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佩奇》的弟弟喬治是自閉症?你對自閉症的偏見究竟有多深?

2020-10-17 羿雲天說

提到動畫片,《小豬佩奇》一定是很多小朋友乃至爸爸媽媽最愛的經典之一。

「這是我的爸爸,這是我的媽媽,這是我的弟弟喬治,我是佩奇,」一度成為孩子們模仿的最熟悉語錄。

然而,最近,一則關於《小豬佩奇的弟弟喬治是自閉症》的文章成為熱議話題。文中指出,弟弟喬治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而且在動畫片中有進入幼兒園的場景,但是,大部分時候,喬治的語言發育有一定的問題。喬治似乎只會說:恐龍、你好、奶奶、爺爺、巧克力蛋糕、討厭、再見,這幾個詞。作為到了三歲的孩子,喬治除了詞彙量太少,說話也都是往外蹦單個詞兒,最多只說「爸爸」「媽媽」「我要」等兩個詞。

同時,喬治雖然在和小夥伴做遊戲以及在家庭中能夠聽從爸爸媽媽和姐姐的話,也會遵守相對應的社會規範、理解別人的意思並且能夠配合完成。可是,喬治在動畫片裡雖然基本不說話,與別人交流時也很少有眼神的對視,這樣就判定喬治沒有社交意識,沒有語言,就是自閉症譜系。

甚至在貼吧裡有一個很奇特的聯想並且關注很高的提問:

發現貼吧裡疑似自閉症的孩子都是喜歡看小豬佩奇?

有網友跟帖:

「確實如此。我不到兩歲弟弟超級喜歡看小豬佩奇,簡直成癮,後來被診斷出自閉。我覺得這是有毒的動畫片。」

凡此種種,而一度至今也有很多不明所以的人對自閉症有很大的誤解,認為不愛說話、不愛跟人交往、不愛看人就是自閉症,並且自閉症都不理人、不說話、不看人。

網絡上曾經流傳的「我自閉了」,「我太孤獨了」,「我太內心了,懷疑自己是孤獨症患者」,一度將自閉症(孤獨症)帶入了一個嚴重偏離軌道的輿論。

儘管有很多專家和專業自媒體及康復機構進行科普甚至闢謠,但是無論是普通人對自閉症的正確認知還是內向自我封閉之人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以及到如今關於小豬喬治是自閉症的質疑,其實都指向了一個深層次的原因——

大眾對於某個群體的偏見和固化印象依然根深蒂固,人們更願意相信那些道聽途說的信息,反而對真相有一百次質疑就判定為是假象。

所以,對於偏見很難在短期內扭轉,然而,對於科普正確的自閉症知識卻是當下迫在眉睫的責任。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表現為社會交往、交流障礙和行為異常。據2016年12月發布的《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Ⅱ》中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自閉症人數超過1000萬,並以每年十幾萬的速度遞增,其中14歲以上人群約為800萬。

自閉症患者大都在語言發育和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不諳世事、思維單純直接,發病原因不明,且不可治癒。

自閉症的核心症狀是社交障礙,他們首先是不理解人際互動,搞不懂別人的社交意圖,也不懂自己怎麼反應是適當的。然後才是表達的問題,而語言只是表達的載體之一。孩子說話晚、說話少、不愛說話,不一定是自閉,可能是語言發育落後。

小豬喬治在動畫片裡雖然基本不說話,沒有社交障礙,但是在遵守社會規範、理解別人的社交意圖和表達自己方面,沒有任何問題,也能融入其他孩子(小動物)中,所以肯定不是自閉症。

正常孩子在一歲左右不出現語言的情況也並非少見,孩子的運動能力還處在剛剛學會走路前後的階段,尚沒有「能力」去表現諸如轉圈、排列物品等刻板行為。因此即便是最有經驗的醫生,早期診斷自閉症也很不容易。

