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做到感同身受?共情,讓人與人建立連接

2020-11-07 凱西讀書

想法不同,我們眼中的花兒也不一樣

某一天,朋友帶著孩子到花園玩。春光明媚,花兒很是妍麗。她告訴孩子跟花兒打個招呼,希望能培養小孩親近自然之心。

小孩聽到了,邊走上前邊說「花花你好。」

媽媽以為孩子要摘花,趕忙說「不能摘花。」誰知小孩子下一秒的舉動讓人目瞪口呆——她直接用腳把花盆踩倒。

氣急敗壞的媽媽邊打小孩的手背邊訓「叫你打招呼,沒叫你踩花。」

被打疼的小孩哭得很是悽厲,朋友只好趕緊扶好花盆,帶著小孩離開。

實際上,朋友不經常帶小孩,所以她並不了解她的孩子踩花盆,在她小孩的眼裡,就跟與其他小朋友握手是一樣友好的。

然而在大人的眼裡,踩花盆這種行為是很可恥的。

我們的想法不一樣、理解能力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樣、做事的方式也就不盡相同。

就如,你站著看花兒,跟你蹲著看花兒,看到的肯定不一樣。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被教導,被打疼了,那就打回去。不能白白被欺負。比如摔倒了,首先被怪罪的是土地,誰讓土地讓我們摔倒了呢?撞桌子也是這樣,先被怪罪的不是看護不力的大人,而是無法移動的物體。

這種教育的後果是,在人與人相處之中,當問題發生了,需要解決了,我們首先想到的並不是自己能做什麼去彌補,而是將錯誤一股腦兒怪罪到別人身上。抱著這樣的想法,更是無從考慮別人的心情與感受。事件的主人公是「我」,我想要什麼,是否開心,才是最重要的,他人的想法不足一提。

實際上,人與人相處,真的很需要從他人的角度、經歷出發,思考別人到底需要什麼,並對此作出相應的回應。

有個朋友說了一個故事:她讓丈夫買了個菠蘿。回到家丈夫讓她趕緊把水果吃掉。朋友覺得太飽了,實在吃不下了,放到冰箱裡等著明天大快朵頤。當丈夫在出差的路上又問到菠蘿的事情,朋友馬上敏感地問:「難道你也想吃?」丈夫說:「是啊,可是你當時又不想吃,就不好催你。」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我們所做的所為,就是別人心中所想的、別人想要聽到的答案。卻不曾想過,我們不是別人肚子裡的蛔蟲,無法精確地揣摩到別人的心思,也就無從作出相對應的理解與反應。那麼怎麼樣才能知道別人心中所想?

美國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在他的書中《共情的力量》中所說的「共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人,並作做出回應。

什麼是共情呢?

共情是指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做出回應的能力。共情的實質是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用心去聆聽那些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為什麼我們需要共情呢?

1. 每個人都需要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

作者曾經有個弟弟,但是弟弟大衛從大學輟學以後,參軍3年,卻沒有找到人生目標,回到老家,跟一些從高中和大學輟學的人混在一起,開始酗酒,抽大麻,最終因為幫一群搶劫的人開車,被警察追捕,不得不逃亡國外。

哥哥給弟弟打電話,說為弟弟找了律師,讓弟弟回來,無論弟弟做什麼,家裡人都會支持他。情緒崩潰的弟弟說:「如果我要坐牢,我會殺了我自己的。」哥哥懇求他:「你不能下半輩子都呆在歐洲啊,你總是要回家的。媽和爸爸都很想你。」哭泣的弟弟說:「我愛你,告訴媽媽和爸爸,我也愛他們。」不久就傳來了弟弟注射毒品自殺的死訊。

哥哥一直沒有辦法接受弟弟接到家裡的電話後就自殺的做法,也沒有辦法從這個打擊走出來。他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尋找答案,終於明白了,當時弟弟想要的只是一句「我也愛你」,就有勇氣來面對這個世界的打擊。

