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立國之初,也就是李爾必太祖武皇帝時期,可是沒有什麼發展工商業的國策的,哪怕是太祖武皇帝駕崩後,聖天子李軒繼位的頭幾年,也是談不上什麼發展工商業,頂多就是搞工業而已,而工業也局限在武器製造方面。 大唐帝國真正開始發展工業,是定都肇慶之後,當時為了滿足國防工業的需求,大唐帝國開始大搞特高工業。 而後打下廣州,為了獲得更多的稅賦和利潤,用以支撐戰爭,開始進軍海外貿易,並順勢成立了廣州貿易區。 戰爭所導致的龐大軍費壓力,才是大唐帝國早年大力發展工商的直接原因。
而等到定都金陵之後,大唐帝國的國策,基本上已經是建立起來了,以農業為骨,工業為肉,商業為血的三位一體的國內發展策略。 其中,農業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在糧食產量不高的時代裡,一個大國不發展農業,而是一頭搞什麼工商業,那無疑是自尋死路。 讓廣大的帝國子民填飽肚子,這才是大唐帝國現行的核心國策,而其他的政策,大多都是圍繞著這一條來進行的。 要填飽肚子,就需要糧食,在有錢都不可能從外界大量進口糧食的情況下,也就只能依靠自己種植糧食了。 所以,農業和工商業之間,農業才是基本。 工商業,其實只是輔助而已! 這一點,哪怕是在大唐帝國也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別看大唐帝國工商業搞的紅紅火火,但是帝國每年的財政支出裡,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工商業所能夠得到的資源支持,是遠遠不如農業所獲得的資源支持的。
帝國號召的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為的是什麼?可不就是為了抵抗天災,提高糧食產量嗎,至於由此所帶來的內河航運發展,那只是順帶的 帝國搞統一農業稅,壓制田租,這還是為了廣大的農民能夠活下去,由此帶來的地主大量拋售土地,然後把資金投入到工商業裡,也只是順帶。 甚至就連是對外擴張,建立殖民地,提出什麼全球戰略,也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緩解人多增長所帶來的糧食壓力。 就連工商業本身,其實也是為了讓帝國子民吃飽而服務的。 工商業的發展,尤其是技術的發展,可以帶來更加便利的生產環境,降低產品的成本,提高交通水平,同時還能夠讓大量的帝國子民獲得除了種田以外的就業機會。 民以食為天! 這一點李軒看的非常透徹,所以他哪怕是知道希望不太大,但是依舊支持皇家理工學院在瓊州府地區展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
而其他的諸多政策,絕大部分也是為了讓帝國子民吃飽飯而服務的。 要說大唐帝國和前明等抑制工商業發展的封建王朝有什麼不同的話,那麼就是大唐帝國認為工商業能夠有效的輔助,乃至促進農業發展,從而提高民生水平。 而前明等王朝就不是這麼認為了。 這也不是說前明等抑制工商業發展的封建王朝就有錯了,實際上他們沒錯。 在科學技術低下,生產力更為低下的時代裡,工商業這東西,尤其是其中的商業部分,也就是尋常的把貨物從甲地運輸到乙地,這根本就產生不了什麼價值,相反還會吸引更多人去從事商業,而不是種田,這樣就會導致了農業人口減少。 種田的人少了,糧食產量就會低,又無法從外部獲得大量的糧食,而總人口卻是這麼多,這種情況下會發生什麼情況? 餓死人啊! 但是在大唐帝國裡卻是不一樣!
大唐帝國的工商業,是建立在科學技術的進步,工業革命初步掀開的前提下的! 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是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海外貿易的展開,能夠讓大唐帝國從外部進口大量的物資。 工商業的發展,讓帝國擁有了雄厚的財政力量,從而反過來輔助農業的發展! 要不然,你以為帝國每年建設水利設施所花費的海量資金是從哪裡來的?還不是從工商業裡獲取的。 工商業發展,經濟好了,財政有錢了,水利等各種基礎設施好了,能夠把下等田變成中等田,中等田變成上等田,而且抵抗洪澇、旱災的能力也就更高了,這糧食產量自然也就更高了。 尤其是在南方各省,因為種植水稻的緣故,對水利設施的依賴更加的嚴重,良好的水利設施是提高糧食產量的前提條件。 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也能夠大幅度的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
開墾荒地,那是需要工具的,以前鋼鐵這麼昂貴,哪怕是鋤頭、鐮刀這些東西很多人都是用不起,但是現在呢,鋼鐵產量大幅度增加,鋼鐵的價格也是大幅度下降,這農具的價格相應的也是大幅度降低,如今哪怕是窮苦農民,也都買得起一把鋤頭。 更何況,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是讓農具的發展逐步科學化,新設計或者是改進出來了一大片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農具,比如說稻穀脫粒機,由肇慶機械公司開發並生產的一種器械,當然了,偉大的聖天子也是從中給予了一定的制導。這種脫粒機其實就是九十年代甚至是新世紀依舊有不少南方農村地區採用的稻穀脫粒機,一個木箱子上,有著一個插滿了鐵釘的木滾輪,通過齒輪和腳踏板連接,人通過反覆踩腳踏板,即可帶動滾輪高速轉動,然後放入稻穀,穀粒會被直接打飛,被上方和前方的木板所遮攔後,落入下方的木箱子。
這種稻穀脫粒機,雖然依舊是採用人力,但是其脫粒的效率比以往直接人力手持稻穀用力拍打的方式快多了。 後來,肇慶機械公司又是搞出來了專門用於脫麥粒的脫粒機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是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解放更多的人力去開墾種植更多的土地,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 所以在大唐帝國裡,農業和工商業是相互相成的,並沒有和其他封建朝代一樣會發生距離的矛盾。 如此也是進一步刺激了帝國工商業的發展! 而工商業的發展,吸引了無數地主士紳們把資金投入到工商業領域當中來,工商業發展迅速,作為交通運輸的最重要力量,船運也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速! 而這種增速從立國初期就已經是開始了,到現在依舊沒有結束! 大唐帝國裡的船廠不計其數,造船業也是國內唯一一個有大量民營資本進入的重工業。
而進入的人多,資本也多,也是導致了市場雖大,但是競爭更為激烈,尤其是經過多年的野蠻生長後,很多船東也是恢復裡理性,雖然他們依舊會揮舞著大唐皇家銀行的支票到處訂購船隻。 但是對船隻的質量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以前隨便拉幾個木匠造出來的船都有無數人搶的時代已經是一去不復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