專題中,作者以淺顯而流暢的行文,詳細介紹了女性在傳統節日中的活動,通過對女性活動的描述,呈現了女性與傳統節日、民間信仰及民俗民風傳承之間的關係。雖然研究傳統節日的著作不少,但以女性為主體來探討古代節日文化,其創新價值難能可貴。

明清女性事跡叢說專題由幾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個案組成,如宮女謀殺嘉靖皇帝、崇禎女長平公主、費宮人刺虎和陳圓圓事跡等。每個個案的文字雖然不長,卻清楚地交代了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並引經據典對其中的疑點問題進行分析,既釐清了史實,也真實地再現了女性在父權制社會結構下的無奈與抗爭。

在清代溺女問題上,作者超越了婦女地位低下的命題,從溺女普遍發生的地區、溺女的原因與後果、民間童養媳的流行,以及政府層面和社會層面禁絕溺女努力等幾個方面,全面介紹了清代溺女的現象,指出重男輕女的性別選擇固然是溺女嬰的根本原因,但家貧和奩費高,以及沒有有效的避孕措施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這一結論對反思當代社會的生育性別選擇傾向和高彩禮的社會現象具有積極意義。

從家族和家訓角度觀照婦女問題

在家族與家訓家風專題研究(兼涉人口婚姻)這篇,作者主要談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圍繞與家族制度密切相關的幾個問題,如同居共爨大家庭、家教與族規、家訓與家風等進行了詳細梳理與分析;二是對清中葉河南和江蘇兩地的人口與婚姻問題進行了考察。

在同居共爨大家庭這一問題上,作者溯本求源,歷敘先秦宗法制度、秦漢的同居共財家庭、魏晉、隋唐至宋元明清時期累世同居家庭的興盛、發展及其衰落的過程,指出宋元以前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居多,明清以後五世同居為主,史料考訂縝密,數據詳細,脈絡清晰,不同時期的特點非常鮮明。婦女與家族的關係也受到了作者的關注。比如作者提到宋元以前的同居大家長都是男性,但「清代對累世同居的旌表往往與旌表壽民、壽婦相聯繫」,這就使得家族中輩份最高年齡最長的女性事實上具有了家長的權力。而在家訓族規和家風的問題中,作者專門介紹了不同家訓族規中女性規範與婚姻等內容。

下篇中與女性關係最為密切的是人口與婚姻問題的考察。河南與江蘇一個在中原,一個在江南,自然地理環境不同,經濟發展不同,但兩性生活卻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男子單身現象、女性頭胎的生育年齡和壽齡等,尤其是女性壽齡顯而易見高於男性。這一數據則對中國古代婦女史研究提出了挑戰。

總體而言,《中國古代女性婚姻家庭》雖然是通俗性著作,但大部分是作者在個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寫就,如中篇的婦女專題和下篇的家族、人口與婚姻即是,上篇雖非作者的研究成果,亦是博採學術成果之作,且有作者「閱讀史料的一些收穫」,有其基於史料之上對古代婚姻制度與習俗的思考。