普通人很容易將自閉、孤獨與自閉症,孤獨症混淆,孤獨或自閉這兩個詞反映的是人的心理狀態。孤獨,是在心情壓抑、孤單或無援的時候出現的那種空虛、寂寞的感覺。當某個人遇到挫折或打擊時,他會傾向於退縮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去,避免與他人接觸。可以說,我們中的每一個人可能都或多或少感受過孤獨,經歷過自閉症這樣的心理歷程。

孤獨症或自閉症與自閉、孤獨儘管只有一字之差,卻又天壤之別。社會公眾和部分媒體,包括那些初診為自閉症患者的家人對於自閉症或孤獨症的誤解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概念之間的混淆。

據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自閉症專家鄒小兵指出,直到目前,自閉症在精神疾病分類中,還是屬於「廣泛性發育障礙」中的一個類型。在廣泛性發育障礙的名稱下,除了自閉症,還有阿斯伯格症候群、不典型自閉症、兒童瓦解性精神障礙以及雷特症候群。但在2013年5月,在美國,自閉症、阿斯伯格症候群、不典型自閉症以及兒童瓦解性精神障礙將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在一同診斷名稱「自閉症譜系障礙」下,患者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特徵,主要表現為社交交往障礙、言語和非言語交流障礙、狹隘興趣和重複刻板行為三大主症。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不僅在症狀嚴重程度上有不同,而且自閉症還不是一個單一的疾病,而是由很多疾病共同組成的一類疾病的總稱,不同患兒的病因也可能不同。

雖然,自閉症發病原因目前尚無統一定論,普遍認為是基因突變導致,但是世界各國自閉症患病率自1990年以來不斷在升高已經是不一個不爭的事實。早期診斷早期幹預早期治療是最有效的理念和方法。

【羿雲天,鄭州市作協會員,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閉症療育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蝸牛世界觀(ID:wnsjg520)

