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就是想讓孩子可以更快、更好的學會說話,畢竟各位家長應該都清晰地記得孩子模模糊糊地說出「媽媽、爸爸」的時候,自己是有多開心吧?
突然想起隔壁那對父母在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什麼髒話、敏感詞統統不能說,寶爸可是委屈壞了,有時候沒憋住下意識就會發出一句感嘆的詞,就會立馬引來寶媽的責怪,每天就連說話都是小心翼翼的。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學習說話的過程中並非是我們期望中的那種一教就會的效果,而是需要一個較長時間地慢慢模仿才能逐漸找到說話的方式和規律。
在牙牙學語中的孩子,他們會在周圍人給他所提供的語言範型中進行選擇,只有那些他們所能理解的、可以簡單嘗試模仿的語言範型才會被他們所注意,並且有意識地去練習。
就比如說我們平常在說話過程中,如果某些字需要的音節比較多,發音方式比較複雜,孩子總是會下意識地跳過,只是模仿那些相對來說簡單一點的詞語。這就跟我們在聽英語聽力的時候,一些複雜的專有名詞我們大腦會自動略過,特別是在一個句子中或者一篇文章裡,我們就連嘗試著模仿發音都模仿不出來。
孩子在直接模仿成人語言的的時候,總是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去創造、或者變通去做一些模仿,也就是把聽到的句子稍微改動一番,變成一種自創的、可以獨自理解的語言進行表達。
很顯然孩子的語言邏輯能力並不完善,這也就導致了他們自創的語言,我們並不能聽得懂。此外,孩子往往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周圍人的言行,也就是說我們所提供的語言某些時候也是受到了孩子自身特點的影響。
而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如果感受到了交流的需要,才會主動地搜索自己記憶中的詞彙和句子,並且嘗試著自己表達出來。而有時候他們會因為詞彙匱乏或者在語法上存在著某些錯誤,引起了對方的理解障礙的時候,孩子才會十分迫切地感受到學習新詞彙的重要性。
而這個時候他們就會開始有意識地利用這種交流環境向別人學習,開始主動模仿新詞新句,並逐漸開始掌握語言這種交流工具。
如果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和沒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孩子都會有哪些不同呢?
其實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可以培養出來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很多人都只是以為語言環境給孩子所帶來的只是在語言方面的表達能力,而在後天的學校學習生活中也會開始慢慢被矯正過來。
語言環境給孩子帶來的並不只是語言上的差異,就跟方言和普通話一樣,沒什麼太大的差別,表達的意思也都一樣罷了。語言環境其實給孩子帶來的是心理上的差異,很多家長可能都沒有注意到,但是我們所給予孩子的語言環境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他。
有一位奶奶因為對寶媽頗有意見,就是屬於那種每天抱怨的話說得特別多的,有一句話似乎都成為了她的口頭禪:「為了我的家庭我願意付出我所有的一切。」因為覺得孩子反正也不懂事,說了也就說了。
而孩子越和老人相處的時間越長,就會對這些語言的印象越來越深,會變得更加想念父母,會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所以這個孩子一旦遇到能聽見他說話的人基本上都會重複一個內容:
她的家庭對於她來說有多麼重要,她多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她讀懂需要他們,每次說話都會哭泣著,卻始終也沒有淚水。那麼這種語言環境每天都充斥著負能量,漸漸把孩子也同化,這真的是我們認為的語言環境只會對語言造成差異麼?
特別是在這種語言環境所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的時候,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會跟著變差,有人直言如果天天對著一朵花說髒話,輸出負面能量,那麼花沒過多久就會開始枯萎,更何況有血有肉的孩子呢?
那麼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我們又應該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優質的語言環境呢?
儘早和孩子說話
從孩子出生以後,家長們就應該多跟孩子說說話,雖然他並不能聽懂,但是這並不妨礙聲音給他帶來的刺激。特別是家長們的手勢、表情以及聲調孩子都會主動去接收,並且用他自己的語言邏輯加以分析。
所以儘早和孩子說話其實可以促進寶寶們大腦的生長發育,同時打好基礎讓孩子在以後真正學習語言、交流的時候可以做好準備。
正確引導孩子說話
家長們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口齒清晰,並且發音也一定要準確,同時也必須要注意不能說一些不好的詞語,比如髒話謾罵,這些都是必須要避免的。而且家長們在吵架的時候,也一定要記得避開孩子。
畢竟那種爭吵的氛圍和負面的情緒很容易就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發展,如果孩子長時間處於負面情緒的語言環境下,也會越來越孤僻,性格也會越來越內向,自卑、抑鬱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這種原因所造成的。
口語拓展訓練
在寶寶剛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個或者兩個詞那麼教,比如家長比較喜歡聽的「爸爸、媽媽」,就是最好的詞。在等寶寶可以說的比較準確的時候,就可以教給孩子把幾個詞連在一起發音,比如「媽媽抱、爸爸抱」等等,都可以刺激孩子語言功能方面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