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的這位皇帝,當了36年的智障親王,登基後卻成一代明君!

2020-12-16 史冠南疆說

安史之亂之後的大唐帝國,風雨飄搖,江河日下。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部沒有一致對外,卻黨爭不斷,整個唐帝國如一位遲暮老人,沒有一絲生機,步履蹣跚,隨時有可能倒下再也爬不起來。然而在這個黑暗的時代,卻誕生了一位隱忍界的超人,竟然裝瘋賣傻36年,騙過了所有人,這位英明隱忍的皇帝,為搖搖欲墜的帝國注入了一絲活力,令大唐國祚又延續了近一個世紀,創造了一個奇蹟!

唐玄宗和楊貴妃導致安史之亂

他就是唐宣宗李忱。李忱原名李怡,乃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而他的母親地位卑微,是一位宮女,作為庶出的李忱原本沒有任何希望登上帝位,可是他裝瘋賣傻,隱藏真正的面目36年,麻痺了所有人,甚至利用敵人,登基稱帝,他的事跡,堪稱一部勵志的典型。

唐宣宗李忱

幼年的李忱,原本也是一位聰明伶俐的少年,作為唐憲宗的十三子,被封為光王。然而在一次宮廷的行刺事件後,也許是心靈受到了衝擊,但更大的可能,是李忱意識到明哲保身的重要,李忱開始變得木訥起來,甚至顯得有些痴傻,對任何事情都顯得反應遲鈍無動於衷,這一傻,就傻了36年,在皇宮之中,這位親王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家都把他當作空氣一般。

木訥的光王李忱

唐文宗時,有一次在聚會上,唐文宗開玩笑對各位親王宗室和大臣說,誰能讓光王說話,就重重賞賜,於是眾位親王和宗室對李忱極盡嘲弄之能事,可是無論怎樣,李忱都面無表情,惹得所有人都哈哈大笑,只有一個人對李忱升起一絲警惕,他就是後來登基的唐武宗。唐武宗和唐文宗都是光王李忱的侄子,當時的朝堂,宦官權勢燻天,甚至能夠策立皇帝,穆宗,文宗和武宗都是宦官所擁立的。

李忱引起唐武宗警覺

唐武宗登基後,同樣重用宦官,由於對叔叔李忱心存疑慮,他多次對李忱進行試探,多次派人明裡暗裡給李忱使絆子,比如李忱會無緣無故墜馬,差點摔死,大冬天的雪地裡,李忱無緣無故掉進雪坑,可是幸運的李忱躲過了一次次的災難,這更加加重了武宗的懷疑,最後武宗乾脆決定直接殺掉李忱。武宗下令讓宦官動手殺了李忱,可是有個仇姓宦官暗中救了他,把他藏在了民間,宦官們覺得這個傻子親王很好擺布,以後會有大用。

唐武宗雖是宦官擁立,然而他也是一位有自己思想的皇帝,有時並不會完全受宦官的擺布。所以宦官們一直想再次擁立一位能夠完全受擺布的皇帝。武宗死後,裝瘋賣傻,韜光養晦36年的光王李忱被宦官們擁立為皇帝,史稱唐宣宗。

宣宗登基

宦官們原本期待著一個任自己擺布的皇帝,誰曾想到,登基的第二天,宣宗李忱一掃以往的痴傻形象,展現出了一個成熟穩重,辦事幹練的有為帝王的形象,他處事果斷,見識不凡,一掃前代的積弊,宦官們這才明白自己上了李忱的當,可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英明果敢的宣宗李忱

登基之後的宣宗李忱,打擊朝堂上的黨爭風氣,任用賢能,恢復國家的法治,使得晚唐政治逐漸顯示出清明的跡象;對於宦官專權,他逐漸收回宦官們手中的權力,使得宦官再也無法興風作浪;軍事上他大敗吐蕃,收復河湟地區,是晚唐為數不多的軍事勝利,藩鎮割據也有所緩解。在位十三年,唐宣宗李忱使得唐朝再次展現出中興的跡象,被後世成為「小太宗」,堪稱一代明君。而他韜光養晦,裝傻隱忍36年才最終取得帝位,更是展現出一位優秀帝王超一流的心性和耐性,令人嘆服!

