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朋友帶著孩子到花園玩。春光明媚,花兒很是妍麗。她告訴孩子跟花兒打個招呼,希望能培養小孩親近自然之心。
小孩聽到了,邊走上前邊說「花花你好。」
媽媽以為孩子要摘花,趕忙說「不能摘花。」誰知小孩子下一秒的舉動讓人目瞪口呆——她直接用腳把花盆踩倒。
氣急敗壞的媽媽邊打小孩的手背邊訓「叫你打招呼,沒叫你踩花。」
被打疼的小孩哭得很是悽厲,朋友只好趕緊扶好花盆,帶著小孩離開。
實際上,朋友不經常帶小孩,所以她並不了解她的孩子踩花盆,在她小孩的眼裡,就跟與其他小朋友握手是一樣友好的。
然而在大人的眼裡,踩花盆這種行為是很可恥的。
我們的想法不一樣、理解能力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樣、做事的方式也就不盡相同。
就如,你站著看花兒,跟你蹲著看花兒,看到的肯定不一樣。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被教導,被打疼了,那就打回去。不能白白被欺負。比如摔倒了,首先被怪罪的是土地,誰讓土地讓我們摔倒了呢?撞桌子也是這樣,先被怪罪的不是看護不力的大人,而是無法移動的物體。
這種教育的後果是,在人與人相處之中,當問題發生了,需要解決了,我們首先想到的並不是自己能做什麼去彌補,而是將錯誤一股腦兒怪罪到別人身上。抱著這樣的想法,更是無從考慮別人的心情與感受。事件的主人公是「我」,我想要什麼,是否開心,才是最重要的,他人的想法不足一提。
實際上,人與人相處,真的很需要從他人的角度、經歷出發,思考別人到底需要什麼,並對此作出相應的回應。
有個朋友說了一個故事:她讓丈夫買了個菠蘿。回到家丈夫讓她趕緊把水果吃掉。朋友覺得太飽了,實在吃不下了,放到冰箱裡等著明天大快朵頤。當丈夫在出差的路上又問到菠蘿的事情,朋友馬上敏感地問:「難道你也想吃?」丈夫說:「是啊,可是你當時又不想吃,就不好催你。」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我們所做的所為,就是別人心中所想的、別人想要聽到的答案。卻不曾想過,我們不是別人肚子裡的蛔蟲,無法精確地揣摩到別人的心思,也就無從作出相對應的理解與反應。那麼怎麼樣才能知道別人心中所想?
美國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在他的書中《共情的力量》中所說的「共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人,並作做出回應。
什麼是共情呢?
共情是指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做出回應的能力。共情的實質是把你的生活擴展到別人的生活裡,把你的耳朵放到別人的靈魂中,用心去聆聽那些最急切的喃喃私語。
為什麼我們需要共情呢?
1. 每個人都需要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
作者曾經有個弟弟,但是弟弟大衛從大學輟學以後,參軍3年,卻沒有找到人生目標,回到老家,跟一些從高中和大學輟學的人混在一起,開始酗酒,抽大麻,最終因為幫一群搶劫的人開車,被警察追捕,不得不逃亡國外。
哥哥給弟弟打電話,說為弟弟找了律師,讓弟弟回來,無論弟弟做什麼,家裡人都會支持他。情緒崩潰的弟弟說:「如果我要坐牢,我會殺了我自己的。」哥哥懇求他:「你不能下半輩子都呆在歐洲啊,你總是要回家的。媽和爸爸都很想你。」哭泣的弟弟說:「我愛你,告訴媽媽和爸爸,我也愛他們。」不久就傳來了弟弟注射毒品自殺的死訊。
哥哥一直沒有辦法接受弟弟接到家裡的電話後就自殺的做法,也沒有辦法從這個打擊走出來。他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尋找答案,終於明白了,當時弟弟想要的只是一句「我也愛你」,就有勇氣來面對這個世界的打擊。
然而,作者當時只是在讀的碩士,根本沒有辦法站在弟弟的角度來思考,也不明白自己能做什麼來挽救弟弟的生命。作者說:在弟弟流血將死的時候,我卻只給了他一個創口貼。
2.共情教人看透人心
我們前面所說的,妻子與丈夫異地,他們相互之間的了解可能沒有那麼透徹。妻子想要吃菠蘿,她明白地告訴丈夫想吃菠蘿,所以就有了丈夫買菠蘿這個動作;;丈夫也想吃,但是他很含蓄,沒有直接說出口,而是催促妻子吃,妻子並沒有領悟到這麼隱晦的語言,也沒有揣摩到丈夫的想法;若是妻子沒有多嘴問一句「你一直問,是不是也想吃菠蘿」並得到肯定答案的話,妻子就永遠都不知道丈夫其實也是想吃菠蘿。如果當時妻子能用用共情來評估丈夫,揣摩他的想法,,「就像給人做X射線掃描一樣」,那她就可以了解到怎麼看清他人的頭腦和內心,如何明辨他人的用意。
3.看著你疼,我也疼
有個朋友說,曾經她和婆婆的關係非常好,然而,婆媳關係急轉直下,直至惡劣是從她生了兒子以後。大熱天的月子,婆婆硬是把窗戶關得嚴嚴實實,不讓吹風,不讓開空調;把孫子包得跟粽子一樣,捂出了紅紅一片痱子。
很多老人,希望年輕的一輩按照他們的經驗來處理事情,然而年輕的一輩嗤之以鼻:你們的那套都過時了。兩種觀念,時不時地出來打一架,讓參與其中的人疼痛。
共情,就是讓我們學會體會他人的感受,讓我們基於此作出反應,並慢慢適應。
那麼怎麼建立共情呢?
1. 用心聆聽那些急切被理解的私語
我們開頭說到,小孩子模仿大人的做法來打招呼,然而,她並不懂這種「招呼方式」是錯誤的;作為母親,在打孩子之前,應該先問清楚為什麼小孩要這麼做?
作者在弟弟死後的25年後,終於明白了弟弟為什麼會自殺——因為喪失了希望,感覺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連接被割裂,無法感受到愛。
2. 真誠與他人互動
共情是可以培養的。共情可以加深個體對自己的感知,也可以加強自己與他人的連接。真誠與他人互動,可以努力實現自我改變和成長的過程。
比如我們想要感受到被愛,首先我們就要先給予。
3. 克服恐懼,建立連接
我們就像鏡子一樣呈現出我們所見的事物。如果我們的眼前是一面完整的鏡子,我們看到的是真實的映像——正如我們被共情對待,人們正確理解我們的想法與感受並給出回應,我們也會知道自我價值;如果我們的眼中的鏡子是破碎扭曲的,我們所看到的畫面也是混亂的——比如我們碰到困境,看不清前路,就很難從中爬出來。
如果朋友能從婆婆的角度體諒——她也是希望我能坐好月子,雖然她的方法已經過時了;但是好意還需要心領,並告訴她一些新的正確的知識,也許就不會爆發「婆媳大戰」了。
共情,是我們對於表象下的內容進行的富有智慧又充滿敬意的探索,它讓我們理解他人,加深了人與人的連接,用善意做出正確的決定,修復人與人之間關係中長久存在的裂痕。 我想,這就是我們需要共情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