(作者為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

相關焦點

  • 多維文化視角中的倫理學
    因此,耿寧在這裡倡導的倫理學不是一種歐洲中心的或西方中心的倫理學,而是一種廣納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倫理經驗、倫理思考和倫理觀念的倫理學。他認為,對於今日世界來說,這種做法是必要的,因為今天的人類已經通過交往而成為一體,而且通過歷史研究,人類的歷史過往也至少以大致的方式為人所知。他的這個倫理學嘗試的特性就在於貼近最為不同的人類現實。
  • 一位女性文化研究先鋒人物眼中的「好女人」:現代女性意識與傳統...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陳泱9月24日這天,羅婷組織了一場座談會,推出她和湖南女子學院中青年骨幹教師用6年時間共同完成的《多維視角下的湖湘女性文化研究》一書。作為一名學者,羅婷長期在圍繞湖湘女性文學與文化開展理論研究與實踐推廣。這一天,也是湖南女子學院建校35周年。
  • 如何看待古代「周公之禮」與現在婚前「試貨」的文化衝突
    書中說到妖邪之氣入體,解釋得真妙!師妹馬上回覆:現代社會不適用啦,現代人是實用主義,婚前試車,7天內包退貨。聰聰調侃道:書中講得應該是大家對自身的要求越來越低的意思吧!?師妹這麼地道的解釋,笑趴!貳從「周公之禮」到婚前「試貨」的轉變,恰恰體現了古代和現在對婚前行為的不同理解。其實,「周公之禮」也好,婚前「試貨」也罷,其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周公之禮」代表的是古代的潮流文化,而婚前「試貨」代表的是當代的潮流文化。
  • 彤管清徽——中國古代女性書寫考察
    《中國古代女性書法文化史》 常春 楊勇等 著 上海書畫出版社   貳.古代女性書家的身份   通過梳理史料發現,自魏晉一直到宋元,女性書家多集中在「宮闈」和「名媛」兩類,而明清兩代,較為知名的女性書家以「名媛」「名妓」兩類為主。   (一)宮闈   唐代宮廷中不乏善書女性,書法最為知名的當屬武則天,《宣和書譜》稱其「喜作字」。
  • 女性主義視角下解讀《阿霞》中的女性形象
    以受過新思想的「毛果」的視角描繪著女主人公「阿霞」的人生,透著悲涼的底色。因而,小說的內容除了深刻的現實主義之外,許多讀者對文中的女性也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理論框架,對《阿霞》中出現的三位女性形象進行文本細讀,展示小說中獨特的哲學批判。
  • 中日青年學生的對話:文化交流視角下的古代文化遺產
    2019年9月16日下午,由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與日本法政大學文學部史學科主辦,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承辦的「中日青年學生的對話:文化交流視角下的古代文化遺產」研討會在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敬文圖書館二樓西報告廳隆重舉辦。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及日本法政大學文學部史學科共八十餘名學生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古代髮飾文化:女性頭戴髮釵興起於何時?聊聊古代的「髮釵」文化
    羅敷女的倭墮髻,是漢代女性常見髮型,而唐代女性的玉搔頭亦作「玉篸」,指的是用美玉製作的簪子。筆者認為從古代女性髮型,或者說髮飾的演變歷史,完全可以看出古人對美的理解和珍愛。其實,在眾多古代女性髮飾或首飾中,「釵」的比重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像。
  • 新世紀以來英語學界明清戲曲研究的多維視角
    本文對「多維視角」的闡述,既是相關材料的補充,也是個人思考的延伸,與前輩觀點或有異同,懇請方家指正。認識論上的主體性指的是個體經驗和對「我」進行定位以區分於他者的主觀認知方式。隨著文化理論對身份構建的探索,學界近年來逐漸用「主體性」(subjectivity)來代替「自我(self)」進行表述。
  • 《學齡兒童父母的「教育迷思」——認識孩子問題行為的多維視角...
    千龍網訊 12月15日,由北京市東城區黑芝麻胡同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舉辦的《學齡兒童父母的「教育迷思」——認識孩子問題行為的多維視角》家長講座舉辦。本次培訓由學校融合教育主管主任王愛華主持。近百位家長報名參加。
  • 專訪|《維繫婚姻的秘密》:從婚姻愛情視角看印度
    愛人之間忠貞不渝,是當下越發快餐式的婚姻關系所缺乏的特質。2014年,在父親第三次離婚後,她帶著十幾個筆記本、一部手提電腦和一支錄音筆,重返孟買,從一個專業記者的視角,繼續對其中三對中產夫妻的婚姻生活進行追蹤紀實。
  • 刺繡:古代對女性文雅的訓練
    我國古代女子出嫁會攜帶一些嫁妝,新娘帶到新家的大多數嫁妝都是織品類的東西——衣服、被褥、布匹,很多是她們自己織的和繡的。嫁妝的核心物件必定是婚床,年輕的婦女在其被子、枕套和床單、幔帳上繡的圖案,象徵著對於婚姻與多生貴子的祈福。