然而,作者當時只是在讀的碩士,根本沒有辦法站在弟弟的角度來思考,也不明白自己能做什麼來挽救弟弟的生命。作者說:在弟弟流血將死的時候,我卻只給了他一個創口貼。

2.共情教人看透人心

我們前面所說的,妻子與丈夫異地,他們相互之間的了解可能沒有那麼透徹。妻子想要吃菠蘿,她明白地告訴丈夫想吃菠蘿,所以就有了丈夫買菠蘿這個動作;;丈夫也想吃,但是他很含蓄,沒有直接說出口,而是催促妻子吃,妻子並沒有領悟到這麼隱晦的語言,也沒有揣摩到丈夫的想法;若是妻子沒有多嘴問一句「你一直問,是不是也想吃菠蘿」並得到肯定答案的話,妻子就永遠都不知道丈夫其實也是想吃菠蘿。如果當時妻子能用用共情來評估丈夫,揣摩他的想法,,「就像給人做X射線掃描一樣」,那她就可以了解到怎麼看清他人的頭腦和內心,如何明辨他人的用意。

3.看著你疼,我也疼

有個朋友說,曾經她和婆婆的關係非常好,然而,婆媳關係急轉直下,直至惡劣是從她生了兒子以後。大熱天的月子,婆婆硬是把窗戶關得嚴嚴實實,不讓吹風,不讓開空調;把孫子包得跟粽子一樣,捂出了紅紅一片痱子。

很多老人,希望年輕的一輩按照他們的經驗來處理事情,然而年輕的一輩嗤之以鼻:你們的那套都過時了。兩種觀念,時不時地出來打一架,讓參與其中的人疼痛。

共情,就是讓我們學會體會他人的感受,讓我們基於此作出反應,並慢慢適應。

那麼怎麼建立共情呢?

1. 用心聆聽那些急切被理解的私語

我們開頭說到,小孩子模仿大人的做法來打招呼,然而,她並不懂這種「招呼方式」是錯誤的;作為母親,在打孩子之前,應該先問清楚為什麼小孩要這麼做?

作者在弟弟死後的25年後,終於明白了弟弟為什麼會自殺——因為喪失了希望,感覺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連接被割裂,無法感受到愛。

2. 真誠與他人互動

共情是可以培養的。共情可以加深個體對自己的感知,也可以加強自己與他人的連接。真誠與他人互動,可以努力實現自我改變和成長的過程。

比如我們想要感受到被愛,首先我們就要先給予。

3. 克服恐懼,建立連接

我們就像鏡子一樣呈現出我們所見的事物。如果我們的眼前是一面完整的鏡子,我們看到的是真實的映像——正如我們被共情對待,人們正確理解我們的想法與感受並給出回應,我們也會知道自我價值;如果我們的眼中的鏡子是破碎扭曲的,我們所看到的畫面也是混亂的——比如我們碰到困境,看不清前路,就很難從中爬出來。