相關焦點

  • 小豬佩奇,弟弟喬治是自閉症嗎?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說小豬佩奇的弟弟喬治是自閉症為了確認這事兒,我還特意看了20集《小豬佩奇》動畫片,也是很拼了。(話說《小豬佩奇》確實挺好看的)很多人對自閉症有很大的誤解,認為不愛說話、不愛跟人交往、不愛看人就是自閉症,並且自閉症都不理人、不說話、不看人,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 熱播動畫《小豬佩奇》弟弟喬治是自閉症?輿論話題引發家長恐慌
    為什麼說「又」,因為早在2016年10月,就曾經有媒體報導稱「哈佛大學教授研究表示,《小豬佩奇》看多了會讓小朋友患上自閉症」。,但還是有部分家長缺乏對自閉症的正確認知,對自閉症群體的偏見已經根深蒂固,觀念無法扭轉,堅決不讓自己的小孩觀看《小豬佩奇》。
  • 假如你是一個乘風破浪的姐姐,卻有一個自閉症的弟弟
    最近,知乎上有一個熱議話題:家裡有一個自閉兒,不知道該怎麼辦?類似的話題還有「我有個自閉症弟弟怎麼辦?」「弟弟是自閉症,姐姐怎麼辦?」突然想起電影《無問西東》中的一句話,大概是,如果你知道未來的道路是什麼樣的,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對不起,我沒有。
  • 面對他人對自閉症孩子的偏見,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自閉症家庭就更是難上加難。除了要付出高昂的金錢代價之外,家長們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比如來自外界的偏見。我想作為一名自閉症患兒的父母,你一定在一些公共場合,經歷過一些特殊的時刻,譬如:孩子突然地尖叫出聲,周圍的人瞬間投來疑惑、不滿和嫌棄的眼光,在他們的眼裡, 你的孩子是不懂事的,是不禮貌的,是怪異的,是腦袋有問題的,他們甚至還會很憤怒地對你說:「看好你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你帶出來幹什麼!」
  • 小孩看《小豬佩奇》會得到自閉症?美大學教授:假消息!
    《小豬佩奇》自從動畫誕生後,就收到許多小朋友的喜愛,而許多家長也會購買相關的周邊商品,給自己的孩子玩。然而之前就有流傳說,哈佛大學教授研究表示,《小豬佩奇》看多了會讓小朋友患上自閉症,這也引起部分家長的恐慌。不過最近有專家出面闢謠表示這根本就是假消息!
  • 姐姐為自閉症弟弟寫的22篇日記——這就是自閉症的日常
    來自於一個姐姐記錄的,關於比她小8歲的自閉症弟弟的日常,這只是22篇日記之一。01☉ 姐姐自述:我是今年的應屆畢業生,現在在找工作中。因為我家庭的原因,我母親不太願意我回老家工作,寧願我留在大城市。她說「你自己一個人才能夠快活,回來面對這些幹什麼?」可是漂泊在外也哪能快活得起來?我到現在都還很迷茫,夢想是離我很遙遠的了。
  • 有個自閉症好朋友,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
    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很多時候,歧視也好,偏見也好,源自烏合之眾的盲從。心理學有一項試驗,讓一名先天殘疾兒童在某小學低年級班上出現,有孩子對殘疾兒童表示友好,拍他肩頭,幫他揩鼻涕。古希臘德爾斐城的阿波羅神廟篆刻著一句神諭:「認識你自己。」人貴在有自知之明,關鍵不是別人怎麼認為,而是你有怎樣的認知。身邊有一個這樣的朋友比任何教科書都能有效地告訴孩子,人同人之間的區別是一種正常的存在,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尊重,不能因為膚色、身高、身體狀況等而改變。
  • 姐姐為弟弟寫的22篇日記——這就是自閉症的日常
    她說「你自己一個人才能夠快活,回來面對這些幹什麼?」可是漂泊在外也哪能快活得起來?我到現在都還很迷茫,夢想是離我很遙遠的了。我這種學渣儘管希望渺茫還是有在備考公務員,準備和別人同擠一條獨木橋,就只是想拼拼看能不能讓未來有個保障。我想儘量找離家近的地方工作,往後家裡可能就只剩我有社會勞動力了。
  • 自閉症哥哥考取博士成為大學老師,弟弟將其經歷改編成電影
    ,遭遇生活現實「您好,我叫文光,今年27歲,我很友善、合作、勤勞、樂於助人,有時候我可能看起來有點不一樣,但希望你能諒解,我有自閉症。」 母親早逝,父親不知所蹤,留下自閉症哥哥文光與弟弟相依為命,當弟弟一人的收入愈發難以維持兩個人的生活,弟弟開始教哥哥找工作。
  • 在自閉症機構上班的四個月
    上個月就有個4歲的男寶結課了,他的能力很差,幾乎沒有語言能力,不太愛笑,但每天下課的時候看到他漂亮的媽媽來接他會特別開心。聽說他還有個弟弟,幸運的是弟弟沒有自閉症,有自閉症孩子的家庭,二胎也是自閉症的機率是普通人的10倍。確診有自閉症孩子的家庭,再生孩子無異於一場豪賭。贏了,大寶起碼有個照應,輸了,家庭負擔翻倍。
