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媛情感學苑林一老師:別具慧眼,「自我效能感」是突破之口

2020-12-25 幸媛情感學苑

幸媛情感學苑林一老師:別具慧眼,「自我效能感」是突破之口!

導語:俗話說,一個人的氣質裡,藏著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過的人。如果用一個公式表達,那麼這句話就是:氣質=書+路+人。

其中,「路」代表「閱歷」。

跟很多人一樣,我們總是把年齡當成閱歷的證明,但林一老師卻讓我們看到另一種方式,原來家世顯赫、命運多舛更能體察人心。

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少爺到幸媛情感學苑的情感導師,林一老師到底有多少秘密等待我們挖掘呢,我們拭目以待。

▌堅持不懈,從一而終

林一老師屬於贏在起跑線上的那批人,因為家境優渥,所以他比常人更見多識廣,但也為此更努力。

跟大多數人想像的不一樣,覺得有錢人家的小孩就是有錢有閒沒壓力,但事實卻非如此,因為有些東西是溶於骨髓的。

比如:高自尊、高價值。

而這帶來的就是非同常人的努力,因此,在大學以前,林一老師一直是別人家的小孩。

但變故就在大學之後,林一老師遭受了一系列的打擊:親人離世、家庭變故、戀情告吹、遭人背叛……

就像是被迫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裡面的儘是不如人意。

因此,林一老師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

據林一老師回顧:那段時間就像生活在噩夢裡,不敢出現在人前,不敢上臺發言,連呼吸都感覺是錯的。

這是一個二十左右男孩的心理感受,有著悲觀厭世和惶恐不安,但就此放棄嗎?

林一老師顯然不願意,所以他選擇主動出擊。

第一個動作則是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站出來,然後借用自己幼時所學拿下大學生創業杯的金獎。

再到後來,林一老師考上了研究生,做過實驗科研,研究學術問題,還曾到監獄幫助需要的人做心理矯正,測量抑鬱因子等。一步步的,慢慢變成受人尊重的情感導師。

▌乘勝追擊,漸入佳境

青少年時期的挫折並沒有讓他一蹶不振,度過那段混沌期,林一老師迎來了自己的人生,他向自己證明,即使沒有那些光鮮亮麗的家世背景,他也依舊可以做自己。

所以,從那以後林一老師的生活可以用「漸入佳境」來形容。

那麼他是怎麼做到乘勝追擊的呢?

林一老師並沒有具體說,但卻提到了「自我效能感」這個專業術語,說如果一個人反覆成功會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反覆失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而他就是通過不斷積累小的成功的方式才逐漸找回自信。

作為一個導師,在訪談中林一老師也分享了幾個特別有用的方式用來提升自我效能感:

1、設立目標

根據個人情況,設置連續性且易於完成的小目標,在不斷的成功中慢慢樹立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

2、比較

尋找合適的比較目標,在對比中發現自己的長處,讓自己逐漸自信。

3、歸因

深入分析自己之前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在歸因過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

4、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

當人從事自己擅長的事業或工作時,更容易獲得自信和成就。而「心理—情感」行業,則是林一老師的興趣和擅長所在。

所以,作為一位過來人,林一老師尤其希望所有曾身陷低谷的人都能挖掘自己所長,不斷找回自信,找回自己。

▌彼此坦誠,互相成就

以上是林一老師的人生履歷和現有感悟,那麼在諮詢過程中他又是什麼樣的呢?

在訪談之前我們了解到林一老師是國家級二級心理諮詢師,有過多年的諮詢經驗,非常擅長與來訪者溝通並透析其潛意識中存在的情緒。

換句話說,就是聽別人心裡想說的話,而非嘴巴裡的話。

考察的是導師察言觀色、聽音識人的基本能力。

這是林一老師的作戰經驗,也是他經常傳達給來訪者們的觀念,久而久之,導師和學員之間就達成了一種默契:彼此坦誠,互相成就。

與歐美國家的人相比,國人都比較含蓄,遇到家庭婚姻問題一貫主張的是「家醜不可外揚」,即使在外尋求幫助也會藏著掖著。

因此做到坦誠很難,但林一老師就有這種魔力,讓人吐露實情卻不覺得難為情。

那麼相互成就是什麼呢?