如果朋友能從婆婆的角度體諒——她也是希望我能坐好月子,雖然她的方法已經過時了;但是好意還需要心領,並告訴她一些新的正確的知識,也許就不會爆發「婆媳大戰」了。

共情,是我們對於表象下的內容進行的富有智慧又充滿敬意的探索,它讓我們理解他人,加深了人與人的連接,用善意做出正確的決定,修復人與人之間關係中長久存在的裂痕。 我想,這就是我們需要共情的理由。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嗎,你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一種「共情」
    深以為然,拋卻一些溫情,以涼薄的觀念來看,就像很多時候所說:世界上,哪有什麼真正的感同身受,不過是冷暖自知而已。而之所以會有感同身受這個說法,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共情」。共情,又譯作同理心、同感、投情等。
  • 共情不單是感同身受,耶魯大學教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共情
    耶魯大學教授保羅·布魯姆在《擺脫共情》一書中告訴我們,共情實際分為兩種: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情緒共情,指的是我們能夠準確的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和情緒。通俗的說,就是對他人「感同身受」。而認知共情,是指在沒有任何情緒傳染的情況下,理解他人腦中想法的能力。光看定義,我們或許仍然覺得抽象晦澀。
  • 世上只有一種感同身受,那就是共情
    樊登最近推薦了一個詞,叫「共情溝通」,共情溝通是指傾聽者(傾聽者可以是專業的心理治療師,也可以是普通人。)對傾訴者的經歷感同身受,引導傾訴者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找問題的根源,影響並改變他。共情這個詞我們都並不陌生。
  • 共情三部曲:從守望相助,到感同身受,再到不由自主
    橙全心理「共情」是人類的一種心理過程,也就是同理心,人的共情包含 3 個層次。最外邊一層的是同情和關心,是基於共情採取了「守望相助」的行為,是經過了思考的有意識的反應。中間的一層是「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的核心層次,比情緒感染更進一步,是體驗過了相同的處境,充分了解他人的當前的體驗,有了同樣的感受和理解。比如演員去體驗生活之後才能真正地理解角色的狀況,知道如何「為他人著想」。 這裡有了更多的捲入部分,就是在自己身上去扮演那個人的一切一切的體驗和感受。
  • 「感同身受」很重要,做好共情溝通徵服人心
    溝通的最高境界是共情溝通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面就是說話,就是讓彼此雙方理解,感覺這些是很簡單的事情,畢竟每個人都長著一張嘴,每個人都能夠「口吐蓮花」,但這只是一種偏見。趙群輝老師在《共情溝通:徵服人心的藝術》中提到共情溝通的幾個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一、我在你身邊很多人認為共情就是「感同身受」,這沒錯,但什麼是感同身受或者說當遇到這樣的情形時候,每個人對感同身受的做法是否符合「共情」呢?
  • 蔡康永用6個字,擊中成龍淚點:高情商的人,都懂得「共情」
    一向以硬漢形象示人的成龍,因為這樣一個直擊心底的問題,而情緒失控。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寫道: 「當你對他人表現出共情時,他們的防範意識會下降,積極的能量會取而代之。這意味著你可以用更有創造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 川普講話貌似簡單粗暴 實際上他是個心理共情大師
    但確實有很多底層的美國人支持他,為什麼呢?是因為他掌握了一項心理學上特別重要的秘密武器:共情。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就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對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了如指掌,提出建議、意見的時候也很注意界限,與他們交談總能如沐春風。英文中,這種能力被稱為Empathy,中文翻譯成共情。
  • 共情能力測試,你真的能夠感同身受嗎?
    當你對他人共情的時候,也是他人最容易感受到你的關心、理解和愛的時候。   你的共情能力如何?   又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呢?   為此,蘇米君聯合國內專業心理測評團隊DiggMe特別獻上《共情力專業評估》。
  • 總是成為別人的「情緒垃圾桶」,如何緩解「共情疲勞」
    我們大多數普通人,共情能力都處於一個中等水平。而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能對別人感同身受。當人共情能力有限,卻又總是過度使用這些有限的能力,就會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如果你幹了一天家務,身體很疲憊,你會很自然地做到沙發上休息;考了一天試,腦子很累,會聽聽音樂放鬆放鬆;可當你頻繁地共情他人,感到疲倦、無法繼續共情的時候,卻會在心裡升起一種負罪感:我是不是太冷漠了?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冷漠」,就像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一樣,是非常合理的一種心理需求。
