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性」便被蒙上了隱秘朦朧的面紗。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將性描寫的纏綿悱惻,頗有詩意。但是,也從側面表現出,從古代沿襲下來的對性的認識是封閉及晦澀的,可以說是「談性色變」。所以,在孩子處於對異性產生朦朧好感的青少年階段,又處在「談性色變」的社會氛圍下,很多家長為了避免青少年出現早戀的問題,並未對其進行正確係統的性知識教育,才會讓孩子的性別意識不強,導致了很多早孕流產以及犯罪的例子發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賓州大學教授維克多·羅恩菲認為:「對於性的理解和認識,會影響一個人思想的健康發展乃至終生的生活態度」。因此,性教育最好從小就自然地進行。
人們通常認為青少年是人群中最健康的群體,認為青少年沒有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的需求,忽視了青少年正處在性活躍期、性風險期、人生轉折期,是愛滋病、性病等疾病的易感人群的這一現實。
那我們該如何向孩子切入這個隱晦的話題呢?
一、家庭要介紹
家庭是一個整體,也應該是一個無話不談的地方。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所以父母如果給予孩子正確的性啟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青少年男性,父親的角色尤為重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對待異性的正確思想,父親往往以身作則。
舉個慄子,手淫是青少年最常用的紓解方式,但凡事過度則不利,過度手淫會導致身體出現乏力,精神不濟等表現。但也不能因此對手淫進行全盤否定,精滿則溢,適度的手淫既可以保證精液的正常排洩,同時也有改善情志的作用,對於學習壓力大的青少年學生也是一大益處。
二、學校要教育
學校是學生第二個「家」,在這裡,他們學習知識以及與人相處的能力。然而現今很多學校為了追求學習成績而刻意壓制青少年對異性產生的朦朧好感,效果反而適得其反。所以,堵不如疏,學校作為學習知識的地方,應向青少年傳輸正確的生理知識,讓他們對於自己的身體構造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舉個慄子,青少年階段,男女的第二性徵都有一定程度的發育,所以青少年對於身體構造不同於自己的異性,往往充滿好奇。如果學校開設生理課程,讓青少年對自己以及異性的身體構造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就會下意識注意與異性相處的分寸,同時也會減少因好奇而試探出的「血案」發生。
三、社會要引導
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的需求尚未被社會完全認識和充分重視,政府也尚未建立完善的政策體系以有效倡導相關教育部門開展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
舉個慄子,2011年4月1日,由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的劉文利教授所領銜的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編寫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出版了,本書依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編寫而成,受眾主要是7-10歲的孩子,如此完備、準確、系統、正面的性教育讀物卻因為所謂的「尺度太大」而被家長舉報,繼而退出市場。對於青少年的性教育問題一時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大家意見不一,但是對於是否要對孩子進行早期性教育也有了自己的計較,隨著之後發生的多起兒童被性侵以及過早懷孕流產等事件,讓家長們意識到,對孩子的性教育已經刻不容緩,讓戀童癖無機可乘。
然而,性始終是一個令人窘迫的話題,一位家長說:「孩子都是好奇的,一旦你告訴他們那些事情,他們就想去嘗試。」但羅恩菲教授根據多年來的研究發現,事實正與此相反,家人教給孩子性知識,既可延遲孩子的始發性行為,也可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所以,學習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的性教育宣傳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