相關焦點

  • 歷史今天:一代戰神拿破崙加冕,末代皇帝小溥儀登基
    歷史上的今天:1804年12月2日,一代戰神拿破崙不按套路出牌,自我加冕將皇冠戴到頭上成為拿破崙一世,風光一時無倆,權勢達到頂峰。104年後的同一天,年僅三歲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抱上寶座登基稱帝,又冷又怕的他忍不住哇哇大哭,至高無上的皇權也難顧全日後他顛沛流離的人生。正所謂:權是雙刃劍,榮耀也危險,不如平常心,做個平凡人!
  • 大唐帝國二百八十九年,二十一位皇帝順序總覽
    現將大唐帝國二十二位帝王給列位看官一一介紹大唐疆域圖1、唐高祖 大唐帝國的奠基人李淵(566-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唐朝開國皇帝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為後世明君之典範,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陝西省禮泉縣東北)。
  • 大唐歷代皇帝簡介,強盛的大唐帝國,後期皇帝個個是慫包
    唐朝從公元618年高祖李淵建立大唐起,到公元907年後梁太祖朱溫廢唐哀宗李柷終結,大唐共傳289年曆21帝,此篇來簡單介紹下曾經強盛的大唐帝國的歷代皇帝。1:唐高祖李淵(566-635年)大唐開國皇帝,公元618年-626年在位。
  • 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是怎樣一位明君?你又對這位皇帝真正了解多少?
    我們多多少少都對這位皇帝有些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李世民的一生。李世民出生在我國的山西,是唐高宗李淵的次子,也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家,而且李世民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哦~前前後後的討伐了各種軍閥,在幫助父皇的大唐朝建立與統一中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了,也難怪,自己家的~
  • 毀譽參半的大唐皇帝,早年勵精圖治,為了寵妃殺死三個兒子
    ,在這三個人中,還有一個是在儲君位二十餘年的太子。,其曾孫唐明皇治國期間大唐軍事實力為世界之最,李隆基青少年時期,正值其祖母武則天竊國篡權,李唐宗室戰戰兢兢苟且度日,李隆基雖貴為李氏血脈,也長期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經過一系列的政變後,李隆基成了最大的贏家,剛剛登基的唐玄宗躊躇滿志,立志要恢復貞觀年間的盛世景象。
  • 大唐皇帝與劍門蜀道
    這是大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政治最清明、人民生活最安定、思想文化最為活躍的著名時期之一。而到了唐玄宗幸蜀,則是大唐帝國由開元全盛急轉衰落的時期,此時中原戰亂忽起,民不聊生,蜀中成了帝國君臣乃至中國文化的避難所。到了僖宗逃蜀的時代,大唐帝國的氣數已盡,回天乏術,二十多年之後,便被後梁朱溫取代。
  • 一代明君的「作死之路」,本可頤享天年,最後成孤家寡人
    一代明君的「作死之路」,本可頤享天年,最後成孤家寡人武則天的孫子李隆基與女兒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滅掉了韋後及其殘羽,被唐睿宗立為太子,隨後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爭天下的時候又除掉了太平公主,順利登基為王,是為唐玄宗。
  • 為什麼漢朝明君多?因為大勢因素比皇帝才智更重要
    三年後,灌嬰去世、周勃免相,賈誼這才能回來。但是,文帝還是不敢輕易重用賈誼,繼續把賈誼派出朝廷。才子薄命,賈誼抑鬱不得志而一命嗚呼,沒有彰顯才華的機會了。這就是沛豐功臣的力量,皇帝想用自己人,根本就不允許。皇帝要搭班子,但班子根本就不用皇帝搭。接下來就是定戰略,而戰略也早定了。
  • 這位明君是合法當皇帝,為何會被各種陰謀論纏身呢?
    中國歷史上大部分皇帝都是父死子繼,很少有兄終弟及的,兄終弟及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哥哥死了主動傳位,而另一種是有大臣推選。我們這位主人公他就是被大臣推舉出來的,但是後人在討論這個事的時候往往喜歡加上陰謀論,說大臣選他是因為他比較軟弱,容易控制,言下之意,就是認為大臣都是私心,可是我們如果熟讀歷史會明白,開國只要能立國穩的王朝,一般都會與民修養生息,統治階層的往往是見識過生靈塗炭,所以都會給普通人一個安定寬鬆的環境讓國家得以恢復,此時的他們尚且還顧及不到自己享受榮華富貴,更多的還是為國為民的心,漢,唐,宋,
  • 地位超過李元吉的大唐親王,李淵將他逼死,李世民為他恢復名譽