  • 有兩種感受,重感情的人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重感情的人對兩種感受永遠無法感同身受――「始亂終棄」「移情別戀」。陶藝師小陶26歲的時候在未婚夫手機上發現曖昧信息,其實未婚夫與那個女人已經保持了很久不正當的男女關係了。那些在一起很多年的人,分開實在太可惜了。主動離開的人,是要背負多大的心理壓力呢?而遲遲走不出情傷的人,你要他餘生怎麼去愛別人?如果是因為有了新歡而放棄舊愛,那麼這種傷害對舊愛而言就是永遠無法抹平的痛。
  • 與孩子「共情」,是親子溝通的「鑰匙」,別用煩躁把孩子越推越遠
    作為一個父親,尤其是一個離異的父親,該如何和女兒做到共情,又應如何捕捉到女兒的情緒變化做她真正的好朋友呢?張瑞一時也陷入了無奈之中。究其根本,父母之所以想與孩子共情,做到所謂的情感互通,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父母覺得這樣能給教育帶來些許好處。那麼,與孩子共情的作用有哪些呢?
  • 試試《共情溝通》
    真正會聊天的人,從來都不會讓別人難堪。就算其他人說錯話了,還能不著痕跡地幫忙化解尷尬,讓人打心底舒服和歡喜。這樣的聊天,才能通過語言搭起橋梁,實現心靈的溝通。要實現順暢的溝通,並不難,關鍵是做到共情。最近精讀《共情溝通:徵服人心的藝術》,深深體會到共情的重要性。所謂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也就是同理心。雖然,我們永遠無法對其他人感同身受,但我們可以學會換位思考。
  • 學會共情,輕鬆破解親密關係,夫妻恩愛
    「感同身受」就是最好的共情。比如一個人悲傷難過時,需要的其實不是安慰,Ta想要的是你能站在Ta的角度考慮問題,你能想Ta所想,感受到他所感受的。在親密關係中產生共情後,你會覺得和TA在一起如沐春風,對方也能感受到TA自己是真正被你關心、被愛著的。
  • 最聰明的溝通方式:共情溝通
    知名管理專家南勇在他的《共情溝通》裡說,越懂共情,越善於突破距離感。共情這一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可以理解成同感、同理心。「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說,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類天生的能力,但一直沒有受到應用的重視。共情是讓人與人之間從情緒、認知、觀念等建立「連接」,達成共鳴,讓溝通更有效,達成共贏的局面。
  • 心理學家:懂得共情的人,都掌握了這兩個「關鍵詞」
    這裡所說的理解,並不是指單一的、膚淺的、帶有強烈主觀意願的理解,而是一個人在基於足夠的信息、客觀的分析以及感同身受的情況下,對對方的處境所做出的更全面、更深刻、更不帶評判和偏見的理解。 理解這兩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 清華大學生搬磚:無法感同身受,但請選擇善良
    否則同情只是慈悲,而非感同身受。」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誰能對別人的痛苦與煩惱感同身受。別人最多只能給出幾句淺嘗輒止的安慰,最好的朋友也都會在你的痛苦面前說出最無關痛癢的話,真正做到感同身受的人從來沒有。
  • 原型視角下的共情(下)
    後面我就用點時間,說一下我對共情層面的理解。原型層面的共情有幾個特點,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個是要做到「無我」。,其實也有很多是跟最原始的一些能量有關,榮格說「深度共情比通常的共情更原始」,其同事弗蘭茲說「無法用理智來理解,要透過愛來理解」。
  • 先建立情感連接,再進行理性引導,培養高情商孩子
    教育孩子:先建立情感連接,再進行理性引導,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為什麼把情感連接擺在首位?有一件事我們必須要做,就是始終與孩子保持情感連接。孩子最為難過的時候,是最需要我們的時候。孩子並不想感到沮喪、暴怒或者失控。
  • 大片5分鐘 · 變相的作惡,與人共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
    善良的人普遍富有同情心。這話說得雖然不錯,但富有同情心就一定善良?卻真的未必。同情一般隱藏於人們的內心中,當我們看到某些脆弱的人和事,它就會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而這種同情心看似是個好東西,因為它讓我們的世界更加柔軟。但你可能忘了,同情的近義詞是可憐,這麼一來它似乎也就沒那麼好了。
  • 消費者應該有共情能力嗎?
    除了用戶粘性這些肉眼可見的量化數據之外,品牌溢價、領域話語權、產生生態這些幫助品牌晉升為名牌才能獲得的「特殊能力」,每一個都需要建立在消費者充足認同感的基礎上。可「共情」的作用對於消費者就另當別論了。在通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共情能力」往往代表著高情商,代表著能夠感同身受並通過「感同身受」獲得正向的社交反饋——但考慮到人類的局限性,即人類的大腦無法想像其所未見,尤其是在社交網絡時代帶來的「信息繭房」效應普遍化的大趨勢下,兌現「共情能力」其實有著非常直觀的前置條件:對方與自身擁有相近的社會地位、相近的社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