在訪談中林一老師提到了自己的一個學員,她地處東北,是一個豪爽潑辣的姑娘,曾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在尋求林一老師之前她只有一份月薪5000塊的工作,但現在卻開發了一個副業,成為某平臺上的一位主播。

當然,成為主播並不值得炫耀,值得說的是她在直播過程中所講述的內容。

如果你聽過,就會發現她跟別的主播不同,因為她說的每一句都有出處,而這恰恰是林一老師給的。

所以說,一位好的導師帶給學員的影響絕不僅僅是挽回一段婚姻、修復一段感情,更多的是可預見的美好未來。

而在幸媛,還有很多導師皆秉承著「與幸福結緣」的理念,倡導「女性為愛賦能」,鼓勵我們每一個人發掘自我潛力、提升自我能力,從新的角度看待情感、生活等問題,及時享受生活樂趣,實現人生價值。

相關焦點

  • 幸媛情感學苑品翰:男人出軌怎麼辦?巧用「臭雞蛋」理論分離小三
    幸媛情感學苑品翰:男人出軌怎麼辦?巧用「臭雞蛋」理論分離小三! 導語:老公出軌,小三猖狂,作為正室就該繳械投降?或許會有人無心戀戰乖乖給小三騰地方,但幸媛情感學苑品翰老師卻有不同看法。他覺得作為女人最應該做的就是維護自己的婚姻,而分離小三就是第一步!
  • 幸媛情感學苑漫琳老師:如何洞察男人心,成為最懂他的女人?
    今天我們請到了幸媛情感學苑的漫琳老師,這是一位最擅於洞察人心的老師,我們來看看她有什麼策略。分門別類,思路清晰你是怎麼做諮詢的呢?這是我們在訪談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也是最凸顯老師風格的一個問題。漫琳老師的諮詢風格跟她的出身很像。
  • 幸媛情感學苑緹亞老師:管控情緒,不做讓男人害怕的「暴躁女人」
    導語:在愛情來臨之前,我們每個人都幻想過自己在愛情裡的一面,期望自己溫柔小意,渴望自己被人溫柔以待,但,負面情緒來的太突然,我們總是很容易就化身「暴龍」口吐「惡言」,給身邊的人帶來傷害,那有沒有辦法根治我們的壞脾氣,讓我們的情緒穩定起來?而今天我們就邀請到了幸媛情感學苑的緹亞老師,看看她有沒有什麼妙招,我們拭目以待。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深層意義自我效能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來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某特定行為並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控制內、外因素成功採納健康行為並取得期望結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類似於「自信心」,即「我能行」。期待包括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結果期待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如果人衝刺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或者受到選擇。例如,教師認為只要教學認真就能取得優異的教學成績。
  • 自我效能感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學習理論。關於自我效能感理論往往由於知識點的繁瑣,導致考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到位,以至於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的情況。本文在此對其在整個教育心理學部分中的自我效能感做出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
  • 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理論關於此考點,往往以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察,在備考過程中要學會區分結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的差別;關於後面的自我效能感的四個因素,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建議以簡答題的題型備考。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高頻考點】自我效能感理論
    班杜拉最早於 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經過  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在 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自我效能是指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
  • 積極的自我暗示,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學習的自信程度叫做學習自我效能感,這位同學看起來對自己的效能感產生了懷疑,研究表明:缺少自我肯定與積極自我暗示,自我效能感易偏低。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1977年首次提出的,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論之期待劃分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招教考試中除了涉及自我效能感主體理論的考查外,客觀題還會涉及到對班杜拉所劃分的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的區分。自我效能感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
  • 自我效能感:為什麼別人的能力不如我,過得卻比我好?