    演義類小說裡面的一字並肩王,原型其實是隋唐時期的親王。隋唐時期,一個字的王,是親王,比如李世民的秦王,李元吉的齊王。兩個字的王,是郡王,比如李孝恭的河間王,李道宗的江夏王。隋唐時期,皇帝是國君,太子是儲君,在這兩個君下面,就數一個字的親王最尊貴了。唐朝武德年間,秦王李世民是最尊貴的親王,吳王李伏威僅次於李世民,比齊王李元吉地位更尊貴。
  • 歷史上被老婆活活氣死的皇帝,一代明君徵戰四方,卻被老婆綠了
    從秦始皇首創「皇帝」這個頭銜開始,中國歷史自此2000年間,前前後後算起來差不多有將近五百人都做過皇帝,當然皇帝也並不都是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成祖那麼雄才大略,其中昏君和暴君也不在少數,當然皇帝多了有些奇葩事情發生也很正常。
  • 大唐帝國立國之初,也就是李爾必太祖武皇帝時期
    大唐帝國立國之初,也就是李爾必太祖武皇帝時期,可是沒有什麼發展工商業的國策的,哪怕是太祖武皇帝駕崩後,聖天子李軒繼位的頭幾年,也是談不上什麼發展工商業,頂多就是搞工業而已,而工業也局限在武器製造方面。大唐帝國真正開始發展工業,是定都肇慶之後,當時為了滿足國防工業的需求,大唐帝國開始大搞特高工業。 而後打下廣州,為了獲得更多的稅賦和利潤,用以支撐戰爭,開始進軍海外貿易,並順勢成立了廣州貿易區。 戰爭所導致的龐大軍費壓力,才是大唐帝國早年大力發展工商的直接原因。
  • 李世民登基後,用這幾樣開創大唐盛世
    原創聲明:本文是小編原創文章,我們今天講述:李世民登基後,用這幾樣開創大唐盛世唐朝將近300年,一半時間是極盛狀態,盛到什麼程度呢?如果讓同時期的歐洲人來到首都長安轉一圈,可能對整個西方的信仰產生巨大的影響。
  • 我國古代最好聽、霸氣的官職,這三位皇帝曾擔任此職
    在封建帝國時期,如果一個人可以調動天下兵馬,那麼皇帝又該往哪裡擺呢?讓我們帶著疑問來詳細了解一下我國歷史上,曾經當上天下兵馬大元帥的究竟有幾個人?天下兵馬大元帥,顧名思義自然就是全軍之最高統帥。想不到,一代名將哥舒翰平地出關迎敵,卻中了安史叛軍的埋伏,居然全軍覆沒。洛陽隨之被攻陷,那麼大唐王朝的京畿重地長安就陷入了重圍,岌岌可危。唐玄宗與楊國忠當機立斷,秘密逃亡四川,天還沒亮大唐皇宮的皇帝車隊就緩緩西逃了。丟下了長安的百姓,丟下了來不及帶走的大臣。又放了一把火,燒光了皇宮,經過國庫的時候,唐玄宗想放一把火燒了。
  • 我國422位皇帝中只有24位是嫡長子,嫡長子繼承制幾成擺設
    自西周樹立宗法制以來,嫡長子繼承制就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儒家確立學術上的統治地位後,這更成了一條鐵律,幾乎是每一個朝代的祖宗家法。 不過祖宗家法嘛,用得著的時候才抬出來,用不著的時候就是廢紙一堆。就像是朱元璋制定的《大誥》,文官勢力膨脹的時候,這玩意沒人理會,該撈銀子的還是撈。
  • 在清朝如何當皇帝?拼的是出身,年齡小不要緊,進宮後包教包會!
    在清朝的歷史中,皇帝幼年登基算得上是一個特色。如六歲登基的順治皇帝、八歲登基的康熙皇帝,甚至末代幾位如三歲登基的宣統、五歲登基的光緒、六歲登基的同治,這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儘管讓這些小孩幼年登基是有很多外在原因的,但是擁護這麼小的孩子坐上這天下至尊之位,至少還是有些滑稽。
  • 皇家無真情,朝堂無真意,幾大威脅讓皇帝身不由己,總是誅鋤異己
    華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零零散散上百位皇帝,然而,很多皇帝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誅鋤異己,將所有威脅皇位的隱患都統統排除乾淨,例如,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首要做的就是清除異姓王,剷除開國功臣;誅殺開國功臣最狠的當屬明王朝的朱元璋了,他幾乎將開國功臣剷除殆盡。
  • 史上傳位最快太上皇,太子位置上熬了26年,為何剛登基就禪位?
    26年的太子,在歷史上其實不算啥,三十多年的太子一大把。可是苦盡甘來,剛坐上皇位又匆忙給自己辦理「退休」手續的皇帝,恐怕只有一例。他就是唐順宗李誦,登基僅僅半年,連皇后嬪妃還都來不及冊封,就匆匆退位,「升格」為太上皇。
  • 一代明君唐太宗,竟然在壯年時期死於丹藥,真是可惜呀
    大唐盛世「貞觀之治」,在中國古代歷史地位非常之高,千古盛讚傳承至今。史學家也稱之為盛世的典範。在貞觀時期,國力強盛,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甚至達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美好景象。可以說,這一切的繁華盛景都應該歸功於「貞觀之治」的開創者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