  • 從女性自身的視角來理解女性|遇見你的心理諮詢師徐遠聰
    這種社會潛意識抑制了女性的創造力、可能性、攻擊力以及愛欲感受。阻礙我們去探尋和了解女性作為一個個體在她身上曾發生過什麼,那些往事被封存或忽略,只留下母親這一個身份。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容易,我們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去轉變視角。本周我們為大家推薦一位擅長女性議題的心理諮詢師——徐遠聰諮詢師,從女性精神分析的視角和大家談談她對於女性和母親的理解。
  • 心理學視角下的多維深度分析:為什麼她們如此熱衷於小眾文學?
    在最近刷榜各屏幕的ao3和227事件之後,一個小眾卻另類的文學圈開始走入大家的視野,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對這件事有所耳聞,在驚嘆於了同人文化和原耽文化一類的小眾文學的受眾群如此之廣的同時,不禁思考起這樣一個問題,這類文學的背後到底有什麼隱情?緣何部分女性(男性)會拼了命也要保護她們的精神食糧,這些對於她們來說,究竟是什麼?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人民網 沈婧婕 攝紮根香港 再釋故宮經典獨特的地理位置與人文脈絡,形成了根植中華文化,又糅合西方色彩的香港文化。別具一格的香港視角,為故宮文化的演繹再添魅力。「傳統中國視藝文化」「傳統中國空間文化」與「當代香港都市文化」有機結合,傳統文化融入香港現代都市首先體現於建築設計之上。由香港建築師嚴迅奇設計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依照香港空間緊湊的特點,以縱向的空間呈現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
  • 彭雪穎: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才女 舉例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才女的巔峰。在中國文化中,她以一代婉約派詞宗的高度,永受世人敬仰。文化與才女,本就是耐人尋味的命題。當文化的厚度與深度被一個女子的纖纖細手輕輕撥動,譜一曲愛恨酸楚的不朽之作;當文化被一個靈性而詩意的生命感知,讓她拈花微笑,讓她醉人心魄,我們便停不下探尋的腳步了,且讓我們以曠世才女李清照為例,看看中國古典文化中才女曼妙的身影。
  • 走出「內闈」:海外宋代女性史研究視角的轉變
    1993年,時任教於伊利諾斯大學歷史系的伊沛霞(Patricia Ebrey)所著《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一書出版。該書被譽為海外中國女性史研究的開山之作,於1995年獲得列文森中國研究書籍獎。
  • 古代婚姻制度——「匹夫」
    我們從平民百姓的視角探尋一下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常經馬嵬驛,見說坡前客。一從屠貴妃,生女愁傾國。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當時嫁匹夫,不妨得頭白。」是晚唐詩人對楊貴妃被縊死在馬嵬坡所發出的感慨。大意是,自從楊貴妃被賜死後,生女兒都怕生得太漂亮,如果當時楊貴妃嫁個匹夫,可以白頭偕老。
  • 《你好,安怡》女性視角切入未來情感世界
    在此趨勢下,由華策克頓·微幕行天工作室出品,馬天宇、戚薇領銜主演的《你好,安怡》應運而生,該劇以獨特的女性視角切入未來情感世界,生動刻畫了人工智慧具有思想和意識後的人物魅力,呈現更美好的未來生活。《你好,安怡》將是一部滿足你所有期待的電視劇。
  • 古代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您可知道門當與戶對,究竟是什麼東西嗎?
    說起「門當戶對」這個詞,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中國的傳統婚姻觀念中,特別講究男女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對等,這就是即便在今天,也經常被人們說到的「門當戶對」。可是您知道嗎?其實門當和戶對,是古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兩樣東西,是古代建築大門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 解讀《純棉婚姻》:瑣碎的幸福,論女性如何從婚姻中獲得幸福感
    本書中提到:婚姻需要滋潤,而最需要滋潤的莫過於婚姻中的女人。女人,在婚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時候女人是代表著一種柔和之美,給平凡的婚姻加上了些許點綴和美好。作者在書中更多地關注了女性在婚姻裡的地位和作用,這也與我們今天的主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