    他們這份迷之自信,我們身上怎麼就沒有呢?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看來,這些敢於應對挑戰的人不是迷之自信,而是有著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面對挑戰的時候會過度的緊張焦慮,在這種情緒化的狀態下,即便有不錯的能力也發揮不出來,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呢,他們很看好自己,即便真實能力只是一般般,但因為能放鬆心情,充分發揮,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 「普通心理學」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功效理論,這個理論通俗來說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你自己覺得你行,你就行。在這個理論中有自我效能感這個定義,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務的推斷。也就是說你自己認為你是否有能力做成某件事。
  • 可能是「自我效能感」太低,三招讓娃信心滿滿
    文丨小兔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張姐家的孩子已經學了三年舞蹈了,老師坦言,孩子還是很有舞蹈天賦的,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孩子不夠自信。其實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張姐是很認同的,因為在生活中,張姐也發現孩子常常還沒有爭取就已經在打退堂鼓了。
  • 豆瓣8.5《抗壓力親子篇》:孩子不是缺抗壓力,而缺自我效能感
    接下來,我將從什麼是自我效能感、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體操作三個方面對「自我效能感」進行解讀。在了解「自我效能感」之前,先來了解什麼是抗壓力?這裡提到的在競爭中努力做到最佳狀態就是自我效能感。那麼,如何讓孩子擁有這種挑戰精神和「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自信?作者說:當孩子告訴父母自己打算放棄的時候,正是培養孩子自我效能感,提高抗壓力的好機會。美國心理學教授阿爾伯特•班杜拉,被稱為「自我效能感研究第一人」。
  • 中公講師淺談班杜拉自我效能感
    在班杜拉看來,自我效能感並非是一般的人格特質,而是某領域特定的概念,在不同領域中個體所持有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也會存在較大差異。自我效能感通常被看成一種心理狀態,主要指自我效能感在具體任務領域的體現,如管理自我效能感等。
  • 教師的正面鼓勵:提升自我效能感,讓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宰!
    說起自我效能感,先來看看,自我效能感,到底是在講什麼。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一能力的主觀判斷。它有什麼作用呢?它影響著個體對行為的選擇,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堅持多久。這一概念,最早由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提出。通俗點來說,自我效能用用生活中的語言來講,就是——你覺得你能行的程度。同樣的一件事情,一個小朋友覺得他一定能夠做到,另一個小朋友覺得自己怎麼努力也做不到,還有一個小朋友覺得自己努努力就可以做到。
  • 心理學:全面解讀自我效能感丨驅動與駕馭自我的力量
    1977年,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經過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於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 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班杜拉發現,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個體的行為結果,二是個體受自我認知的影響而形成的對自我行為能力與行為結果的期望。其中,個體對自我行為能力的期望對行為結果起決定性作用,我們將之稱為「自我效能感「。
  • 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自我效能感
    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自我效能感 福建教師招聘網 :提供2020福建教師考試備考資料,包括福建教招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及重點、教師招聘面試技巧、 備考指導等。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心理學部分考察的一個重點學習理論。
  • 可能是「自我效能感」太弱,讓他又「笨」又「懶」
    是啊,誰不想有個好成績,誰不想讓老師表揚、同學羨慕、家長開心,可是,明明背會所有單詞和課文英語就不會差,明明把錯題弄懂就能提升成績,明明認真聽講就能讓作業更輕鬆,可是孩子就是做不到,就是想方設法的偷工減料、能偷懶就偷懶。孩子想變好,卻沒有行動力,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自控力不足。
  • 開放性、盡責性對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預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一方面,已有研究發現,人格特質與自我效能感聯繫密切17,具體來說,開放性和盡責性均能正向預測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按照Bandura(1997)的觀點,高水平的效能感是發現新知識及產生創造性成果必備的先決條件。自我效能感與一般創造力之間的正向關係已經得到實證研究結果的支持。18而且,作為人類能力生成系統的重要一環,自我效能感通常在人格特質與個體行為表現之間起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