  • 關愛自閉症兒童| 什麼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有什麼症狀?
    #關愛自閉症兒童# 什麼是自閉症?自閉症兒童有什麼症狀?對於中國社會而言,對自閉症的認知與關愛剛剛起步,我們可以吸取美國與歐洲社會過去幾十年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
  • 與自閉症患者一起生活:亞歷克斯的故事
    我9歲的弟弟麥凱患有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精神障礙,它不僅給得病兒童本身帶來困難,而且給整個家庭也帶來不便。自麥凱出生以來,我的父母,我的兄弟丹和我的生活都以這個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孩子為中心。  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對父母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困難。但是我的父母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是不需要象丹和我那樣去承受由一個患自閉症的弟弟所帶來的影響的。
  • 熱播劇《以家人之名》帶來的對自閉症誤解有多深?
    賀梅早年因為種種原因拋下兒子子秋離開家鄉,再次出現時,她身邊有一個4歲的自閉症小男孩冬冬。我們很樂意看到大眾對自閉症的討論,引起大家對自閉症群體的關注,但我們也萬分希望能傳播科學的知識。因為只有正確的認知,才能提升社會對自閉症患者的接納;因為每一位自閉症患者的生存環境,都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幸福。自閉症究竟是什麼?
  • 盤點《小豬佩奇》裡,佩奇的弟弟喬治最喜歡四樣東西
    《小豬佩奇》是一部大家非常熟悉的兒童動畫片,也是非常受歡迎一部動畫片小豬佩奇是一個可愛的但是有些小專橫的小豬。她已經五歲了,與她的豬媽媽,豬爸爸,和弟弟喬治生活在一起。佩奇最喜歡做的事情是玩遊戲,打扮的漂漂亮亮,度假,以及在小泥坑裡快樂的跳上跳下和與蘇西羊(她最好的朋友)喬治(她的弟弟)一起玩兒,拜訪她的豬爺爺,豬奶奶。
  • 小兒自閉症
    父母要改變養育方式,多接近,多關心患兒,給小孩以溫暖。此病預後大多不良,往往殘留行為障礙,以致適應困難,不能獨立生活。少數病人年長後能適應社會生活。智能好的患兒比智能差的患兒預後好。   藥物治療僅對個別症狀可能有效,如短期嚴重失眠,可用安定,有攻擊行為,可用奮乃靜,促進腦功能的藥物可選用腦復新、腦復康,或γ-酷氨酸,此外,利他林對治療孤獨和語言障礙有效。
  • 34歲自閉症人的媽媽告訴你:成年自閉症的生活是這樣的
    你的人生是什麼顏色的?田惠萍老師說:「我的生活因為孩子有了更多的色彩,屬於我的色彩,自閉症母親的色彩,現在我很感謝他,因為有他,我才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美好的東西。」李連杰先生把支票交給田惠萍老師的時候,她說:「一百萬不夠,中國有幾百萬自閉症孩子,有多少個一百萬都不夠,如果通過你的努力,能讓中國社會了解自閉症,比給我多少萬都重要。」導演薛曉路是星星雨的志願者,李連杰先生零片酬出演。
  • 《光》:我的自閉症弟弟原來是個音樂天才
    這部電影受導演和自己患有自閉症的哥哥的生活經歷啟發,比許多高預算的大片更真實,更精彩。 故事的主人公文光是一個患有自閉症的成年男子。他的弟弟想盡一切辦法幫他找工作,但都以失敗告終。文光痴迷於尋找能發出完美音調的物品,因此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幸遭遇。
  • 從細小之處來看自閉症兒童的康復變化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從細小之處來看自閉症兒童的康復變化。有這樣一個案例,主人公叫小c,媽媽說他小的時候是不看電視,不看動畫片的,不玩玩具,沒有他感興趣的東西,每天都是無聊的鬧,然後跑跑跳跳。可以總結兩點,第一是對任何東西沒有興趣,第二是無論什麼時候都坐不住。
  • 為什麼如今自閉症病例越來越多?
    即便如此,自閉症相關的臨床專業人員們估計認為,我們國家兒童人群自閉症患病率也應該在1%左右。也許自閉症的發生率其實並沒有真的增加,自閉症的孩子也許也沒有因為年代的不同而變得多了,而可能只是國內醫學在這方面的研究和了解變多,診斷的技術也進步了。
  • 21歲代課老師當姐又當媽 帶著自閉症弟弟上班半年
    21歲代課老師當姐又當媽    帶著自閉症弟弟上班半年   這個清遠女孩如今面臨失業困境,想找一份工作既能搵食又能照顧弟弟   在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21歲的偉玲面臨著多數同齡人都難以想像的生活壓力。9年前父母離異,她跟著母親到了外省,而比她小8歲、患有自閉症的弟弟鏗仔則跟父親留在廣東。